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无形的大山,山口一串串轻幡飘舞,风儿不缓不疾悠然地伴其吟唱。静静地坐在山口,向下望去,小山如巨轮浮于海面。四周弥漫着云雾,如波如涌。大自然的风景,此时无心欣赏。心中只想,苏民老师和贾铨阿姨早点恢复健康。这是我对他们最大的心愿。
当我起身独自在山中游来游去的时候。牧羊人来到了我的面前。牧羊人冲我笑笑,此时我看到他脸上的皱纹刻满了岁月的沧桑。这是一位八十八岁的老人家。这位老人,眼睛里充满了洋溢的热情和满足。
我想他永远不会知道北京有位老艺术家苏民老师,或者也不知道北京有位剧作家郭启宏先生。但我和这位老牧羊人的谈话中,他却知道北京云集着众多风云人物。
每个人一生中,总会有那么一次倾心的相遇,让你用一生来追随。
那么在我的一生中,第一次倾心相遇的不仅是苏民老师、贾铨阿姨。在我的人生中值得庆幸的是,还有第二次让我倾心相遇的郭启宏先生。
因为苏民似山:清新、芳香、淡雅、宁静、坚韧。
因为郭启宏似水:纯粹、灵动、诗意、洗净污浊、涤荡尘埃。
所以,我愿宛在山水中央,诠释解读他们的人格和艺德。这是我喜欢的。
牧羊人与羊群渐渐地离我而去。雾气悬浮在半山腰上,如玉带环绕,神秘而寂静。忽而听到牧羊人传来的歌声。我在山上祈祷:愿我爱的人,身体一定要好好的。
下了山,心情有了一点轻松。等我回京后,我一定去看望苏民老师和贾铨阿姨!
贾铨,苏民老师的老伴,濮存昕的母亲。今天当我看到贾阿姨写的一篇关于怀念石梅的文章,——“无微不至,大姐风范。”如果我没有看到这篇文章的话,我永远不会知道贾阿姨曾是一位话剧演员。和阿姨接触多次,在我的印象里,她就是一个贤妻良母,为人和蔼可亲。每次去她家,提到最多的就是人艺上演的话剧。她从来没有提到过自己的过去。原来在她的身后,隐藏着很多的戏剧故事。阿姨曾主演过《艺术家》、《殉情》等话剧。阿姨一张19岁的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阿姨年轻时好漂亮。如果照片上没有她的名字,我以为是韩国影星宋慧乔呢。我想如果阿姨倒退五六十年,那么阿姨可能比濮哥还要红的发紫。阿姨后来没有步入戏剧界,可能是她默默地支持苏民老师在艺术领域里有更大的发展吧。阿姨年龄不大就参加了地下党。受石梅委托任平津地下交通员,传递党的文件。1947年初冬,石梅通知阿姨:“根据工作需要,你的组织关系转到天津。”并告诉阿姨,“下个星期天的上午十点,一位穿着蓝色衫,驼色围巾,黑色皮鞋的男青年到北马路交通银行找你。见面后他要取出一盒XX牌的火柴点燃,然后自报姓名徐才。如果一切与你的交代相符,那就是与天津地下党接上关系了。”这些我多次曾在电视剧里看到的情景,真的在阿姨的身上体现出来了。后来关于此事,我还问她真的是这样吗?她答:“是这样的”。那个年代原来真的这么的残酷。阿姨真的很了不起,她好伟大。
苏民老师是进步青年,阿姨也是不甘落后。1957年阿姨被错划右派,到1978年底被“改正”,苏民老师与阿姨二十多年来风雨归舟,相濡以沫直到今天他们享受着幸福的晚年。
每次见到阿姨,她的脸上总是带着灿烂的笑。我很喜欢她的笑,她笑的真诚,她笑的开心,她笑的幸福甜蜜。看着阿姨和苏民老师的妹妹苏亭合影的照片,阿姨笑的如此的开心,她的笑声好像回响在我的耳边。每当我看到阿姨照片的时候,仿佛看到了她又再和我叙说着人艺的戏剧故事。
愿快乐永远陪贾铨阿姨和苏民老师每一天!
想起《北街南院》,我就不禁想起了溥仪的扮演者朱旭老师。那年的“非典”让所有的北京人都感觉到了非常恐惧。为此,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非典为题材,为百姓创作了话剧《北街南院》。呈现在舞台上的《北街南院》,既不失历史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的气息,它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再现了非常时期北京人的生活状态,展示了北京人在灾难面前无畏、无私、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医务工作者的卓着功勋是显而易见的。朱旭老爷子的出演,当时的上座率相当之高。我知道观众都是冲着他去的。他扮演的北京大爷,活灵活现,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喜欢朱旭老师的表演,老人家演的很精彩。在这部戏中,朱旭老爷子是这个四合院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他鼓舞年轻人的斗志,调理邻里矛盾,在困境中鼓舞年轻人的士气,他在这个院子里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者。看他很喜欢在小院的树荫下与老友搓棋的样子好可爱。我喜欢朱旭老师的为人极为热情与健谈。他给我书写的“人艺情怀”悬挂在我的人艺小屋中。我似乎可以闻到翰墨的淡淡香气漂浮于我的雅室中。他的书法写的很棒,他不愧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老艺术家。一次,人艺老师和我说:朱旭老师的字,字字值金。我没想到,朱旭老师为我这个话剧爱好者给予了这么大的厚望,为我写下了这几个字。后来朱旭老师谦虚地和我说:“字写的还行吗?”这么大的艺术家,他把自己看的太平凡了。我连说:“写的相当不错,我会好好的珍惜的。
每当我凝望着朱旭老师为我书写的“人艺情怀”,我的内心感到特别温馨。
我喜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大院,我喜欢剧院里的大舞台,我喜欢人艺的代表性的道具,我喜欢人艺的舞美。
记得《北街南院》的道具列在大舞台的时候,眼前浮现出朱旭老师在舞台上演出。在该戏没有上演之前,我站在舞台上亲自感受了一下这座艺术殿堂的大舞台风采。那感觉,金色大厅的魅力无处不在。我想,这是我一生中对我衷爱的话剧没有白白的喜欢,高雅的话剧会伴我一生。
我还想看朱旭老师演的戏。近来朱旭老师拍了很多的电视剧,塑造了很多人物。不管朱旭老师拍什么戏,我希望他老人家一定注意身体,给我们观众塑造更多更美的人物艺术形象。
他的艺术灵感与激情,会永远穿越北京首都剧场里的每一个角落。
看《哗变》,想朱旭
我是北京人艺的忠实、痴情的观众,换上时尚语,我也是北京人艺的忠诚不二的粉丝。我的心已和人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从北京人艺舞台上所得到的,绝不仅仅是观赏上的满足和愉悦。而是高乘的话剧艺术的滋润和哺育。我景仰北京人艺,我对北京人艺一往情深。我和人艺结下了永恒的情缘,人艺的老师没有忘记我,这是我最大的福分。
人艺的赠票没有忘记我,让我说“免费”吧,欣赏价值480元的戏。人艺的戏我必看无疑。当然,我也会自己花钱买票。昨天人艺的老师送我送一张票,这是我已看过的一部戏《哗变》,是冯远征版的《哗变》。虽然看过,但是我还是想看。当戏演完了,人散了,我甚至看着那空空的舞台,微弱的灯光照着硕大无比的空间,留恋不舍。在那里,我曾有幸地站在这个舞台上和人艺的演职员共享。人艺是我的骄傲,也是我的自豪,更是我的快乐。
知道冯远征版的《哗变》由朱旭老师做艺术指导,今天一早,便拿出朱旭老师版《哗变》碟,我想看看两种版本有哪些不同?一看才知道,朱旭老师的表演简直让我震撼了。他不愧是位天才表演艺术家,他在这部戏里扮演魁格更有魅力。当我看到他在第二幕魁格下场之前的台词是:“好不好,太阳从西边出来了,给了我们一点新草莓,怎么着?我想再添一份,没了?我绝不放过你们。”他的绝佳演技把我笑的前仰后合。我感受到他的气场无人与他比拟。因为朱旭老师的表演中带有一份人物的丰富,这种丰富是他人生阅历的沉淀。我想,当时的观众在看朱旭老师演出时,也会和我一样笑的前仰后合吧?我想会的。因为他饰演的话剧,表演真切感人,入木三分,他用灵魂演戏。这是值得剧院的年轻演员好好揣摩和学习的。
我特别喜欢朱旭老师在日记中的精辟语言:“台词是塑造人物的手段,当然是重要的手段”。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塑造人物呀!会演戏的演人,不会演戏的演戏,我们多年来一直把它作为座右铭,怎么一遇到难题,差点就把座右铭忘记了呢?”这就是骨子里都是戏的朱旭老师。他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整个人物在他体内爆发出来。这样的演技,才是奇迹。
这位可敬的老艺术家,为了弘扬中国话剧让它走上舞台,倾注了一生的努力和心血……
话剧的氛围让你荡漾在空气中,它在观众群里形成了一种沉淀。如果你要静静地坐下来欣赏,会让你身临在高雅的环境中,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曹禹造就了人艺这座殿堂,我们为他而感念。同时我们也为有朱旭老师这样的艺术家而感到极大的自豪。
人艺之辉煌,曹禺老院长是一个改变中国戏剧命运的人。同时,老艺术家们没有违背曹禺的教诲。他们在舞台上已为人艺创造了辉煌。
这位可敬的老艺术家,为了弘扬中国话剧,让它走上舞台,倾注了一生的努力和心血……
春暖花开的日子
关上冬天的门,打开春天的窗,春暖花开的日子终于来了。这个冬天一定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深刻的记忆,让我们领略了风雪的残酷。还好,只要有热心的大家,再大的风雪我们也能战胜。春天到了,风雪已经过去,春天是最美的季节,缓解自己的心情,明天开始我提前放年假,准备调整自己的这一段紧张的心情去放松自己。因为忙着工作上的事,别人推荐我的书没有怎么去看。不过忙中,我很喜欢到郭启宏先生的小书屋里走走看看。我喜欢他笔下的人和事。戏剧张力十足,看的时候,精美的辞藻简直难以让我放下。我非常喜欢在他的文章里面带有丰富情感的慢板。有时幻想自己是其中的主角(呵呵)。一部好的文章,会让你爱不释手。
郭启宏,当代剧作家,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已发表剧作近50部,诗歌,小说,散文,随笔,论文等800余篇,计1000余万字。其中23部作品52次获奖。代表作有京剧《司马迁》、昆曲《南唐遗事》、评剧《评剧皇后》及长篇小说《白玉霜之死》、《潮人》。散文集《四季风铃》等。话剧《李白》、《天子之娇》和《男人的自白》是他在人艺上演的剧作。现任中国剧协理事,北京剧协主席。
我和北京人艺《李白》的编剧郭启宏先生从未见过面。知道郭先生请我看戏,我真的不知所措。他的大名,我是从2003年看《李白》的宣传页上知道的。只闻其人,未见其人。一部好的剧作,要有一个好的编剧。郭先生做到了,以至于精品《李白》久演不衰。
喜欢看郭先生的文章,也是我的一大爱好。他的文笔很厉害。看他的原创作品很有哲理,更有韵味。到他的网络小书屋里看书,看诗,你能看到在他的文字里堆叠地令人惊奇,让你身临其境。我特别喜欢他那么多的华丽词句的不停的堆砌。语言很美。很欣赏他的写作力。他编剧的《男人的自白》。主人公戴搬倒老所长的做法,正是对传统旧文人的否定。其次,郭先生在这部作品中追求人物的个性化。剧中围绕戴和他分居多年的妻子林及他的情人展开了一系列的矛盾纠缠。郭先生在小剧场上演的该剧,不次于大剧场的震撼。该戏给观众巨大的心灵共鸣。我没想到,小剧场能呼唤大作家、大导演、大演员,小剧场造就了大剧场。郭启宏先生做到了。
他的很多历史剧作品,文采斑斓、构思巧妙、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其实我知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作品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阅读和欣赏他的历史剧,都能嚼出那字里行间的味道。为什么郭先生的作品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我们熟悉和热爱的《李白》,就能让人咀嚼出“知识分子误涉政坛,昨为政上客,今做阶下囚”的深层次悲剧蕴味。
“生活曾经给过我们暗示,有一种神秘的物事,叫做缘份。人们期待着,追逐着,而缘份这玩意儿却是可遇不可求,可一不可再。”在我看来,郭先生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好唯美。我会耐心期待他的作品,在他的小书屋堆砌的更多来让我们细细品味。就像郭先生编剧的《李白》那样,越看越让我们流连往返。
因为,郭启宏先生有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细腻、韵味和深度内涵。同时,他一生中最大的收益——就是忠实自己的戏剧。
郭先生的戏我会关注。我相信,他的作品有一定的欣赏力。
红尘之外,我与李白共揽明月
我只是一个普通话剧爱好者。我做梦也没想到,一位有影响力的剧作家对一位戏迷给与予如此的厚爱。
昨晚的雪下的不大。稀稀拉拉的小雪粒,陪伴我来到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虽然空气里透出寒冬的冷,但剧作家郭启宏先生已在这里等候着我的到来。当郭先生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从他的举止,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典型的学者风范。触景生情,看到了他,好像就看到了《李白》。看过多遍《李白》的我,这次与以往不同。在剧场观赏《李白》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禁流了下来。这是我第一次为《李白》而哭过。这也是我2008年第一次哭过。如果说,昨晚郭启宏先生没有在我眼前出现的话,我不会为《李白》“绝”和“妙”而落泪。我也不会把他和《李白》连在了一起。他编剧的《李白》像一本书,让我一页一页的去翻看。濮哥演的好,苏民老师导演的好,郭先生剧本写的好。他的丰富艺术创作,才会让人艺流淌出精品《李白》。他的创意和美学连在了一起。让我们观赏《李白》的人,为演员们的精彩演出而震撼,久久的掌声不愿让演员退场。郭先生,您知道吗?我是最后一个走出剧场。每次看《李白》都是这样,不肯离剧场而去。我默默地看着舞台,她让我痴迷,她让我留恋,她让我为《李白》而留恋。要不是服务生提醒我清场,我还是傻傻地凝望着。因为《李白》是我人生中的至爱。红尘之外,我与李白共揽明月。
散场后,王府井大街灯火通明。走在步行街上,心暖暖的。打开博客,看到了朱志新老师给我的留言。高兴之余,我把今晚观看郭启宏先生的话剧《李白》精彩片段送给朱志新老师。我要让他和我一起,尽享郭先生给我带来的快乐!
宗琰:夫子你说什么是诗?
李白:这?我写了一辈子诗,可没想过给诗画个方圆。
宗琰:有人说诗言志,有人说诗抒情,有人说诗是感时怀物、明月见性。
李白:(渐来神)呵还有吴筠说得有趣,他说诗就是酒,酒一浇五脏六腑里里外外全是诗(湿)!(笑)
宗琰:(亦笑)所以杜子美才说“李白斗酒诗百篇”!不过,我总觉着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字的灵性!每个字都有灵性!他们借着诗人的手,一个个从笔尖跑了下来,排成队,列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