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人常说:我们没有资源,有的只是一双勤劳的手,既然是靠一双手挣来的财富,就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对于普通人来说,发挥金钱的最大效用并不是最大限度遏制消费,花钱的根本动力在于你的理财价值观,在于花钱的即期效用和远期效用的博弈。衡量花钱的效用从来没有一把神奇的尺子,但它的效用大小取决于消费结果与你的真实需求的符合度。如果一件货物卖得比它们的成本价还低,你并不需要,那它们就一定很贵,因为你本来可以把这笔钱用在你需要买的东西上或用来投资。买不需要的东西,总有一天可能会让你卖掉需要的东西。
对于理财,李嘉诚的心得是:20岁以前,所有的钱都是靠双手勤劳换来,20岁至30岁之间是努力赚钱和存钱的时候,30岁以后,投资理财的重要性逐渐提高,到中年时赚的钱已经不重要,这时候反而是如何管钱比较重要。但是,理财必须花费长久的时间,短时间是看不出效果的,一个人想要利用理财而快速致富,可以说是一点指望也没有。理财者必须了解理财活动是“马拉松竞赛”,而非“百米冲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发力。要想投资理财致富,你必须经过一段非常漫长时期的等待,才可以看出结果。假如每年年底存1.4万元,平均投资回报率有20%,即使经过了20年,资产也只是累积到261万元,此时仍然距离亿元相当遥远。只有继续奋斗到40年后,才能登上亿万富翁的台阶,拥有1亿零281万元,但赚第二个1000万要比第一个1000万简单容易得多。
其实,天上不会掉馅饼,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取得自己要想的财富。当你拥有巨额财富时,你只有拥有科学的理财观念,才能真正体会到金钱所带来的乐趣。
在奉献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父亲因为没有钱买药而失去生命的情景,所以我很想再多赚一些钱,去帮助那些被病魔缠身的人,去不断地发展人类的医疗事业。
--李嘉诚
有人说,李嘉诚有两个事业。一个是拼命赚钱的事业,名下企业业务遍布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雇员人数约22万名;另一个是不断花钱的事业,他的投入也足以让他成为亚洲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公益慈善家。在接受香港的《亚洲周刊》杂志的采访时,李嘉诚甚至将自己一手创立的李嘉诚基金会称作是心中的第三个儿子。与财富的这两种打交道的方式和态度就这样奇妙地统一在了李嘉诚的身上。
体会“花钱”的意义
说起李嘉诚,他的大儿子李泽钜感慨万分:“爸爸很懂得用钱,懂得用钱是指他知道生命中,那些事情对他重要。他觉得如果能在一生中,帮助那些较不幸的人,不论在医疗或教育也好,他觉得这样做可使他感觉得更富有。”
《孟子》曰:“达则兼济天下。”而李嘉诚正是通过“花钱”的方式践行着这一句话,他说:“当你赚到钱,等有机会时,就要用钱,赚钱才有意义。成功之后,利用多余的资金做我内心所想做的事,心安理得,方寸间自有天地。”于是,他热心支持内地及香港的教育与医疗事业,多年来各项捐款达30亿港元。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地震。这场地震,震动了世界,凝聚了中华。汶川大地震后,李嘉诚立刻决定向灾区捐款人民币3000万元。接着再捐1亿元,为所有受灾学生支付全部的学费和部分生活费,让他们尽快复学。与此同时,他名下的基金会迅速派遣近千名受过训练的义肢技师前往四川,计划为四川灾区受伤的灾民全部免费安装义肢及提供轮椅,预计在两个月内全部完成。李嘉诚还表示,若灾区再有实际需要,他会进行第四轮捐助,只要有最实际和见效的项目,就会立刻去做。
记者问李嘉诚:“您对教育和医疗这些慈善公益的事业投入这么大,与您幼年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李嘉诚回答道:“童年我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人。战争期间,我们一家人来到香港,当时日本人已经占领了香港了,于是我妈妈带着我弟弟、妹妹回到家乡去,香港只有我跟我爸爸。那时每天晚上爸爸都会咳嗽。因为爸爸的咳嗽,每天晚上我心里都很难过,但他也根本没有看过医生,等到他自己知道严重了,才联系公立医院。半年后,在医药不够、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他去世了。所以这一段的经历给我非常深刻的影响,就是说,如果有一天,假如我的事业可以达到某种程度,我就要为医疗事业做一点事。要牢牢记住,教育、医疗都是最重要的。教育来讲,我认为自己也幸运,怎么样幸运呢?因为在那一段最困难的时间,我一路都是尽量求进步、尽量抢到多一点学问,到今天这么多年来,是没有一天停过的。甚至旅行,我还是带着要看的书。我一生中有两个关键时刻。一个是我12岁的时候,一个天真、充满幻想的小孩子跑到香港,见到一个不是我所希望的世界,我转眼之间就变得成熟了,非常努力,不怕辛苦,充满责任感。第二个应该是我二十七八岁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可以说‘贫穷,我永远不会再见你了’,也就是说以后都不需要做事了,可以退休了。但是骤然间你发现,财富在一路给你增加,可你有什么特别快乐的地方?没有。”
人们都知道,做医疗和教育事业,金钱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时间、心血、担心、还有投入的感情。其实,无论什么国家,什么政策,教育都是最重要的,教育能够令社会进步。而医疗是一种关怀。这个社会如果有进步,有关怀,是好的。如果一个社会有进步,有关怀,这个社会就非常和谐。
李嘉诚说:“人总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前一段时间,如果你能够快快乐乐地回想起,这一生虽然人家也为我服务很多,但我也为人家服务不少,那么,你就会真真正正快乐的。我在香港有不少朋友因为肿瘤病过世了,过世之前受过不少痛苦。照我看,如果一个女人分娩的痛苦假如是50%的话,最痛苦的时候是60%,但是这个肿瘤的病痛是可以达到100%的。我去医院看望这个朋友之后就想,在内地也应该有这样的病症,假如家庭环境不好的话,用什么去关怀他呢?我去跟大学的医学院说,我希望在汕头建试点,如果好的话,两三年之内,在全国推广这件事。他们提议用“临终关怀”,我说这个名字用得不好,你跟病人医疗的时候,说是临终关怀,是不行的。现在全国共有20家。坦白来讲,这个是完全不够的,就是加100倍,也是不够的。但是,我不能够将所有的精力放在这个问题上,最要紧就是希望大家一道努力,那么这力量就大了,单凭我这个人,是做不大的。所以,现在我还是鼓励我基金会的同事,他们也真的是尽心尽力,每天工作量都非常重。我都是告诉他们一句话,用最好的医药,最好的办法,能够送到病者的手里,给他医治。我说,假如一个药减轻病痛是90%的,价格是50块钱,但是一个可以减轻99%,要100块的,我情愿买100块的,就是尽量令病人的痛苦可以减到越少越好,这是我自己心底的想法。”
2003年的一个晚上,李嘉诚无端地想起来他的基金会,因而睡不着。他想,世事难料,坐飞机也可以出意外,骤然之间有个疾病,也可以离开这个世界,因此他整夜未眠。天快亮的时候,他问自己:“傻瓜,为什么要这么艰难?”因此,他把他的基金会当做自己的第三个孩子,因为如果他多一个孩子,无论男的女的,他都会分一部分给他。
李嘉诚说:“财富不是单单用金钱来比拟的。衡量财富就是我所讲的,内心的富贵才是财富。如果让我讲一句,‘富贵’两个字,它们不是连在一起的,这句话可能得罪了人,但是,其实有不少人,‘富’而不‘贵’。真正的‘富贵’,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能用你的金钱,让这个社会更好、更进步、更多的人受到关怀。所以我就这样想,你的贵是从你的行为而来。能够在这个世上对其他需要你帮助的人有贡献,这个是内心的财富。这个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是真财富。因为金钱的财富,你今天可能涨了,身价高很多,明天掉下去了,你的财富可以一夜之间变为一半。只有你做出使世人受益的,这个是真财富,任何人拿不回来。”
第三个儿子
2006年度“中华慈善奖”获奖名单,著名企业家李嘉诚荣获“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这是对李嘉诚常年致力于慈善事业的高度评价。
2006年,已近八旬高龄的李嘉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最近常常对人说,我有了第三个儿子,朋友们听说后都一脸不好意思的恭喜我。我是很高兴,我不仅爱他,我的儿子也将爱他,我的孙儿也将爱他。我的基金会就是我第三个儿子。”
其实,世界上拥有“第三个儿子”的富豪并不罕见,从当年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和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到现在的电脑大王比尔·盖茨和股神沃伦·巴菲特,无不如此,他们都以用自己的巨额财富成立公益慈善基金会或向公益慈善基金会捐款,动辄数百亿美元。2006年6月15日,已经为慈善基金会捐赠上百亿美元、并承诺要捐赠95%财产的比尔·盖茨宣称,在即日起的两年里向其他高管逐步移交日常管理权责,并于2008年7月起全职参与比尔和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运营管理。世界第二富豪“股神”沃伦·巴菲特,则将他大部分的股票约值3000亿人民币,捐献给了5个慈善基金会,又让大家领略了两大慈善家的襟怀与境界。
美国大富豪慈善家卡耐基曾说过:“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所谓钱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应该成为一些理性富豪们的财富观,应该正确认识财富,认识自身对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说,应该像比尔·盖茨、李嘉诚那样,财富取自社会又回赠社会,拥有自己的“第三个儿子”。
慈善家捐赠社会,养育“第三个儿子”,体现的是一种大智慧,一种长远的眼光,一种奉献社会的胸怀,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李嘉诚相信自由和责任是并行不悖的,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维护人类的尊严。他相信强者特别要学习聆听弱者无声的呐喊;没有怜悯心的强者,不外是个庸俗匹夫。他相信只有坚守原则和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人,通过对真理和公平不断的追求,才能共建一个正直、有秩序、和谐与正义的社会。一个没有原则的世界是一个缺乏互信的世界。
“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这是李嘉诚最喜欢的一段格言,作为世界华人首富,他不仅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和商人,而且还是一个著名的慈善家,是很多人景仰崇拜的对象,但愿他的思想和行为、他的习惯和性格能影响更多的企业家和商人,从而涌现出更多的慈善家,乐善好施,播撒爱心,奉献社会。
投资教育--让金钱变得更加有价值
我爱读书,却因为穷,没法完成学业,实现我心中的理想,所以我很想赚更多的钱,才方便在教育上更好地发展。
--李嘉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要发展,就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依靠教育。李嘉诚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将自己的一部分精力和资金投入到了教育事业。
西北之行助教育
2001年春节刚过不久,李嘉诚就计划进行一次远途旅行,这是他多年来最为兴奋的一次远行,于是他特别嘱咐身边的秘书及随行人员,一定要有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
2001年2月24日,李嘉诚在教育部长陈至立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了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这里属于高寒山区,气温很低,李嘉诚将秘书在香港给自己准备的大衣穿在身上依然感觉其冷无比,于是陈至立马上吩咐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为李嘉诚特地找来一件厚厚的军棉大衣,这样他才感觉到了温暖。在当地干部们的陪同下,李嘉诚来到了重峦叠嶂的山间石头寨,这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山峦环绕中的盆地。小镇上的居民住宅形状像香港的“笼屋”,这里唯一的砖瓦结构建筑便是李嘉诚投资兴建的中心小学。这所小学校处于一幢幢小木楼的包围中,让李嘉诚见了心绪稍安。
几年前,“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刚刚成立时,作为这项专用基金的投资者李嘉诚,没想到贵州山区竟会如此贫困。出于惯常的捐款程序,李嘉诚指示基金会至少出资8000万元,向国内西部地区的12个省区(边远山区)中小学校赠送5000套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接收设备。那时的他根本没有亲眼看到贵州大山里的小学,更不会与那些从没有走出过大山的孩子们见面。如今,当身披军大衣的李嘉诚出现在学校的操场上时,很多孩子都欢呼雀跃地向他跑过来,好像李嘉诚就是他们久别的亲人。站在寒风中欢呼着的孩子们让刚才还在为寒冷和贫困而忧虑的李嘉诚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同时也让他回想起自己少年时的打工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