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时代的变迁,很多历史地名容易给人以误解,进而给阅读带来障碍,不可不留心。
譬如古籍中经常提及的“山东”,就和今天我们所说的“山东”不是一个概念。古籍中的“山东”,一般指崤(xiāo)山以东。
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是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古代将崤山与函谷关并称为“崤函”之塞,是山峰险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达。贾谊在《过秦论》中曾写道:“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崤函之固”的崤函指的就是崤山和函谷关。
由于地势险要,崤函一带自春秋时代就发生过多次重大战役,最著名的就是崤之战。公元前628年,秦穆公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防止秦国一家独大,决心趁机偷袭秦军。于是,晋襄公在崤山设下埋伏,在秦军偷袭郑国不成回师之时,晋军在崤山对秦军发起攻击,大获全胜。
由此可见,崤山和函谷关对于秦国的重要战略意义。破关而出,就是一马平川,秦国就可以威胁崤山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诸国。收住了崤山和函谷关,秦国基本上可以高枕无忧。因此,崤山就成为一条重要的分界线,当时的人们也习惯以“山东”来指代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域。只是,这个“山东”比今日作为行政区域的山东省的范围要大得多。
后来,有一首诗这样写道:“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里的“山东”,指的也是崤山以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