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有一家民营企业,成立之初,和许多民营公司一样,公司的成员多是老板的亲戚。在创业初期,一般都是采用激励的方法,或是用经济手段,或者是表扬。对于迟到早退这样的问题,一般都是睁一眼闭一眼。
但是很快,这种处理方式的弊端就逐渐开始显现。由于公司规模扩大,不得不雇佣员工,而新员工和老员工在对公司制度的执行上,显然是两个标准。老员工消极对待公司制度,依旧沿用初期的办事方法,做事懒散,不思进取。新员工对老员工的这些做法都颇有微词,但是也没有申诉的渠道。当完成业务时,老员工得到的奖励要比新员工多得多,而当老员工触犯公司条例的时候,却仅仅是口头的批评。在这种风气的感染下,新员工有的也开始怠工,有的另谋出路,选择离开。这样一来,公司始终无法做大做强。
这可以说是很多家族企业的通病,有的人面对此种情况会采取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引入职业经理人,建立规范公司制度。但是更多的人面对这种情况却无能为力,任由其发展。这也是中国企业很多无法做成规模的原因之一。
其实,采用激励性的奖励手段来管理,既符合人性,也符合现代化的管理需求,但这不应该成为只奖不惩的理由,奖励不能以减少或弱化惩罚为前提。事实上,二者完全相辅相成,奖励可以拓宽企业的上限,惩罚则可以弥补企业的短板。
如果只奖不罚,只鼓掌,不打“板子”,或是“板子”扬而不打,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先进无动力,后进无压力,考核无活力的局面,长此以往,企业必会一蹶不振。
做战略最忌讳面面俱到,一定要重点突破
有句老话叫“贪多嚼不烂”,企业刚做大一点时就想跨行业经营,就显得有点贪心了。比如,听别人说房地产赚钱,于是赶紧去开发房地产,听人家说网上开店赚钱,于是又在网上开店;再过几个月,又涉足餐饮业。结果贪多求全,样样都想做,结果一样也没有做成,最后经营的面由于铺得太大,导致无法应付过来。
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曾经说过:“做战略最忌讳的是面面俱到,一定要记住重点突破,所有的资源在一点突破,才有可能赢。”他认为,战略第一要素是明白你的客户是谁,第二是你为他们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第三是你怎样把这些价值传递给客户,同时还要考虑你的竞争对手。这就是马云倡导的“重点突破”。
有一段时间房地产行业非常火热,很多企业放弃自己原有的经营项目,跑去炒房,都想分上一杯羹。面对房地产大潮,阿里巴巴毫不理会。有人感到好奇,就问马云:“你们为什么不做房地产?做房地产可以扩大你的经营范围,利润非常高啊!”
马云表示,每个人都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创办企业的时候,企业的出发点是什么?阿里巴巴的出发点就是专心做中国的电子商务,而且要做成世界一流的电子商务。因此,公司的资金储备要留着为电子商务服务,而不能随便拿去炒房。再说了,阿里巴巴做电子商务做了那么多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表明走这条路是对的,是自己的优势。如果不好好经营自己的优势产业,却做自己不懂的房地产,后果是难以估测的。
所以,2001年,阿里巴巴只是安静地发展自己的产业,以守为攻。马云认为当时阿里巴巴不宜变化太多,坚守初衷是最好的发展策略,守是练内功,练好了内功,才能强大起来。这一点非常符合“舍”与“得”的理念,在这一理念的背后,看到的是马云的务实精神。
在“舍”的方面,马云曾抵挡过很多诱惑。比如,2005年短信很赚钱、网络游戏也起来了,但是马云一直坚持做电子商务。后来,那些靠做短信、网络游戏的公司纷纷倒闭,但阿里巴巴依然还活着,而且越来越强大。
企业经营者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要认清企业的实力,看清自己的位置,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千万不要试图面面俱到。否则,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面面不到,甚至是破产倒闭。正如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说的那样:“定位一定要准确,你才能做好。少做就是多做,不要贪多,而要把你擅长的产业做精、做透。”
花旗银行董事长约翰·里德曾经说过:“战略越精炼,就越容易被彻底地执行。”看看那些优秀的企业,哪一个不是有着清晰简单的战略?这样才容易执行,而执行力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关系到企业的命运。
防止员工在制度上投机取巧
投机取巧是人性的弱点之一,人都希望付出少,回报多,都希望得到一时便利,其情可以理解。但是可以理解,不等于可以原谅,当发现员工在制度执行上投机取巧,身为管理者的你必须严肃地处理,********制度的威信,维护企业的良好秩序。
要知道,员工在工作中投机取巧,短期来看对自己有利,但长期来看,对公司对他自己都是有害的,会在他的心灵里埋下隐患,使其变得懒惰,变得不走正道,还会使其人品大打折扣。因此,管理者应该及时制止员工投机取巧的行为。
某公司业务员小周非常聪明,脑子很灵活,但做事不够踏实,经常动歪脑筋走“捷径”。他在公司负责某地区的业务工作,但他很少出门见客户,也很少见他给客户打电话。这些做法与公司的销售制度都是相悖的,公司制度明确规定,销售员每周要花两天时间接见客户,其他时间给客户打电话,听取客户的反馈意见。
领导曾经针对他不爱出去见客户,不爱给客户打电话这个问题与他沟通过,但是他的自我感觉良好,而且振振有词地说:“营销的最佳手段就是给客户实惠,关键时候,只要我打点到位,单子一定能拿下。”
不久,小周负责的地区有个学校招标,有100多万的实洋,他终于走出了公司,前去拜访校长和馆长。然而,他们与小周一点都不熟,根本不愿意接见小周。好不容易见到了面,但是他们对小周不冷不热,小周开门见山地提出给他们“好处费”,但他们坚决不收,最后,公司在该项目上没有中标。
事后,领导和小周分析此事时,小周还在为自己争辩。领导非常生气,最后公司以小周不执行公司的营销制度为由将小周辞退。
对于投机取巧的员工,管理者首先要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在肯定员工优点的同时,指出员工投机取巧的危害性,使员工认识到其中的利弊,促其改正不良行为。其次,管理者可以让员工自己去撞一次南墙,让他交点学费,吸取教训,促其觉悟。上面案例中的领导就是这么做的,但是员工小周并未觉悟,公司才决定将其辞退。如果员工撞了南墙之后觉醒了,那么公司不妨再给他一次机会,相信他会有所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员工投机取巧固然不对,但管理者有必要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尽可能不给员工投机取巧的机会。比如,在布置任务时要选准人、交代清楚任务;对员工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监督到位,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必要时可以“敲打两下”予以警示。对于员工表现好的地方予以奖励,表现不好的地方予以批评,该追究责任要追究责任,坚持赏罚分明。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减少或防止员工投机取巧。
有些矛盾冷处理更好
在员工之间发生矛盾时,身为管理者的你是最佳的评理者,往往会被员工寄予厚望。然而,当情绪激动的矛盾双方找到你时,你该怎么处理这对矛盾呢?当他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时,你该相信谁呢?有些管理者在没有了解清楚矛盾的之前,就轻率地做出裁决,结果没有化解矛盾,反而得罪员工,把矛盾扩大化了。对于这种情况,你一定要避免。
赵老板和胡老板各自经营了一家公司,他们既是生意上的伙伴,也是生活中的朋友。一天,胡老板打电话给赵老板,叫他出来喝酒。见面后,胡老板一脸郁闷,赵老板一问才知道,原来胡老板在公司里没有处理好两个员工的矛盾,结果得罪了其中一位员工,对方一气之下递交了辞职书。而这位员工是公司的业务骨干,一直深受胡老板的器重。胡老板向赵老板请教如何挽留这名员工之后,又请教了如何处理员工之间的矛盾。
对此,赵老板是这样回答的:“每当员工怒气冲冲地来我这里告状时,我都会像接待重要人物一样对待他。我先请他坐下,让他感受到尊重,然后给他倒一杯茶,尽量使他心平气和。等他情绪稍微平静时,我再让他讲述所遇到的麻烦,然后我从头听到尾,从不打断。领导能够以同情之心听他诉苦,会让员工感到很受安慰。当他讲完之后,我会对他的心情表示理解,我说:‘如果我在你的位置上,我也会有你这样的感受。’说完这句话,他的气往往消了一大半。接着,我问他需要我做什么,对方往往大吃一惊地说:‘哟,老板,我只是诉诉苦,没想让你帮我做什么,你能听我诉苦,我已经很满意了。’”
赵老板停顿了一会儿说:“说实在的,我感觉处理员工之间的矛盾很容易,那就是竖起两只耳朵认真地听,听完之后问员工需要我帮他做什么,如果他告诉我需要什么帮助,我能做的就帮他做,就这么简单。”
听完赵老板的话,胡老板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赵老板的这番话,值得每一位管理者牢记于心,因为那是处理员工之间矛盾的金玉良言。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处理员工之间矛盾的要点:一是倾听,二是理解。而倾听与理解的过程,就是冷处理员工之间矛盾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员工的怨气消了一大半。
需要补充的是,在听完员工的诉苦之后,管理者有必要给员工几句善意的提醒和引导,使其更加理智地处理与同事之间的矛盾。需要记住的是,管理者千万不要随便插足员工之间的矛盾,更不能因私人关系而偏向某一位员工,否则,只会激怒矛盾的另一方,使矛盾越来越大。
要平等,但不要平起平坐
在公司里,老板与员工只有职位的不同,没有人格的高低贵贱之分。但是不少老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有意无意地摆架子,以显得自己高人一等,似乎在刻意制造所谓的“威严”“威信”。结果导致员工与老板之间有了层级分明的距离感,老板在员工心目中没有亲和力,这样很容易影响员工与老板的交流。
真正高明的老板懂得与员工打成一片,他们知道,与员工打成一片之后,便于充分了解他们的想法,可以更方便地沟通,这样既可以培养大家的感情,又可以营造平等的公司氛围,给大家一种人文关怀,从而激励员工更积极地对待工作。在这方面,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做得非常到位。
索尼公司是世界知名企业,公司的最高领导者盛田昭夫,能够放下架子,和员工平等相处,表现出极好的亲和力。盛田昭夫喜欢和员工接触,他经常到各个部门走动,了解具体情况,争取有更多与员工沟通的机会。他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中午和基层员工一起吃午餐。在吃饭的时候,与员工轻松随意地交谈,以便第一时间了解员工对公司制度、待遇等方面的看法和感受,进而快速出台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的管理策略。
一天中午,盛田昭夫照例和员工一起吃午饭。席间大家有说有笑,但细心的他观察到有名员工闷闷不乐。后来经过一番了解,得知该员工对他的直接上司不满,因为他的直接上司是个草包,对新来的员工横挑鼻子竖挑眼,喜欢把下属的功劳占为己有,把自己的过错推给下属。得知这一情况后,盛田昭夫很快就召开了董事会,讨论人事制度改革方案,以便给踏实肯干的员工更多施展才华和晋升的机会。后来,那位员工成了公司的一名中层领导。
在盛田昭夫看来,管理不是独裁,管理者应该和员工平等相处,因为员工才是公司最重要的人。他曾说过:“在日本人的劳工关系里,有一种他处罕见的平等作风,在索尼公司里,白领与蓝领阶级罕有区别。如果某人是一名成功的劳工领袖,我们就希望他能加入管理阶层。”
企业领导者与下属和员工亲切友善地相处,对他们表现出亲切随和、笑容可掬的态度,可以让员工感受到领导者的人情味,从而更加努力地为公司效劳。在这样的企业里,上下沟通协调,工作氛围轻松活泼,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国外有些大公司为了营造公平、平等的企业文化,公司经理、董事长在工作时间同工人穿一样的工作服,一起干活,下班之后一起到酒吧喝酒聊天,他们甚至取消了经理、董事和其他高级管理者的专用洗手间、专用餐厅等。他们尽可能多地与员工交谈、争论,有时候和工人们一起摆弄有故障的机器。
和谐管理绝不是讨好员工
什么叫“和谐管理”?所谓和谐管理,其实是指管理者的和谐心态。当管理者处于紧张的竞争氛围中和不良的环境里时,首先应该学会自我超越,用平常心和愉快的心情去管理企业。
和谐管理还指管理者与下属之间的关系保持和谐,即看人、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管人、容人、留人等方面,能够做到从容有序,随机应变,得心应手,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和谐管理更是指管理者对人做到人尽其才,对物做到物尽其用。
在《庄子》中,子舆是一个有很多缺陷的人,他不但驼背,还隆肩,更是脖颈朝天。换作其他人,如果有这样的缺陷,或许会很自卑。但是当朋友问子舆是否讨厌自己的样子时,子舆却回答说:“不,我为什么要讨厌自己的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