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大旅社的副经理尤丸一郎代,每当他招募职员的时候,他会故意叫那些前来应考的人,随便处理些杂事,尽量使考生的态度轻松,这些前来应试的年轻人,在刚开始的时候,都显得非常拘束和紧张,并且用非常客气的措辞回答问题,一会儿,考生就会用习惯的话语来应对了。在这种情势之下,这位副经理当场就更能够凭此洞悉考生的心声或深层心理的活动。
当然,我们可以从说话的措辞里,洞悉许多有关说话者的重要的情报。世界很宽阔,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说话语调和特殊的措辞,所以,人们都会因为出身环境的不同,而具有特别的言语与措辞。曾经有一部名叫《贵妇人》的西方电影,里面描述一位出身贫贱的少女,她为了要挤进上流阶级的社交界里,乃不惜去接受言语与措辞的训练,怪不得有人说:“从言语里能了解一个人的出身和来历”,这是表示语调或说话的措辞跟后天环境的关系。
由此可见,言语可以表示一个人的教养,同时,言语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总之,言语可以代表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阶层或地理状况的不同,同时也能表示一个人的教育程度,它含有心理学上的意义与价值。当然,语言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而且在不知不觉里也能反映一个人的各种曲折的深层心理。
每个人都可用言辞来表现自我的真像,这些都不失为表现内容,相反地,我们也能从对方的言语或措辞分析中,探测一个人的实像,这个意思就是说,本人无意识中的言语或措辞特征,比说话内容更能暗示我们了解对方的情况,这也是表示对方的措辞会比对方的雄辩理论,更能显出对方的深层心理。
关于这些方面的问题,我们大体上可以把它分为五个要点。
(1)“我”是表示对一种自我意识的“人称语”。
(2)借别人的言语,寄寓自己的心理,这是“借用语”。
(3)关于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凡是表示对方意识之敬体语等,均属于“人际关系语”。
(4)凡是表示关于性等意识下的冲突或矛盾,这种用语均属于“深层心理语”。
(5)接续词的用法等,表示有关思考形态的“思考语”,关于以上五种用语,我们将在以下各节中逐一讨论。
1.谈话中的“我”含有什么意义
我们首先要谈到“人称语”的问题,这是自我称呼的代名词。这个字不但可以反映出说话者的意识,而且也能够提供各式各样有关深层心理的情报。例如我们在电视或报纸上常常看见机关首长们的谈话,他们在每句话里不断运用“我”这个字。“我”的想法虽然如此,不过,其间也有各种障碍存在,以我的观点看来,我有意这样做下去,不过,这只是我的意向所在而已……。
就现代社会来说,年轻人比较喜欢把“自己”称呼为“我”,到了相当年纪时,尤其是在公开的场合里,他们就比较少用“我”这个字了。他们因为见多识广,接触过许许多多学术团体,交际也很广泛,所以,他们不大使用通俗性的代名词。此外,有人很重视说话的声调,有些娇生惯养的人,颇具女性的性格,关于这一点,我们也能从对方说话的声调里探索出来。
我们常常听见有人喜欢使用第一人称的单数,因为他们始终自称为“俺”或“我”。一般来说,大家平时很少称呼自己的名字,在电视节目里,我就曾听过一位棒球教练说:“我要这样说!”或者“我,指导你们……”,他开口闭口都在强调自己。由此可见,这种人的自信心一定很强,自我显示欲当然也很旺盛。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研究使用第一人称及其性格的关系。他们指出在“专制型首领”的指挥下,他们的干部也喜欢使用“我”字,反之,在“民主型首领”指挥之下的干部们,他们就喜欢使用“我们”这个字。
此外,凡是爱用第一人称单数者,即表示这个人的独立性或主体性很强。反之,喜欢使用复数代名词的人,大部分都是没有个性,集团埋没型,或者属于复合雷同型。有人批评这种人“没有团体的支持,什么事也做不成”。曾有许多年轻人演讲,开口闭口喜欢说:“我们……”,他们的心理状态也跟上述情况相同。
2.权威主义者喜欢借用名
人的“后光效果”
关于借用语的问题,它不但是使用别人的言语来表示自己的意思,其实,它们也有各种表现的方式。当然,一般人都爱用自己的言语表示自己的意见,不过也有人在潜意识里会借用别人或另一个世界的语言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总之,这种人有意利用自己以外的事物,或者超越自己以上的东西,这完全是一种自我扩大欲的表现。
例如有人开口闭口就爱搬出一大堆难懂的语句或外国语,使得听众们产生好像走错门路的感觉,事实上,这些人都有意把语言当做防卫自己弱点的工具。当我们听演讲会的时候,就会常常注意到这一点。当然,听众们的质问都是集中在容易听懂的部分上,所以,只要演讲者不准备给听众发问,他就会故意使用外国名词,或难懂的言语,使得听众坠入虚无飘缈的云雾里,其实,他所讲的内容都是很简单的。无奈这位演讲者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怀着一种自卑的意识。喜欢利用语言当做防卫弱点的工具。
一般来说,人们都很崇拜外国的事物,尤其是崇拜欧美,自从第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社会上普遍使用名片,因为可以借着外来语的幌子,也是借重外来语的威力,来抬高或扩大自己的身份,很多人会在有意无意中朝这种目标前进,我们在心理学上把此种现象叫做“后光效果”。有人喜欢借用名人的言语,为的是要加重说话力量,同时表示自己见多识广,其实,这也是由于后光效果的心理在作祟。有时候,在无缘无故的情况下,有人会突然提出名人的句子,为的是要增加自己的光彩。
总之,有人很喜欢借用名人的语句或意思,这也是狐假虎威式的权威主义。由于他们很憧憬权威,结果就养成喜欢引用名人语句的癖性。女性里也有引用癖者,那就是她们喜欢借用母亲的话,来表示自己的意思。例如:“妈妈说你是一位很好的人”,这句话的意思,也是希望借着母亲的威望,来表现自己的爱情。不过,如果过分借用母亲的话语,那也表示她太过分跟母亲站在“同一型”的阵线上,表示依赖心太重的意思。总之,这种人在精神上一直是在母亲的怀抱里,那是一种乳臭未干的模式。
3.过分的恭敬语表示怀有警戒心
一个人为了要拥有圆满而顺利的社会生活,恭敬语在言语里一直担任着非常重要的任务。但是,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有时候很难碰见妥当的恭敬语,如果认为这是由于一般人对于恭敬语的常识不够。勿宁说,有人故意使用不自然的恭敬语,只不过表示他在心理有某种“不平衡”。
当然,在某种无关紧要或很熟悉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根本没有必要使用恭敬语。不过,如在很亲密的人际关系中,碰见有人突然运用恭敬语句,那就不得不特别小心。例如我有一位好朋友,获得一个宝贵的教训,当他的妻子忽然用亲切的措辞时,那一定表示她的心情恶劣到了极点。
因此,如果过分使用恭敬语,那就表示有激烈的嫉妒、敌意、轻蔑和警戒心等。
现代社会使用恭敬语的情况实在太普遍,而且也太流行了,倘若无缘无故对一个人表现得特别恭敬,那就等于距离尊敬愈来愈远,甚至表示说话者也许含有轻蔑与嫉妒的动机存在,有人说:“言语实在是探测谈话者双方的心理距离之尺度”,何况,恭敬语是属于礼貌的语言,它常常在无意识中拉开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距离。所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如果听到对方不断地向自己说出毕恭毕敬的话,那么,我们倒要小心提防他的用意,因此,恭敬语实在含有防患未然的机能。
有些人虽然彼此交往很久,双方的了解也很深刻,但是,对方依然在运用客气与亲切的措辞,说话的语气也十分谨慎,在这种情况之下,对方如果不在心理上怀有冲突与苦闷的症结,那就是他们内心里怀有敌意,所以,我们不能不小心提防。
反之,有人故意使用谦逊与客气的言语,因为他们企图利用这种方式和态度闯进对方的心里,突破对方的戒备防线。事实上,他们真正动机在于企图控制对方,实现居高临下的欲望。
关于洞察心理的用语方面,最重要的是性方面的用语。谈到性方面的问题,不论在任何地方或任何社会风俗里,它都含有禁忌的意义在内。这种情形是很普遍的,每当他们一开口提到关于性方面的问题时,大家多少都怀有某种顾虑。
如果顾虑的强度太大,那么,只要一听到别人提及性方面的问题,有人就会表现极端的厌恶感,事实上,这种人对于性方面的问题反而怀有一股强烈的关心,结果就呈现极端的厌恶态度,所以,这是一种反动的心理。
4.反复使用连接语使人高深莫测
最后谈到思考用语的问题,这也是利用言语与措辞来洞察对方的心理技术之一。例如英语里的and,正如汉语里的“跟”、“和”、“同”等意义,有人常常喜欢利用这些连接词,把两句完全不同意思的话,硬用“跟”、“和”将它们衔接起来,这就表示他的思考很零乱,或者缺乏逻辑性。
同样地,也有人爱用“但是”或“不过”等字眼,一般来说,他们都应该属于思考力比较高级的人。因为他们描述一个论点之后,脑海里又立刻会浮现另一个相反的论点。由此可见,他们的头脑里不断在检验各种思考和论点,平时,我们常说某人的议论很强,头脑复杂,这也是指这种类型的人而言。
如果碰到对方反复地说:“不过……”,这就表示他的推理正在两转三转,或者转弯拐角,说了老半天也导不出一个最后结论,所以,使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坠入在他的掌握之中。
反之,有人喜欢用副词“依然”或“还是”来表示某种意思,总之,这两句性质不同的词,“不过”与“还是”乃是某位著名的政治家最得意的语句,同样地,这些词语也能表现对方的性格,因为他正在试图用力把对方吸引到自己的话题里来。
有一次,我发现这位政治家又用“仍然”与“还是”极力强调自己的话题,这是为了要压制或推动听众来顺从自己的意见。
以上所举例子,乃表示说话者正在采取居高临下的姿势,他们根本不把听众放在眼里,相反地,他们却很慎重地运用逻辑的推理方式,并且表示尊重对方的论点或立场,所以,他们每说一句话,就喜欢加上:“我想……",可见说话者的心理非常慎重。其次,有人说:“这个……个……”,真是三句话里不离这两个词语,这就表示他正在逐步探测下一步的思考。
不过,有人也喜欢说“我想……”,其间亦表示许多没有自信的议论。慎重的反面就是胆怯,所以,在这个思考用语里,也未尝没有胆怯的意思呢。
5.根据语法或措辞来突破对方心理的实例
(1)有人在人称语里,常常使用“我”字,这表示他具有幼儿或女性的性格。
(2)使用太多“我”字,这种人的自我显示欲很强。
(3)有人不常用“我”字。但却爱用“我们”或“我辈”的字眼,这也表示他们具有雷同的性格。
(4)有人开口闭口说着外国话,这是因为在他的智能里含有矛盾的症结。
(5)有人一直喜欢引用名人的话语或典故,这种人大部分都属于权威主义者。
(6)有人在会话进行中,不断引用母亲的话语,这是因为他在精神上还很幼稚。
(7)过分使用恭敬语,无异表示怀有一种警戒心。
(8)即使彼此的交行很深,但他说话依然很客气,语气也很亲切,这是因为说话者的内心里存在着自卑感。
(9)有意识地使用粗暴的言语,这是因为怀有想占优势的欲望。
(10)有些男人忽然对女性甜言蜜语,这是他想要侵犯对方身体的前奏。
(11)有人极端厌恶性方面的用语,这是表示他们对于性特别关心。
(12)有人很露骨地谈论性方面的用语,这表示他内心里怀有性方面的矛盾。
(13)开口闭口“而且……”,“那么……”,表示说话者的思考没有着落,或者没有归结。
(14)有人常使用“不过……”、“但是……”,这表示他在推理方面太敏感了。
(15)凡是拥有“依然……”或“还是……”这种口头语的,即有意要别人接受他那整理论。
(16)有人常常爱用“我想……”、“我以为……”,这种语气,固然表示他慎重的运用逻辑,其实也是胆怯的表现。
四、说话也有表情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说:“人类有两种表情,一种是出现在脸上的表情,另一种是出现在说话方式里的表情。”这句话很有道理。因为当我们听见对方说话的状况时,大概就逐渐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了。
我想一般人都会有如下的经验,那就是用电话跟对方说话时,彼此当然看不见对方的容貌或姿态,不过,我们只要费时三十秒钟就可从对方的说话方式或语气里,猜出其大概来。例如对方现在刚刚起床,心情尚未稳定下来,或者对方刚从浴室出来,正拨弄着身上的衣服,甚至对方还在忙着某种工作……。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感情或意见,都在说话方式里表现得清清楚楚。当然,说话的感情也跟内容有关,不过,说话的快慢,以及抑扬顿挫等都能增加话中的意味和效果。我们常常在无意识中透过这些说话的方式,有意将言外之意传播给对方,或传给一般听众。此外,对方受到我们说话语气的影响。自然也会设法了解话中的意思。因此,有人说话的方式很呆板,口气很单调,完全如同电脑发出的声音一样,在这种情况之下,就不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倘若是重要问题,碰到这种说话语气的人,后果恐怕不堪设想了。
本来,在说话方式里也多少含有言外之意和某种重要的暗示。因此,只要读者能仔细揣摩,那么,弦外之音必能从说话的帘幕之下逐渐透露出来的。
首先,在说话方式的特征里,必然存有速度的快慢和说话的音调。凡是说话速度很快的人,我们称他为能言善;说话速度很慢的人,那他表示木讷迟钝。
虽然,说话的快慢是由本人的气质或性格而来,可以说是说话者本身所具有的条件特质。但从洞察心理学的观点看来,真正成为问题关键所在者,是某人的说话方式突破地异于寻常,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应该如何探测对方的心理呢?
例如某人平时能言善辩,现在突然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相反地,某人平时说话没有一点要领,东拉西扯,或者是属于木讷型的人,但是,现在突然滔滔不绝地说出一大堆话,这时候,我们一定得注意这两种人到底怀有什么动机?因为前后的说话方式表现不同,一定事出有因。
1.说话快慢是突破深层心理的重要关键
一般说来,如果对于某人心怀不满,或者持有敌意态度的时候,许多人的说话速度变得很迟缓,而且稍有木讷的感觉。相反地,如果有愧于心,或者有意要撒谎时,说话的速度自然会变快起来,这是人之常情。
因为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人的深层心理中,如果怀有爱意,不安或恐怖的情绪时,说话的速度会变快。他总希望借着快速的谈吐,将自己内心潜伏的不安或恐怖得到解除。可惜,这时候,因为没有充裕的时间可以冷静地反省或考虑,所以,谈吐的内容十分空洞,倘若碰到慎重与精明的人,马上就可以看穿他内心的动摇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