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年甘肃省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付梓之际,正是2008年的开始。尽管人们对甘肃上年度发展的得失正在进行总结和研究,但全省人民都在以企盼的心情,共享发展成果,开创新的未来。本书恰逢2008年春天出版,它无疑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奉献给全省人民的一份贺礼。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以往多年并不以应用对策研究见长,尤其对地方经济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则明显不足。自中央和甘肃省委关于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文件下发之后,我们采取切实措施,一步步地把科研的重心和主战场转到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来,蓝皮书的酝酿并在2006年得以实施,就是这个转轨过程的产物。从此以后,它将作为”保留项目”,一年一年坚持下去,并努力使之成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传世之作。
2007年的蓝皮书是在全院开展”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年”的氛围中完成的,无疑,力求有所创新就成为我们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作为人类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实践涉及诸多因素,其中除了文化底蕴、知识背景、学术积累、研究传统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外,还有研究者的智慧、创造力,以及思想、信念、意志、激情、批判意识和冒险精神等各种品性品格。同时,科研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要面向实践,贴近生活,关注民众。因为理论不是邀宠之物,它具有”吾道一以贯之”的先天品质,这决定了从事理论研究这份工作的天赋责任。我们不仅要对现实发言,不仅要对市场说话,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淘汰,逻辑的推敲和历史的检验。这当中有理论的水平、学术的品格和学者的良心,更有一份无可推卸的责任。正由于此,2007年当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在面对蓝皮书涉及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时,既不忘创新,在理论体系层面、方法论层面、技术路径层面,以及在分析、比较、预测和对策建议等各种具体层面,进行建树性创新、传承性创新和审视性创新;而且能够静下心来,抛却浮躁,耐得寂寞,放远眼界,发挥理论的功能,履行理论工作者的天赋和责任,自觉而主动地把创新贯穿到了蓝皮书工作的始终,并在框架结构、内容范围、思想观点、方法路径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调整和变化。
一是对内部结构进行了新的调整。2007年的蓝皮书在保留2006年设定的”四大板块”结构的基础上,在板块内部结构上做了一些调整。即在”总论”中根据十七大精神,新设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提出了甘肃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人力资本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增长转变”。同时,把非公有制经济从2006年的”专题篇”移至”经济篇”中,从而使经济篇在结构上更加完善和合理。
二是覆盖面和内容有了新的拓展。第一,围绕省上实施的振兴装备制造业战略,增设了”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概况和发展对策”,研究提出了六项战略措施,对甘肃省委和省政府的重大经济决策做出了积极应对。第二,根据省情特点,增设了”甘肃省交通运输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和”甘肃省消费形势分析与展望”,使经济篇的内容基本上覆盖了经济领域的各主要方面。第三,在”社会篇”和”专题篇”中,根据和谐社会建设和甘肃省存在的迫切问题和现实问题,全部更换了新的内容。如在”社会篇”中新设了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宗教关系和谐、城市社区建设、城乡人口的健康风险、城市农民工等新的更贴近现实、贴近民生的社会问题。在”专题篇”中新设了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产品配置、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金融等新农村建设中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从整体上增强了蓝皮书应对现实问题的时效性和干预能力。
三是在学术理念和观点上有了新的梳理和提升。2007年的蓝皮书从一开始就站在一个新的制高点,强调在继承中创新,从源头上抓质量,在服务上出智慧。为了为构建甘肃和谐社会提供可行性服务,设立了”甘肃省社会和谐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专题,研究设计了由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30项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甘肃省和各市(州)的社会和谐程度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甘肃省近年来总的和谐程度有所提高,2005年达到56.64%。这是一项创新性研究,不仅能直接为现实服务,而且在学术理念和观点上都有了新的梳理和提升。如宗教文明与宗教关系和谐的观点,温和通货膨胀的观点、富民强省的观点、农民工幸福感的观点,以及树立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甘肃商贸的理念,建立高技术化和高度信息化的装备制造工业体系的理念,以人口为分析单位研究城乡人口健康风险的理念,强化农村公共产品配置的理念等等,都以新的题目、新的领域、新的视角和新的成果,体现了创新精神。
四是在研究方法和技术路径方面有了新的借鉴和运用。方法和技术是科学研究的”桥”和”船”,不论是方法论层次还是具体的方法技术层次的借鉴、引进和运用,都是科研创新不可或缺的内容。2007年的蓝皮书,首先,沿用了社会调查的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和参与观察、个案访谈相结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查,收集资料量和调研工作量都超过了2006年。有3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了调研工作。其次,充实完善了对全省经济增长预测的计量经济模型,利用甘肃省统计局公布的年度和季度数据,对甘肃省2007年和2008年宏观经济主要指标进行了预测,发出了学者和专家的声音。最后,普遍运用比较分析法,将甘肃同全国和东、中、西部进行了比较;运用加权平均法、数学回归法、指数增长曲线趋势估计法、弹性系数法、结构分析法等,对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有的专题还借鉴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运用静态差异系数、结构偏差系数等技术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和聚类分析,大大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对策建议的准确性。
在本书付梓的时候,我们由衷地感谢所有为本书组织、协调、调查、写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同时,也由衷感谢对本书编写给予指导和支持的省上领导以及有关部门及其负责同志,特别是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统计局和读者出版集团的领导同志。
省社科院杂志社承担了本书的编辑和校对工作,院图书馆为编写蓝皮书提供了剪报、书刊和其他资料的全程服务与专题服务,院科研处为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和联络工作,院办公室、行政处等部门也大力支持了蓝皮书相关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我们衷心希望甘肃省”两会”代表、委员,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关注甘肃省社科院蓝皮书工作,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支持本书的连续出版。
编 者
200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