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祯心中一定是将洪迈称做尊敬的老师的,因为《仿洪小品》就是直接仿洪迈的。只不过,朱也有自己的创新,他从一个当事人的角度(内阁首辅),将明朝的那些碎烦事儿一一铺陈,治乱兴衰,韬略权谋,凡人趣事,奇人异事,鬼神怪异,杂记评论,谈仙论道,史海钩沉。官爱读,民也爱看。茶余饭后,读着说着,可乐可乐!
壹、明世宗,农科所里野心多
明世宗经过充分的思考,决定在西苑设立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所,级别为副部级,派民政部副部长做西苑农科所的所长,一司长直接管理研究所的各项事情。
这个农科所共有耕地七十多亩,每年聘用临时干活的农夫五十人,管理农事的老农民四名,骡夫八人。蓄草场十六顷,草料由御马监供给。农科所使用的各类农具,各类综合用房,都由建设部门专项建造。农科所的所有收入,都要由民政部建立档案,纳入预算管理范围。
我没有看到更多的记载,但可以推想出世宗建立这个农科所的四点深深野心。
第一,锻炼身体。说实话,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还是蛮可观的,国家的钱不就是我皇家的钱吗?钱多有什么用?身体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像我们做皇帝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皇帝为什么短命的多?人人皆知的原因就不去说了,没有多大意思,传宗接代的需要嘛,要那么多的女人干什么?因此,我是非常注意身体锻炼的。建立这个西苑农科所,最大的好处是,我经常可以来做一些体力活,赶着牛犁着田,感觉很好。那种感觉跟我用人的感觉没什么不同,只要牛听话,听我的指令,我让它往东,它绝不往西,那么,我就会给它好的草料吃。
第二,以点知面。这个研究所,每年不可能收支两抵,绝对要财政拨款,那我也不是纯粹闲得慌,搞个研究所玩玩,我不是这样的。设立这个研究所,主要想自己体验一下农事的艰辛。每年我一定会花一些时间来这里,从播种到收获,几个关键的节点,我都会来看下,目的也很清楚,从一可以知十,知百,知天下,无农不稳啊!我还想知道,这个研究所如果研究出什么先进的技术,我们就可以向全国推广。治国最大的事情,就是要让农民吃饱饭,肚子不饿,他们才会听你的,他们才有力气去干别的事情,否则免谈。
第三,锻炼干部。和平时期的干部管理,有时候要远远难于战争时期,我祖先那个时候,大家心都很齐,目标也明确,队伍好带。而一旦进入建设时间,舒服的日子过久了,人必定会懒惰,整天迷于吃喝玩乐,不事稼穑。时间久了,那些官二代官三代,甚至连最基本的东西都不会,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楚,都不知道米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这样的干部如何能对农村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呢?
农村情况一点都不了解,完全空对空。而且在农民中也没有威信,这样,我们国家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我想通过这个研究所,让一些高级干部,适当的时候都去体验,还要以此为机会,在各自管理的范围内,建立各级巡抚体验点、知府体验点、知县体验点,把到基层去作为各级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四,保护农田。我皇家都要如此开垦土地,如果将全国可以耕种的土地都拿来耕种,我想,只要人们稍微勤快点,生活一定没有大问题,但前提是,农民必须要有足够的田来耕种。我的想法,各地要以西苑为榜样,多垦地,多垦好地。还有,那些被垄断掉的,掌握在大户手中的地,也要注意使用价值,杜绝无节制的土地扩张,绝对不允许无限制开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绝对不允许无缘无故征用老百姓的土地,不能乱拆迁,我分封的除外。更重要的是,要让那些地得到生产的最大化,种粮种草,六畜兴旺。
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五年,有几点是得到充分承认和肯定的:比如减轻租银,还地于民,鼓励耕织,体恤民情,勤于政务。
这个西苑农科所,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他皇帝任期内的一个亮点吧。至少它比我们有些所谓的领导责任田什么的,要实在多了。
贰、明宣宗,农夫是个好老师
显然,明朝皇帝重视农业还是有传统的。
明宣宗陪皇太后祭拜完成祖、仁宗的陵墓,回程的时候,看见路边田中有耕地的百姓,就亲自下田,问长问短,并且三次将干活农民的工具举起来察看,还记录下农民所说的话,交给各位大臣看。
我们来看看宣宗的民情日记。
庚戌(1430年)暮春,我们祭拜二皇陵回来时,经过昌平的东郊,看见路边田间有一个农夫,一直低着头在耕地,不抬头张望,也不停下来休息,我就很奇怪。
我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勤劳呢?农夫回答我说:勤劳是我的职责,我们做农民的,不勤劳还能做得好农民?(内心独白:是啊,我做皇帝的,不勤劳还做得好皇帝?)我又问:那也应该有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啊?他回答说:农夫对于田地,春天时要耕种,夏天要除草,秋天谷物熟了要收割,这三项都必须勤劳。有一件事情或有一个过程不勤劳,这一年的收成就不会好,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呢。如果收成不好,那我们全家就会挨冻受饿,我怎么敢偷懒呢?(内心独白:我做皇帝的,如果不勤劳,那也要耽误国家大事呢!)我又问道:那冬天可以休息了吧?农夫说:
冬天来了,我就要为皇帝服徭役了,这也是我的职责呢,不敢怠慢的。(内心独白:有这么好的百姓,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做皇帝呢!必须做好皇帝!)我又问他:老百姓有多种职业可以选择,像你这样一年四季都辛苦,为什么不换一种职业呢?做士、做工、做商人,差不多会稍微轻松一点吧?(内心独白: 我是真想体谅他!)农夫回答我说:我的祖父、父亲都是务农的,等到了我这一辈,我也不能改变这一点。况且我们这个地方,没有从事士与工的人,我也不知道他们的情况。不过呢,商人还是有一些的,但据我了解,那些商人也很辛苦,他们都非常勤劳。
比如,从事长途运输的人,如果不出二三百里,远的也要一个月,近的十天才能回家一次。但是,他们所赚到的钱也最多只有十分之二三,少的只有十分之一,也有些赚不到钱而完全赔本的,那些人只好关起门来,整天提心吊胆,不知如何过日子呢!这些商人,长年辛苦,一年到头待在家里的时间也只有十分之一。
我虽然务农,假使没有水灾旱灾,又能勤快一些,一年的辛苦劳作,可以够两年的吃穿之用。虽然过的是紧日子,但一年也就不用担心了,而且早晚都可以和父母妻儿团聚在一起,因此,我不愿意随意改变我的职业。(内心独白:真是有些感动啊,人人都活得不容易,我还以为只有我做皇帝的累人呢!)听了他的话,很有些触动,我想,这是一个尽职本分守法的好公民啊。于是我赏给了他不少的食物。我又问他:你平时观察到的,难道只有商人的辛苦吗?
还有没有知道其他的?
农夫回答我说:我知道的实在太少了,我曾经到县城服徭役,偷偷观察县里的两个长官,一个寅时(凌晨三时到五时)就出来工作了,直到酉时(下午五时到七时)才回家,尽心尽职地做事,从来不偷懒,唯恐老百姓不满意他的工作。
这个人升官后已经调走很久了,我们这里的老百姓直到今天还很想念他,没有忘记他。另外一个官,早上太阳老高了,才拿着一本书出来,坐着办公,太阳西斜,就回家喝老酒抱老婆去了,老百姓的喜乐哀伤,他从来不过问,这个人后来被罢了官。此官后来还来过我们县里一次,大家都将他视为路人。这两个官是我亲眼所见的,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内心独白:都说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我如果不好好做皇帝,那天下的老百姓也同样要骂我啊!)我听到这样的话,非常感慨,一个平常农夫,他的话虽然质朴和纯真,但句句在理,这个农夫真是个活生生的好老师啊!这难道不是周公所教导我们的那样,不要贪图安逸吗?我又送了这个农夫很多东西,并且把他的话都给记了下来。
宣宗察农情,问农事,想不到问出了这么多的事情。有农情,还有国情;有民情,更有官情。
可以想见的是,这份日记被作为一号文件下发以后,官员们一定会受到莫大的震动。
叁、年终考核,相貌胡子业绩一把抓
大明规定,官员都要进行政绩考核,京官是六年一次,京外官是三年一次,有关部门会根据官员任职期间的理政情况严格核查。但仍然有不少怪现象出现。
陕西省领导葛端肃,到京城去见中央组织部长,组织部长一看葛的考核档案上写着:年纪大了,而且有病,应该免职。葛领导就请求组织部长,您看我身体不是很健康吗?年纪又不是很大,我要求留任。组织部长说:这个考核结果是由你们省政府报上来的啊,你自己难道不知道?葛回答说:因为负责考核的同志工作地所处偏远,许多情况与记载的有些出入,如果只根据材料就决定人的命运,这是不符合实际的。而现在,您见到了我本人,应该知道是个差错。当然,我是主管领导,这个差错责任都在我,我不可以让那个小官员受冤枉的,所有的责任都由我来担。
组织部长听了葛领导的话,很受感动,他说:有哪一个领导能在我们组织部的公堂里,自已坦承工作失误?由此看来,葛同志应该是一个贤能的官员啊。
我觉得明朝对官员的考核,相互牵制,对官员的日常行为应该是有制约的。布政使是一方的主要领导,而他的考核居然要由他的部下来负责,这个部下居然对他的情况不太了解。不熟悉人的考核,应该是很有好处的,那就是能够公正,以局外人标准评判。另外,中央组织部长,亲自担任考核官,也有一种权威性,严格把关,以防蒙混过关。
用人部门在组织考核时,要的就是公正,而不能以貌取人。
山东副使贾俊,只有五十六岁,但头发全白了,而且,他又不太讲究修饰,整个脸部表面看上去很是脏乱差。负责考核他的官员,都是来自纪检监察部门,这些官员对他的印象很不好,自身形象这么不注意,还怎么做领导?于是要弹劾他。
一位考核组官员问他了:贾同志,您今年年纪多大啊?贾回答:我年纪已相当大了,今年有八十二岁了。官员听了默不作声,他心想,哎,这个老贾,明明只有五十六岁,为什么要说八十二岁呢?百思不得其解。
贾的同事们也不理解,就问他原因了,贾说:那些考核的人不是都认为我老了吗?
要罢免我,那我索性就多报一些,以了却他们的心愿。
当然,考核组长还是知道贾的真实情况的,也知道他很有才能,所以就保留了他的职位。后来,贾俊凭他的才能做到了建设部长。
人的长相有显年轻的,也有显年老的,十几二十来岁的小青年头发照样可以全白,因此,头发白实在不应该是考核不合格的理由。但是,年龄的事,对官员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道坎。有人开玩笑说,现在需要保密的不是女人的年龄,而是官员的年龄。
新闻报道里常常出现官员改年龄的奇闻:有十四五岁大学毕业的神童,有十三四岁参加工作的童工,有入党志愿书都没有的干部,有还是预备党员的党委委员。在湖南郴州官场,一个众所周知的传闻是,原纪委书记曾锦春,为了继续做官,把自己的年龄改小了两岁。也许他理由十足:我真想为党和人民多工作两年啊,对于这些心术不正的官员来说,在位,什么都有;不在位,什么都不是。难怪,他们会去改年龄,宁愿把哥哥改成弟弟,宁愿回到母亲的肚子再晚出生两年甚至N年。石家庄骗官书记王某将造假发挥到了极致,简历显示,她不仅12岁参军,而且12岁还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医院的药剂师。最新的消息是,山西河津市有个薛姓官员,居然改了十次年龄!
因此,像贾副使这样报大年龄的官,是很少见的。除非是下岗工人,为了尽早拿到退休工资,那就将年龄弄大吧,越大越好。
是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要考核?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后宫里那些太监、宫女,其实都是有级别的,这些如何考核呢?我还没有看到过这样的资料,估计只凭他们主子的满意程度,满意了就继续干,不满意就换掉,如果犯错什么的,甚至会丢性命。因此,也不必启动考核这样的繁杂程序。
那么,和一些重要岗位(比如掌握国计民生甚至国家命脉的)相比,有一些岗位特别是文职岗位,如何考核呢?大学里大部分是由学生给老师打个分,也就是他的教学水平如何而已,并不全面。
1497年,弘治十年,又要考察京官五品以下的官员了。这个时候,一批讲读学士,就向皇帝提建议了:我们这些人,都是五品以下的,按理都在考核之列。可是,皇上,您看看我们的工作是什么呢?我们平时负责的都是讲读写作之类的事情,并不负责钱谷、刑狱、簿书等具体的公务。况且,我们给您上课都数十年了,我们水平的好坏,您是一清二楚的,对我们这样的干部进行考核,真是有些浪费了,完全没有必要。
哎,你还别说,真是在理呢,孝宗皇帝于是批准了这个请求:那你们这一系列的干部,就不参加考核了。
大概人都有怕被评判的心理,平时工作生活多自在啊,想说什么就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可是,一到年底,来个年终考核,考核什么呢?无非是评个等级呗,但好的等级总是有名额限制的,不可能人人都优秀。于是,矛盾就来了,最好你们合格我优秀。于是,各种各样的考核故事或事故就发生了,古今一样。官员要考核,非官员也要考核,只要你是皇家公家养的,那一定要进入考核的序列,否则,我拿什么来管理你呢?
讲读学士经过皇帝的批准可以不用考核,但绝大部分逃不过考核的准尺,因为,在中国,无论古今,考核,或者被考核,它都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一个很大的产业呢。
肆、边角料呢?朱元璋反腐一剑封喉
有个曾经守边的将领对朱国祯说了个事,令他义愤填膺而又无可奈何。这是典型的下级忽悠上级,或者边将忽悠皇帝的事情嘛。
边将守边关,天经地义的职责是保卫祖国,这按我的理解有两层意思:一是保国家的平安,不让外敌侵犯;二是保边境老百姓的平安,如果边关不稳,那里的百姓则无法生活。
但是,守边关的重任就在边关的将士身上,将领的素质决定了一切。明朝的边疆万里长,太长了也难管理,有时经常听说边将杀平民报功,人所共知的事,上级如何考察?说不定也是为了应付考核呢?长久无战事,你的政绩如何体现呢?而消息又不是那么灵通,谁能查得清楚是侵犯的来敌还是平民呢?反正杀的都是外国人外族人。
这还算好的,更有让人跌眼镜的例子呢。有时有投降的蒙古人,身体强健,又能说几句汉语的,就留为家丁,让他们改穿汉服。而那些老弱的以及言语不通者,就把他们另外集中起来,高墙深锁,严加看管,并让他们保持原来的饮食、发式、服装。一旦边境有事,或者打了败仗,就拖出去斩首,或三五个,或十余个,砍下头往上报,上级一查验,哎,都是真的蒙古人的首级哎,边将不但因此逃掉了罪职,而且还有功、有赏,这样的做法,竟然从来没有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