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323800000002

第2章 书前赘语(1)

——关于继承和发扬传统诗词之我见

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诗坛上一朵奇葩,应该继承它,发扬它,使它在新时期更加鲜艳夺目。

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扬光大它呢?这里先讲两点,作为引论。

一、普及诗词理论的必要性

繁荣诗词要有一支庞大的诗词队伍,要靠广大诗词爱好者的积极参与。这是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诗词是很难繁荣起来的。就目前情况看,形势还好。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我国就掀起一个诗词热潮。参与人数之多,作品数量之大,都是空前的。有人称之为“诗词复兴”、“文化回归”。尤其可喜的是,卷入这个热潮的,不仅有专业诗人,更多的是业余爱好者,从而使这个“诗词复兴”有了广大的群众基础。诗词创作开始由少数人向多数人转变。

但也要看到,在这个令人可喜的形势背后,也有令人担忧的地方。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两点。

一个是作品的质量问题。由于参加诗词创作的人,相当大的一部分,都缺乏诗词方面的基本功,表现为欣赏不得要领,创作难以入门;所以出现了“诗多好少”的状况。不少作品水平不高,公式化、概念化,共性多、个性少,套话多、真情少,雅颂多、风骚少,重格律、轻意境,甚至连格律也不懂,以为只要凑齐八句就可以叫“五律”、“七律”,只要字数对,就可以标以《念奴娇》《水调歌头》之类。如此等等。对于这些,有人呼之为“老干体”,有人呼之为“诗八股”。

另一个是诗词队伍的年龄老化问题。目前这批诗词爱好者的队伍中,老年人居多,中青年的比例相对比较小。有人统计2007年中华诗词学会编辑出版的《吟苑英华》,入选作者的年龄,60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87%;60-40岁的占11.4%;40岁以下的,仅占总人数的1.5%。就我所接触的几个诗词组织来说,参加者绝大多数都是离退休的老年人。

这两个问题都关系到传统诗词发展的前途。前一个问题不解决,传统诗词就不能健康地发展,也不能持久下去。后一个问题不解决,传统诗词就会后继乏人甚至可能断代。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原因固然多种,其中对传统诗词存有误解以及缺乏必要的诗词理论知识的指导,却不能不说是个重要方面。

青年人爱好诗词和创作诗词的所以很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传统诗词“束缚思想,又不易学”,“不宜在青年中提倡”等提法的片面理解。

传统诗词确实有“不易学”的一面。其实何止传统诗词如此。任何一门学问、技能、艺术都有“不易学”的一面,就是新诗不是也如此吗?不过“不易学”只是一面,另一面则是也“不难学”。关键是想不想学,爱不爱学。想学、爱学,“不易学”就转化为“不难学”。

传统诗词特别是其中的格律诗也确实有束缚思想的一面,被人称之为“带着镣铐的舞蹈”,这同样也只是一面,另一面则是“优美绝伦的舞蹈”。关键是懂不懂,熟练不熟练。懂了,熟练了,也就不会感到“束缚思想”,“带着镣铐的舞蹈”就转化为“优美绝伦的舞蹈”,创作诗词也就由“束缚思想”转化为“精神享受”。

要让人们爱它、学它,就要宣传它、提倡它。使人们明白传统诗词过去是个宝,今天依然是个宝,无论对于繁荣社会文化还是陶冶个人情操、丰富个人生活,都是十分有益的。不仅中老年可以学可以写,青年人也可以学可以写。要想让人们学会它进而比较熟练地掌握它,就要让人们懂得它,把握它。这些都需要宣传,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因此普及有关的诗词理论知识,对于继承发展传统诗词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关于诗词理论知识并不缺乏,但适合广大群众阅读的诗词理论知识读物并不多。比如,古代诗论家给我们留下的诗词理论很多,诸如大量的“诗话”“词话”之类。这是古人对诗词实践经验的总结。掌握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继承和发展传统诗词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不过,古人留下的诗词理论是长期积淀下来的,总体上看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再有,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由于面对的外部条件不同,内心的感受和观念不同,提出的主张也自然会有不同。此外,由于文字方面的障碍,也很难为一般人所把握。又如,现代诗论家们对于传统诗词理论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多数学术味太浓,不适合一般读者的口味,而且许多观点也还没有取得共识。再如,普及性的小册子诸如《诗词格律》之类的读物虽然不少,却又多偏重于“如何”而很少谈及“为何”,使人只能“依葫芦画瓢”。还有,大量的“诗词鉴赏”之类,如各种“诗选”、“词选”、“诗词鉴赏辞典”等,又多是对具体篇章的解读而缺乏系统理论的阐述。

鉴于以上情况,我在准备这个集子所收的各个专题时,就尽可能弥补上述各种不足,令其能使广大诗词爱好者既明确掌握传统诗词的必要性,又得到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并且努力使多数人能懂、能用,从而把传统诗学真正能转化为促进当代诗词发展的理论工具。

我的做法是,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吸收古代诗学的合理成分,参考现代诗论家的研究成果,结合大量诗篇,以理带诗,以诗论理。在诗词创作上既讲方法、原则,又讲原理,使人能知其然,又知所以然。

我所做的其实就是诗词理论的普及工作。这些专题,从性质上说,都是普及性的,不是学术论文,尽管其中有些带有学术气,但总的看还是“普及型”。也正是这个“普及性”,使我更为慎重,力求做到有根有据又有理,以免造成误导。对于每个专题我都要先看几十篇相关的文章,在别人文章的启发下,根据实际需要,形成自己的思路,组织自己的文章或讲稿。对于其中分歧较大的问题,还要去查阅更多的资料,通过考证、比较,决定取舍或另出新论。可以这样说,我的这些东西既取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又进行独立思考广泛查证并揉进自己的观点体会。不过,由于水平和所见资料的限制,不妥之处或许还不少。希望读者指正。

二、继承和发扬传统诗词的几个要点

我国古典诗词有哪些优良传统特别值得发扬光大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一)要坚持“诗言志”

“诗言志”是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所谓言志,也应该包括言情、言理、达美。这是写诗填词的目的性问题,也可说是立意问题。人为什么要写诗填词,总的说是言志、抒情、说理、达美。志、情、理、美,其实也就是意。你可以写人、写山水风景、花鸟鱼虫、写历史和现在,但归根到底还是写情志、写思想。没有思想感情,就等于没有灵魂。这样的作品,辞藻再美,音律再和谐,也只是诗的躯壳而不是诗。

正因为写诗填词的根本目的是表达思想感情,也就会存在诗歌的功能问题、价值问题。诗歌的功能或价值总是双重的。从个人角度看,人之所以要作诗,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我宣泄、自我肯定、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具有调节人的心理状态、维持人的心理平衡的功能。这是诗歌的个人价值。另一方面,任何一个人都不是生活在“象牙之塔”内,而是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他的思想情感也由社会而发,并且要发向社会。这就又存在着诗歌的社会价值问题。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自从孔子提出“兴、观、群、怨”以后,优秀的诗词家都把积极地干预社会、顺美匡恶、教育人民、鼓舞正气,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一点应该是更优良的传统。

诗歌既然要言志言情,就要讲真情,不能讲伪情,不能矫情。诗歌既然要顺美匡恶、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就不能不讲正情、正气。这又涉及到“诗贵情真”与“诗贵高洁”的辩证关系问题。我国诗歌史上的“言志”与“缘情”之辩,“载道”与“抒情”之争,温柔敦厚与否等,都与这个问题有关。我们今天继承发展传统诗词同样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只有处理好诗词双重职能的关系,使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既真又洁,才能更好地发挥诗词在繁荣文化、弘扬正气、抨击邪恶、促进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也才能真正起到陶冶自己的情感,达到真正心理平衡的作用。这是诗歌创作的本质问题、方向问题。

(二)要坚持赋、比、兴

赋比兴是我国诗词的传统表现手法。“赋”是直陈,“比”和“兴”都要借助于物象。这就出现了直言其意、以象表意和二者结合的表现方式。由于以象表意需要借助于“物象”,而表“意”的“物象”也就是意象,因此也就形成了以营造意象为基础的意境创设的特殊手法。意境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古典艺术的核心范畴,也是传统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与言外有意的特征。所谓的“明晰性”与“隐喻性”,“隐”与“秀”,“内意”与“外意”,“含蓄”与“直露”等,都与这个问题相联系。也可把这些相互对立的双方概括为“直”与“曲”。“直”就是直白,“曲”就是含蓄。

传统诗词是比较重视含蓄的,历来有“诗贵含蓄”之说。清人施补华更有“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的说法。这是因为,含蓄的作品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想象空间,“使人思而得之”(司马光:《迂叟诗话》),而且富有情趣也更容易形成意境。所以古人很推崇诗词的含蓄性。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手法。所谓“含蓄”手法,一般说,就是营造意象。具体说来多种多样,诸如,比喻象征、婉转曲折、借景达情、以景衬情、借史喻今、借题发挥、指桑道槐、借物喻人、借物喻理、托物言志以及对比反说、奇妙想象、虚实结合等等都是。不过也要注意,“含蓄”不是隐晦。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说:“含蓄同隐晦不同,诗里不明白说出的意思,人家看了自然懂得是含蓄;人家看不懂,要费很大劲去猜还猜不透,是隐晦。”过于含蓄就容易引起晦涩。所以我们提倡要含蓄而不晦涩。

“含蓄”是诗词的一种表现手法,但不是唯一的表现手法,与之并行的还有“直白”。“含蓄”与“直白”没有贵贱高低之分,更不是水火不容。因而,不要以“曲”贬“直”。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用的就是直白表现手法,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亡国恨和爱国情。谁又能说这首词不好呢?

含蓄也好,直白也好,都是为言志、抒情、表意服务的,至于使用哪种方法更好,要看具体情况。有时候不能直说、不便直说,就含蓄地说,有时候觉得直白效果更好,如更能为别人接受,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就用直白。“直”和“曲”是对立的,也是互补的。所以诗人们常常兼用这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它们也可以“同熔于一炉,在同一首诗中共处互补,从而使诗意至善至美”。

(三)要正确处理雅和俗的关系

“雅”和“俗”,也是文艺理论中的重要话题。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它既是评价文艺的价值尺度和审美标准之一,也是影响中国文化进程和文学发展走向的巨大力量,所以继承和弘扬传统诗词就不能不谈这个问题。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尊雅鄙俗”“崇雅黜俗”“褒雅贬俗”乃至“宁僻勿俗”的观念,也有过“重俗抑雅”“以俗为雅”和“愈俗愈雅”的主张。但总趋势却是“援俗入雅”“以雅化俗”“雅俗相补”的。这是我国主体诗歌《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所走过的路。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作品,大部分都来源于民歌,尤其是国风部分,原来都是民歌民谣,经文人加工润色而成为经典的。如果说《诗经》所加工的主要是北方的民歌,那么楚辞则是屈原等效仿南方的民歌而创造的,所以它有别于诗经,被称为“骚体”。诗经和楚辞都是援俗入雅、由俗变雅的。

秦代时间太短,实行的又是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汉代崇文重“赋”,文人诗歌成就都不大。但两汉及其后的南北朝时期,都注意采收“乐府民歌”。正是这些被视为俗文学的乐府民歌促进了魏晋诗坛的活跃,也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五言体赖它以定型,七言体也与它有密切关系。唐代盛行的歌行体和近体诗也都深受它的影响。许多诗人包括李白、杜甫等,都写过不少优秀的乐府诗。白居易、元稹等更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其特点除以新乐府的形式反映社会问题外,在艺术表现上,倡导率真、通俗、质朴的诗风,努力以平易浅近的语言、自然流畅的意脉来增加诗歌的可读性。可以这样说,乐府民歌这个“新俗”促使诗经、楚辞式的“旧雅”变成了唐诗式的“新雅”。

同类推荐
  • 唐诗宋词元曲(第四卷)

    唐诗宋词元曲(第四卷)

    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史上流芳百世的不朽丰碑,将我国的诗词艺术推向了最高峰。警句名篇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吟咏,以至名人评说“唐后无诗,宋后无词。”为了更好的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本着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兼顾,信达雅并重的原则,重新校订注释编纂了这部《唐诗宋词》,并配以清晰线描图,以飨读者。可谓“吟一首如遍品天下之敬醴,诵一句若尽阅华夏之圣观”!本书采取最为脍炙人口的经典选本,融合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作品,生动形象地阐发文学的主旨和意境,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 顿河晨曦

    顿河晨曦

    本书将通过近些年来在俄罗斯有过较长逗留的10多位中国学者的所见所闻,反映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大体包括:莫斯科冬日即景、节日红场剪影、复活门前的企盼、造访列宁墓、众说纷纭的俄罗斯、深灰色的西装、新处女公墓记、又是玉兰盛开时、莫斯科购书记、走访索尔仁尼琴和拉斯普京、外交官笔记、桃花源里可耕田--访东正教小村、林中明亮的空地、冷眼看俄罗斯光头党现象、中俄学者的文化对话等数十篇散文,文章具有思想性、可读性,且文字优美,并配有几十幅相关图片。
  •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罗曼·罗兰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罗曼·罗兰

    本套丛书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形式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从古至今世界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优秀代表作品。这套丛书将引导青年朋友去漫游一番那绚丽多彩、浩瀚无边的文学世界——从古希腊的神话王国到中世纪的骑士、城堡;从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到五光十色的繁华都市;从奔腾喧嚣的河流、海洋到恬静幽美的峡谷、森林、农舍、田庄…它将冲破多年来极左路线对文学领域的禁锢和封锁,丰富青年朋友的精神生活,为青年朋友打开一扇又一扇世界文学之窗,让读者花费不多的时间就能游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浏览各国人民今天、昨天、前天直至遥远的过去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去体会他们的劳动、爱情、幸福、欢乐以及痛苦、忧伤、斗争、希望…
  • “美国文学之父”欧文经典作品:纽约外史(套装共7册)

    “美国文学之父”欧文经典作品:纽约外史(套装共7册)

    “Knickerbocker's History of New York” is the book by Washington Irving, an American writer who was born in New York City on April 3, 1783. It is published in December, 1809, with which Washington living, at the age of twenty-six, first won wide credit and influence. Knickerbocker's History of New York is a satire on self-important local 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politics. Prior to its publication, Irving started a hoax akin to today's viral marketing campaigns; he placed a series of missing person adverts in New York newspapers seeking information on Diedrich Knickerbocker, a crusty Dutch historian who had allegedly gone missing from his hotel in New York City. Today, author Washington Irving is best remembered for the iconic tales "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 and "Rip Van Winkle." However, Irving also produced a number of well-regarded works of history and biography. This brillia
  • 梁启超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民国时期风云变幻,学人辈出,学术名作纷纷涌现,此次结集百册经典出版,欲为复兴中华文化,助力全民阅读贡献力量。
热门推荐
  • 诸圣遗歌

    诸圣遗歌

    悠悠万古,天地初分,礼法崩卒,世乱之始。但幸逢乱世总有夫大勇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称之曰圣。后人感其功德,录其平生事迹传唱为歌。是乃诸圣遗歌!——《诸圣遗歌之情圣录》——懿妖之陆,尽是妖修后代,以提纯自身血脉修行。落魄豪门少主,曾经的不世天才。意外得知孤儿身份,从而一走寻亲之路。强势崛起!不知血脉,没有传承,凭一部情典修炼,以情入圣,偏以七情六欲胜天道无情。本文无斗气、无灵根,全新修炼方法,只愿走出一条妖修之路!当睚眦对上饕鬄,麒麟杠上半人马,你猜——谁能赢?(前方高能,美女多多,群狼入坑)
  • 凤子凰

    凤子凰

    我乃逆时空生长的摩羯座射手座及于一身的爱笑少女,爱创新,爱挑战
  • 重生之门:傲娇帝后哪里跑

    重生之门:傲娇帝后哪里跑

    穿越的,都是差不多现代嗝屁了的。安晓仰天长望,泪流满面,想着跟前恨不得亲手捏死她的几人,顶着不受宠的帽子,拼不了爹就只能拼脑子了。“爷,太子妃把你的千年鲫鱼给抓去炖了!”笔墨弹飞,叶子青一张黑脸,去收拾那正悠哉吃鱼的主仆两,恨不得掀了桌子。隔日。“爷,太子妃把那苏良娣给打了。”某人的脸已经不黑了。“给太子妃送几瓶消肿的药膏去。”“嗯?爷,被打的是苏良娣啊。”“我知道。”叶子青眼一瞪,薄唇一勾,微微笑着。小二子一边拿着药膏一边往太子妃那边去,嘴里嘀咕:“爷最近可变得真奇怪。”【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韩非子智慧讲堂

    韩非子智慧讲堂

    本书分为:权利之势——高举权柄的艺术变通之法——变法革新才能赢制臣之策——驾驭下属的方法等。
  • 媚清欢

    媚清欢

    一代影后穿越到一位病恹恹的嫡女身上,拼演技,斗心机,她可没怕过谁。不过这位王爷,您适当的也做个人吧。。。。
  • 逆天:凤逆天下

    逆天:凤逆天下

    30世纪佣兵女王‘影煞’穿越到一个架空大陆,成为大陆上大名鼎鼎的绝世废材,说她是废材?那她就让你们看看废材是如何逆天成为妖孽鬼才!妖孽的修炼速度,妖孽的战斗力,妖孽的契约兽,妖孽的老公!无一不是羡煞旁人!
  • 绒青春

    绒青春

    本故事讲叙了一段浪漫又有趣的童年故事,讲叙了从小学到长大的过程中发生的种种事情,种种事件,跟还有在每个人心里头都藏着的那个小秘密有关哦。
  • 非正常的火影忍者物语

    非正常的火影忍者物语

    有一个支持自己的而且非常漂亮的对象,有一个想和自己爸爸结婚的女儿漩涡玖辛奈,有一个忍者村给自己做征服世界后盾,未来还可能会有一个叫做漩涡鸣人的孙子。如果说,阿鸩有什么不满的话,那可能就只有穿越成了女人了吧。不过,很快又能够变回男人了——嗯,对于大蛇丸来说,那一切都不是问题。
  • 海贼王之海军养成系统

    海贼王之海军养成系统

    21世纪典型宅男凌云穿越到了海贼王世界,尼玛还携带了所谓的系统,名字海军养成系统!感情这丫还得逼迫我当海军了!“呔,海贼,将你的脑袋交出来,让爷拿去换兑换点!”“哈哈。。。终于集齐100亿点数了,这下本大将终于可以脱离海军啦!”PS:合理YY,无敌倾向,此为万年坑,读者请慎入!PS(2):QQ群238444652
  • 道德经篇章玄颂

    道德经篇章玄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