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尔庄,原名崔庄,是华北平原上的一座小镇,位于河北省沧州市正西二十多公里处,今属沧县所辖。这里是纪晓岚的出生地。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崔庄属直隶河间府献县。村里有一家富户,户主名叫纪天申。纪天申子孙满堂,有三个儿子:容舒、容雅、容恂;当时他已有了三个孙子:容舒的儿子纪晫,容雅的儿子纪昭、纪易。家中尚有诸多女眷,再加上奴婢、杂役,可谓人丁兴旺。纪家是一处大宅门,朝南的门楼高大宽敞。宅内有好几进庭院,房屋鳞次栉比,还有几座小楼散布其间,颇有些不同凡响的气派。
传说这年六月的一天,在纪家住了多年的一位“仙人”突然告辞,主人询问缘由,“仙人”说,“兵部尚书”就要来了,我得走了。纪家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时隔不久,纪晓岚就降生了。
这个带有神奇色彩的传说,记载在清朝文人方士淦所着的《蔗余随笔》里。当我们今天感叹种种戏说的时候,岂不知对他的戏说好像是与生俱来的。
比方士淦更早的记载是朱珪写在《纪文达墓志铭》里的一段话:“先是郡为九河入海故道,天雨则汪洋成巨浸,水中夜夜有光怪。公王父(即“祖父”——笔者注)梦见光入楼中,已而公生,光遂隐,人以为公实此灵物化身也。”文中已透露纪晓岚为“灵怪转世”。朱珪是何许人?他是嘉庆帝的老师,并与纪晓岚为同年考中举人,同朝为官又是相知的朋友。纪晓岚临终前是朱珪的副手,当时朱任大学士,纪是协办大学士。其后,清代文人的笔记里又有不少类似的记载。
纪晓岚的门人梁章钜在《归田琐记》里,把“纪文达师”的出生写得更为神奇,先说他这位座师是“火精转世”,并说那火精为女身,火精出现时,村民们敲打着铜器驱赶,见火光中隐隐约约有一赤身女子。有一天,火精进入纪家内室,众人正在议论纷纷,传出了小公子出生的消息。小孩子一生下来耳垂上就有穿痕,像是戴过耳环,两只小脚又白又尖,如同缠过足似的,于是人们沸沸扬扬的传开了,说这孩子是“火精转世”。
梁章钜是嘉庆七年(1802年)壬戌科进士,那场会试的正考官就是纪晓岚,而且,纪晓岚也是梁章钜祖父、父亲与叔父的老师。有了这层关系,梁章钜自然也就有机会见到纪晓岚,因而他把纪晓岚写得活灵活现,说老师的耳痕至老犹宛然可见,那双小脚也不避人,常脱下袜子让人看。《归田琐记》里又说纪晓岚是个猴精,家中几案上常摆些榛、栗、梨、枣之类杂食,随手抓着吃。还说他是蟒精,因为纪宅附近地里有大蟒,自从纪晓岚出生后,那蟒就不见了。在张培仁《妙香室丛话》中亦有相同的记载。在纪氏故乡,还有纪晓岚是金鸡下凡的传说。当然这都是一些附会、传说而已,不足为信。
纪晓岚自称“河北庸流,燕南下士”,此虽谦词,却反映出他出身的平凡。他虽然出生在世家大族,但跟朝堂里有些高官重臣相比,他既非贵族后代,又非官宦世家,只不过是个耕读之家出身,比较起来还是显得有些微贱。围绕他出生时的种种传说,无非是用来证明,后来创建了惊世文功的这位大学问家,是有根源,有来历的,生来就与众不同。其实,他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和别的婴儿不会有什么两样。人生的或社会的任何一个大事件发生之后,如果着意去搜寻其前兆,总能附会出一些蛛丝马迹。这样会使得纪晓岚本来平凡的出身,显得有些不平凡起来。
纪晓岚的家世谱系,清代及民国一些关于纪晓岚的传略中多有记载,主要的如徐世昌的《大清畿辅先哲传》、李宗昉的《闻妙香室文集》、李元度的《国朝先正事略》、《清史稿》、《清史列传》、《碑传集》以及叶兰台所编的《清代学者像传》等,但这些文献资料对其家世没有详细交代,均比较简略。现在所能见到的关于纪氏家族的资料,以《景城纪氏家谱》最为详尽。该谱为纪昀六世孙、沧县景城村纪清范(字维九)所收藏,系残本,其“生卒谱”止于清嘉庆七年(1802),而纪昀卒于嘉庆十年(1805),可见该谱为其在世时所刻。为了后面的论述方便,我们先以《景城纪氏家谱》将纪氏家族中纪昀这一支的谱系加以梳理。
根据《景城纪氏家谱》的记载,明永乐四年(1404)先世从椒坡公迁徙景城至纪晓岚,纪氏家族已经历十四代。其谱系如下:
一世“椒坡,讳无考,以字传。明永乐二年自应天府上元县迁献县,入安民里四甲籍,始居县东九十里景城。”
二世至七世已无法考证。
八世为“廷相,椒坡公八世孙,字柱石,明附学生。配李氏,里族无考。”
九世为“尧卿,字赞祁,明廪膳生。配青县张氏,继配同县石氏,父讳皆无考。”
十世有坤、坊、培、增四人。此时正当明末战乱,培、增二人于“崇祯十五年,河间城破,殉难。”
劫后余生的两兄弟之中,纪坤为纪晓岚的高祖,“字厚斋,明廪膳生。着有《花王阁剩稿》一卷,载入《四库全书目录》。配同县董氏,父讳无考。继配河间县增广生宋讳大壮之女。”在纪氏家族中,纪晓岚与纪坤虽相隔几代,但通过祖、父辈的讲述及其他所留存的《花王阁剩稿》中,对他了解比较多,受其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十一世有景德、景星、同仁、灏、钰,为纪晓岚的曾祖辈,纪氏家族的发达当从此辈始。五人之中,景星在崇祯十五年(1642)那场劫难中死去。后三者对纪昀影响很大。同仁“字爱堂,明廪膳生。配同县李氏,父讳无考。”即《阅微草堂笔记》中所称“爱堂公”;灏“字光吉,附学生,以兵部效力,议叙任陕西镇番卫守备。配同县张氏,父讳无考。继配同县陈氏,父字羽尊,讳亦无考。”即所谓“光吉公”、“镇番公”;钰“字润生,附监生,考授州同,貤赠中宪大夫,刑部江苏司郎中加三级,累赠光禄大夫、礼部尚书。配河间县廪膳生王讳云鹗之女,貤赠恭人。累赠一品夫人。”又称“光禄公”,为纪晓岚的亲曾祖,也是纪氏家族中颇有影响力的人物。《献县志》卷九《人物志?乡贤》载有他的传记。卷十六《典文志五》载有尚书张鹏翮所撰的《太学生纪公润生墓志铭》。
纪钰有两个儿子:天澄、天申,这是纪晓岚的祖父辈。
天澄为“润生公长子。字湛源,考职州同,貤赠承德郎。配同县附学生牛讳燔之女,貤赠安人。”
天申为“润生公次子。字宠予,监生,考职县丞,诰赠奉直大夫、户部四川司员外郎,晋赠中宪大夫、刑部江苏司郎中加三级,累赠光禄大夫、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礼部尚书。配同县候选州同陈讳令俶之女,诰赠宜人、晋赠恭人、累赠一品夫人。继配沧州康熙癸丑科武进士张讳汉之女,诰封宜人,晋封恭人、累赠一品夫人。”
天申公有三个儿子:容舒、容雅、容恂。容雅为纪昀的叔父,即《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仪南公”,“候选同知,诰封奉政大夫。”容舒为纪昀之父,字迟叟,康熙癸巳(1713)恩科举人,历任户部四川、山东二司员外郎、刑部江苏司郎中、云南姚安府知府、都察院左都御史、礼部尚书。着有《唐韵考》五卷、《玉台新咏考异》十卷,俱录入《四库全书》。又着有《杜律疏》八卷,载入《四库全书目录》,即《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姚安公”。容舒公配同县安讳国维之女,继配沧州候选州同张讳棻第二、三女。纪晓岚兄弟二、姊二。兄晫长昀十八岁,为安氏所出;昀系张氏所出。兄弟虽为同父异母兄弟,但悌弟睦兄,感情深厚。纪晫去世后,纪昀曾撰有《伯兄晴湖公墓志铭》。其中即写道:“先姚安公凡三娶。元配安太夫人,以康熙丙辰生公。继配张太夫人无出。又继配张太夫人妹,以雍正甲辰生昀。故公长昀十八岁。幼时提挈保护,逾于所生。昀七八岁以前,初不知与公异母;稍长虽知为异母,然家庭之间,晨夕相对,绝不觉有异母意也。则公骨肉之间,他可类推矣。”与纪昀同辈的从兄弟并交往甚多的还有昭、易。纪昭为仪南公长子,字懋园,别号“怡轩老人”。曾与纪昀一同受业于东山董邦达先生。乾隆丁卯(1747)科举人、丁丑(1757)科进士,任内阁中书、教授文林郎。与纪昀同官京师。后“以省亲乞归,体嬴善病,遂不复仕宦。田居多暇,惟以诗书谋子孙,或与平生老友以诗酒相娱乐。”着有《毛诗广义》五卷、《养知录》八卷,载入《四库全书目录》。懋园“天资笃厚”、生性淡泊。乾隆丁亥(1767)春,纪昀服阕赴补,纪昭以诗相赠,其中有句曰:“敢道山林胜钟鼎,无如鱼鸟乐江湖”,于此可见其志趣。纪易,字坦居,附贡生,候选州判,貤赠修职郎,着有《近言集》。纪昀有子四:汝佶、汝传、汝似、汝亿。汝佶,字御调,乾隆乙酉(1765)科举人,后选知县。汝传,字绪承,监生。由四库全书馆议叙,历任湖北布政司经历,江西南昌、九江等府通判,敕授承德郎。
孙辈与之关系较密切者如树馨,树馨为纪昀次子汝传之子,“字香林,附学生,由嘉庆元年一品恩荫任刑部江西司员外郎,随带加一级,诰授奉直大夫。”纪晓岚不太注意文稿的裒集与保存,随写随扔,最后,还是树馨精心收藏,集中编辑,才将《纪文达公遗集》诗文集各十六卷均“梓以行世”,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纪晓岚学问渊博、文名冠世,离不开家族文化的浸染和熏陶。
纪氏家族是一个以“诗礼传家”而闻名的家族。
纪氏家族的文化传承又受到了当地地域文化的影响。
献县一地,因汉代河间献王而得名。这是一块具有浓郁而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河间县令吴龙见曾在《重修河间献王墓祠碑记》中写道:“献邑得名自河间献王始,王讳德,景帝子,孝景前二年封河间王。”
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德传》中说献王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在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空前的文化浩劫以后,向民间广求遗书,并“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将先祖遗留下来的旧书奉献给献王。献王因此搜集到了诸如《周官》、《尚书》、《礼记》、《孟子》、《老子》等一大批先秦古文书。
他不仅倾力搜集遗书,而且还积极筹划复兴学术:“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汉武帝时,献王朝奏,献雅乐,奏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文约指明”,言中肯綮,深得武帝的赏识。
河间献王率先起来搜求抢救古代文化典籍、振复倡导学术精神,在当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后世留下了一笔难得的宝贵文化遗产,得到了后人的普遍赞誉。
唐代诗人张继拜谒献王墓,赋诗(《河间献王墓》)称道:
汉家宗室独称贤,遗事闲中见旧篇;
偶过河间寻往迹,却怜荒冢带寒烟;
频求千古书连帙,独对三雍策几篇;
雅乐对兴人已逝,雄歌依旧大风传。
宋代着名的文学家司马光在《河间献王赞》中也赞扬道:
“……河间献王生为帝子,幼为人君,是时列国诸侯苟不以宫室相高、狗马相尚,则裒奸聚猾,僭逆妄图。惟献王励节治身,爱古博雅,专以圣人法度遗落为忧。聚残补缺,较实取士,得《周官》、《左氏春秋》、《毛诗》而立之。周礼者,周公之大典。《毛诗》言诗最密,《左氏》与《春秋》相为表里,三者不出,六艺不明。噫!微献王,六艺其遂曀乎?故其功烈,至今赖之!”
受河间献王遗风影响,献县民风纯朴,乡民谨守礼法。纪晓岚曾在《日华书院碑记》一文中这样概括献县民风:
“献县,于河间为大邑,土地衍沃,而人多敦本重农。故其民无甚富,亦无甚贫,皆力足以自给。又风气质朴,小民多谨愿畏法,富贵之家尤不敢逾尺寸。”
这里辨订学术,崇尚儒流,人才辈出。清代从顺治己亥(1659)到乾隆丁丑(1757)年间,献县一邑,考中进士的就有戈英、刘隆卿、戈懋伦、戈锦、叶天枢、戈涛、纪昀、戈源、纪昭等九人,这一状况与江南的某些县相比并不是特别突出,但与当时华北各州县相比较,还是十分罕见的,由此可见献县文化之隆盛。
纪氏族人也十分尊崇献王。据《献县志》卷二“建制”中记载,献县城东十里有河间献王祠,“正殿三楹,中王位,以毛公贯公配享。”祠堂于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由当时的知县汪銮所建,隆庆五年(1571)知县赵三聘重建。清乾隆十二年(1747)又重建。这次重建的主要倡导者就是知县吴龙见以及纪晓岚的伯父纪容雅。纪容雅以乡绅的身份参与祠堂的重建,表明他对献王的尊崇。
受河间献王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纪氏族人崇尚儒学,恪守礼法。
这首先表现在纪氏族人能习学儒经,如《阅微草堂笔记》的《滦阳消夏录二》中就有“姚安公尝为诸孙讲《大学?修身》章”的记载。姚安公是纪晓岚的父亲,因他曾担任过云南的姚安知府而得名。从这一小事中可以看到纪氏族人是很注重习学经书的,且有隽异之才脱颖而出,光大纪氏家族的门楣。如纪晓岚的曾祖纪钰“国朝补博士弟子,有隽异称”,清世祖命诸生进讲《中庸》,他“敷陈词义,美鬯雅称上旨”,得到清世宗的赏识。
其次,纪氏族人家藏经书很多,如乾隆帝三十八年(1773)下诏征集天下图书,纪晓岚积极响应,所呈献的百余种书籍中,有相当一部分后来被载入《四库全书》“经部”,这些书籍大多为“先世之遗留”(《进呈书籍蒙赐内府初印〈佩文韵府〉奏谢折子》)。
再次,纪氏族人还有一些治经并能融汇经书以倡导礼仪者。如八世祖廷相,就曾着有《友于小传》二卷。此书后来为《四库全书?史部》“传记类”存目,其自序是这样介绍这部书的:“孝友皆天性,而人情日薄,往往知爱其亲,而不推其爱于兄弟,故摭拾旧迹以感发其彝良,不录帝王之事,分位殊也;不录圣贤之事,亦不录奇行异节、舍身蹈义之事,不强以所不能也。分二卷,上曰循良,下曰处变,皆士庶人家细务。”很明显,这部书主要是从“士庶人家细务”中论述孝友问题的。为了写作此书,他“托辞避暑,借其书室,日日挥汗录此篇”(《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二《史部?传记类存目》四),由此可见他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
纪晓岚的从兄纪昭着有《毛诗广义》五卷,并融汇儒家经书“嘉言懿行”,成《养知录》八卷。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介绍,“是编乃训课家庭之作,杂引诸书所载嘉言懿行,而以己意发明之。分为八类:一曰论事父母舅姑;二曰论别夫妇内外;三曰论处兄弟妯娌;四曰教子孙;五曰论厚宗族;六曰论奴仆;七曰论财用;八曰通论。”这实际上是一部利用经书教义以规范家庭内部关系的教科书。
纪氏族人不仅崇尚儒学,同时也是礼教、礼法的忠实的执行者。
曾祖纪钰博闻强记,天资聪颖,具有入仕的良好资质。但因为家有高堂老母,于是“决计归养。母卒,事季兄终身,翕好无间。从兄子破产,罄其田千亩鬻诸人,钰归自外,为赎归之。由是兄子子孙孙赖以存济。”
从伯父纪策“轻财好施”,“尝以田产三千让其弟”。至于纪氏家族的妇人也是恪守妇道、谨守闺范的典型。如曾祖母王安人“幼即端方,长而敏淑”,敬承翁姑,抚育子侄,均竭心尽力。
侄媳张氏“年十九而寡,持服三载,不去衰麻,孀居三十七年,虽酷暑未一解衣睡。对姑舅则婉容,退即端坐如枯木,……妇独与舅姑同院居,终日侍奉无倦色。姑患病频危,夜焚香泣涕祷佛,遂终身茹素。”其苛己守礼,令人敬重!这一行为就连纪晓岚本人也很感动。他说:“……彼青灯忍泪,白首完贞,凄风苦雨,阅数十年如一日,非心如铁石者不能。千百人中能尽本分者有几?乌可以庸行易之耶!”(《一侄理含暨配张氏墓志铭》)
纪氏家人还将关心他人、扶困济危视为责无旁贷之事而躬行之。在家乡的赈济乡梓,外出为官的关心子民,从先祖以迄后代,代代都流传着纪氏族人关心乡民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