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甘肃省社会和谐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
甘肃省城乡社区建设形势分析与对策
甘肃省人口健康风险及其干预系统建设现状分析与建议
甘肃省国民教育结构体系现状分析与对策
甘肃省城市农民工群体状况调查与分析
甘肃省开展宗教文明建设,促进宗教关系和谐的调研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目前,甘肃社会的和谐度处于什么水平?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问题究竟在哪些方面?根据甘肃的实际与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作为进行量化分析和科学评价的依据,不仅可以为各界提供一个观察甘肃社会和谐发展的立体视角,还可以将”和谐社会”理念具体化,从而有针对性地加速甘肃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本研究应用该指标体系首次对甘肃省2001—2005年以及各市、州2005年社会和谐进展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但由于统计体系、研究视野和信息来源的局限,并不能十分准确地反映各市、州的社会和谐程度,仅供参考。
一、指标体系的构成
根据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述和甘肃实际,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和谐社会六大特征和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经济发展指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30项客观性指标,构成一个既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又能体现甘肃省情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
客观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30项。在设定指标体系时,参照了国家统计局、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和深圳市的和谐社会指标体系,注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的衔接。坚持了指标选取的可操作性原则,剔除了个别虽然有说服力,但是利用现有的统计信息资源难以搜集和计算的指标。在确定各指标的目标值时,以2020年为目标年,参照了《甘肃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国家统计局2006年发布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报告》中测算的2020年我国小康社会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的目标值,以及国家统计局《和谐社会统计监测体系研究》测算的目标值。指标权重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在专家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得出。
二、社会和谐程度评价
本研究采用目标评价法,即对和谐社会各指标设置目标值并赋予权数,然后在各年度对进展程度进行综合评价。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一是要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处理,计算各个指标实际数值的”量化值”;二是科学地确定出各个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包括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三是根据标准化值和权重值计算综合指数。各项指标的目标值和权重在表1中列示,下面主要介绍所计算出的综合指数及评价结果。
(一)各市(州)2005年和谐程度评价
经综合测算,按照各市、州的和谐指数得到的排序结果与统计年鉴上仅以经济指标得到的排序情况有所差异,个别经济发达市、州的总体和谐程度并不靠前。同时,各项指数在各市、州间的差异也比较大。
由于数据资料可得性和客观性的限制,各市、州个别一级指标的计算结果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某些方面的真实情况,例如, “公平正义指数”只能用”城乡居民收入比”一项指标计算,得出的结论就有片面性;8个市、州”合同违约率”指标为零,是否能表示其诚信度较高就存在疑问;甘南和临夏两州”人均绿地面积”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都是零,依据这两项指标计算出的人与自然指数也为零,明显是有悖事实的。在这些指数的计算过程中作了很多调整,使得计算结果尽可能反映客观实际。然而,要使该指标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一方面需要统计资料更加准确客观;另一方面要深入分析各指标的合理性,对指标的计算口径加以修改,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删除个别指标,以保证一级指标的动态性和全面性。
(二)甘肃省2001—2005年和谐程度评价
测算结果显示,甘肃近年来总的和谐程度有所提高,截至2005年达到了56.64%。在7项一级指标中,有4项指标呈上升趋势。公平正义指数呈快速下降趋势,民主法治与诚信友爱呈波动状态。距离目标值实现程度最高的是民主法治指数,实现程度最低的是公平正义指数。经济发展指数和人与自然和谐指数5年的增长速度较快,充满活力指数有所增长,但实现程度仍然不高。
进一步解析一级指标体系的分支结构不难观察到,二级指标问的差异十分明显,进展参差不齐。30项指标中,有16项指标呈上升趋势,6项指标呈下降趋势,8项指标呈波动状态。值得注意的有三个问题:在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和农民收入基尼系数都较低的情况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距离目标值却呈急剧扩大态势,到2005年已经超过了不容许值4:1;地区发展差异系数5年来急剧增加,2005年也超过了1.5的不容许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标中,有三项指标增长较快,但是环境质量指数却显著下降。
三、2007—2008年和谐社会发展趋势
为促进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落实,甘肃省委于2006年11月提出了《中共甘肃省委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意见》,在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和阶段性目标,提出了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服务型政府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平安建设、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和党的领导等各方面的实施意见,标志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所确立的构建和谐社会战略在甘肃全面展开,甘肃社会和谐程度将逐步提高。
(一)经济发展指标继续稳步提高
“十五”期间甘肃”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0.7%的速度发展,2006年达到11.4%,2007上半年比2006年同期增长11.0%,经济持续而稳定的发展将继续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06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加10.3%和7.8%,2007—2008年两项指标将随经济总量的增加而相应提高;在甘肃工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下, “城市化率”2006年达到31.1%;绝对贫困的标准是逐年调整的动态指标,2006年甘肃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标准为685元,以此标准计算,绝对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9.13万人。
(二)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逐渐增强
近年来”刑事犯罪率”有所降低,2006年刑事发案同比下降了1.5%,职务犯罪448人,下降了33.3%;只有一定数量的律师才能保证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依法保障,近几年甘肃的律师人数缓慢增长,但与实际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三)理顺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点和难点
甘肃城市低保经过十年的发展和近三年的”提标”,低保标准和覆盖范围都有大幅提高;农村低保也于今年4月底在各县区全面启动。然而,甘肃城乡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拉大,城乡居民收人比从2005年的4.085曾加到2006年的4.1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是考察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程度的指标,发达国家一般为10%左右,发展中国家为40%左右,甘肃2005年却高达157%,且呈现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一定的收入差距和地区发展差距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但是过高的差距易引发社会问题,甚至威胁政治稳定,需引起高度重视。
(四)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完善,人民和谐相处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