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传习录》看成《论语》,因为王阳明的思想都体现在他和学生的答问及书信中了。这个神奇人物,少始泛滥词章,后则笃信朱学,继而又出入佛老,最后归宗儒学,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他的人生论认识论修养论,让他名噪后世。
张岱高度赞扬: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黄宗羲则形容: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有人甚至认为“日本就是以王阳明哲学为其民族的哲学”;蒋介石更是终生崇拜王阳明,将其奉为精神导师。
王有宏篇巨制,我的理解只是一鳞半爪,挂一漏万。
壹、学校不应该是监狱
公元1518年,王阳明出任南赣省长。他在任上做了很多事,其中在教育上尤其可圈可点。他不断完善乡规民约,兴办学校,培训教师,还亲自制定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
因为是个教育专家,他真切看到了教育的弊端。根据调查研究,他认为,近代的儿童教育,大部分的学校每天只知道督促句读课业,不重视道德及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且,有许多做法还非常过分:老师对待学生,稍不满意就绳捆鞭打,像囚犯一样对待;学生把学校看成是监狱而不愿去,把老师和长辈当作强盗而不想见。这样做更有严重的后果,学生们以各种形式消极学习甚至公开对抗:
他们窥伺,逃避,掩盖,玩游戏,作假,掩饰,说谎,极度地顽皮。
王阳明清楚地知道,这样教育的后果是极其可怕的。他在内心有坚定的教育理念,他觉得儿童的天性是喜欢玩乐而害怕约束,这就像草木刚刚开始萌芽,让它舒展地生长就能很快枝条发达,如果摧残压抑,它就会枯萎衰败。教育孩子就要顺着他们的天性,不断鼓励,使他们心中愉快,他们就会不断进步。这就好像春风细雨滋润花木,花木没有不萌芽生长的。如果花木遭遇冰霜侵袭,就会生机萧条,一天天枯萎。
所以,王阳明的教育主张很简洁,就是要顺应孩子们的天性而引导。比如他认为:
让孩子们吟诗唱歌,不仅是开发他们的志向和兴趣,还能在歌咏中消耗他们多余的精力,而且,在音律中可以抒发他们的抑郁和不快;让孩子们学习礼仪,不但可以严肃仪表,还可以在打恭作揖中活动血脉,在叩拜屈伸中强筋健骨;即便是教导他们读书,也要在反复研讨中存养心性,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志向。
他甚至给出了很详细而科学的教案,学校和教师照着教就可以了。
我们来观察体验一下。
如何做老师。每天早晨,学生们到校参拜行礼后,老师要依次耐心而亲和地问每个学生:在家时热爱亲人、尊敬长辈,是否做到真切而没有懈怠疏忽?在自我的礼节上,有没有身体力行而没有欠缺呢?早上来读书,在路上行走时是否谨慎注意?有没有放荡不羁?自己的一切言行有没有做到忠信而笃实呢?每位学生一定要如实回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老师还要随时针对具体情况,委婉加以启发开导。然后,让他们各自回到座位上学习。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在量多,而在精熟。要根据学生的资质,能认识两百字的只教一百字,让学生精力富余,他们就不会因为辛苦而厌学,反而会有收获而心情愉悦。
当然,上面有两个前提:一个是学生必须诚实,二是小班化教育。否则问了也是谎话,大班甚至超大班,一天也做不完。
唱歌诵诗。学生们仪表要整洁,平心静气,吐字要清晰,节奏要均匀,不躁不急,不闹不狂,不气馁,不畏难。时间久了,就会气定神闲,心平气和。每个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轮流诵唱,每天一个班唱,其余班观摩,每月初一十五还可以到书院集合唱歌。
练习礼仪。练习礼仪时,必须排除杂念,平心静气。老师们要仔细审察学生的礼仪细节,容貌举止,不懈怠,不拘谨,不害羞,不随便,不粗野,从容不迫。
时间久了,礼仪就熟练了,德性也就坚定了。练习的方式可参照唱诗。
王阳明似乎很神,简直就是为现时的教育号了脉。
楼上的孩子,读小学五年级。每天晚上我临睡前,都会听到楼上发出很响的动静,一会儿是她读英语的声音,一会儿是她爸爸纠正她发音的声音,还不时有爸爸的呵斥声,呵斥的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及其他的习题。晚上十一点是常事,而孩子早上六点多就要起床。我也习以为常了,只是可怜那孩子。电梯里,碰到孩子爸爸,问他原因,他总是叹气,哎,作业多,小孩子做作业动作又慢。
我把楼上孩子做作业常到深夜的事当新闻说了,几个家有初中生的孩子家长就嘲笑说:哎,你真是不知道现在的学校啊,谁家的孩子不这样?我们的孩子也经常要忙到十一点。必须的。
昨天一朋友向我请教如何教他外孙写好作文。以下是我们简单的对话:
我问:外孙读几年级了?
他答:刚刚二年级。
我说:那还来得及,我家小子三年级才开始写呢。
他又自言自语说:我经常去书店给外孙买书的。
我说:那很好啊,你都买什么书?
他答:我都买各种作业习题集。
我说:你还嫌外孙不够忙吗?你这是害他呢!
他答:我这是为了训练他做作业的能力呢!听说以后他们的作业会越来越多,每天都要好几个小时,做不完回家还要做,双休日也要做,现在不练练,将来肯定要吃亏的。
我无语。只能叹气。
媒体上经常有这样的新闻标题:
1.《课外作业多导致小学生梦游做作业》;2.《学生早晨地铁写作业》;3.《学龄前孩子该不该做作业》;4.《谨防儿童“橡皮综合征”》;5.《孩子喊累老师嫌烦,书包越来越重谁是幕后推手》;6.《家长因孩子作业重摹仿笔迹代写》;7.《孩子不堪课外辅导,要与母亲断绝母子关系》;8.《孩子课外学习负担重,引发夫妻离婚案逐年上升》;9.《三岁孩子上三课外班引争议》;10.《二年级学生体重19公斤,背5公斤重书包》。
太多了,列举不完。可以断定的是,人人都痛恨,但就是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今后还会有各式各样的新闻出现。根子在哪里?缘由多样,因素复杂。就本国来说,关键的关键是应试教育埋下的祸根。
王阳明的理念很先进,可以说是一语中的。但是,未必能实现得了,即便他那个时代,也只是一个理想而已。
我经常说,现在最辛苦的不是什么劳动者,应该是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大学生可以在学校里混,到社会上还可以混混,但中小学生不行。
难怪有人感叹,还是幼儿园比较好混!
贰、将好色贪财求名一一搜寻出来连根拔除
王阳明的弟子陆澄,应该是个用心的学生,因为他将老师的语录整理得很全面,有厚厚的七十四节。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王老师是如何教学生在做学问时集中注意力的。
这其实是个很头疼的问题,因为人人都带着目的而来,而又想以最短的时间学得最多的东西而去,本身就是心浮气躁,王老师是再清楚不过了。
于是,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们。我们为什么不能集中精力?主要是我们考虑了太多的个人私欲。有没有办法让我们的心静下来呢?有的,其实也很简单,现在我和你们说。首先要静坐,平息私心杂念。过了一段时间,等你们的心态稍微平和之后,就进入了下一步:反省体察克制私欲。这种功夫任何时候都不能中断,没事的时候,将好色贪财求名一一搜寻出来,一定要连根拔除,使其永不复生,才能感到快感。打个比方吧,就像猫捉老鼠,一边眼睛紧盯着,一边耳朵细听着,一有私念产生,立即将其摒弃。态度要非常坚决,斩钉截铁,不能姑息迁就,不能提供一丝方便,更不能窝藏,网开一面,这样才算真正的下功夫摒除私念,也才能真正扫除心中的一切私欲。等到心中无私欲可除,自然可以端坐、拱手,轻轻松松。
只要是人,就会有情感。对于喜怒哀乐,王老师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喜怒哀乐,就生发它们的本体来说,应该是中正平和的。只是人本身有别的意念,才会过度或不足,就成私欲了。
也就是说,我们要非常注意克制自己的日常情感。喜怒哀乐,一不小心,它们就会变成私欲;有了私欲,你就无法安静了。
让自己的内心安静下来,其实也是一种修行。这种修行,因为人们悟性不同,每个人对道行的认识也就有一种深浅的过程。
王老师接着打比方说,有一间房子,人刚进来时,只看到一个大致的轮廓;待久了,才把梁柱、墙壁等一一看清楚;时间再长些,梁柱上的花纹都看得清清楚楚。不过,房子还是房子。
针对一般人的弱点,即许多人都是嘴上说得好,其实行动上做得并不好,王老师接着又开了疗方。
一个人如果真正下决心不断用功修炼,那么,他对克制私欲的认识也是一天比一天深刻的。就像人走路一样,走过一段路之后才认识这段路;走到岔路口时,有疑惑便问,问了再向前走,才能慢慢到达要去的地方。所以,对认识到的私欲,如果不下决心清除,就如同光是空谈一样,没有什么好处的。内心也终究不会安静下来,也无从做好学问了。
我非常敬佩王老师。在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其实也浮躁得很。我从许多的明人笔记中都读到了这样的片断。
比如说,杨梅疮在明代大流行,说明明朝人的男女两性关系还是比较开放的。
比如说,“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儒林外史》二十四回)这仅仅是明代南京的一个剪影,人们都在闲谈,做学问奢侈噢。
比如说,贪官严嵩家抄出的东西,别的不说,仅各类丝绸衣服就达一万七千零四十三件,以严氏家族人口,数十辈也穿不完;漆筷子居然有九千五百一十双之多。虽是贪官,但也是官场一角呢!
比如说,张岱就曾直露自己的爱好: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虽然他有很高的文学成就,但从爱好看,基本也是一个花花公子,吃喝嫖玩乐基本占全了。
因此,王阳明的教人内心安定的理念就很有些现实意义。
这种现实意义自然可以有效延伸。
有一天,一位管纪检监察的领导给我们作廉政专题报告,为了教育性更强,他讲述了许多生动的细节。
有几点印象特别深。
一是边腐边升。被抓的厅级干部中,大约有70%是在前一个处长的岗位就开始动手了。而且胆子都特别大,某个厅官,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笔就收150万。
后来居然发展到收受近两亿!
二是要想他出事,就把他安排到有油水的岗位上。比如交通厅长、国土局长、环保局长,等等。H省的交通厅长连续三任出事。
三是清水衙门并不清。Z省盐业系统,一下子抓了27个盐业局长,他们的做法让人吃惊:每个食盐包装袋拿回扣一分钱,一分钱几年下来也有整整一千万呢!就连人们认为最干净的宗教管理部门也会出事。某地一和尚要建个庙,抱着五万块钱去找宗教局长审批。宗教局长笑眯眯收下钱给他出主意说,我说了还不算,你还要去找下管统战的领导,和尚于是如法炮制。几年后,和尚还俗,朋友开玩笑说,你发财了吧,有什么经验?和尚很世故地讲,也没有什么,就两条经验:一要坚持党的领导,二要摆平党的干部。朋友一听这话,觉悟蛮高,就去举报。你想想,和尚能和什么部门有关系?纪委一查,果真。纪委再按这个套路查,既然这个地方宗教局长有问题,那些庙多的地方,宗教局长会不会也有问题呢?某宗教风景名胜区有数十家寺庙,一查,果然有一个宗教局长也犯事。他的主要做法是,每年将各个庙里的住持轮流换一遍,每次可以收不少钱。
这些生动的细节笑过之后,让人反思的是,他们为什么会走那一步?有很多的因素,但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下,在利益触手可及的环境中,甚至利益争着抢着向你涌来的时候,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些人基本是内心澎湃,心潮激荡,亲爱的钱啊美女啊,叫我如何能不爱?而所有的前提都是:有私欲,内心不安静,不拿白不拿,或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民间玩游戏,如果筹码是纸片木棍什么的,大家玩起来就很轻松。如果筹码换成铜板碎钱,大家一定很认真。这个时候,只要赌注不是很大,那么玩的气氛仍然不会很紧张,因为每个人都不会太看重这些小钱。等到筹码换成银子换成大额钞票,那么,可以想见的结果是:赌家们一定很紧张,因为一局下来,说不定就倾家荡产了。
游戏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心中有物了,有私欲了,就不会轻松。
叁、天下的学者好像进入了一百场戏同时演出的剧院
王阳明的心里很平静,又不平静。他平静,是因为他时时沉浸在他的世界里,他的世界都被圣人圣学空灵等占据,他也用平和的心在谆谆教导学生;他的心又时时翻起波浪,因为残酷而现实的世界让他不满意,道德缺失的现实使他常常神往远古社会的美好。
现在,他又开始怀念唐尧虞舜夏商周了。他说,就是那些在田间市井从事农工商贸的普通人,也都把自己的品德培养当作第一任务。为什么呢?当时没有乱七八糟的见闻,没有背诵的烦琐,没有数不胜数的诗词文章,更不用追名逐利;只是孝顺双亲,尊敬兄长,对朋友忠信,恢复人心本体所共有的良知。那个时候,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才是最最重要的事情,人们不以身份高低分轻重;不以职业不同分好坏。如果岗位适合自己,就是一生都从事繁重的工作也不认为是辛苦;一生从事低下琐碎的工作也不认为卑贱,因为天下所有的人都高高兴兴,亲如一家。
那个时候做官,只是一种职业而已,他们只是将做官当作自己发挥才能的平台。
这样的结果一定是美好无比的:整个天下的事就像一个家庭的事务!呵,家庭,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况,应该是很和谐的。
前面说了王老师内心的不平静,他当然要将现实社会批判一番了。很多人也都和他一样怀古。他首先不满意的就是春秋战国时代,别的不说,单说那些什么学者,他们流派众多,多得使人无所适从。天下的学者就好像进入了一百场戏同时演出的戏院,只见欢呼跳跃,争奇斗巧,献媚取悦的戏子从四面同时演出,令人前顾后盼,应接不暇。以至于眼花了耳聋了,精神恍惚了,日夜在里面沉溺游弋,就像心智狂躁失常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一样。
王阳明这样来比喻诸子百家的学说,虽有点偏颇,但还真是形象。各种学说都宣扬自己能定天下,高调得很。但其实大多空洞荒诞,杂乱不通,都不知道他们到底在说了些什么!
一个结果是,追逐功名利禄的风气却一天比一天厉害了。
有人说佛老,但他们能战胜世人追名逐利的心吗?有人又拿群儒来折中调和,但他们又能战胜功名利禄吗?基本不可能的。
这样的风气一直延续,到今天看来,追求功名利禄的流毒已经侵蚀人们的灵魂,积习成性,数千年了。人们在知识上互相夸耀,在权势上互相倾轧,在利益上互相争夺,在技能上互相攀比,在名声上互相竞争。知识丰富,正好使他们能够作恶;见闻广博,正好使他们肆意诡辩;文采富丽,正好掩饰他们的虚伪。
一句话,利欲熏了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