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小创新创造大事业的例子很多,这些小创新都很普通,普通得使人常常难以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人们之所以注意不到它们,往往是人们没有注意生活细节,因为它们太常用了,用多了,习惯了,也就不特别注意了。就拿日常生活中的小磕小碰来说吧,如果我们的手或其他部分被划破了,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事,贴上点邦迪就好了。”是啊!创可贴如此平常,以至谁也没有意识到它曾是一个重要发明。但是,你只要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种方便、简捷的伤口处理用品会怎样?
说起来,创可贴的发明真是体现了爱心的一个创造。它的发明者是埃尔·迪克森——一位在生产外科手术绷带的工厂工作的先生,20世纪初,这位先生刚刚结婚,他的太太是一位娇巧的美人,可这位年轻的太太对于居家过日子还不太熟悉,她常常在做饭时切着手或烫着自己。迪克森先生由于工作原因,当然能够很快为她包扎好,但他想,要是能有一种自己就能包扎的绷带,在太太受伤而无人在家的时候,就不用担心她自己包扎不了了。
他考虑到,如果把纱布和绷带坐在一起,就能用一只手包扎伤口。他拿了一条纱布摆在桌子上,在上面涂上胶,然后把另一条纱布折成纱布垫,放在绷带的中间。但是有个问题,做这种绷带要用不卷起来的胶布带,而暴露在空气中的粘胶表面时间长了就会干。
后来他发现,一种粗硬纱布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完成了这项实验。当迪克森太太又一次割破手时,就自己揭下粗砂纱布,用她聪明的丈夫发明的绷带贴在伤口上。
当公司了解了他的新思想后,就非常愉快地将这种备好的绷带作为公司的新产品。这种绷带一直到1920年还没有商品名称,只是销售产品。后来工厂主管凯农先生建议用Band—Aid这个名称,其中Band指的是绷带,而Aid用于这种急救和手术绷带产品,后来也成了绷带的同义词。
迪克森先生为了解决亲爱的妻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小麻烦”而发明的这种小东西,就是现在中国城市家庭几乎家家必备的邦迪牌创可贴。我们暂且不去想,它在全世界有多大市场,只粗略估计一下它在中国的使用情况,就可以想像它为公司赚了多少钱。
这样看来,很多男人正是靠解决这些“小麻烦”而成就了大事,那怎样才能产生这些创新呢?很简单,注意细节,观察生活,多思考,尤其是当你在生活中碰上令人头痛的“小麻烦”时,不要急着抱怨,而是考虑解决的办法。
狮王牙刷公司的加藤信三就是这样做的。当他还是该公司的一名小职员时,也和其他小职员一样每天过着匆匆忙忙的打工生活,一大早匆匆洗漱完就急急出门。一天早上,他正刷牙,发觉自己的牙龈又被刷出血了,这种情况已经发生好多次了,每次都气得他想把牙刷扔了。那一天,虽然他还像以前那样生气,但他想,肯定有很多人像自己这样,被牙刷刷得牙龈出血,也就是说现在的牙刷有这样的不足,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自己作为一名从业人员,为什么不在这上面下功夫呢?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他也着实想到了不少的办法:例如牙刷改用很柔软的毛,这样确实能够解决牙龈出血的问题,但牙刷毛过于柔软,不能很好地清除牙缝中的“垃圾”;又如使用前把牙刷泡在温水里,让它变得柔软一些,或者多用点膏,他都觉得不够理想,因为不是很方便。
终于有一天,他突然想起,这一问题会不会与牙刷毛的形状有关系呢?会不会是因为它们太坚硬了,而将牙龈刺出血了呢?想到这里,他把牙刷放在放大镜下查看,意外地发现牙刷毛顶端是四角形的,也许是这种四角形的牙刷毛顶端棱角太分明,容易刺破牙龈吧。加藤针对这个缺点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牙刷毛的顶端磨成圆形,那么用起来一定不会再出血了。”
经过试验,牙刷毛的顶端磨成圆形的牙刷,因为没有四角形那么棱角分明,那么锋芒毕露,不容易刺伤牙龈,效果十分理想。于是他就把他的新创意向公司提出来。公司对此非常有兴趣,马上采纳了他的新创意。后来狮王牌的牙刷顶端就全部改成圆形,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这样一来狮王牌的牙刷不仅在众多牙刷中一枝独秀,而且长盛不衰,一直红火了十多年,至今势头不减,这二三年来,每年占日本牙刷销售量的30%~40%。
加藤信三的创意为百姓们解决了生活中一个常遇到的小麻烦,为公司创造了巨额利润,也为他自己的发展创造了机会。他从一个普通的小职员一跃成为科长,后来又升为董事。至此,谁又能说他的创意实在“太小”呢?
创新其实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很多时候,它仅仅是你解决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小麻烦而已,而这就是男人成大事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