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是当然的权威。父母的价值评论方式,也会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孩子。
要培养孩子对书籍的热爱,父母应该反复地表示自己对读书的赞赏,对热爱书籍的人的赞赏。让孩子从小树立“读书有用”和“读书有趣”的观念。
父母可以收集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在孩子书桌前挂一条有关读书的格言,送孩子几本介绍名人少年时代读书立志的传记,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孩子阅读的积极性。
父母也可以在孩子身边寻找一些典型事例。父母少年时学习的经历是很适合讲给孩子听的。如果邻居或亲戚家有乐于读书的小孩,也可以鼓励自己的孩子与他们竞赛。
在孩子阅读过程中,父母一定要以不断的表扬、肯定、赞美来点燃孩子的自信心。这种赞美性的话语应该是有针对性的,例如说“我发现你今天又学会了一个新词语,真聪明!”或“你对这本书的见解很有新意,连爸爸也受了你的启发”,就比泛泛而谈的“不错,读得好!”要强得多。孩子在阅读中时常会产生畏难情绪,这时,父母依然要用肯定性的话语激励他们,例如说:“这本书对你这个年纪的孩子是难了一点,不过你很聪明,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读懂它。”
在孩子的阅读取得明显进展时,父母应该给予一定的奖赏:一本书,一套精美的书签,一个笔记本或一次全家的郊游。持续的鼓励会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以更浓厚的兴趣和更恒久的耐心来对待阅读。
经常开展家庭读书活动
那些具有浓厚阅读兴趣的孩子身后,多有一个能经常开展读书活动的家庭。全家人一起读书,这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最好途径。
开展家庭性的读书活动,你同样有许多方法:
①讲故事
故事最能诱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大部分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正是从听故事开始培养阅读兴趣的。著名作家谢冰心,早在4岁时就对故事着迷,7岁时,她每天晚上缠着舅舅讲《三国演义》,后来舅舅没空了,她没有法子,只好自己捧着《三国演义》啃起来。从此,她迷上了书,迷得如痴如醉。
②朗读
许多教育学家大力提倡家庭朗读,把它视为引导孩子接触优秀作品、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良方妙策。通过朗读,孩子更容易强烈感受到作品的美和趣味。而全家人欢聚一堂朗读优秀作品的欢乐气氛也会感染孩子,使他从一开始就了解到,阅读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
③讨论
全家性的读书讨论活动可以很正式。比如,你可以抽出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办“家庭读书讨论会”,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谈谈自己近来阅读的书,其他人则提出问题并加以评论。这种活动也可以邀请更多的人参加,如邻居、亲友、孩子的小伙伴们。更多的时候,有关读书的讨论可以更自由地进行,如饭桌上、电视机前、晚上临睡时。父母应该尽可能地启发孩子的思维,鼓励他们主动地阅读、创造性地阅读。
④专题性的阅读
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家庭性的阅读可以让孩子和父母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也可以使家庭读书讨论进行得更加深入。电视里正在播放《三国演义》,家里便可围绕三国展开一段时间的专题阅读。父亲负责史书的阅读和史料的收集,母亲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评论,孩子则看少儿版的《三国演义》和三国故事。这样,晚上看电视的时间也就是家人共同讨论阅读成果的时间。娱乐与学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⑤鼓励孩子成功
鼓励孩子在他人以及亲戚朋友面前朗读诗歌、讲故事等。可以不定期地举办“朗诵会”、“故事会”等。父母和其他人在听孩子朗诵时都要尽量专注和热情,并给予孩子赞美和肯定。
当孩子读完一本书后,父母可为他举办一个“读书成果报告会”,让孩子复述书中的故事、谈读书的体会等。
为孩子准备一个本子,把他讲的故事、精彩的句子以及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记录下来,然后让孩子自己为它们配上插图,制作成一本孩子自己的书。
鼓励孩子写信,让他交几个通信朋友。
这样的方式还可以找出许多许多种,如果父母能怀着爱心珍惜孩子前进的每一步,孩子就将在自己的成长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⑥游戏与读书结合
只要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会看到孩子游戏的身影,听到孩子游戏的笑声。游戏使孩子进入一个快乐无比、吃饭睡觉都会忘记的境界,一个充满想象和幻想的世界。
游戏之所以能吸引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其重要的心理因素就是,“游戏的功能本身正是一种‘玩’和‘学’的奇妙组合”。
美国的斯特娜夫人,就是利用游戏培养孩子文学爱好和开发孩子文学创造力的极好例子。斯特娜夫人的女儿3岁就会写诗和散文,4岁能够用世界语写剧本,5岁时发表作品。她对女儿文学才能的培养,就是采取游戏方式进行的:她和女儿路过商店门口时玩“留神看”的游戏,与女儿比赛谁能多记住陈列在橱窗里的东西,以发展女儿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她和女儿用戏剧的形式表演希腊、罗马、北欧各国的神话和《圣经》故事,使女儿获得文学和戏剧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家长要创造适合于阅读、热爱阅读的家庭游戏,也可以鼓励孩子创造这类游戏,如猜谜语、故事接龙、词汇游戏……这些游戏设计得越有趣味,越有想象力,对孩子的鼓舞就越大。
也许你已经试了种种方法,可你的孩子还是死活不爱读书,他无法安静地坐下来读上5分钟,作为父母的你,一定大叫头疼吧!
这个时候你就得认真分析一下,是否你的孩子是属于阅读有特殊障碍的儿童,或者是否他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练好阅读基本功?如果是这种情况,你就应该去寻求专家的帮助,为孩子制定特殊的学习计划。
假如你家那个捣蛋鬼阅读基本功很强,只是讨厌书本,那么问题可能出在你家内部。可能你家里给了他这样那样的压力,逼得他造反。
在这种时候,做父母的千万不能对孩子施以高压,而应该为他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逐步培养他的读书热情。
你的孩子不爱读书,那么他喜欢什么呢?一些孩子喜欢科学知识,那么就从科普读物、游记和科幻小说开始好了。他喜欢足球?好,父亲可以陪着儿子看看足球比赛,然后不动声色地给他一本世界杯足球画册作礼物,孩子津津有味地读完了这本书,开始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那么,再给他一些这方面的读物:球星的传记、描述体育比赛的报告文学和小说。
找到你孩子的兴趣所在,你就不难找到激发孩子读书热情的“魔方”。
记:培养孩子的好记性
学习一门功课,一种技能,能够储存起来,成为一种经验,作为生活、工作的准备,学习才算成功。记忆标志着人类的智能、生命和经验。
五个月的宝宝就有记忆了
所谓记忆,就是把目前和过去听到、看到或感觉到的事物留在脑中,并能够凭自己的意志把它们复现出来。可以说,人们参加的各种实践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此领域到彼领域,从这件事到那件事,都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记忆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与各种情况下都是必需的。
幼儿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了记忆,又如何增强幼儿的记忆力呢?
美国不少心理学家早就在这方面做了研究。据一些专家说,刚生下来的婴儿没有辨别人的面孔的能力,可是,到了五六个月后,就能分辨出母亲与其他人的不同面孔,就会对熟悉面孔发笑,亦会因“认生”而哭闹,这就是一种对人的图形知觉和记忆。
婴儿这时候的记忆,与成人或学龄期的儿童都不同。他们之所以能在一瞬间分辨出母亲同其他人的不同面孔,并不是对面孔的特征进行了什么分析和辨别,而是在反复的观察过程中,把整个面孔的形象原封不动地作为一个综合的整体印入大脑。因此,有的学者把3岁以下的幼儿时期,称作图谱时期。据研究表明,在图谱时期,即新生儿开始记忆的第一个时期,利用图谱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必不可缺的方法。
三四岁以后的第二时期,则是要引起幼儿的记忆兴趣,并使之领会记忆内容。其实,记忆跟身体一样,也是可以锻炼的,要增加儿童的记忆力,就必须运用良好的方法,针对他们识记的特点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孩子要读好书,记忆力是基础。记性好的孩子十有八九学习成绩好,而且学得轻松。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没有好的记性无法在脑中积累足够的知识,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联想和创造。
孩子的记忆力不完全是天生的,经过后天科学的训练,能够唤醒孩子的记忆潜能,提高他的记忆力。研究发现,3~7岁是人记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进行科学训练不仅见效快,而且效果好,不能让孩子错过这一时期。
这时期幼儿的记忆主要是无意记忆。
无意记忆主要是指没有什么明确的记忆目的,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了一些东西。儿童的记忆主要是这种自然的记忆。他们并不因别人的要求或自己的需要去记忆,而是因一些东西本身形象生动、具体鲜明,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或强烈的情绪体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幼儿在游戏中的无意记忆运用得最多,因为他在游戏中最快乐。入学后的儿童,在学校正规教育影响下,有意记忆开始占主体。
幼儿的记忆以形象记忆、机械记忆为主。
所谓形象记忆,就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外在具体形象,如形状、颜色、大小等为内容的记忆。借助这种记忆,可以帮助人们记住和再现人的面貌、自然景色、物品式样、音乐曲调、气味等。这种记忆为人脑提供丰富的形象刺激。要孩子记住什么东西,最好有鲜明的形象特征。只有等孩子的语言能力充分发展之后,词语记忆、对抽象事物的记忆才能被建立起来。
幼儿思维水平较低,词汇量少,因此,对事物的理解力差,记忆带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幼儿记忆的形象性决定了他的机械性,他只能根据事物的外部表现,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记忆。但也不能因此而得出幼儿只有机械记忆而没有意义记忆的结论。事实上,随着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他的意义记忆发展迅速并进而占据记忆的主体地位。实验证明,4岁后的儿童,在复述自己熟悉的故事时,往往不是一字一句地照背,而是进行了或多或少的逻辑加工,有时用熟悉的词代替生词,有时对情节进行增删。这表明幼儿的意义记忆在发展升级。
幼儿记忆能力由于受其神经系统发展特点的制约,往往记得快,忘得快,精确性差。他们能识记和再现的内容,大多是富有情绪色彩的东西,而本质的内容却漏掉了,而且往往只抓住具体特征的一个最鲜明的方面,综合记忆能力差。另外,幼儿对主观愿望、现实状况常常分不清,这样往往会造成记忆材料的歪曲,使他们编造一个混乱无序的童话世界出来。
这些都不是孩子的缺陷,要知道他们还正处于发育之中,完全有可能成长为一个记忆高手。
如何让你的孩子过目不忘
(1)明确记忆目的,提出有意记忆的要求
孩子是否明确记忆目的,父母是否常提醒孩子有意记忆,对记忆效果和记忆力的提高影响很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和进行游戏活动之前,父母应经常主动向孩子提出识记任务和要求。例如,在讲故事之前,家长预先向孩子提出要复述故事的要求;看卡通片前,要求孩子第二天向奶奶说一说卡通片的大概意思;去动物园之前,要求孩子记住一些动物的外形、动作及神态,回来后把它们画出来,贴在墙壁上给客人看。这就调动了孩子在这些活动中观察、注意、记忆的积极性,发展了他的有意记忆力。
(2)培养孩子对记忆的兴趣
德国大诗人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可见,兴趣与记忆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兴趣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优势中心,进入记忆最佳状态,调动起大脑两个半球所有的内在潜力,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记忆的潜能。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