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也英雄
温州人的创业最具可学性,也最容易模仿。因为他们是真正的平民英雄。一则他们十之八九是普通老百姓,发达前往往是农民;二则他们“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白手起家。他们有的知识和资本,你也完全可能拥有。赤手空拳打天下规模可大可小,资金可多可少,不要担心自己缺什么,进入门槛很低。他们的经验主义,他们的组合才能,他们的三流人力做出一流效益的本事,现在想创业的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借鉴。
著名社会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在三访温州后认为:温州人“就是不甘落后,敢为天下先,冲破旧框框,闯出新路子,并且不断创新。温州人从家庭作坊、摆摊叫卖、沿街推销、设店开厂,到股份合作、企业集团、资产经营、网络贸易,我也似乎看到了中国的市场经济从初期的萌芽到和国际经济接轨全过程的演示,并且觉得可以从中捉摸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内在逻辑和规律。”
当过温州县委书记的李丁富,现在是温州经济研究所所长,他对“草根经济”有着更为直白的解释:一是说明这种经济活动参与面广,渗透力强;二是它具有很强的民间性,出身不高贵,就像农村的孩子取名“二狗子”,很随缘,但它自立性、生命力强,好养活。
2002年8月中旬,为摸清在外温州人的经济情况,温州市做了大型调查。据调查统计,在外投资、经商、办实业的温州人为154万人,其中,东部地区81万人,中部地区51万人,西部地区22万人。城市以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成都、武汉、西安、天津、重庆最多。从行业分布看,从事工业的有16万人,从事商贸经营的有102万人,服务业是36万人。
今天,温州人在全国各地累计投资额高达1050亿元,创办工业企业157万家,创办商品交易市场一百多个,建立“温州街”、“温州城”等总摊位5万余个,总面积近100万平方米,经营的贸易销售额高达2400亿元。
草根创造奇迹
温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过去交通极为不便。人均耕地只有033亩,养家糊口都不容易,更别指望发财了。由于自然条件先天不足,又地处海防前哨,长期以来,国家对温州的经济建设投资又很少。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起点上,温州人自力更生、自主创业。从十几万供销员跑遍全国,到“小商品大市场”,从个体联户,到股份合作和股份集团化、集团股份化,逐步由贫穷走向富裕,创造了草根经济的奇迹。
草根经济为何如此魅力四射?因为草根经济尽管简单朴素,但实际上这是真正完全市场经济的原初形态。其寻机趋利的生存意识,使得草根经济是最灵活的经济,一家经营,百家效仿,全民参与、星火燎原,迅速发展,快速壮大,形成了产业规模效益,打造出了大市场。有些经济学家因此将之形象地称为“蚂蚁雄兵”、“百姓经济”。今天,这种具有原始活力、无穷魅力及不可小视的巨大潜力的草根经济已成为温州民营经济的代名词。
其实,温州经济就是温州人的经济,温州经济能创造奇迹就是靠温州人的精神,而温州人的精神就是这种“给一点儿土壤就能发芽,给一点儿阳光就能灿烂”的草根精神。温州商人作为一棵棵无人知道的小草,经过多年艰苦的创业之后,今天,已经在全国各地纷纷成长为了一棵棵参天大树,温州商人也变成了让人敬佩,让人叹为观止的草根英雄。
草根英雄之所以让人佩服,一是因为温州人虽然出身“寒微”,但他们从不自卑,从不小看自己,他们以信心和恒心,凭勇气和志气,白手起家,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世界为之震动的辉煌业绩;二是因为在事业小有成就之后,温州人从不沾沾自喜,更不胡作非为,而是竭尽全力完成从小生产者向现代化生产者的转变,成了真正的时代英雄;三是温州人创业凭的是真本事,靠的是前无古人的真功夫,同时又秉承了中华民族节俭致富的传统美德,视信誉为事业发展的第一命脉,通过坚持不懈地奋斗,创造了草根经济的奇迹。
(十)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温州人是亲切的邻居,是身边的榜样,是触手可及的商业楷模,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也是能够学得会的商业教科书。
匹配才最合理
温州人天生有一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朴素的自然哲学意识。当外界还在为“姓社姓资”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只信“民以食为天”的温州人想的是怎样能生存,怎样能富裕。因此,他们就在其他人争论、徘徊、折腾的时候,悄悄地开始创业了。
而且,从最初的创业一直到今天,他们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因此他们不仅发展得很快,而且后劲十足。
温州人是否做某项生意,既不看领导讲了没有,也不看别人做过没有,只是看现实中需要不需要,现实中能不能做得通。只要是现实中需要的而且又能做通的,是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他们都会千方百计地去做。
比如:农民手里有钱却没有城镇户口,进不了城,他们就集资建一个农民城;城里的国有商场不卖农民的产品,他们就把国有商场的柜台租下来自己卖;国家银行不给贷款,他们就创办信用社、基金会,发展民间金融,实行浮动利率,自己给自己找资金;分散的家庭经济规模,被斥之为私有制的样板,他们就创造了股份合作制,解决了规模小的问题。
按照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的观念来看,温州经济的成功有些“不合常理”。因为温州的企业起点低,知名度低,文化程度低,企业组织形式低,产业层次也低,资本、技术、人力、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平均水平远远逊色于其他地方的私营企业,但居然比同行有活力,效率高很多。
对于这个问题,经济学家杨轶清用“匹配”这两个简单的字来解释。他认为,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企业组织无所谓优劣,产业层次也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关键看匹配。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体系里,成熟的模式并不见得就是效率最高的,原因就是不匹配。
温州的创业之路虽然“低级落后”,但却符合中国国情、文化背景和发展阶段的特点,他们知道这个阶段什么样的最好,什么样的企业组织最匹配。
温州是一个先天资源和后天资源都比较贫乏的地方。所谓先天资源贫乏,是指温州一无煤,二无油,三无矿;所谓后天资源贫乏,指国家对温州的投资自建国以来一直很少。因此,温州人要发展经济,只能靠从“小打小闹”起步。
温州企业小,百亿规模的企业很少。产品也“小”,生产的只是皮鞋、服装、眼镜、打火机、低压电器之类的东西等,全部是一只手拿得走的东西。技术含量,资金门槛都很低,但他们就是有竞争力,谁也竞争不过温州人。
独具特色的经济模式
在温州乃至浙江,小企业可以通过市场交换实现生产互动,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或者由专业化协作的方式成为龙头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而龙头企业则可以通过本地极为丰富的配套资源,将生产要素的竞争外部化,获取成本优势,避免大企业病。
比如正泰集团,95%以上的零部件在本地采购,而且在经营上一直短期占压供应商货款。对正泰集团和1200家协作厂来说,形成了这样一条完整的现代产业链,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系中神奇地完成了一次次交换和社会分工。在宁波,90%的空调配件都可以在当地采购,这也催生了当地20多家空调生产企业,甚至如海尔、海信等也不远千里来宁波采购配件。
温州这种协作很独特,是以下一级上百家工厂竞争为基础的,这比日本企业更具活力:由于中国企业家族独立性强,协作厂与成品厂不是依附关系,因此只要一个零件厂的技术进步了,也许500家成品厂都可以享受到。这样,一个协作群好比小鸟集合成的鸟群,有如乌云般的形体又有小鸟的灵活性。而日本的经营方式中,大厂的各个车间是没有竞争关系的,而温州打火机各个厂却好比日本厂的各个车间,车间之间有竞争,从而避免了大公司病。
大鸟会被击垮,而鸟群却击不垮,因为它有形又无形。比如家族企业的“金乡徽章厂”,它以100台压力机、50台烘箱控制了成品规模,一有订单就分包给同乡上百家企业,订单减少就分散掉100个工人,这100个工人凭技术还可以在其他小规模徽章厂找到工作。这里任何一个厂都可以接规模惊人的订单,只要将一部分订单转让即可。这种方式使温州即使在宏观经济最差的情况下也能高速发展。
再比如慈溪大唐的袜业,一个镇8000家家庭作坊式企业,平均每家织机仅8台,每家都谈不上是完整的企业,但全镇将做袜子分成10个环节:1000家原料厂、300家缝头厂、100家定型厂、300家包装厂、200家机械配件厂、600家营销商、100家联运商……分工明确,合起来好比规模庞大的企业,任何订货量都能消化,年产48亿双袜子,产值达90亿人民币。同时,这些企业对市场反应迅速,同样没有大公司的迟缓病。
这相当于将大企业中每一个零部件车间都变成了一个、甚至几个、几十个独立的企业,上一个零部件生产单位与下一个零部件生产单位之间,不是统一管理和内部调拨关系,而是自我管理和市场交易关系。每个小企业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都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市场竞争,另一方面来自产权明晰和自负盈亏。
以台州摩托车行业为例,台州有上千家摩托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每个企业规模都不大,但一个企业只生产一个配件,甚至只生产一颗螺丝钉,专业化分工非常明确,零部件专业化生产水平相当高;而千家万户通过专业化的市场联合起来,整个台州市就俨然成了一个特大型的摩托车生产集团。由于专业化程度很高,生产效率随之提高,同时还降低了不同生产环节间的交易成本。
因此,整个台州地区摩托车生产的总成本比内地许多大型摩托车集团要低30%。与此类似的还有嵊州的领带,便宜得令人吃惊,在北京大商场标价800元的领带,在那里只要20元。这种低成本使得温州人在竞争中占有很大的优势。
1998年,日本有一家在全世界都很有名气的打火机企业,不服气温州人为什么将打火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将日本、韩国的厂家逼到了破产的悬崖边。他们就派出一个经贸考察团造访温州,目的只想揭开一个谜:温州打火机的零售价凭什么只是日本打火机的1/10?
在温州最负盛名的大虎打火机厂,老板周大虎的介绍令日本人差点晕倒:同样一个电子点火的小部件,日本公司生产一只成本为人民币1元,周大虎的进价是1毛钱,而为大虎厂提供配件的家庭企业生产成本更是只有1分钱。日本考察团离去时,一个个面如死灰,回家后,只有将打火机厂关门大吉。
自己的路自己走
人怎样走路是由自己的头脑指挥的,而不会受他人的控制。温州人在选择自己发展的道路上也是一样,不看书上的教条,不听他人的指责,而是勇敢地走自己的路。
他们选择了这样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由优势产业、关联行业、上下游协作配套,形成大小业主和谐共生的内部条状、外部块状的特色产业区域。这种教科书上找不到的产业模式在现实中却所向披靡。这也是“落后、低级”的家族企业却能够比跨国公司更有效率的原因。
另外,在温州经商、办厂蔚然成风。可以说是家家户户开发项目,家家户户融通资金,家家户户开拓市场,结果是家家户户都有企业家。对于这种一哄而上办企业的局面,有人担心会因为过度竞争而两败俱伤。然而正是这种一哄而上,形成了温州不少产业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比如温州的防风打火机刚具规模时,欧美的中间商找上门来,大家见有利可图,1992年下半年至1993年不到一年的时间,成品厂就从500家增加到3000家,竞争惨烈。各厂家压缩成本,推出新品,两年后,2500家倒闭,又只剩下500家,但经过这一哄而上,剩下的500家全是成本高手,致使原行业老大日本80%的企业倒闭,从而占据全国80%、出口99%的市场。
1998年,柳市也爆发了这种“亡命”竞争,近千家企业进行了一场价格大战,70%在亏损线下,300家企业倒闭。这种竞争形成了在全球都无可替代的核心能力,使温州在自己产业上的份额越来越大。
好看的鞋子穿起来不一定不舒服。同样,西方现代化的经济模式并不见得是最适合中国实际的市场体系。一个典型的温州民营企业,开始起步时,小企业、小商品、家族化都是别无选择中最优的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更贴近中国这个市场的文化和国情。
“高山峡谷有小城,有城就有温州人”。有人说温州人可怕,可怕在什么地方呢?温州人的可怕首先就是温州人天生有一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朴素自然哲学意识。他们不做高深的理论探讨,坚信“民以食为天”,总是用最简单、最直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获得生存、获得财富。
敢为人先,就是敢于尝试、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就是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做前人没做过的事,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实践。这是温州人最突出的秉性,是温州人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因此,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他们不因循守旧,敢想敢干,努力抢占市场先机。务实的温州人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生产纽扣、皮鞋、打火机、低压电器等等。因此当别人还在观望时,他们就已经获得财富,并开始进军新的领域。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越是本土的,就越是全球的。越是本土的,就越具有比较优势。最好的老师,不是GE(美国的大公司--通用电气),也不是韦尔奇,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己。
成就了温州商人乃至浙江商人的最大秘密,就是他们更贴近中国这个市场的文化和国情,也更了解这个新兴市场的水土和脉搏。虽然是草,但却有根,而且深深扎进厚厚的“本土”层。他们注重的不是最好的,而是最适合的经济模式。纳爱斯集团总裁庄启传说得好: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必须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否则不能成功。
温州人的创富故事,分明是可以让所有人学习和模仿的。他们不像有着特殊海外关系的粤商那样遥不可及、高不可攀。温州人是亲切的邻居,是身边的榜样,是触手可及的商业楷模,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也是能够学得会的商业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