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10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中国迎来了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全球化的天使迎面向我们走来。从此以后,中国的企业、公司、产品等等可以自由地在国际市场中遨游、飞翔了。这对全国人们来说简直是个天大的喜讯。但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面对竞争更加激烈的国际大市场,中国,你准备好了吗?
◆“全球化” 向中国缓缓走来
“入世”意味着一个权利与义务对等,合作与竞争、法律、观念等全方位对接的绝好机会,为进一步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外推力。在受益中同时会有某些行业,某些方面付出代价。中国积极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适应全球化这一主导趋势的重要战略。
“全球化”这一概念的出现大约是20年的事,在中国则是近10年。但在世纪之交的近3到5年中,这一概念成为一个突出话题,成为一种“显学”。
世界全球化过程是与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相一致的,主要是在科技革命、世界市场扩大和制度安排推动下,人类从各个领域、民族、国家之间彼此分隔孤立的多中心时代,逐步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走向全球一体化的一个历史变迁过程。全球化肇始于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在工业革命中得到加强,因为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开拓了世界市场,创造了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使得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立以及关贸总协定的产生,使世界经济逐步迈向体系化、制度化;而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新经济力量的日益成长状大,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加速并且深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和众多层面的全球化进程。
经济的全球化指经济活动越出一国国界,使由于地理位置差异造成的对各国经济联系的障碍日益减少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经济整合。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的配置,促进了效率的提高和福利水平的增加。这一趋势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生活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不可逆转的潮流,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游离于这一潮流之外“独立”地发展。
也许,目前尚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明确的“全球化”定义,但人们却已日益感觉到了“全球化”现象。在世界许多地方,人们也可以买到“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中国,许多中国人使用“诺基亚”、“摩托罗拉”手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很大范围内流转、交汇、组合。这是一种日益凸显的现实。不管人们对此持有何种价值判断,你都必须面对。
由“全球化”现象联想到“奥林匹克”现象,二者之间似有一些可相比拟之处。
“奥林匹克”运动会也是一种“全球化”现象。它有一个全球性的共同竞赛平台,有不同的项目,有确定的游戏规则,有众多国家的参与,有强者与弱者,有胜者和负者……这同目前世界经济平台的情况有几分类似,“全球化”也有个组织WTO,也有确实的,游戏规则,民族国家也是游戏的参与主体。
参与全球化也必定增加了竞争对手,竞争激烈可想而知,这就大大降低了成功的可能性。但如果自动退出,也就失去了发展自己的机会。
在奥运会上,每个国家往往各有强项和弱项,在经济舞台上大体也是同样。在体育舞台,每个国家各展所长,金牌各归其主。在经济舞台上,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弱势,但也会有自己的长项。在一定的阶段,发展中国家恐怕还要有压力、有所不为,善于审时度势,能够知己知彼,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办法,在世界舞台上取得若干立脚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力争在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上取得突破。
体育上有游戏规则,经济上也一样。既然参与游戏,就得照规矩玩。同时,也只有参与游戏,才能取得修改规则的发言权和表决权,这就是中国加入WTO问题上要做的几件事。
面对世界,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人们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只有我的,才是好的”,一种是“只要好的,就是我的”。前者是一种晚清心态,后者是一种盛唐气度。前者是盲目的,闭塞的,缺乏自信心的;后者是开放的,恢宏的,有自信心的。明清之际,曾有不许片帆出海的禁令,自己把自己搞得闭目塞听,国力也衰弱得很。盛唐之时,长安汇聚了数十万丝绸之路的来客,乐不思归。这样说,倒不是倡导“老子先前阔”的阿Q精神,只是想说明,在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态度和恢宏的胸襟是和国力强盛相一致的。
列宁在发动革命时,曾引用过拿破仑的一句话:“首先要投入战斗,然后再见分晓。”要想在世界站稳脚跟,以最大的限度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只能义无返顾地参与全球化,以勇于开拓、拼搏的精神加入这场“战斗”。
◆“经济”只能与“全球化”握手言和
经济全球化有三大代价,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全球化已经处于一种危机和困境中。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当然,这种危机不是来自它的失败,而是来自它快速行进中的结构性缺陷。
“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经济全球化”的代价之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30%,个别国家则达到了50%~60%。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个国家内部失衡都会反映成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具有紧密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将所有国家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与危机的境地。1997年泰国汇率危机,很快传染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从而形成严重的地区性金融危机,随后又波及俄罗斯和拉美地区,形成了事实上的全球性金融动荡。
国际游资的存在肯定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的重要根源之一。作为一种超越国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国际制造者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动荡的制造者或推动者,扮演了危机传染的主要媒介物。60年代的美元危机,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80年代初的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初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汇率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每次都令人震惊地表现了国际游资的巨大的破坏力。自60年代起,尽管各国经济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对国际实施控制和监管的方法,许多深受游资冲击之苦的国家也曾努力加强资本管制。但总体而言,这些探索和努力收效并不明显。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在于,在全球经济、贸易发展迅速一体化的环境下,资本管制的有效性正在不断下降,国际游资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方便地绕过躲避资本管制。
“经济全球化”的代价之二:经济增长忽视社会进步,环境退化与经济全球化同步。
过去几十年,一些人过分强调了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全球化而忽视了全球化的政治和社会目的,导致市场、资本、技术和公司主宰一切,而世界整体的社会进步、人类大多数的基本权利以及国家主权受到很大的忽视,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日益脱节,诸如各种犯罪、价值观丧失等社会问题因为全球化而恶化了。
经济全球化下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也让人感到不安和对未来信心不足。虽然我们不能把环境恶化的责任简单地推到全球化头上,然而,正是这个全球化时代,“家园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表的《千年报告》指出:“半个世纪以前,在制定《联合国宪章》的时代,没有人想到,当代给予后代一个环境上可持续的未来会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市场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建立在过度消耗资源基础上的市场扩张)、城市化、财富的不合理分配、富者的过度消费及其消费模式的“传染“,“普及”效应,是地球环境退化和恶化的主因,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世界劳动分工和布局的大转移,第一世界已专注于高附加值的非污染的知识业,而第三世界则成了工业制成品和资源密集实物产品的主要产地,成了全球环境代价的主要承受者。许多发达国家和全球公司不但没有为地球恶化承担更多责任,反而自私地推御责任。
经济全球化的代价之三:经济财富增长和贫富差距同时存在。
经济全球化就其定义和发展趋势而言,客观上必然导致全球经济财富的增加,从而普遍提高公民的福利水平。但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竞争是首要法则,它在创造高效率的同时,必然导致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高收入发达国家人均GDP是收入发展中国家的43倍,到了1944年变化为62倍,社会分配更加不公。
造成这种贫富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上的原因、市场发展的原因及结构变动的原因等,还有两个因素要特别提及。其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从理论上讲,所有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都会从中收益,但绝不是利益均沾。事实上,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种地位使它们依靠价格制定方面的主导权,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取更多的利益。这些利益从三方面体现,一是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并使这些公司获得了更加丰厚的利润;二是获得了巨额的国际资本,从而使经济增长保持较高的水平;三是促进出口。当然,发展中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的利益也是显而易见的,只是真正获益的国家太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从全球化中获益的发展中国家还不到20个,80多个国家的个人收入低于10年前的水平。其二,市场竞争使一些社会政策面临挑战。众所周知,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动力,由竞争带来的不平衡要靠社会政策来修补。各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福利政策,通过劳资妥协来保持社会稳定。但全球化破坏了这一社会契约,以出口直接投资为主要内容的激烈的跨国竞争,正在影响工资和就业状况,社会政策在平抑差距方面显得苍白无力。
世界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全球化的危机汇合,它提醒我们,世界需要的是一个更加包容、均衡和持久的,能造福于全体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的全球化,只有有效克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诸多负面问题,人类才能迎来新兴的全球化文明。
◆天上不会掉馅饼
加入WTO是中国人民一个长期的愿望,我们已经奋斗了十四年了,从当初的“复关”到现在的“入世”。现在“入世”马上成为现实,关键是中国人、中国的企业对“入世”的实际意义在多大程度上认识了。
有的人认为加入WTO就是我们分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是一片福音;有的人则认为是一场灾难,会使我们的民族工业荡然无存。我们认为加入WTO将提供一种“催生催死”的机制;对于一部分基础较好、准备较充分的企业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加快发展的机遇,使它们能够快速进入全球化的平台。譬如像海尔集团,已经完成了“海尔的国际化、国际化的海尔”的过程,对于她来说,肯定是一个加快发展的机遇。但是对于一部分企业而言加入WTO是“病危通知单”,甚至是“死亡通知单”。加入WTO意味着中国企业成为世界公司、国际公司,不出国门已经汇入全球竞争。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要面对比加入WTO前更多更强劲的对手,这对你的竞争力将是严峻的考验。中国民族工业在加入WTO后很大程度上要重组,相当一部分企业要垮掉,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入世不能简单地视为福音或者灾难,我们现在能做的事情是更好地充实自己、装备自己,把我们的基础打牢,把我们的竞争对手瞄准。
看一个企业的实力如何,看它的竞争对手就可以了。如果竞争对手都是国际级的、知名的大企业,那么这个企业肯定是实力雄厚的、充满希望的企业。能够盯住这些国际级的“斗士”,与它们一争高低,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利用加入WTO给我们的机遇。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查斯说:“别指望21世纪能带来什么,21世纪期待着你们付出一切。”加入WTO也是这样,没有这样的恩赐,能够让我们在加入WTO后不付出辛劳就可以分享全球化的成果。因此它们要做好拼搏的准备。浙江万象集团的口号是,“在洋人的地方,用洋人的资源,作洋人的老板,赚洋人的钱”,这样的企业和口号给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以强化。
加入WTO,中国企业不仅要注意中国特色,更要注意国际准则。加入WTO后,如果过于顾及中国特色,会使我们在许多方面由于忽略了国际准则要求而陷入被动。按照国际准则,我们现在的许多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有待改进。例如,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准则,那些难以为继的企业的惟一出路就是关门。按国际规则办事,可以解决很多国际纠纷。
◆阻挡不住的脚步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它的全球化已成为即定的不可阻挡的事实,科技的进步以及“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发达国家自不必说,它们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体与首推者,而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多地加入全球化的潮流,希冀以此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但在此所要涉及的一点是:发展中国家请走好,当心经济全球化的“陷阱”。这似乎是盛世危言、不合时宜的,但亚洲金融危机的事实却印证了这个道理,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亚洲金融危机正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在经济现实中,我们也看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日益享受到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质量的物质产品、高素质的无形服务,日益享受到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效、利润和发展机会。但我们还应看到另一面,即经济全球化不仅能够带来诸多好处,同时也能带来坏处,甚至能够形成经济全球化的“陷阱”。因为发达国家经济飞速的发展路径以及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并非“救世良药”,如果用“剂”不当,甚至能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陷阱”,乃至引发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全面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