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秋,上海先后发生了轰动全国的“南华文艺”和“北新书局”辱教案。上海十坊清真寺立即做出强烈反应,选派代表成立了以哈少甫、哈德成为首的各寺联合会。联合会举行记者招待会,争取舆论支持,并聘请律师,决定依法起诉。此时,愤怒的回族民众拥向北新书局示威。书局与当局勾结,派出巡捕弹压民众,更激起回民的义愤,有的决心以死相拼。全国穆斯林民众组织了罢工、罢市、罢课,抗议的怒潮一浪高过一浪。清真寺推举达浦生、马天英等10人代表上海穆斯林向市政府请愿,被市长吴铁城斥之为无理取闹,以至请愿陷入僵局。回族穆斯林无法忍受屈辱,由达浦生、马天英、吴咏霞组成了“上海护教团”,与“华北护教团”一起,代表全国穆斯林赴南京请愿。11月1日,200余名回族民众分乘18辆汽车,高念赞主赞圣辞,前往北站为护教团送行。
国民党迫于民众压力,经中央常委会研究,最终批文,做出爱重回民,维护宗教,南华停刊,惩办撰稿人,查封北新书局,惩办负责人等决定。在护教团的要求下,行政院饬令上海市政府查封南华文艺和北新书局,并将发行人、编辑及著作人依法追究。上海穆斯林终于打赢了这场“官司”,在法律上和舆论上取得了胜利。上海护教团返沪时,800余名穆斯林群众聚集车站迎接,当三位代表下车时,回族民众欢呼雀跃。然而,北新书局依仗公共租界的庇护和市长吴铁城的包庇,竟然拒绝查封和惩办有关人员。马天英等人和护教团律师一起,经过与各方多次交涉,终于迫使北新书局关闭,他们不得不以更名的手段,逃避了惩处。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狂轰滥炸。为解决从河南等地逃难到上海的回族群众生活,上海成立了小沙渡回教协会,马天英任会长。他在上海回教协会、清真寺及回族富商中筹集款项,营造数排平房,并建立临时学校、清真寺,供难民栖身。马天英无暇顾及在日本轰炸中四处奔逃的家人,整日奔波于医院和小沙度难民营之间,慰问伤员,救济难民。
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暴行,使他义愤填膺,面临国破家亡,他想应该有更大的作为。他说,上战场,我不过是个炮灰,不如利用中国穆斯林与近东伊斯兰教国家在宗教上的感情,远赴阿拉伯世界进行抗日宣传。1937年,他向孙绳武提出开展国民外交,组团赴伊斯兰世界进行访问。在中国回教救国协会董事长白崇禧将军的支持下,不到半个月,经政府批准,组成了以王曾善为团长,马天英为副团长的“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该团一行5人,使用中、阿、英、法、土五种语言到近东进行抗日宣传。访问团从1938年1月出国,历时1年3个月,前后访问了印度、埃及、沙特阿拉伯、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巴勒斯坦等国和地区,他们与各国朝野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访谈,受到了埃及国王法鲁克和沙特国王伊品苏乌德的亲切接见。他们在各种集会和场合进行讲演,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和野心以及日本人在阿拉伯世界冒充穆斯林进行的间谍活动。由于他们不辞辛劳的工作,世界各地穆斯林对中国的抗日斗争给予了极大同情和支持,他们抵制日货,拒绝参加日本清真寺落成典礼,使日本人企图拉拢伊斯兰国家的阴谋没能得逞。
鉴于此,在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的支持下,1939年又重新组织了以马天英为团长的南洋访问团,访问团虽仅由3人组成,但他们可以用法语、英语、阿语和粤语等几种语言讲演。访问从1939年春至1940年秋,历时1年有余。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踏遍了马来西亚的山山水水,在每个城乡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还赴沙劳越、北婆罗州访问。尤其是他们与社会各界的座谈和集会,使爱国华侨的抗日热情高涨。每次演讲后,华侨和当地人纷纷解囊捐助,据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统计,共收到九十八万元抗日捐款。当地人民还开展抵制日货的斗争,在他们离开时,日货在市场上已销声匿迹。
马天英的访问在南洋播下了和平友好的种子,从此土著人和华人之间由隔阂转为融洽,其后国内的其他访问团到南洋访问也受到了当地土著人的欢迎。
从南洋访问归来后,马天英由白崇禧推荐,于1941年入外交部工作。1943年外放埃及,任驻开罗公使馆二等秘书,1946年回国在外交部礼宾司工作。1948年,马来亚王室、商界和华人鉴于马天英在南洋访问期间,留下的良好印象,联名要求马天英赴马工作,因此,中国外交部任命马天英为驻马来西亚怡保领事馆领事。这种应所驻国之邀出任外交使节,在中国外交史上实属罕见。
1949年以后,马天英谢绝了各方邀请,结束了他的外交生涯,居住在新加坡。其后,他应邀赴马来西亚,在以东姑阿都拉曼(马来独立后首任首相)为首的马来西亚伊斯兰宣教机构工作。之后又担任马来华人回教徒协会主席,全部身心投入到伊斯兰教的事业中,尽心竭力地奋斗了三十余年。
他在大马广播电台主持伊斯兰教宣讲节目多年,并自编《回教之光》报刊,撰写多本宣传伊斯兰教的书籍,发行于东南亚各国。他不辞劳苦,远赴沙捞越、沙巴以及马来半岛各地进行宣传。马天英诚实、率真、深入透彻的宣讲,使听众明白伊斯兰教义,纷纷加入伊斯兰教,效果最好时,入教的华人一次有500人之多。他还深入到监狱中工作,使一些犯人洗心革面,提前出狱。“在大马各地,经其劝化入教者达数千人之众,是以哈吉·伊布拉欣·马之大名东南亚各地,童叟皆知。”(伊马目王世明语)他代表马来伊斯兰教团体到世界各地访问,为沟通世界穆斯林民众感情做了大量工作。1976年4月~5月间回京探亲,实现了他几十年的夙愿。
马天英有一颗赤子之心,为国为教奉献了毕生精力,他的诚恳、正直和率真,使人敬佩;他勇于开拓,敢说敢做,从不屈服;他以爱对待世人,凡是和他接触过的人,无不被他征服。他的人格魅力在穆斯林世界赢得赞誉,他的工作得到多方褒奖,曾获得了中华民国服务奖章、中日战争胜利奖章、中国军事勋章、尼罗河功勋章、尼泊尔右手古嘉章、法国骑士章、马来西亚王室忠诚奖章。
这位世纪老人于1982年7月23日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迪尔亲自前往吊唁,马来各大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都播出消息,马来《新明月日报》这样报道:“这位在我国华人回教徒社会中声名显赫,受人尊敬的宗教领袖今日凌晨开斋节前夕静悄悄离开了人间。”(达慧中)
马良骏——一代宗师,倾情新疆
马良骏(1867~1957年),字善堂,经名穆罕默德·优素夫·希吉拉宁。出生于甘肃陇南清水县(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上磨庄一个虔诚回族穆斯林家庭。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经学家、杰出的阿拉伯文作家。他自幼在家乡学习阿拉伯语、波斯语和伊斯兰经典,1885年18岁时在家乡后寺第一次穿衣成为阿訇。青年时期曾在家乡师从著名经学大师马德清(凤翔嘎最);后又负笈游学到曾是经堂教育中心的甘肃平凉,投师著名经学大师禹月明、兰秉文和马寿清(普洱马)阿訇帐下学习。特别是在清末西北经堂教育陕西学派的经学大师普洱马阿訇的精心栽培下,得其真传,使他的知识有了很大的增长,思想也跟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普洱马阿訇精深的知识,使马良骏完全继承了著名经学大师周(良俊)老爷创立的陕西学派的学风。1893年马良骏在平凉老庄第二次由普洱马阿訇“穿衣挂帐”后,被首聘于老庄担任开学阿訇,从此开始了他“毕生以讲学传教为归宿”、育人著述的光辉漫长的生涯。由于他教学有方,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故周围向他学习的人日益增多,很快就以“小马阿訇”声誉远扬,名震遐迩。1904至1907年,他任新疆哈密陕西大寺教长,此间,曾培养了众多子弟。1907年曾应聘化平(今宁夏泾源)十二堡清真大寺教长。自从1911年再次应哈密回族穆斯林大众的邀请,西上新疆任哈密陕西清真大寺教长后,再也没有回归故里,最后长眠于天山脚下。1914年底受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回族东坊寺、老坊寺联合聘请前往任教。1917至1918年由迪化受聘至昌吉、焉耆两县任教两年。1918至1938年在伊宁陕西大寺任教二十年。1938至1957年在乌鲁木齐讲学任教。
马良骏学识渊博,精通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谙练中文。他不仅熟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古兰经》及其著名注疏和圣训,而且精通伊斯兰教义学、教法学、逻辑学、天文学、历史和文学,成为既“毕生以讲学传教为归宿”,又终身手不释卷、应用多种语言不断著述、以经诠经的一代宗师,创造了同一本著作里“四种语言对照”的中国奇迹。他严格遵循经堂教育陕西学派,坚持认主独一、凭经传播伊斯兰教而不立派的学风,坚持伊斯兰教走中国本土化的道路;他自始至终致力于阐发伊斯兰和平真谛、宣传穆民维和责任;他阐扬“回回”奥义,开展“解经”;倡扬人类和平、大同世界、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中正温和、宗教和顺、扬善止恶、化解矛盾。
马良骏凡四十年成就著作三十二部:《阿拉伯语字母》、《明灯阿拉伯语语法基础》、《明灯阿拉伯语语法注解》、《明灯阿拉伯语语法注解总纲》、《阿拉伯语语法大全分类》、《阿拉伯语介词》、《保全要义录》、《教法要义录》、《教义大事录》、《教典要义大全》、《教典要义精华》、《信仰学要义大全第一册》、《论〈明理居正〉》、《伊斯兰教简史》、《瓦哈比派的历史》、《希腊哲学与伊斯兰哲学》、《书信集》、《问答集》、《清真最要志》、《简明教法摘要》、《圣裔月论誌》、《天文地理合誌总论》、《清真小杂学》、《清真大杂学》、《阿拉伯语动词的分门别类》、《清真全核提目》、《阿拉伯语词型变格法》、《清真诗经译讲》、《考证回教历史》、《伊犁图考》、《寻觅者的赠品》和《羡慕者的珍品》。逾五百万字。其中最令人叹服的,当属他的天文学著作,在260多页的天文学著作《天文地理合志总论》里,有他自己绘制的47幅天象、地理插图。在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他的著述仅次于经学大师马复初(40种),而多于马联元(20种)和虎嵩山(16种),在经堂教育中,鲜有与其并肩者。
通过马良骏的著作,我们可以窥视出他的学术作风和治学精神:甘于寂寞,淡于名利,不求建功立言,毕生以回族穆斯林大众的现实需求为导向,开创了中国伊斯兰著述“以经诠经”之先河。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马良骏运用阿拉伯文、波斯文著述立说,以《古兰经》、《圣训》为纲,引证伊斯兰正统派典籍,以伊斯兰文化阐释伊斯兰文化,脱离了明清以来中国穆斯林学者著述“以儒诠经”的传统。
在当今中国的外语教学、著述历史中,马良骏著述的阿拉伯语著作,且数量多,题材广泛,涉及的领域有语言、哲学、教法、历史、文学、天文、历法、地理等。历史、天文和文学著述尤有特色,非常富有实用价值,深得穆斯林大众的喜爱。他的著作不仅是中国伊斯兰文化的瑰宝和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文明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交流互动的历史见证。
直到今天,徜徉于新疆和陇东的一些穆斯林聚居区的坊间书肆,置身于清真寺,都能发现马良骏阿訇的著述。国内的一些出版单位、学术机构也在校勘、再版他的《考证回教历史》和《清真诗经译讲》。其著作侃侃而谈如琼浆,阐释着信仰真谛;其谆谆教诲似甘露,教化着一方心灵,甚至影响着主流文化。这一切表明,马良骏阿訇的知识以及体现在知识之上的“操守”,真正地走进了人们的心灵深处,为不同民族的人们所认同。
1919年,伊宁市回族清真大寺群众为聆听他对《古兰经》的精辟见解,热心宗教的穆民竭诚邀请马良骏前去执教。他到达伊犁后,沿途穆斯林的欢迎仪式盛况空前,旋即荣任教长,主持教务。马良骏在伊宁主持教务长达20年之久,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阿訇,其中名列教榜,深受群众爱戴的阿訇就有63人。1935年,马良骏还在伊宁陕西大寺内创办了一所小学,动员回族子女上学,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受到当地穆斯林群众的好评。
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时,马良骏为祖国的命运忧心忡忡。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他凭借自己在回民穆斯林中的威望,积极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号召穆斯林大众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在他的带领下,全疆回族穆斯林捐献了包括一架飞机在内的资金和大量抗战物资。
1938至1940年受聘迪化宽巷子清真寺任教,迪化教门因此再次兴盛。1940年他73岁高龄时,被国民政府新疆主席盛世才罗织“阴谋组织暴动”罪名,并将其长子马德新及门徒弟子一百余人逮捕入狱,许多阿訇因酷刑逼供死于狱中,马德新也含恨死去。但马良骏不为盛世才的淫威所屈服,他在身陷囹圄的黑暗日子里油然而安,依然笔耕不辍,修改和完善了他的《考证回教历史》等著述;他每天坚持五番礼拜,从不间断。1944年,盛世才垮台,马良骏获释出狱,被马元善阿訇接到固原清真寺,让位主持教务。1947年,迪化回族23坊回族穆斯林共同倡议推选马良骏为新疆回族总教长,他因此成为中国回族穆斯林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阿訇。马良骏的成长和得以升华到被穆斯林如此尊敬的程度,是取决于他那崇高的品德:信仰虔诚;爱国爱教;勤奋好学;笔耕不辍;温和中正;忠于职守;扶贫济弱;生活俭朴。
1945年受聘迪化陕西大寺开学,先后在东坊寺、宽巷子寺、青海寺、吐鲁番东大寺等五坊开学执教。1947年8月1日国民党政府西北行辕主任张治中将军为维持新疆和平,鉴于马良骏在新疆各族人民中的崇高威望,特建议国民政府,任命了马良骏为新疆监察使,张治中特致贺函赞扬他:“德高望重,万流景仰。”马良骏在任监察使时,积极支持张治中将军提出的“和平、统一、民主、团结”的八字方针,为民请愿,稳定局势,为广大人民所信赖。1947年8月10日,张治中亲笔为马良骏书函致贺,并为其所著的《考正回教历史》写了序文,评论该书说:“追叙吾国回教一脉相承之渊源;阐明世界各教精神相同之原理;与其个人依据伊斯兰教义,期求全世界永久和平之宏愿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