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他并没有想像中的那样高兴,他在想着那个让他恋恋不舍的“爱情”。智者过来对他说:“爱情虽然可以给你带来幸福和快乐。但是,它有时也会成为你的负担。等你恢复了体力还可以把它取回,对吗?”
第二天,他恢复了体力,按着昨天的路拿回了“爱情”。他真是高兴极了,他欢呼,他雀跃。他感到了无比的幸福和快乐。这时,智者走过来触摸着他的头,舒了一口气:“啊,我的孩子,你终于学会了放弃!”
不懂得放弃的人,在生活中总将两眼盯在眼前的标杆上,一生就像北方腊月的浓雾,模糊不辨方向。就只管一路向前走,不思考,不回头,越走路越窄,最后不知不觉钻进了牛角尖。然后便一味地自怨自哀,自暴自弃,于是青春美丽的容颜与悠悠岁月擦肩而过恰如风过竹面,雁过长空,就像苏东坡的一生人生长叹“事如春梦了无痕”。
舍不得放弃的心绪,像一茎寂寞的芦苇,独立在夜风中守望,把自己幻成一季秋色,再从烟黄的旧页中只能握住一把苍凉……
舍得,是一种精髓;舍得,是一种领悟;舍得,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生的境界。
没烦恼的智慧:
如果我们永远凭着过去生活的惯性,日常世故的经验,固守已经获得的功名利禄,想要获取所有的权钱职位,什么风头利益都要去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让我们眼花缭乱,什么朋友熟人都不愿得罪,这样我们会疲于应付,把很多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无谓的纷争上,所以舍得舍得,舍去了才能有所得。
爱已远去,不必强留
一个卷入婚恋多年的女子,迟迟不能走出这个其实对她来说已经是苦远多于甜的关系。她说:“我忘不了那些他曾经给过我的浪漫、深刻的爱的感觉。”
另一个女人的男朋友感情出轨多次,尽管痛苦她却始终不愿分手,她说:“和他在一起这么多年了,要分手,我不甘心!”
当爱远走,放弃和放手都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无法忘却曾经有过的美好,无法相信现实,而让更多的痛苦压在自己的肩上、心上;让自己和对方一起痛苦,究竟是否惩罚了对方也许还是未知数,但是自己绝对是被惩罚最重的一个。因为你剥夺了自己重新享受快乐和幸福的权利。
放手,让爱的人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这却是唯一的良药。否则,我们就会处在无休止的痛苦、气愤和沮丧之中。
所谓放弃和放手的艺术,并不单只在爱情消逝的时候适用。事实上,当爱情还在的时候,就懂得放手的道理,往往是更积极的治本的方法。
从小到大,在每一段关系里,我们都是在寻找着一方面与人连结、一方面与自己连结的双向路线。也就是说尽管再亲密,我们也需要拥有自己的空间。亲子关系、家人关系、朋友关系都如此,爱情关系当然也不例外。如果失去了这样的空间,我们很快就会觉得被束缚,觉得窒息,觉得痛苦。
因此,当爱还在的时候,懂得适当放手,给爱一个空间,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其实,如果仔细而深入地思考一下,如果我们在爱时仅仅要求双方粘在一起,往往是因为害怕、因为缺乏安全感、因为嫉妒、因为要把自己生命的责任和重量交在对方身上,而不是因为爱。
放手,给爱以空间,就像纪伯伦在《先知》中所说的:“在你们的密切结合之中保留些空间吧,好让天堂的风在你们之间舞蹈。彼此相爱,却不要使爱成为枷锁,让它就像在你们俩灵魂之间自由流动的海水。”
有一个词叫“全身进退”。大概意思是指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在付出的时候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在离开的时候毫无牵挂地抽身而去。古人都知道“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在真正的生活中,这种全身进退的理想状态,不知道有几个人能做得到。
现实里的情况是,我们往往在付出的时候不够彻底,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担心别人的看法,担心自己的眼光,担心现实里的矛盾,甚至担心一个无足轻重的细节的完美度。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百分之百的热情似乎总没有像内心期待的那样出现过,它们都被消耗在了各种各样的顾虑里。所以到了最后,我们只能矜持地微笑,节制地用情,吝惜地计算。
我们也往往在离开的时候,不能够潇洒地掉头就走,而是一顾三叹,余情未了,在决定离开的第一秒钟里就开始痛恨或后悔。甚至是在以为自己早已全身而退的时候,却在一个似曾相识的地方和时刻不可阻挡地想起那个人、那件事,而后觉得像被杀伤性武器击中,痛心得泪流满面,心碎难当。
有人说爱的反面其实不是恨,而是淡漠。这真是一句真理。爱一个人的时候,情感都是激昂的。他关心你,你便想以十倍百倍的爱去关心他;他拥抱你,你便想以更多更有力的拥抱去回应他;哪怕是他犯了什么错有了什么失误,让你对他恨得牙痒痒时,你也会想用尽全力狠狠地去揍他,掐他,打他,反正无论如何,都绝不会无动于衷地不理他。
除非是爱到殚精竭虑,爱到心灰意冷,爱到彻底绝望,心中已经不再有灿烂的火花,甚至连那些燃烧过后的草木灰的温度也没有。这种时候,想不淡漠都难。从此对你形同陌路,对你的一切也不再有任何的回应。没有余恨,没有深情,更没有心思和气力再做哪怕多一点的纠缠,所有剩下的,都只是无谓。有一天当你发现对于过去的一切都不再在乎,它们对你都变得无所谓的时候,爱肯定也就消失了。
所以,你要知道,恨你,是因为爱你;淡漠你,是因为不再想记起你。
全身进退,意味着在爱的时候,你要用尽百分之百的感情,哪怕是争执,哪怕是吵闹,你也千万别不理我。因为不理不睬意味着淡漠,意味着你的心里不再有我的位置。千万别假装淡漠,在假装淡漠的时候,你一定更心痛,那是因为你依然爱着。
没烦恼的智慧:
全身进退,意味着在不爱的时候,你一定要毫不犹豫地放下,千万别回头,或是在夜深时分还想着留条短信安慰我。你要知道,任何一点不干脆的情结,都会让我像一个溺水的人一样拼命拉住你的衣襟,以为牵住了最后的希望,让你无法彻底离去,把曾经美好的感情都拖累成厌倦。
有时只有放弃才能前行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时时刻刻都在面临放弃和被放弃。但你必须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探索都能发现鲜为人知的奥秘,并不是所有的跋涉都能抵达胜利的彼岸,并不是每一滴汗水都会有收获,并不是每一个故事都会有美丽的结局。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放弃,明白这点,也许你就会在失败、迷茫、愁闷、面临“心苦”时,找到平衡点,找回自己的人生坐标。
从前有个孩子,手伸到一只装满榛果的瓶里,他尽其所能地抓了一大把榛果,当他想把手收回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放弃榛果,又不能把手抽出来,不禁伤心地哭了。这时一个旁人告诉他:“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小些,那么你的手就可以很容易地抽出来了。”
贪婪是大多数人的毛病,有时候只抓住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放,就会为自己带来压力、痛苦、焦虑和不安。往往什么都不愿放弃的人,结果却什么也没有得到。
放弃是一种智慧。尽管你的精力过人,志向远大,但时间不容许你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如把眼前的一大堆食物塞进嘴里,塞得太满,不仅肠胃消化不了,连嘴巴都要撑破了!所以,在众多的目标中,我们必须依据现实,有所放弃,有所选择。
一位精神病医生有多年的临床经验,在他退休后,撰写了一本医治心理疾病的专着。这本书足足有1000多页。书中有各种病情描述和药物、情绪治疗办法。
有一次,他受邀到一所大学讲学,在课堂上,他拿出了这本厚厚的着作,说:“这本书有1000多页,里面有治疗方法3000多种,药物10000多样,但所有的内容,只有四个字。”
说完,他在黑板上写下了“如果,下次。”
医生说,造成自己精神消耗和折磨的全是“如果”这两个字,“如果我考进了大学”、“如果我当年不放弃她”、“如果我当年能换一项工作”……
医治方法有数千种,但最终的办法只有一种,就是把“如果”改成“下次”,“下次我有机会再去进修”、“下次我不会放弃所爱的人”……
钱钟书在《围城》中讲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后,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但两种人都感到不快乐。先吃最好的葡萄的人认为他拿的葡萄越来越差。把好的留在最后吃的人认为他吃的每一颗都是葡萄中最坏的。
原因在于,第一种人只有回忆,他常用以前的东西来衡量现在,所以不快乐;第二种人刚好与之相反,同样不快乐。
为什么不这样想,我已经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么好后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为什么要不开心呢?
这其实就是生活态度问题,它决定了一个人的喜怒哀乐。
如果一生不懂得去选择也不懂得去放弃,那一辈子就永远也没有快乐。
漫漫人生路,只有学会放弃,才能轻装前进,才能不断有所收获。 一个人倘若将一生的所得都背负在身,那么纵使他有一副钢筋铁骨,也会被压倒在地。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懂得放弃小利益,不为小恩小惠所动,这绝对是一本万利的。当然,用自己的利益做赌注,即使再小,也不是任何人都愿意去做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敢于下注。
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边的人强,他尤其想成为一名大学问家。可是,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其他方面都不错,学业却没有长进。他很苦恼,就去向一个大师求教。
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煞是迷人。每见到他喜欢的石头,大师就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师,如果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连动也本能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大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不放下背着石头咋能登山呢?”
年轻人一愣,忽觉心中一亮,向大师道了谢走了。之后,他一心做学问,进步飞快……
其实,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只有学会放弃,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极至高峰。
在电影《卧虎藏龙》中有这样的一个场景,男女主角坐在一个凉亭之中,背景是一片翠绿的竹林凉风徐徐地吹来,一片与世无争的怡然自得。之中有一句对白是这样说:“我的师父常说,把手握紧里面什么也没有,把手放开,你得到的是一切!”
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学会放手,放手不代表对生活的失职,它也是人生中的契机。然而学会放手要比学会紧握更难得,因为那需要更多的勇气。
总的来说,放弃是一种睿智,是一种豁达;放弃是金,是一门学问,放弃是对美好事物发展的有一个开始,是新的起点,是错误的终结。它不盲目,不狭隘。放弃,对心境是一种宽松,对心灵是一种滋润,它驱散了乌云,它清扫了心房。有了它,人生才能有爽朗坦然的心境;有了它,生活才会阳光灿烂。
没烦恼的智慧:
把包袱卸下,放开你心里的风筝线,不要让风筝把心带走,让你的心和风筝一样自由的翱翔!别忘了,在生活中还有一种智慧叫“放弃”!
不要留恋眼前,前方的花开得更鲜艳
小溪放弃平坦,是为了回归大海的豪迈;黄叶放弃树干,是为了期待春天的葱茏。蜡烛放弃完美的躯体,才能拥有一世光明;心情放弃凡俗的喧嚣,才能拥有一片宁静。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只管走过去,不要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的。”
为采集眼前的花朵而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值得的,道路正长,前面尚有更多的花朵,懂得放弃,放弃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美好,拥有更加精彩的人生……
一开始就选择享受的人和一开始就执着奔波、千锤百炼的人最后的结局是大不相同的,后者可能成了珍品,前者可能成了废料,就如下面的寓言所阐述的道理一样。
深山里有两块石头,第一块石头对第二块石头说:“去经一经路途的艰险坎坷和世事的磕磕碰碰吧,能够搏一搏,不枉来此世一遭。”
“不,何苦呢,”第二块石头嗤之以鼻,“安坐高处一览众山小,周围花团锦簇,谁会那么愚蠢地在享乐和磨难之间选择后者,再说那路途的艰险磨难会让我粉身碎骨的!”
于是,第一块石头随山溪滚涌而下,历尽了风雨和大自然的磨难,它依然义无反顾执着地在自己的路途上奔波。第二块石头讥讽地笑了,它在高山上享受着安逸和幸福,享受着周围花草簇拥的畅意舒怀,享受着盘古开天辟地时留下的那些美好的景观。
许多年以后,饱经风霜历尽世尘之千锤百炼的第一块石头和它的家族已经成了世间的珍品、石艺的奇葩,被千万人赞美称颂,享尽了人间的富贵荣华。第二块石头知道后,有些后悔当初,现在它想投入到世间风尘的洗礼中,然后得到像第一块石头拥有的成功和高贵,可是一想到要经历那么多的坎坷和磨难,甚至疮痍满目、伤痕累累,还有粉身碎骨的危险,便又退缩了。
一天,人们为了更好地珍存那石艺的奇葩,准备为它修建一座精美别致、气势雄伟的博物馆,建造材料全部用石头。于是,他们来到高山上,把第二块石头粉了身碎了骨,给第一块石头盖起了房子。
第一块石头,选择了艰难坎珂,懂得放弃眼前的享乐,最后它成了珍品,成了石艺的奇葩,只可惜第二块石头,不仅最后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场,而且成了废物。
相反,汉代皇戚齐王刘肥却是明智之人。
汉高祖刘邦死后,太子刘盈当了皇帝,吕后成了吕太后。吕太后见刘邦死了,就大肆消灭异己。她把戚夫人的手脚砍掉,挖去双眼,灌下毒药,使她变得又聋又哑,然后又把她扔到厕所里,称为“人彘”,朝廷的大权都由吕太后一人把持。
刘盈当皇帝的第二年,齐王刘肥来看望他,刘盈听说哥哥来了,很高兴,就吩咐摆酒招待,并且让哥哥坐在上头,自己在下面作陪。吕太后看了很不高兴,因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
怎么能坐在下面呢?于是,她就叫人斟了两杯毒酒递给刘肥,让他给惠帝祝酒,不想惠帝见齐王起身,也跟着站起来,拿过另一杯酒,准备兄弟两人干一杯,吕太后一看很着急,她装作不小心的样子,把刘盈手中的酒撞泼了。刘肥看到这种情形,知道吕太后想置他于死地,所以回到住处后,很害怕。这时一人献计说:“太后只有当今皇上和鲁元公主一儿一女,自然对他特别宠爱。如今大王您的封地有70多座城,公主却只有几个城。您要是向太后献出一郡,把它作为公主的领地,太后定会高兴,你也就免除危险了。”
刘肥听后,就照着这位谋士的方法,把自己的封地城阳郡送给了公主,太后果然很高兴,就这样刘肥平安地离开了长安。
刘肥以放弃了一座小城的代价,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这实在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生活中有苦也有乐、有喜也有悲、有得也有失,拥有一颗达观、开朗的心,就会使平凡黯淡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