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20几岁的你有雄心壮志,想做出一番事业,那么一定要储备知识,经营出有声有色的人生,同时要先努力积累经验!当你把所有的经验转化成你的能力的时候,你也就离目标更近一步,所以说,把自身能力这块“蛋糕”做大,是你达到目标的基础。“专业”才能赢得掌声,只要找到自己出色的点,就很容易让别人肯定。所以,20几岁的你要想成功,就要加强自己的专业技巧和专业能力,不断磨炼自己,以增加优势,加重自己的砝码。
20几岁,要想有所作为就要先积累经验,当你把所有的经验转化成你的能力的时候,你也就离成功更靠近一步,所以说,把自身能力这块“蛋糕”做大,是你干出一番事业的基础。
有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被分到一家民营企业,所以,他就成为单位中学历最高的人。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鱼池去钓鱼,刚好单位里的两位领导也在钓鱼,他们两个一边聊天,一边钓鱼,这个大学生只是简单地向这两位领导打了招呼,然后在想,这两个没有文化的土老帽,有什么东西好聊的!
过了一会儿,一个领导放下手中的鱼竿,蹭、蹭、蹭几下,从水池的这面跑到对面的厕所。这位刚来的大学生吃惊地看着,心中在想:难道这个领导会轻功不成?第一个领导刚从厕所回来,过了一会,另一个领导也和第一个一样,蹭、蹭、蹭几下,就跑到鱼池的对面。这位大学生不知道为何领导会有水上行走的本领,莫非真的遇到了会“水上漂”轻功的高手?但是大学生认为自己是大学生,不好意思去问领导究竟是怎么穿过这个水池的。
没过多久,像是被传染了一样,大学生也出现了内急。池塘的两边有围墙,要想到对面的厕所,需要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厕所,路又太远,怎么办?本科生不愿意去问领导,实在憋不住了,于是起身往水里跨,心想:“我就不信这两个土包子可以过的水面,我堂堂一个大学生就过不去!”
只听“咚”的一声,好像有什么东西掉进水中,两位领导一回头,发现大学生掉进了池塘。这两位领导急忙把他捞出,并关心地问他为什么想不开要向水里跳?他反问:“为什么你们可以从水面上走过去,而我却不能。”两个领导相视而笑,其中的一个领导说:“原来你还不知道啊?这个池塘里有两排可以走到对面的木桩,这几天由于下雨。水面涨了,看不到了,但是我们知道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过去。而你怎么不问一声就随便往水里跳哪?”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很显然,是积累经验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学历再高,也只能代表过去,只有你的学习能力才可以代表你的现在和将来。一个人,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并在经验中总结教训,才可以少走弯路,而现在很多胸怀大志的年轻人,总是凭着自己的一股闯劲,在商海里疲于奔命,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一无所获。他们不知道唯有多积累经验才能将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才能把自己的能力这个大“蛋糕”不断地做大。
一个人能否把事情做好,不仅仅靠你的智商和能力,同时还需要你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果有两个人一起做一件事,一个是做了十年这件事但智商普通的人,另一个则是在这个领域毫无经验的极为聪明的人,毫无疑问前者肯定会胜出,否则就不会有“熟能生巧”这个词了。
思羽在读大学时,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她自小就对时装极有兴趣,所以在大四的时候,就有自己开一家服装店的想法。由于家庭条件不错,父母也比较支持她创业的想法,不仅给她提供了所有的创业资金,而且所有的工商、税务、财务、店面的装潢的问题都是父母亲手帮她操办的。她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等着开业就可以了。刚开业的时候,思羽认为终于找到了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一定要大干一场,三年内要开5个分店,挣够自己人生的第一个100万。但是开业还不到三个月,思羽就开始打退堂鼓了,因为即使用上学校里学的几乎所有销售知识,也没几个顾客光顾店面,更别说赚钱了!每天卖的钱交房租都不够,如果不是父母对她支持,她早就喝西北风了!
而思羽店面的隔壁,也是一个女孩自己开的服装店。那女孩的店里每天都是人流不断,而且所有走进店里的顾客几乎都会买她的衣服,很少有人是空手而归的。思羽很是纳闷,论学历,自己是大学生,而那个女孩只是初中毕业:论口才,自己虽然算不上口若悬河,也还算能说会道,而那个女孩还不如自己的口才;论长相,思羽感觉自己还算得上美女,而那个女孩只是长相普通……凭什么她的衣服就会比自己卖得好呢?有一天,思羽实在忍不住,就拦住了从女孩店里买完衣服的顾客,很生气地问:“我的店里也有一模一样的衣服,价格也都一样。为什么你买她的,而不买我的?”
那个顾客笑着说:“我已经是她的老顾客了,她一看就知道我适合哪一件衣服,而且她推荐的每一件衣服,我穿上别人都说漂亮。但是我来你店里选衣服的时候。你推荐给我的,都是不适合我的,所以我感觉买她家的衣服更放心。”思羽听了顾客的话之后,虽然很伤心,但是感觉确实很有道理。半年后,隔壁女孩的生意依然红红火火,而思羽的自然是关门大吉。
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经验的积累就好似万丈高楼的地基,需要打得结实牢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经验积累,才能在一定的领域发展自己的能力,否则只凭着所学的理论知识做事情,就很可能事倍功半。
一个人能否做成一件事,不仅仅看他是不是能够一次就获得成功,更不是看他的智商有多高,而是看他是否懂得在失败之后总结教训,找到成功的经验。聪明的人不会犯下两次同样的错误,而愚蠢的人却总因为同一块石头跌倒。
经验来自实践,如果你利用得当,就会把你推上成功之巅。
20几岁,要想有所作为就要先积累经验,当你把所有的经验转化成你的能力的时候,你也就离成功更靠近一步,所以说,把自身这块“蛋糕”做大,是你干出一番事业的基础。
知识储备就是石头变成金子的“生产力”
“知识就是力量”永远是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知识的大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苍白得只是一件摆设。
“知识就是力量”永远是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知识的大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苍白得只是一件摆设。
知识是能力的隐形资本,是能力的主要依托。在未来的社会,知识的作用将被强烈凸现,因此,吸收知识,创造知识、运用知识诸方面的能力将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些重要的技能对知识的吸收与运用都有重要意义,掌握一定技能在学习与工作中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许多天赋很高的人,终生处在平庸的职位上,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不思进取。而不思进取的突出表现是不读书、不学习。宁可把业余时间消磨在娱乐场所或闲聊中,也不愿看书。
很多人总是在抱怨上天不给他机会,不给他一个展现的平台,但现实中,他们从来没有切实地提高自己,没有抓住时间学习,使自己拥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而只是在梦幻中度过每一天。
张楠20岁那年,走上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但是很快就在工作中迷失了自我。每天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追求是什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都有一种怀才不遇的心态。但是当具体到自己的工作时他又发现,原来,自己什么也不会,自己不是怀才不遇,是根本没“才”!
虽然刚刚工作就遇到了这样的结果,但是张楠并没有放弃,他从自己的黄粱美梦中醒过来。尤其当他看到一篇关于马云的报道,很为马云的创业精神感动,也让他想到一句话:“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话让他恍然大悟:现在不应该再想将来我能够干什么,会赚到多少的钱?会取得多大的成就?现在应该是准备的阶段,是自我充电的阶段。现在,应该是清醒的时候了!不要再幻想,不要再抱怨,现在的目标就是:储备知识,否则等待自己的只有苦难!
认清目标之后,为了能让自己更快地投入到现实的工作中,他坚持每天学习英语口语,并且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会计师考试。张楠很努力地充实自己,动手能力也越来越强,后来终于找到一份让自己十分满意的工作。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梦想,但是这梦想必须在现实的土壤中扎根才行。正因如此,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张楠开始时没有认识到人生的方向,从而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而这正是现实为他上的一堂生动培训课。从此以后,他真正懂得了成功的秘诀。每天都让自己进步,改变观念,用知识武装自己,增加知识储备。
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要随时随地注意本行业的窍门,而且一定要研究得十分透彻。在这一方面,千万不能疏忽大意、不求甚解。有些事情看来微不足道,但要仔细观察:有些事情困难重重,更需要努力探究清楚。如能做到这一点,人生就能取得成绩。
曾有一个人说:从一个年轻人怎样利用零碎时间就可以预见他的前途。这话一点不假,年轻人自强不息、随时求进步的精神,正是一个人卓越超群的标志。更是一个人成功的征兆。更有一句格言说:“只因准备不足。导致失败。”这句话可以写在无数可怜失败者的墓志铭里。有些人虽然肯努力、肯牺牲,但由于在知识和经验上准备不足,做事大费周折,始终达不到目的、实现不了成功的梦想。
一个20几岁、前途光明的年轻人,就必须认识到——无论何时、无论什么人都可能增加你的知识和经验。假如你有志于出版业,那么一名普通的印刷工会帮助你了解书籍印刷的知识;假如你热衷于机械发明,那么一名修理工的经验也会对你有所启发。
如果你是一个上进的20几岁的年轻人,必须随时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任何事情都要尽力比别人做得更好。对于接触到的事物,都细心地观察、研究,务必弄得一清二楚。如果你把所有的事情都学会了,你所获得的内在财富肯定要比有限的薪水高出许多!
千招会,不如一招熟
人各有所长,如果能以自己某一方面的专长为基础,做坚持不懈的努力,去求发展,那应当是很有前途的。
人们常说“一招鲜,吃遍天。”这句话想必永远不会过时。对20几岁的人而言,无论你是上九流之人还是下九流之辈,只要你对自己从事的事情有所专长,精通脊髓,那么你肯定就是此行业的一代宗师了。
20几岁人的一生,还存在着一种危险,那就是“平庸”二字。知识是有一些的,但没有专长。有的年轻人很好学,似乎什么都想学一点,杂是杂了些,又称不上“家”,所以仍然派不上用场。而学有专长,则是一条迅速成长之路。
有人或许会说:“百花齐放不一样会有很丰富的人生吗?”其实不然。百花齐放,看似绚烂多姿,但每一个方面都不够集中,缺乏力量和深度。在工作于学习中,十个10%并不等于100%,而是零!如果你有十项工作每项都只做10%,那么你什么都不会。所以,20几岁的你一定要让自己核心竞争力——一招熟。即使是我们平时常提的“通才”,这也只有在“专才”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通常我们所说的专才,必须专注在专业领域,讲求的是深度。一口井凿通了,可以挖到无限深,你要喝到多么甘甜的井水,要看自己下了多少苦功。
专长就是年轻人在竞争中取胜的本钱,就是事业中拿得出手的本事。如果没有专长,企业凭什么给你高薪,凭什么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你?所以如果你觉得在公司中不如意,那么就要检讨一下你自己,然后在提升专业技能方面多做努力,把自己打磨成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
人各有所长,如果能以自己某一方面的专长为基础,做坚持不懈的努力,去求发展,那应当是很有前途的。
古人讲,凡是掌握了一门技艺,无论是做什么的,都可以成名。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自立。20几岁的你要想成为优秀的一员,就要掌握“一技之长”。
对于20几岁来说,这绝对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过去老人总对年轻人说:“纵有家产万贯,不如薄技在身。”这是最平凡最实在的道理。
《庄子》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技艺超群的人。一个是厨房伙计,一个是匠人。厨房伙计即那位宰牛的庖丁,匠人即那位楚国郢人的朋友,叫匠石(不一定就是石匠)。二人共同之处,就是技艺超群,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我们来看看庖丁解牛,他为梁惠王宰杀一头牛,他那把刀似有神助,唰唰唰几下,一个庞然大物,便肉是肉、骨是骨、皮是皮地解剖得清清爽爽。他解牛时,手触、肩依、脚踏、进刀,就像是和着音乐的节拍在表演。更奇的是,庖丁的刀已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已经几千头,而那刀仍像刚在磨石上磨过一样锋利。此时你看他提刀而立,悠然自得,又仔细地把刀擦净,收好。那神气,就如同优雅的西班牙斗牛士。
再看匠石,他的技艺也十分了得。郢人把白灰抹在鼻尖上,让匠人削掉。那白灰薄如蝉翼,匠人挥斧生风,削灰而不伤郢人的鼻子。
有些自命清高的年轻人瞧不起技艺,总想做大事。做大事是可以的,比如当总经理、从政做官、做科学家、理论家等等。但一是要真有那份才能,也要有机遇;二就是做大事,也常常离不开靠技艺做小事打基础。这个基础,包括锻炼你的实践能力,包括锻炼你的意志,包括对基层实际的体察。有时一技在身,也能助你成就大事。不要小瞧这些技艺:理发、给死者整容、墓表、烹饪、园艺、茶道……只要技艺精深,在当今世界,同样大有可为,同样事业辉煌。
许多原被有些年轻人视为“雕虫小技”的技艺,今天却有了巨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有的甚至变成一种产业。这种情况应当为想成为优秀男孩注意,在其中寻找成功的机遇。
一般来说,一个人或许可以所知甚多,所学甚广,但其所专,大多只有一门。能做个专家的人,为数寥寥。即使不能当专家,能专一行,也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人才就是价值,人才就是财富,而人才又必须有专门的技能,有哪一家公司不愿招聘到一流的专门人才呢?你想在就业中获得一个好职位吗?因此请早早努力,尽快使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人才吧!
全方位地发展自己
20几岁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要有一样拿得出手的专长,也就是所谓的竞争取胜的资本。如果你不学无术、得过且过,没有掌握半点拿得出手的本事,根本无法生存。
20几岁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要有一样拿得出手的专长,也就是所谓的竞争取胜的资本。如果你不学无术、得过且过,没有掌握半点拿得出手的本事,根本无法生存。
年轻即是资本,但如果不趁年轻提升自己的实力,再年轻也是于事无补。在你20几岁的时候一定要全方位地发展自己。
首先你应该多学知识和本领。
当今社会是一个崇尚知识的时代,我们应该值得高兴能出生在这个时代,但同时要看到,有很大一部分人提取信息与知识都与功利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深刻但古板的理论,早已引不起大多数人的兴趣,他们更多倾向一种技巧性的、可操作的、时效性的知识,他们要的不是专,不是深,而是博,是通。
在讲究效率与利益的社会里,随着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是某一个专业的能手,而是涉及的知识面越广越好,“门门通”比一个专才更容易获得社会的承认,包括对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等要求,都是一种知识。
当然还是要求每个人都有所长,必须有一至两门精通的学科才能有立足之地,所以,现代社会对年轻人提出的要求是越来越高,懂得的知识面越广越好,这样才能适应多变又多面的社会。
其次是在业余的同时尽量学一门外语。掌握一门外语不仅是自身素质的表现,更是让社会承认的本钱之一。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将融为一体,掌握一定的外语应用技能,才能更好地吸收全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丰富知识储备并完善知识结构;才能在未来社会里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应付自如。
假如你掌握了一门外语就等于增加了参与竞争的一项重要砝码,同时也掌握了一种基本的学习工具,以便将来面对山穷水尽的困境时,还有退而结网、重新充电的可能。因此,明智的年轻人会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学外语上。
张力在22岁时,从大一起就抱着一本阿拉伯语的书学习,别人好奇地问他,为什么挑了这样一个小语种,他的理由是英语、法语的学习者众多,竞争也激烈,小语种自有小语种的好处。两年之后,果然有一个阿拉伯地区的某国领导来访,自然由他充当了翻译,正是在这次接触,为他后来获得该国某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去留学奠定了基础。
另外你必须懂得利用电脑等现代工具。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社会日益形成,网络成为获得知识的主渠道,虚拟图书馆将成为每个人的“私人书库”。同时,电脑还是我们工作与研究的辅助工具,可很大幅度地提高研究与工作的能力与效率。
比如电脑,现代人的生活、工作早已离不开它。在银行,电脑故障会使整个业务陷入瘫痪;在超市,没有电脑就无法买卖东西;甚至交通、民航、海关,没有一处能离得了电脑。
20几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始终是得风气之先,当然对电脑情有独钟。电脑随着信息时代的腾飞而取得主宰,它已经不仅是一种工作用具,而是成为一种生存的工具了。20几岁的年轻人喜欢电脑,是因为电脑能带来高效率。而只有高效率,才能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尽管有人对电脑代替人脑表示担忧,对网络把人带入虚拟世界感到恐怖,但这些都不能阻止当今社会的人对电脑的需要与依赖。
总而言之,知识层面、外语能力、电脑技能,这些就是20几岁的你的实力展示。毕竟,每一种技能都代表你在竞争中的实力更强大一些,你所掌握的知识多一些,也更符合“知本时代”的要求。
必须要让自己具备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20几岁在竞争中最基本的能使自我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是将技能和运作有机融合的组织能力,是自身管理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是20几岁在竞争中最基本的能使自我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是将技能和运作有机融合的组织能力,是自身管理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20几岁没有独特的强项,想要在人生的平台上立足,恐怕是天方夜谭。换言之,你要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别人无法替代的人物,你应当独有所长,即在最适合学习的大好年华,积极地培养自己的强项。有了强项,把强项发挥到极致,就是竞争力。在20几岁,趁年轻多为自己投资,以便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20几岁的你自己特有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这种能力首先能很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或者是声誉和赞赏。换而言之,就是20几岁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并且你的“品牌”是别人无法模仿的。
其实,这方面的例子不计其数。阿西莫夫是一个科普作家,也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一天上午,他坐在打字机前打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不能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却能够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普作家。”于是,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科普创作上,终于成了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达尔文学数学、医学呆头呆脑,一摸到动植物却容光焕发,他将这方面的强项发挥到了极致,终成生物界的泰斗。伦琴原来学的是工程科学,他在老师孔特的影响下,做了一些物理实验,逐渐体会到,这就是最适合自己干的行业,经过努力后来果然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假如你曾关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每天中午12点钟的《今日说法》栏目,应该对主持人撒贝宁并不陌生。不容置疑的是,撒贝宁能走到中央电视台,是出色的口才这一突出的强项帮了他。
撒贝宁出生于军人家庭,他的父母都在部队从事艺术工作。撒贝宁从小就十分喜欢唱歌、跳舞及演讲。在他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撒贝宁就获得了武汉市五年级口头作文竞赛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升入中学后,撒贝宁对演讲、唱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提高演讲水平和舞台形象,他经常一个人在家里对着镜子一遍遍地训练,并把自己的演讲录下来,反复听、反复练。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初二到高一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参加10余次市、区级演讲比赛,每次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1994年9月,撒贝宁进入北京大学后,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很快便成为北京大学里有名的“活动家”。凭着标准的普通话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他入校不久便被推荐担任了北大广播电台副台长兼播音员。他还担任北大戏剧社社长、北大合唱团男高音领唱。1996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到北大演出,他又作为特邀嘉宾主持人与王刚、刘路一起主持了这场晚会。
1998年,经过测试,撒贝宁顺利通过考核,被《今日说法》栏目录取,实现了他当一名法制宣传者的愿望,开始了边读书边做主持人的生活。如今《今日说法》播出的节目中,有近1/3是由撒贝宁主持的。撒贝宁曾说:“我喜欢演讲,演讲给我自信,演讲锻炼了我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演讲这一项突出的能力对我的发展进步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撒贝宁并非学播音主持专业,但他凭借自己的刻苦训练,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及虚心好学的精神,使自己拥有演讲这一突出的强项。这一强项不但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还屡屡给他带来荣誉:全国电视法制栏目主持人大赛,撒贝宁获得了一等奖;中央电视台“荣事达杯”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他一路过关斩将,笑到最后,夺得了金奖。
撒贝宁将他的专长发挥到了极致,从中学到大学,从大学到工作,他一直在努力锻炼自己的口才。最终,正是专长帮助他成就了事业。
每一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一个年轻人都能够成功,只要你有拿得出手的专长,并且将这个专长发挥到极致。
掌握高人一等的专业技能
在你二十多岁的时候掌握一种技能,实际上就是持有一张通行证,并将你的知识能力通过一种有效的途径应用到自己的事业中去,从而迎来事业的成功。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的激烈,没有一定的本领是不能在市场的大潮中顺利起航的。若想要自己的小船能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就要依赖一门纯熟的专业技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也都有自己的弱势。技艺就是实力,磨炼过硬的技艺使你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你在残酷的商战中永远是赢家。这种技能可以是一种手艺、一门学问、一种特殊的能力或者只是直觉。但如果你想成功的话,你不能什么都不是。成功者的普遍特征之一就是,他们由于具有出色的技能从而在一定范围内成为不可缺少的人物。
童志成16岁时由做乐器出身的父亲介绍进入珠江钢琴厂,至今已在珠江钢琴厂奉献了40多个春秋。以前,外国人对我们的钢琴根本看不上眼。全世界没有人相信中国会成为世界钢琴生产第一大国,中国会出现珠江钢琴集团这个世界最具规模的钢琴企业。在童志成的心里,也想以珠江钢琴的质量打入国际市场,从而取得与对手一决高低的竞争优势。他认为,在国内外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守住国内市场,还需要以更大的优势占领国际市场。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有过硬的本领。
珠江钢琴厂起步的头十年中,每月只能生产4台钢琴,质量还相当差。那时,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更无市场效益可言。不过,由于童志成一家人以前曾是直接面对市场,做过乐器生意的个体户,童志成也从中受到熏陶,市场意识较浓。通过调查,他发现,那时珠江钢琴在市场上知名度很低,很少人知道珠江钢琴的存在。
1983年,在维修部工作的童志成向厂领导提出建设性意见:珠江钢琴要生存发展必须跻身市场,创立自己的品牌,不断提高产品的知名度。这一年,虽然厂领导接纳了童志成一手策划的“全国珠江钢琴大赛”活动方案,但将他原来提出的预算费用3万元减少至2万元。然而,举办“全国珠江钢琴大赛”活动的消息传出去后,反响热烈,欲罢不能,最后大赛费用结账竟然达到37万元。厂领导认为,这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钢琴比赛,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还具有经济价值。于是,厂领导咬咬牙将这笔开支挺了过去。而“全国珠江钢琴大赛”也真的改变了珠江钢琴的命运,从此珠江钢琴在全国一鸣惊人。
在国内的知名度打响后,珠江钢琴开始跻身国际市场的竞争。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行的自营出口权使企业得到解放。但当时还是销售负责人的童志成在1985年第一次到美国参加一个展销会,却坐了四天的冷板凳,外国人对他们的钢琴根本看不上眼。童志成根本没想到,第一次出国参展的情景就令他深刻难忘:“我们当时确实技不如人。”他坦言,西洋乐器本身就不是中国人的特产。对于中国人来说,它完全是舶来品,而欧洲从1700年就开始制造钢琴。珠江钢琴遭遇冷落的批评使童志成铭记在心,他决心制造能与世界一流钢琴相媲美的珠江钢琴。
回国后,为了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他开始引进德国技术。童志成诚恳地邀请一位德国著名钢琴制造大师来中国,希望他帮助中国制造钢琴。但这位大师当时耸耸肩,连说:“NO,NO。”无奈之下,童志成改变策略,转而提出邀请德国大师在方便时全家一起到中国旅游,路过广州时去看看珠江钢琴厂,所有费用由珠江钢琴厂承担,此邀请永远有效。终于,这位德国大师被童志成的真诚打动,后来到了珠江钢琴厂参观,但他提出一天1200美元的薪酬条件,童志成听后二话没说,与他握手成交,把德国人做琴的关键、先进技术引进到珠江钢琴厂。从此,珠江钢琴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1992年年底,童志成接任成为珠江钢琴的掌舵者。上任伊始的3年间,使珠江钢琴每年的产量递增一万台。1995年至今,珠江钢琴持续占有国内五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并由一间被西方人断言永不成器的小厂蜕变成产销规模全球最大的钢琴制造商。可以讲,珠江钢琴成功走向世界,是有史以来中国钢琴第一次打出自己的品牌,到西方“班门弄斧”。尤其是在2001年,当美国钢琴销量下跌12%即只有88000台的时候,珠江钢琴销往美国的钢琴数量却上升了44%,达4200台,占美国市场份额近5%,次年上升到10%。但是,童志成并不满足,他树立品牌战略,不断寻求新产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1995年“珠江”投资400万美元与日本的“雅马哈”在广州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同年,还在原有珠江牌的基础上收购了德国的里特米勒商标。2003年4月,童志成这位钢琴先生,被世界权威杂志评为2002年度风云人物。
上述事例说明,20几岁的时候不断发展自己的生存技能,加上其他条件的配合,董志成获得了成功。
20几岁的你一定要想一下,如果你没有任何技能,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你制作一张桌子,需要5天时间,而木匠只需要2.5小时;你设计并制作一套服装需要一个月时间,而裁缝只要一天;你制作一份商务合同要查阅各种资料,而一个律师在一个小时内就能起草完毕;你由于不了解谈判的技巧、不知道相关领域的知识,你推销产品总是不顺利,而你的同事干一天的销售量就相当于你干半个月;如果你的上司要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工资管理程序,你还要从头学起,那么初出茅庐的你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呢?你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呢?为什么别人要找你,而不是找他?凭什么你要求你的上司提拔你而不是提拔他呢?这就是专业技能的威力。
年轻人的技能对学习和工作的影响是正面的、显而易见的,同时也是巨大的。
在你二十多岁的时候掌握一种技能,实际上就是持有一张通行证,并将你的知识能力通过一种有效的途径应用到自己的事业中去,从而迎来事业的成功。
年轻人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如果不趁着年轻努力增进自己的专业技能,社会就会毫不留情地把你淘汰。所以,年轻人应该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尽量去压缩自己的时间,努力掌握更多的技能。
激发大脑潜在的能力
学习是投资,有投资就一定有回报,相信自己,投资大脑就是投资未来。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亮点,这样机会才能来到你的身边。投资自己的大脑,无疑将为你产生最有价值的回报。
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很盛行这样一句话:资本诚可贵,知本价更高。其意思就是说投资在大脑的钱,比投资在机器上能赚更多的钱。
每一个商务时代,都会锻造出一大批富翁,而每一个富翁的锻造,可以说是当别人不明白时,他明白他在做什么,当别人不理解时,他理解他在做什么。因此,当别人明白时,他已经成功了,当别人理解时,他已经富有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仅仅有20几岁,年纪轻轻,但是他们的收入却是你的10倍以上,是他们比你聪明十倍还是他们工作的时间比你多十倍?当然都不是,那么他们一定拥有您所不知道的秘诀,假如你愿意投资在自己的头脑上,那么你的业绩也会有所提高,工作效率猛增,人际关系更协调,你今后的人生就会更成功。
有很大一部分20几岁的年轻人都有同样的疑问:当今社会上,为什么成功只属于少数人,而非大多数的普通人呢?成功的人跟一般人的最大区别就是成功的人知道做事是靠脑袋,成功的人不像一般人没有学习的观念,他们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有智慧的头脑可以创造出庞大的财富,钱会往有头脑的人的口袋里钻,正所谓:脑袋空空口袋空空,脑袋转转口袋满满。
20几岁时观念的不同最终导致了人生的不同!
如果有人对一个来之不易的良好机会总是犹豫不决,而是去问别人,那么问了10个人肯定会有9个人说不能做,这样自己就随波逐流,机会就放弃了,其实我们不知道机遇来自于新生事物,而新生事物之所以新,就是因为90%以上的人还不知道,还未认识,等90%的人知道了就不再是新生事物了。
在很多人的眼里,大部分都会认为拾破烂的人一定是穷人,想靠拾破烂成为百万富翁更是天方夜谭的事。可是,真有人做到了。
沈阳有个名叫王洪怀的人,他以拾破烂为生。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收一个易拉罐,才赚几分钱,如果将它熔化了,作为金属材料卖,是否可以多卖些钱?于是他把一个空罐剪碎,装进自行车的铃盖里,熔化成一块指甲大小的银灰色金属,然后他带着这个金属到了市里,花了600元在市有色金属研究所做了化验,被确认为是一种很贵重的铝镁合金。
从拾易拉罐到炼易拉罐,一念之间,王洪怀不但改变了他所做的工作的性质,还让他的人生走上了另外一条轨迹。
为了尽可能多地收到易拉罐,他不但把回收价格提高,从每个几分钱提高到每个一角四分,还将回收的价格以及指定收购地点印在卡片上,向所有收破烂的同行散发。一周以后,王洪怀骑着自行车到指定地点一看,只见一大片货车在等待他,车上装的全是空易拉罐。这一天,他回收了13万多个,足足两吨半。那些向他提供易拉罐的同行们,在卸完货仍旧去拾他们的破烂,而王洪怀却彻底变了。他立即办了一个金属再生加工厂。一年内,加工厂用空易拉罐炼出了240多吨铝锭,三年内赚了270万元。他从一个“拾荒者”一跃成为百万富翁,这看似是一个传奇。其实,最终使王洪怀成为一个百万富翁的根本原因是他有一个聪明的大脑。
一个收破烂的人,他能够想到的不仅是拾,还要将拾来的东西改造,这已经不简单了。改造之后能够送到科研机构去化验,就更是具有了专业眼光。至于600元的化验费,得拾多少个易拉罐才赚得回来哟,一般的拾荒者是绝对舍不得的,这就是投资者和打工者的区别。虽然是个拾荒匠,却敢想敢做,而且有一套巧妙的办法,这种人,不管他眼下的处境怎样,兴旺发达是迟早的事。一个真正的穷人,他会连这一点儿都舍不得投入,因为他没有投资大脑。
因此,在这个竞争激烈而又瞬息万变的世界上,年轻人务必要谨记: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新的赚钱之道、新的理财技巧。当今社会,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支配自己的行为,不去打破常规,那就会越走越艰难。
最为精明的一种投资是,投资风险最低且回报率最高的项目,而投资自己的大脑会是最物有所值。人之所以会有差距,而且还是巨大的差距,原因有很多。抛开一些不可改变的客观因素来讲。原因不在于脖子以下的差距,而在于脖子以上的差距。还是人的观念上的差距,人的意识不一样,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因此,年轻人的观念要不断地更新。如今是一个变化飞快的社会,努力不够就是淘汰。所以趁年轻要多投资自己的大脑,升级自己的观念。我们要能够站在浪尖,与时俱进,不要让自己落伍,要不然就只有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成功不是没有方法的,甚至它还可以复制,但你必须要坚持,必须要重复地激励自己,达到一种巅峰状态。坚持下去,你将无往不利,拥有富足的人生,结交到无数的朋友……现在这一切都将不是问题,你只要激发你大脑潜在的能力,努力向你的梦想前进,富足和快乐的人生谁都可以创造出来!
学习是投资,有投资就一定有回报,相信自己,投资大脑就是投资未来。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亮点,这样机会才能来到你的身边。投资自己的大脑,无疑将为你产生最有价值的回报。
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
全面的知识、灵活的思考、反应迅速的大脑、敏锐的直觉、丰富的感性这些都是通向成功的法宝,所以每一个年轻人都应当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
全面的知识、灵活的思考、反应迅速的大脑、敏锐的直觉、丰富的感性这些都是通向成功的法宝,所以每一个年轻人都应当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
假如20几岁想让自己获取更大的成功,使自己的事业获得更为充分的发展,就应当意识到,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仅仅依靠过去的所谓意志、体力去拼搏是难以获得成功而成为胜者的。在当今这个经济社会中,依靠体力苦干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需要的是知识和智慧。
对于20几岁而言,首先,主动地进行训练和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成功者是以自己的意志为基础。因此,20几岁应从学习阶段开始,假如不是以自己的意志为基础,那么就不能培养出最为重要的作为成功者的感觉。因此,20几岁要想早点有所作为,应当主动地学习,为自己投资。其次,富有智慧的头脑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掌握的,它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比如,磨炼经商头脑需要学习知识,吸收知识可以短期集中进行,但要知识变成自己的血肉,成为自己头脑中的一部分,则只有每天的积累。一天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都是有效的。每天不间断地坚持下去,就会掌握更多的内容。坚持就是力量,正因为坚持,知识才会变成智慧,头脑才会变得更加聪明起来。
另一方面,从态度上说,一点点的积累和培养更为重要。年轻人应学会从日常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等方面去培养。对于每天所遇到的事物怎么看待,对眼前的事物怎么感受,怎么思考,要一点一点地磨炼。
对于20几岁来说,知识就是力量,不懈怠的学习力才是百战百胜的利器。尤其是在自己感觉不足的时候,业余进修、学以致用是一条捷径。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每个20几岁的年轻人都应该善于学习。
在你20几岁的时候,无论你是创业还是给别人打工,技能的学习都非常重要。在学校里学习也罢,边工作边学习也罢,都有可能通过学习知识,让自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微软中国区前总裁吴士宏,不是科班出身,她是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英语考试,先进入IBM的。据说为了获得IBM的职位,硬着头皮说自己会打字,事后才开始狂练打字,由此过了基本技能关。进入IBM之后,“拼上命,白天泡在客户那里,夜里学专业知识”,竟然获取了工程师的资格,甚至当时微软的客户中国远洋集团,夸她是“最懂技术的业务代表”。
对于20几岁而言,需要不断了解,不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适应竞争,才能获取成功。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但是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永远不会过时。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过:“在19世纪获得一小块土地,就是起家的本钱;而21世纪,人们最指望得到的赠品,再也不是土地,而是联邦政府的奖学金。因为他们知道,掌握知识就是掌握了一把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
所以说,年轻人要想获得更多的机会,就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识,来作为获取成功的资本。
贵在“与众不同”
陈旧的思维方式正是导致一些20几岁年轻人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要想在众多年轻人中“脱颖而出”,贵在“与众不同”。
陈旧的思维方式正是导致一些20几岁年轻人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要想在众多年轻人中“脱颖而出”,贵在“与众不同”。
社会在发展,人的观念、思维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这样才不会落伍。有的年轻人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做事爱照搬老一套,凭以往的经验解决问题。
有些年轻人富有经验,遇到问题时,总是习惯很快在头脑中找到以前遇到过的类似问题作为参照标准,然后想起那次是如何去解决的,或者试图从自己在工作及生活中学到的知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原样去做。凭借自己对这一思维方式的熟练运用,确实解决了不少棘手的问题,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人们在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还是按照过去那样行事,处理各类问题,就难免不出现偏差,导致效果大打折扣的结局。这是因为,新出现的问题,其内涵已经注入了“新鲜”的东西,而墨守成规、照搬老一套的方法很容易使这些中年人犯经验主义的错误。这时,“创新自己的思维,让自己与众不同”则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与一般年轻人这种复制性思维方式不同的是,当遇到问题时,“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则会提出:“能有多少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往往能找到包括用复制式思维方法在内的许多种解决办法。这些方法中大多数是非传统观点式的,有些可能离奇古怪,所以新颖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意味着脱离了复制性知识。在找到的这些解决方法中,有成功率最大的方法,也有可能性较小的方法。关键之处是去挖掘所有的解决之道,即使已经发现了一种很有希望的解决方法后也不停止继续寻找的步伐。
达?芬奇在钟发出的声音与石头投入水中时的声音之间建立了联系,这使得他得出了声音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结论。莫尔斯在设法制造出能跨洲越洋的电报信号时,一次又一次地遭到了失败。其原因是因为距离太遥远了,他所制造的信号总是在传播的途中就“销声匿迹”了。就在他一筹莫展的困境中,有一天他经过一个驿站,无意中看到,疲乏的骡马被换下来休息,另外几匹马则已整装待发。于是他在驿站的启发下想到了电报信号的中继站,即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立一个将电讯信号放大的装置。这一令他久久苦思不解的问题终于被他解决下。更令人叫绝的是,爱迪生所发明的灯泡,就是把并联线路与高电阻的细金属丝互相结合,当电流通过电阻极大的金属丝时,就发出了强烈的光芒。而这两种东西,按照传统的观点则是水火不相容的。爱迪生使它们相连在一起,就实现了历史的突破。
爱因斯坦被认为是最聪明的人之一,有人问爱因斯坦,你与普通人的区别是什么?他的回答很有趣:“如果有人让一位普通人到草垛里寻找一根针,那人在找到后就会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任务,于是停顿了下来。而我呢,则会将整个草垛翻遍,把可能散落的针全部找出来。”这位科学伟人的回答实在绝妙无比。
还有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谈到自己遇到难题时说,“我每次碰到麻烦的问题时总能萌发出新的思考方案,原因就在于,不去过多地想以前包括自己在内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如何寻找解决办法的。这样就能驱使自己开拓新的思路,也自然会找到新的解决方法。”
有的年轻人因为本身的见多识广而习惯于采取复制性思维方式,而有的年轻人的社会阅历表上还是一张白纸,所以他们往往比这些人更容易接受新的东西,包括在思维方式上的突破与更新。而摆在这些人面前的再就业与创业的难题,则为他们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去运用创造新思维方式对待自己的命运。
事实上,人们看待某一问题的第一个角度大都接近或相等于自己对这一问题认识的通常方式。但是,为了寻求更多的解决方法,就必须不停地从第一个角度转向其他几个或多个角度,重新认识这个问题。这样,就能随着看待问题角度的转换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最终找到问题实质的隐藏之处。
“让自己与众不同”的一个特点就是要具有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是“让自己与众不同”的源泉。舍此则创造力会干涸,自然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
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一生中共拥有1093项专利,这一惊人纪录至今无人超过。他的做法就是给自己定下每10天必须有一项小发明,每半年必须有一项大发明。
一般来说,“让自己与众不同”突出体现了一种特殊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把不同的对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能力。这种在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甚至水火不相容的事物之间建立起相互关联的能力,可以得到其他人看不到的东西。
生活中,当我们做某一件事情失败时,就会去做另外一件事。这样,就在无意之中揭示了“让自己与众不同”的又一个原则。失败者几乎都会扪心自问,为什么会失败呢?这种发问很正常。但是,使人发挥创造性的偶然因素却提出一个不同的问题——我们做了些什么?以这种新的突发式的询问来回答问题是能否有所创造的关键。这可不是运气,而是在高层次上富有创造性洞察力的表现。此外,还有一个原则就是,当你发现某种有趣的事物时,可放弃所有其他的事物,专心研究这个事物。许多人没有留意到机遇会来敲门,因为他们都在按部就班地依照已经制定好的计划行事。而正确的方法是不要等待,要主动地去寻求偶然的发现。
随着新技术、新科学、新知识的不断产生与发展,旧知识、旧技术、旧机器势必被淘汰掉。人也是如此,如果你总是原地不动,凭着旧经验办事,那么你也只能被淘汰。
“让自己与众不同”,不是要自己标新立异,而是要以大胆创新的思想去解决自己生命中的人和事。20几岁的你,如果善于思考,善于开拓自己的思维,就会做到“与众不同”,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