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不过头点地,得饶人处且饶人。待人宽厚是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宽容,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一种伟大的仁慈。自古至今,宽容被圣贤乃至平民百姓尊奉为做人的准则和信念,而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并且视为育人律己的一条光辉典则。我们每个人做事不要做得太绝,须给自己和别人留有余地,也给自己和别人一条退路,何乐而不为呢?
男人应有以德报怨的气度和胸怀
以怨报怨是动物也懂得的简单道理。但以牙还牙,以毒攻毒,虽然可以解一时之气,却难以平息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结果总是导致仇人增多友人减少。聪明的男人采取以德报怨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消除对方的仇恨情绪,使其反省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自己在行为上处于有利的一方,使舆论和观众都支持自己的一方。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无知死后,诸公子争位。鲁国派兵帮助公子纠(其母鲁国人),而公子小白(齐桓公)则由鲍叔牙辅佐,兼有齐国的高、国两大家族为内应。当时管仲是公子纠的手下,奉命带兵攻打小白的根据地“莒”(今山东莒县),以阻止小白进入齐国都城。战斗中,管仲射了小白一箭,正中带钩。于是小白佯装身死,暗中潜入齐都,在高、国两族的帮助下,登上了齐国国君之位,而此时公子纠却以为小白已死,松懈下来丧失了有利时机。小白当上国君,自然要和公子纠算账,尤其要报那一箭之仇,必欲杀管仲而后快。此时,鲍叔牙却劝阻他说,如果您只想齐国大治,由高傒和我辅佐就够了;如果您想称霸的话,非管仲辅佐不可。管仲人才难得,凡得到他的国家都能有所作为,万万不可失去此人。齐桓公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立刻派人给鲁国送信,让鲁国杀掉公子纠,并把公子纠的属下管仲、召忽解送至齐国“醢之”,千刀万剐,否则让你鲁国好看!齐桓公让鲁国杀掉公子纠是真,说自己手刃管仲是假,就怕鲁国留住不放。
鲁国畏惧齐国势大,便杀了公子纠,召忽也随即自杀了,而管仲则被鲁国囚禁起来送交齐国。齐桓公得到管仲以后,马上放人,而且“厚礼以为大夫,任政”。后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终成一代霸主。(事见《史记·齐太公世家》)试想,如果齐桓公不听鲍叔牙的劝告,“以直报怨”,杀了管仲,还能有后来五霸之首的成就么?
生活中,恩将仇报的人是屡见不鲜的,以德报怨的人却并不多见。但只有宽容和豁达的男人,才能享受人生的最高境界。
大凡为人者,施人以物,人思以财还;施人以财,人思以情还;施人以情,人思以恩还;施人以恩,人思以命还。
人施我以怨,我以德还而非恶还,就断了冤冤相报的后路!所以说,以怨报怨怨难报,以德报怨怨易消。
恩恩怨怨何时了?如果一味想着报复敌人,其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反之,如果以德报怨,就能使敌人成为你的朋友,成为你可以依靠的一座靠山。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临。两国夙有敌意,在边境上各设界亭(哨所)。
两边的亭卒在各自的地界里都种了西瓜。梁国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很好;楚国的亭卒懒惰,不锄不浇,瓜秧又瘦又弱,目不忍睹。人比人,气死人。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在一天晚上,乘月黑风高,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都扯断。
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非常气愤,报告给县令宋就,说我们要以牙还牙,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宋就说:“楚亭的人这种行为当然不对。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就更不对,那样未免太狭隘、太小器了。你们照我的吩咐去做,从今天开始,每晚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也长得好。而且,这样做一定不要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听后觉得有理,就照办了。
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而且是梁亭的人在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
楚国的县令听到亭卒的报告后,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敬佩,于是上报楚王。楚王深感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以示歉意。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邻邦。
不计前仇,以德报怨。宋就表现出一个有气度、有机谋的智者胸怀。
我们说“以德报怨”是一种比“以直报怨”更高的境界,具有王者的风范。或许有人会说,我既不是王者,也不想成为圣人,以德报怨与我无关。实则不然。还是那句老话,王者、圣人首先是个普通人,每个普通人都有可以入圣可以为王的一面,重要的是为圣人王者之行,不一定要博取圣、王之名。因为虽然大家成为圣人和王者的机会非常小,但是需要我们以王者、圣人的胸怀去面对的人和事却很多。人在一生之中不可能连一次怨恨的事情都不会遇到,遇到了应该怎么办?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今天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很值得羡慕么?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冤家宜解不宜结。在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基础上,不妨退一步,以宽广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化解怨恨,让自己的人生充满阳光。
能以德报怨者,有可以天下为友之度,有开恩之智,有恕恶之心,有容陋之念!于是乎,天下者,皆可与其为友。
以德报怨,是解决仇怨纷争的有效招法。别人对我以恶,我对别人以善,其恶也就无从为恶。在通常的情况下,以德报怨一次,就会得一个朋友,以德报怨十次,就会得到十个朋友。
作为男人,以德报怨是一种大度,属于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那种;以德报怨是一种气概,属于豪气干云敢于傲视天下之邪的那种;以德报怨是一种精神,它要求我们超越自己的偏见;以德报怨是一种态度,它培育我们的博大胸怀;以德报怨是一种境界,它意味着我们有可能战胜自己的弱点;以德报怨是一种理想,它召唤我们走向崇高。
以德报怨不需要别人的说教,因为它是真诚的、发自肺腑的,当然也是最容易感动人的。以德报怨是十分奏效的,纵然铁石心肠也绝不会无动于衷。你会惊喜的发现,付出一滴汗水收获的竟然是整个春天。
顾大局不忌小怨者才是真男人
顾大局不忌小怨是一种能容的境界,容人的气量决定着一个人的气度,正所谓“将军肩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能容众人之量,便是王者之量。
朱鲔是刘玄的心腹,更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同时也是杀害刘秀哥哥刘纟寅的元凶之一。当他率领30万大军据守洛阳的时候,刘秀派大司马吴汉率领王梁、岑彭、贾复等大将前往征讨。
当时刘玄已经被赤眉军废去帝号,其号召力大大减弱了,朱鲔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因为他曾经杀害过刘秀的哥哥,所以他应该是刘秀的仇人,如果投降必定是死路一条,而不降也是战死,如此还不如准备战死。所以他坚守不出,让刘秀无可奈何。刘秀全力围攻了几个月,损兵折将,但洛阳还是攻不下。面对这种形势,刘秀感到强攻不行,就开始劝降。他知道大将岑彭曾在朱鲔手下担任过太守,于是就派他到城中对朱鲔进行劝说。
岑彭见到朱鲔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道:“彭往者得执鞭侍从,蒙荐举拔擢,常思有以报恩。今赤眉已得长安,更始为三王所反,皇帝受命,平定燕、赵,尽有幽、冀之地,百姓归心,贤俊云集,亲率大兵,来攻洛阳。天下之事,逝其去矣。公虽婴城固守,将何待乎?”
朱鲔深知形势对自己不利,他无奈地说:“刘纟寅被害时,鲔与其谋,诚自知罪深。”
岑彭听了以后,不敢擅做主张,回来详细地向刘秀汇报了。刘秀表现出宽广的胸怀,他说:“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鲔今若降,官爵可保,况诛罚乎?”
刘秀的承诺使岑彭心里有了底,他再往劝降。朱鲔为了试探刘秀是否真诚,让人从城上放下一条绳索,随即对岑彭说:“必信,可乘此上。”岑彭毫不犹豫,马上抓住绳索就要向上爬。朱鲔见其诚心,当即答应投降。
几天后,朱鲔让人把自己捆起来,一个人到汉军营中投降。刘秀不但没有任何责罚之意,而且还亲自给他解开了绳索,并且封他为平狄将军。天下统一后,刘秀也没有像有的帝王那样战时笼络人心,秋后再算账,而是继续相信朱鲔,任命他为少府,传封累代。
刘秀对待朱鲔的态度收到了明显的积极效果,很多敌对者见刘秀对于杀兄仇人尚且能委以重任,就更没有顾虑了,纷纷前来投靠。
刘秀是一个顾全大局不忌小怨的人。对兵败求降的人,刘秀从不用诈。当他攻打王郎的时候,王郎不支,派大将杜威请降,杜威提出投降的条件,请刘秀封王郎为万户侯。刘秀说:“顾得全身可矣。”当刘恭替刘盆子乞降的时候,问怎样对待刘盆子,刘秀说:“待以不死耳。”明明白白,毫无欺饰,如此深得人们的称赞。
对刘秀这种正大光明的做法,王夫之非常称赞,他说刘秀以大义为重,不行权术,比唐高祖李渊诈许李密投降而后逼其复反而杀之要高明得多。
男人应当气量如海
男人应当心胸宽大,气量如海,绝不可鼠肚鸡肠,处处与人斤斤计较,好与人比高低、争强弱。善于做人者,一定要把自己的开阔胸怀充分展示出来,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
武则天时代有个丞相叫娄师德,就是一位肚子里撑得了船的宰相。史书上说他“宽厚清慎、犯而不较”。意思是说他处世谨慎,待人宽厚,对触犯自己的人,从不计较。他弟弟出任代州刺史,临行前,他弟弟为了使他放心,表示:“以后行人朝我脸上吐唾沫,我擦干就是了,绝不让你担心!”而娄师德却忧虑地说:“这正是我担心的地方!人们唾你脸,是生你的气;你把唾沫擦掉,岂不是顶撞他,这只能使他更火。怎么办?人家唾你,你要笑眯眯地接受。唾在脸上的唾沫,不要擦掉,让它自己干。”
显而易见,“唾面自干”,这种不谙是非、不讲原则、一味退让、盲目屈从的做法,在今天看来,十分迂腐可笑,不足为训。然而,娄师德“宽厚清慎,犯而不较”的精神,也并非一无是处,也有可取的一面。这一面就是豁达大度、气量如海。
气量如海、大度待人,对社会交际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在矛盾面前,若能够有较大的气量,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就会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逐渐改变对方的态度,使得矛盾得到缓和。刘少奇同志主张,一旦与他人发生矛盾,受到他人错误对待,应该有“单恋”的精神。不因对方对待自己态度上有错而改变自己初时的热情和真诚,始终不渝地以友好的感情对待对方。有了这种“单恋”的态度,便能唤起对方的良知。这是有道理的。三国时期,东吴老将程普原先与周瑜不和。周瑜不因程普对自己不友好,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不抱成见,宽容待之。日子长了,程普了解了周瑜的为人,终于受到感动,体会到和周瑜交往,“若饮醇醪自醉”,意思是就像喝了又浓又醇的美酒,会“自醉”一般。
战国时“将相和”的故事,大家也非常熟悉。假如蔺相如发现廉颇羞辱自己以后,马上针锋相对,怒目相向,就会使彼此的矛盾空前激化,不但他本人失去一位忠实的朋友,而且将会给整个赵国带来严重的危害。由此可以看出,大度待人是促使人际关系和谐发展,消解矛盾和冲突的一剂良药。气量如海、大度待人,还可以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威信。无论是领导,还是群众,每个人都需要威信和影响力。没有威信和影响力,领导者不足以统御下属,教师不能教育好学生,商人卖不出货物,农民种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么,怎样建立自己的威信和影响力呢?其办法和途径有多条,气量如海、大度待人就是其中之一。
大度待人,对那些错误地对待自己、有愧于己的人不计前嫌,热情对待,不仅可以彻底消除彼此间的隔阂,而且反过来会激发对方的感激心理,使其尽最大的努力为自己帮忙做事。当然,要做到有肚量,亦非易事。这要求我们在社交活动中,必须捐弃个人私欲,不能为一己之私去斗、去夺,与人闹得面红耳赤;也不能为了炫耀自己而贬低他人;同样,像那种“报复之心”“妒忌之念”之类私心大发作的东西,更不能存在。同时,能够做到有肚量,还要有点儿忍让精神。无缘无故受到冤屈时,只要不是恶意中伤,都应忍耐下去,应主动地“礼让三先”,从自身找原因。让时间、让事实来“表白”自己。
男人应当大气。只要男人充分认识大度待人的意义和价值,时时处处提醒自己,反省自己,日积月累,不断培养锻炼,就一定能够拥有容人的雅量,宽广的胸怀。这是最聪明的做人之道。
成大事的男人必是“君子之量”
从古至今凡是那些能成就宏伟大业的男人,无不是胸襟博大,气量恢宏。他们做事往往是从大局着想,从不计较个人恩怨和一己之私。更不会为一时之快挟私报复,做那些得不偿失的事情。也是因为他们具备了君子之量,才能赢得人心,终成事业。
《东周列国志》所描述的脍炙人口的“绝缨会”,就是说明楚庄王的将帅气度,非同凡响。故事讲的是,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平定反叛之后,设宴招待群臣,名曰“太平宴”。当时楚国文武百官俱来赴席,喝到日落西山,仍兴致很高。庄王命掌灯继续欢饮。当大家带几分酒意时,庄王叫出许姬为大家敬酒。突然,一阵风吹灭了堂烛。席上一人见许姬美貌,趁灯灭之际,暗中扯她的衣裙,拉她的手。许姬倒也厉害,她左手绝裙,右手顺势将那人帽缨揪了下来。许姬取缨在手,趋步走到庄王跟前,附耳奏说:“我奉大王命敬百官酒,其中一人无礼,乘烛灭,强牵我袖。我已揽其缨在手,大王快命人点烛,看看是哪个小子干的!”庄王听罢,急命掌灯者,“切莫点烛!寡人今日要与诸卿开怀畅饮,大家统统绝缨摘帽,喝个痛快。”当文武官员皆去缨之后,庄王才命令点烛掌灯,于是,那个调戏许姬的人便被遮掩过去。
散席之后,许姬不解地问庄王:“男女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况且我是大王的人。您让我给诸臣敬酒,是对他们的恩宠。有人竟敢当着您的面调戏我,这是对您的侮辱,您不但不察不问,反而替那小子打掩护,这怎么能肃上下之礼,正男女之别呢?”庄王笑着说:“这你就不懂了。你想想,今天是我请百官来饮酒,大家从白天喝到晚上,大多带几分醉意。酒醉出现狂态,不足为奇。我如果按你说的把那个人查出来,显了你的贞节却冷了大家的场。让群臣不欢而散,那可不是我举办这个宴会的目的。”许姬听了庄王的分析,十分佩服。从此,后人把这个宴会叫作“绝缨会”。
调戏君王的宠姬,无疑是对君王的羞辱。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属于大逆不道的行为。谁要是犯了这方面的罪过,是在劫难逃。楚庄王能原谅属下的不轨,还设法替他打掩护,确实有胸怀和肚量。
楚庄王作为一国之主,他之所以“绝缨”,主要是基于策略上的考虑。权衡利弊,顾全自己和宠姬的脸面同巩固政权、建立霸业比起来,前者事小,后者事大。因妇人之见而失去群臣的拥戴之心,那是得不偿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