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晋公子重耳在楚成王一再索取报答时,说道:“如果凭借您的神灵我得以返回晋国,一旦晋楚交兵相遇中原,我将退避三舍。如果这样还得不到您的宽恕,那我只好挽弓执鞭,与您驰逐周旋了。”婉转而含蓄的表达,却让楚成王感到了它那沉重的分量。
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得都显露出来。否则,再陡峭的崖壁,也不能使灵芝安身;再粗壮的躯体,也难以让象齿自焚。
含蓄,犹如宣纸上着墨不多的中国画,简洁中藏着丰富,黑色里孕着五彩,大片大片的空白是留给读者的驰骋纵横的想象。露骨的宣泄、单纯的出击,也许只是一种外在力量的张扬与炫耀,而含蓄则更多地是一种收敛聪明的体现。
对于一个谋略家来讲,仅仅自己学会了含蓄仍然是不够的,他必须学会去破解识读他人的含蓄,昭示那些已被“含”起来、“蓄”起来的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鲁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楚王郏敖派连罢出使鲁国。当时郏敖新立不久,大权掌握在公子围手中。鲁大夫穆叔于是想讨讨这位楚使的底,便提了一个颇为敏感的问题:“公子围现在执政的情况如何?”
连罢回答说:“我等小人,只知一心吃饭听使唤,即便如此还怕完成不了使命而有所错失,怎么能参与政事呢?”
穆叔再三问起,连罢还是避而不答。然而就是这再三避答,使穆叔从中捕捉到了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他于是很有把握地向大夫们宣告:“楚国令尹公于围将有大事(指篡位),连罢也将参与,他已经开始为令尹隐匿实情了!”
穆叔缘何得出如此结论?因为按常理,在他穆叔的再三追问之下,连罢应该有所答复,即或是通过某种暗示也会将他的或是不满或是赞许的情绪表现出来。而只有当他连罢心中有鬼时,才会对公子围的评价这个问题讳莫如深、一再拒答。因为他若说“是”,怕直接暴露了他与公子围的特殊关系以及那个“将有大事”的秘密;若说“不是”,这既言不由衷,又怕别人会从反面去理解而予以戳穿。于是他以为最聪明的办法就是顾盼左右而言它,或者干脆闭口不答,让别人无从知晓。而这种讳莫如深、一再拒答的态度恰好表明了这个问题与他有密切的关联,昭示出他的心结、他的奥秘就在这里。这就好比主人想让宝物不被偷窃而将装宝的箱子锁上一道又一道,而这一道道的锁正好是在告诉那想去偷窃宝物的人:喂,主人的宝贝就在这里!
连罢本欲通过闭口不答,把自己的秘密含得更死一些、蓄得更深一些。孰料穆叔这位权谋高手,从他的不答中找到了答案,从他的含蓄里挖出了秘密。这样,连罢的所谓不答,实际上成了不答之答。
30.善于隐蔽的智慧
善于隐蔽是一种智慧。怎样才能隐蔽自身而又巧妙地达到目的,在某种程度上讲,双方都在比试斗智,如同棋手一样,每一盘棋总有胜负。
在楚汉战争最激烈的时刻,汉王刘邦听从陈平的计策,趁项羽伐齐之乱,率领50万大军攻占了项羽的巢穴彭城。进驻彭城之后,刘邦耽于酒色,一味享乐。又自恃兵多,麻痹轻敌,放松戒备;加上汉军号称50万,却多是临时归顺的诸侯军,联盟不牢,军心不齐。项羽听了从彭城逃出来的虞氏兄妹哭诉后,立即命大将龙且和钟离昧带20万人马平定各国,自己带范增、项庄、季布、桓楚、虞子期等大将率3万精兵回师彭城,杀得汉军淬不及防。联盟解体,汉军死伤20余万,刘邦带着少数残兵落荒逃到荣阳城,结果又被乘胜追击的楚军团团地围在城内达一年之久。刘邦请求献荣阳以西以求和,项羽又不允,面对这危机的形势,刘邦情绪低落,沮丧地对陈平说:“天下纷纷扰扰,何时可得安宁?”
陈平见刘邦向自己问计,便胸有成竹地说:“主公不必忧虑,眼下情势正在发生变化。只要主公扬长避短,天下顷刻可定。”刘邦欲问其详,陈平道:“项王主要依靠范增、钟离昧、龙且和周殷几个人。主公如能舍得几万斤黄金,可施反间计,使他们君臣相互猜疑。项羽本来就好猜忌信谗,必然引起内讧而互相残杀。到那时,我军乘机反攻,势必破楚。”刘邦深以为然,便给陈平4万两黄金,任其支配。
陈平于是就开始用这笔钱积极地在楚军中施行他的反间计。他一面派使者人楚,致书项羽,一面又用重金收买一些楚军将士,让他们四处散布流言蜚语,说范增、钟离昧等大将为项王带兵打仗,功劳很多,却始终得不到项王分封土地给他们,也得不到侯王的爵号,他们心里有怨气,打算同汉军联合起来,去消灭项氏,瓜分项氏的土地而自立为王。
项羽见过汉王的求和书信,自然不肯答应。但对那些流言,却疑心顿生,于是便派使者进城探听虚实。
楚王使者进人荣阳城,陈平带人列队出迎,并把使者请进客厅,摆下丰盛的酒席。陈平假意作陪,殷勤问道:“范亚父派贵使前来有何见教?范老先生和钟离将军一切都好吧?他们有书信吗?”楚使者被问得莫名其妙,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说:“我乃霸王亲遣的使者,如何有范老先生和钟离将军的信札?”陈平听罢,故意皱起眉头说:“哦!原来你不是范老先生和钟离将军派来的……”陈平说罢,白了楚使一眼,刷地放下手中的酒杯,站起身大步走了出去。使者看着这一切,心里十分纳闷,正在发愣,进来一些侍从,七手八脚就把满案饭菜撤掉了。一会儿,进来一个侍女给他换上一碗菜汤,一个馒头。楚使者一见,十分恼火,心想,他们把范增、钟离昧看得如此尊贵,而把项王视同草芥,这其中必有奥秘,说不定范增、钟离昧早就和他们串通一气了!
楚使者受到羞辱,不胜其忿,一返回楚营,便把详情一五一十地向项王禀报了。项王听罢顿时大怒,自语道:“怪不得近日营中议论纷纷,说亚父和钟离将军私通汉王,心存异志,看来是无风不起浪呀……”项羽起了疑心,对钟离昧渐不信任,对范增也日益疏远。范增是不主张与汉军谈判的,希望楚军能一鼓作气,攻下荣阳,捉住刘邦。他越劝项羽进攻荥阳,项羽就越是怀疑他与刘邦串通一气在耍什么花招。范增非常气愤,请求退隐山林。项羽也不阻拦,竟然准其所请。
范增解甲归田,在回老家居巢(今安徽桐城南)的路上,又气又恼,背生痈疽,一病而死,终年75岁。项羽闻知范增死讯,方知中了反间计,十分懊悔,但为时已晚。一个屡立奇功的唯一谋士,竟被陈平略施隐蔽造隙术便除掉了。
疑心生暗鬼,鬼使神差人歧路。项羽为人,性好疑忌,被陈平利用。陈平巧施隐蔽造隙术,就促使其与范增之间的矛盾增大,最后导致他驱除了范增。
隐蔽聪明是一种致胜方法,它可以不让人看到聪明,而确保安身。安身能干什么?安身可以静心谋大事。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军大举北进,进攻赵国。老将廉颇率赵兵迎敌,秦、赵两军相待于长平。秦兵虽然勇武善战,怎奈廉颇行军持重,坚筑营垒,等待时机与变化,迟迟不与秦兵决战。这样一来,两军相持近两年,仍难分胜负。秦国君臣将士个个焦躁万分,却又束手无策。秦昭王问计于范睢,说:“廉颇多智,面对秦军强而不轻易出战。秦兵劳师袭远,难以持久,战事如此久拖不决,秦军必将深陷泥淖,无力自拔,为之奈何?”范睢早已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作为出色的谋略家,他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他对赵国文臣武将的优劣了如指掌,深知秦军若想速战速决,必须设计除掉廉颇。于是,他沉吟片刻,向昭王献了一条奇妙的反间计。
范睢遣一心腹门客,从便道进人赵国都城邯郸,用千金贿赂赵王左右亲近的人,散布流言道:“秦军最惧怕的是赵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有为且精通兵法,如若为将,恐难胜之。廉颇老而怯,屡战屡败,现已不敢出战,又为秦兵所迫,不日即降。”
赵王闻之,将信将疑。派人催战,廉颇仍行“坚壁”之谋,不肯出战。赵王对廉颇先前损兵折将本已不满,今派人催战,却又固守不战,又不能驱敌于国门之外。于是轻信流言,顿时疑心大起,竟不辨真伪,匆忙拜赵括为上将,赐以黄金彩帛,增调20万精兵,前往代替廉颇。
赵括虽为赵国名将赵奢之子,确也精通兵法。但徒读经文书传,不知变通,只会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而且骄傲自大。一旦代将,立即东向而朝,威临军吏,致使将士无敢仰视。他还把赵王所赐黄金、财物悉数藏于家中,日日寻思购买便利田宅。
赵括来到长平前线,尽政廉颇往日约束,易置将校,调换防位,一时弄得全军上下人心浮动,紊乱不堪。范睢探知赵国已人圈套,便与昭王商议,暗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火速驰往长平,并约令军中:“有敢泄露武安君为将者斩!”
这白起是战国时期无与伦比的久经沙场的名将,一向能征惯战,智勇双全。论帅才,赵括远不能与白起相比;论兵力,赵军绝难与秦兵抗衡。范睢之所以秘行其事,目的就是使敌松懈其志,以期出奇制胜。两军交战,白起佯败,赵括大喜过望,率兵穷追不舍,结果被秦军左右包抄,断了粮草,团团围困于长平。秦昭王闻报,亲自来到长平附近,尽发农家壮丁,分路掠夺赵人粮草,遏绝救兵。赵军陷于重围达46天,粮尽援绝,士兵自相杀戮以取食,惨不忍睹。赵括迫不得已,把全军分为四队,轮番突围,均被秦军乱箭击退,赵括本人也被乱箭射死。
长平一战,秦军获得了空前的胜利,俘虏赵兵40万,除年老年幼者240人放还外,其余全部坑杀。这次战役,秦军先后消灭赵军45万,大大挫败了雄踞北方的赵国的元气,使其从此一蹶不振。战后,秦军乘胜进围赵都邯郸。虽曾有赵国名士毛遂自荐,赴楚征援,又有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也只能是争一时之生存,无法挽回赵国败亡的厄运。
长平之战,在秦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与关东六国的战争,如果说秦惠文王时还处于战略相持阶段的话,至此则进人了战略的反攻阶段。
范睢利用赵王已对廉颇“坚壁”不出战大为不满而出现的“裂缝”,巧施隐蔽策动术,致使其“缝隙”增大。终于如愿用无能之辈赵括换掉了多智多谋的廉颇,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
31.争一步不如让一步
“争”与“让”关系的选择,可以说常为智者所把握。“争”与“让”的区别在于:用争斗的方法,你绝不会得到满意的结果。但用让步的方法,收获会比预期的高出许多。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社会上,每天都在和各种人打交道,语言的魅力是独特的,有魅力的语言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艺术。勇于承认错误就是这艺术上的一朵小花,总会在你料想不到的时候散发出智慧的芳香。
一个人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也可以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感。这不只可以清除罪恶感和自我卫护的气氛,而且有助于解决这项错误所导致的问题。
艾拍·赫巴是会闹得满城风雨的最具独特风格的作家之一,他那尖酸的笔触经常惹起别人强烈的不满。但是赫巴那少见的做人处世技巧,常常将他的敌人变成为朋友。
例如,当一些愤怒的读者写信给他,表示对他的某些文章不以为然,结尾又痛骂他一顿时,赫巴就如此回复:
回想起来,我也不尽然同意自己,我昨天所写的东西,今天不见得全部满意。我很高兴知道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下回你在附近时,欢迎驾临,我们可以交换意见。遥祝诚意。
赫巴谨上。
面对一个这样对待你的人,你还能怎么说呢?
费丁南·华伦,一位商业艺术家,他使用这个技巧,赢得了一位暴躁易怒的艺术品主顾的好印象。
“精确,一丝不苟,是绘制商业广告和出版物的最重要的品质,”华伦先生事后说,“有些艺术编辑要求他们所交下来的任务立刻实现;在这种情形下,难免会发生一些小错误。我知道,某一位艺术组长总喜欢从鸡蛋里挑骨头。我离开他的办公室时,总觉得倒足胃口,不是因为他的批评,而是因为他攻击我的方法,最近我交了一篇加急的稿件给他,他打电话给我,要我立刻到他办公室去。他说是出了问题,当我到办公室之后,正如我所料--麻烦来了。他满怀敌意,高兴有了挑剔我的机会。他恶意地责备我一大堆--这正好是我运用所学自我批评的机会。因此我说:‘某某先生,如果你的话不错,我的失误一定不可原谅,我为你画稿这么多年,实在该知道怎么画才对。我觉得惭愧。’
他立该开始为我辩护起来。‘是的,你的话并没有错,不过毕竟这不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只是--’
我打断了他。‘任何错误,’我说,‘代价可能都很大,叫人不舒服。’
他开始插嘴;但我不让他插嘴。我很满意。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在批评自己--我喜欢这样做。
‘我应该更小心一点才对,’我继续说,‘你给我的工作很多,照理应该使你满意,因此我打算重新再来。’
‘不!不!’他反对起来,‘我不想那样麻烦你。’他赞扬我的作品,告诉我只需要稍微修改一点就行了,又说一点小错误不会花他公司多少钱;毕竟,这只是小节--不值得担心。
“我急切地批评自己,使他怒气全消。结果他邀我同进午餐,分手之前他给了我一张支票,又交待我另一件工作。”
其实赫巴和华伦未必有多大的错误,假如有的话,也是非常小的。但他们那种精神却是可贵的。承认自己有错让你有些难堪,心中总有些勉强,但这样做可以把事情办得更加顺利,成功的希望更大。带来的结果可以冲淡你认错的沮丧情绪。况且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你先承认自己也许错了,别人才可能和你一样宽容大度,认为他有错。这就像拳头出击一样,伸着的拳头要再打人,必须要先收回来方有可能。
当我们对的时候,我们就要试着温和地、技巧地使对方同意我们的看法;而当我们错了就要迅速而热诚地承认。这种技巧不但能产生惊人的效果,而且,信不信由你,任何情形下,都要比为自己争辩还有趣得多。
设想一下,如果你肯定别人弄错了某事,你出于好心直接告诉他,那结果是怎样呢?假如是一个脾气好的人,也许不会发作,只有讪讪地干笑几声算了,可心里不知把你骂了几次,对你也没有好印象。要是碰到暴躁的人,肯定马上会指着你鼻子,暴跳如雷,你能得到的是什么呢?遇到争论时,首先做出让步,这是有礼貌的表示,而不是伤面子的行为。如果执意争吵,只会对双方都造成伤害。因此,快速、真诚地让步,承认自己的错误,你与对方的距离拉近了,在他觉得你真诚的情形下,他也会真诚地待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