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对民族化、国家化的冲击也日益显现出来。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民族国家疆界变得模糊,西方国家凭借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技术,大肆宣扬新的自由主义、人权高于主权和单级稳定论等西方政治思潮,向发展中国家灌输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以及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
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决不能丢掉民族化和国家化。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共存的经济全球化,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促进,保持经济发展模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世界文明才能生机盎然地发展。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应该承认世界多样性的客观事实。不同历史传统、民族文化、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处于同一个地球,各国应树立全球意识与全球价值观。面对世界上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冲突,我们不能简单地采取控制信息流的方法,必须提高社会主义文化产品的质量,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这样不仅能抵御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而且能使东西方文明相得益彰,维护国家的利益——无论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都是一个民族国家在全球化的形势下放在重要地位的大事。
中国积极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这一主导趋势的重要战略。一方面为进一步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外推力,为中国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资源、技术、生产等方面的国际分工愈来愈提供最适合的途径;另一方面,可能带来因体制差异而产生相当长时间内的震动、冲突、摩擦,在受益中同时会有某些行业某些方面的付出甚至牺牲。面对全球化这个魔力无比的巨人,我们是该敞开大门对它笑脸相迎,还是拒之门外怒言相对?从各方面看来,我们应以绝对的理智对它欣然接受,任何消极情绪都会惹恼这位“巨人”,而使你彻底的倒下乃至死亡!
◆全球化:让人欢喜让人忧
全球化的到来让人欢喜让人忧。随着“麦当劳”遍地开花、NIKE鞋满地走、因特网进入千家万户,全球化似乎也就是人们的日常用语了。但是全球化究竟是什么?全球化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何种影响?对此,众说纷纭却莫衷一是。若简而言之,大致可分为乐观与悲观两派。
乐观派认为,全球化不仅包括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经济贸易的全球化、生产消费的全球化、交通信息的全球化,也还进一步包括了消除国家民族界限的全球化以及文化、思想观念的全球化等等。
全球化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其深层的价值意蕴来看,全球化的影响集中地体现在它以特定的形式促成了当代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全球化为当代人类社会提出了一种特殊的价值规范,即要求当代全球性社会中的所有人们要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来处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以便解决当代的各种全球性问题,使人类能够继续生存和持续发展。只要人们能够坚持做到以人类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来处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类一定能够有效地消解目前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问题,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悲观派则认为,在全球化的生产消费活动形式的背后,是全球化的经济实质——资本运动的全球化,所有的全球性的生产消费活动都是依附在全球化的资本运动之上的,都是资本国际大循环的一个环节或部分。资本的全球化运动再确切一些说,其实是西方资本大规模跨国运动,是西方的资本集团建立起来的世界性的资本循环与周转。就像海湾战争中的多国部队其实主要是美国军队一样,所谓“跨国公司”其实主要是少数西方国家中的大资本垄断寡头的公司。
既然是资本循环也必然伴随资本积累,资本国际大循环即是全球性的资本积累与转移,“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虽然从现象上看,由于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带来了目前生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进行,但生产的全球化并不等于经济福音的全球化,全球化经济活动的最大的受益者是西方资本集团,全球化是他们更有效地占用全球资源,占领全球市场,转移全球经济剩余、获取利润的最有力的手段。
全球化把世界分布了“中心”与“外围”,我们与他们,西方以外广大第三世界已经并最终将成为全球化的受害者。在全球化性资本运动中,第三世界是被积累的对象,被变成了西方剩余资本与产品消费场、廉价资源与商品的供应地和储蓄有毒有害的工业、生活废品的垃圾站。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在第三世界国家在资本国际循环中,产业结构被劣化,社会中产生新的结构所导致的。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跌入了“发展的陷阱”。
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当今世界富者越来越富,贫者越来越贫,赢家通吃。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也将继续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美国人口不到世界人口的5%,却是世界石油消耗量的36%。西方发达国家人口约为世界人口的1/6,却消耗了世界各类开发资源的75%。比尔·盖茨一人的财产比世界上许多穷国一年的国民收入还多。第三世界自80年代以来的总体上发展速度越来越慢,已经经历了两个“失去的十年”。全球化的另一面即是全球分裂化,全球化的确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容回避、值得思考的时代与生活中的课题。这个题目离我们的工作、生活既远又近,既高深又浅显。
◆WTO,为中国扬起高高的风帆
全球化在带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传统成功的企业带来新的更强的竞争对手,而面临新的挑战。加入WTO,为更有效地发展经济,抓住机遇,扬起高高的风帆。经济全球化已经使传统成功的发展战略面临新的挑战,同进也给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机遇。全球化战略的特征是:出口能力的提高以跨国公司投资为重要因素,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民族工业概念消亡,国际经济分工向全方位发展。加入WTO后中国要注重发展战略的调整,在新的层面和高度参与国际分工并走向世界。
加入WTO的根本目的在于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因此,发展战略的再思考是加入WTO后自然产生的一个主题。通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对外经济关系模式,形成了利用国际条件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这种模式和格局即使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但基本上是成功的和有效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是一种出口导向型的战略,是抓住世界经济发展机遇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特别是中国自身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从一个新的国际环境出发思考发展战略的完善仍然是必要的,甚至是紧迫的。加入WTO后,如果中国不能在接受全球化挑战的同时利用好全球化的机遇,那么就不能赢得这场挑战,也会在全球化新的发展中落后。这种新的战略可以称为“全球化经营战略”,我们需要研究这种战略的实施方式。
加入WTO后,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发展战略上来讲,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转变是从出口导向战略向全球化经营战略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是典型的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的弱点已经十分明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的是一个以耐用消费品的进口替代核心的发展阶段。进口替代道路的特点是以进口生产流水线开始,进行组装或先进口关键部件,以后逐步提高国产化水平。随后发展的汽车工业也有相似的特点。进口替代作为发展阶段事实上到现在仍然没有结束。但是不同产品或同类产品的不同企业挂在进口成分上有所不同。这些产品有的用了国外品牌,有的则有自己的国产品牌,但不同程度上仍然采用国外技术或国外关键零部件。
几乎在进口替代战略实施的同时,中国的出口迅猛发展,出口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出口发展显示两大特点,一是将近一半左右的出口值为来料加工型出口,二是制造业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同时纺织品服装占有较大的比重。出口发展在经济中的拉动作用,一是总量性质的,二是要素利用性质的,三是获取外汇性质的,即出口创汇为进口先进技术设备提供了可能。以主导型出口产品通过产业关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的功能并不显著。这并不像发展经济学理论上所指出的那样。其实以个别产业或产品带动国民经济的出口导向型发展道路可能更多地适用于小型经济是正确的。中国这样的大国经济是不可能以个别产业拉动的。但是明显的是中国仍然没有形成若干个对国民经济有显著的产业关联的主要出口产品。中国经济的进口替代阶段和出口导向阶段几乎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同步发展。中国对外开放正逢国际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大发展时期,中国利用了这种发展机遇,也使发展道路显现全球化时代的显著特点。
一般的进口替代是在较高保护下进行的,但中国的进口替代却是在开放度较高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不是指较低的关税对国内生产的保护,而是指大量利用外资发展起进口替代产品。
一般的出口导向战略是在较高的开放度下进行的,但中国到目前出口依存度超过20%后相对关税水平仍然不低。这不是指开放度低,而是指出口不是通过低保护引进竞争发展起来的。
同时,也很难对中国两种战略的转换指出一个明确的时期划分。
中国开放与发展道路的这一特征,事实上是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反映,不同于50至6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特点。这同时也表明,中国当前更不应当从一般的这两种战略上去寻找未来的发展道路。恰恰应当从全球化背景下思考未来战略。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发展的特点体现了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而加入WTO 则将是全面融入全球化进程。因此中国更应当从全球化的特点上去规划未来。
全球化经营战略就是从世界经济范围中规划生产与经营的战略,而不是只从本国经济出发的生产出口战略;是更好利用经济全球化机遇的发展战略,而不是一般利用外部市场与要素的战略;是把本国经济发展与全球经济经发展联系起来的战略,而不是一般接受全球化挑战,甚至拒绝全球化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充分利用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现代产业。不论进口替代产业还是出口产业,都要注重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只要这种投资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国际直接投资的新的发展形式,包括国际收购兼并形式。同时需要避免的是不考虑产业水平只注重外资的倾向。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缺少的已经不是资金本身,而是包含市场和技术的资金。加入WTO以后,要通过形成更规范有序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同时开放多种直接投资形式。
2、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参与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深化使产业的国际分工不再简单地表现为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分工。尤其是因为中国已经经历了发展的起步阶段,中国已经可能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中国应当广泛地参与各个层面的国际分工,而不是简单继续发挥我国劳动力优势的分工。通过国际直接投资,我们完全可能进入传统产业的一些细分市场的分工,即利用产品差异性多样性进入高级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加入WTO以后,要利用海外市场扩大和稳定的机会,以市场细分的战略进入现代制造业的国际分工。
3、致力于国际分工地位的提高。由于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几乎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发展中国家有可能保持与发达国家较小的差距。因此,我国应当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出口市场作为战略重点。应当以此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相对不利地位。由于这类产业的国际投资比较注重靠近市场,我们应当利用市场优势吸引投资,经过一段发展后而形成出口产业。加入WTO以后,要通过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
4、注重发展以投资。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积累起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对国际市场有了一定的把握,可以对一些国家进行直接的投资,参与到全球化生产中去。既要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也完全可以对发达国家投资。要学会在国际市场上筹集各种生产要素,善于把我国成熟的产业与生产线向外转移,善于发现发达国家的投资机会与市场机会,改变国际投资就是国内资金向国外投资的简单理解。加入WTO后要善于利用国外公平竞争的机会向外扩展。要从总体上改变我国“国内生产,向外出口”的开放方式,转变成为当代跨国公司普遍的“全球生产,全球经营”的模式。为了实现这一点要注意从国内企业制度上解决对外投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认清这几个关键问题,对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抓住机遇、吸引外资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