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争取的。别人的优势不等于你的劣势,只要用心、用力,每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又何苦在生活中与他人争一时之长短呢?
NO5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成功的道路千万条,关键是要选择属于自己的道路,并在自己的道路上努力奋斗,才有可能成功。一味地追寻他人的足迹,就会成为大多数游荡在成功道路上的浪子,迷失方向,迷失自己。
成功不易,贵在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如果能在自己的道路上努力奋斗,则是一种幸运,因为找到正确的路已经是成功了一半了。
美国着名的企业家、教育家和演讲口才艺术家戴尔·卡耐基就是如此。
1904年,卡耐基就读于密苏里州华伦斯堡州立师范学院,因负担不起城镇上的生活费用,他只好住在家里,每天骑马到学校上课。
卡耐基是全校600名学生中5、6个住不起城镇的学生之一,他虽然得到全额奖学金,但必须四处打工,以弥补学费的不足。
后来,卡耐基发现,学院辩论会及演讲比赛非常吸引人,优胜者的名字不但广为人知,而且还被视为学院的英雄人物,这是一个成名和成功的好机会。
但他没有演讲的天赋,先后参加了12次比赛,屡战屡败。30年后,卡耐基谈及第一次演讲失败时,还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是的,虽然我没有找出旧猎枪和与之相类似的致命东西来,但当时我的确想到过自杀……我那时才认识到自己是很差劲的……”
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卡耐基发愤努力,重新挑战自我。1906年,戴尔·卡耐基以《童年的记忆》为题的演讲,获得了勒伯第青年演说家奖。这是他第一次成功尝试,这份讲稿至今还保存在华伦斯堡州立师范学院的校志里。
这次获胜,对卡耐基的一生产生了非同小可的影响。他在后来的回忆中不无自豪地说:“我虽然经历了12次失败,但最后终于赢得了辩论比赛。”
卡耐基的经历告诉我们,在自己的道路上勤奋,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卡耐基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可谓是辛酸的,但是他找到了自己的道路——演讲,并在这条道路上刻苦勤奋,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越挫越勇,最终成为一代演讲大师,其影响至今深远。一本《人性的弱点》奠定了他世界级大师的地位。
其实,生活原本就是这样,成功的道路就像一条在你面前流淌的地下暗河,只要你善于发现并为之努力,即使卖糖葫芦也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找到自己的道路,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哪怕面对不理解和非议。“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路是自己的,成功也是自己的,何必为了一点点的非议而自寻烦恼甚至放弃呢?
适合的道路或许不止一条,选择时拥有非常规的思维很重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从不记书上可以查到的知识。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向,但是一定要有为之付出的信心,和持之以恒的勤奋。
在自己的道路上勤奋,既是自己的选择,也是命运的安排,完全靠自身的才华、不借助任何外因而成功的人是不存在的。
人才有两种:一是单方面的天才,一是多方面的通才。而通才对各种知识只是浅尝辄止,不会有深入的研究。
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有约两千项发明创造,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又有谁知道这位伟大的科学家8岁上学,仅读了3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撵出校门。而且他一生的大部分时期都患有严重的失聪症。
但是爱迪生工作刻苦,毅力超人,完全弥补了他所有的缺陷,不仅发明了电灯、留声机等,还创办了很多公司。
爱迪生的一生不能不说是成功的,虽然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身体还有病疾,却取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成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但是奇迹的取得,离不开爱迪生执着于自己的选择和为之付出的汗水。爱迪生因为在火车上作实验而导致耳聋,为找到合适的灯丝而试验了上万种材料……
这些近乎妇孺皆知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自己的道路上勤奋,是达到成功的首要途径。尽管还有很多方式,但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并让它发挥价值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能够正确选择自己道路的人,从不害怕前进道路上的艰辛。勤奋出天才,实践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谁又会吝惜汗水?
关于勤奋自不必多说,勤奋可以弥补我们很多不足,甚至是生理缺陷。天道酬勤,勤需有道,漫无目的地忙碌不仅毫无意义,而且让自己显得蠢笨。真正的勤奋是在自己的道路上无穷探索,哪怕这条道路没有参照的模式可循,哪怕是在摸索中徐行。
只要自己清醒,自己认可,自己透悟,在自己的道路上勤奋。跨一步,成功的桂冠就将戴在你的头上。
NO6掌握屈伸之道,谙熟方圆处世
在屈中处世,在伸中立志;在屈中为人,在伸中立德;在屈中做事,在伸中立业。屈伸之间彰显的是人生智慧。
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做事的锦囊。何时何事可方?何时何事可圆?如何做到“方圆无碍”?有待我们在生活中求得正解。
能够把圆和方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是人生的大智慧。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标准虽没有一定之规,但一定要恰到好处,左右逢源,这就是古人说的“中和”“中庸”和“自然”。
小事要屈,大事当伸
“能屈能伸”是出于《史记》的一个成语,因内含哲理,故流传久远。何谓“屈”?何谓“伸”?
书中有云:屈是拉开的弓,伸是射出的箭,只有拉得紧,才能射得远。屈是伸的前奏,伸以屈作为铺垫。伸是屈的目的,屈是伸的手段。何事该“屈”?何事该“伸”?小事要屈,大事当伸。此为智者所为也!
屈,是一种难得的糊涂,一种“水往低处流”的谦;在困境中求存的“耐”,在负辱中抗争的“忍”,在名利纷争中的“恕”,在与世无争中的“和”。
伸,是以退为进的谋略,以柔克刚的内功,以弱胜强的气概;是“无可无不可”的两便思维,是“有也不多,无也不少”的自如心态,是“不战而胜”的上善兵法。
“屈伸”者乃苦乐同在,祸福相依,成败相生。善于屈伸者,有刚毅勇猛的沉着,有沉静蕴慧的平和。善于屈伸者能承受大喜悦与大悲哀。善于屈伸者,行动时干练、迅捷,不为感情所累;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且一旦时机再现定会适机而动、东山再起。善于屈伸者,没有失败,只有沉默——面对挫折与逆境积蓄力量的沉默。
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只有这样才能办成大事,才能逐渐走向成功。
司马懿出仕于208年(即赤壁之战那一年),当时已经是而立之年。在此之前,他一直住在许昌城中,却始终对曹操避而不见,因为他从心底看不起出身低贱的曹操。求贤若渴的曹操像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一样,也是先后拜访了三次,司马懿才答应出山。初入曹营的司马懿一开始做的是文学掾,负责抄抄写写之类的杂事,这对于在军事和政治上极有天赋的司马懿来说真是大材小用了。但司马懿对此毫不在意,他知道此时必须一直“屈”着。后来他官升丞相府主簿,但始终没有带兵作战的机会,只是作为谋士提出过两次重要的军事计策,一是在曹操取下汉中后力劝乘势进攻刘备立足未稳的西川;二是献计联合东吴共同对付得到汉中的刘备。曹操只采纳了后者,使得不可一世的西蜀大将关羽命丧建业,可以说关羽是间接死于司马懿之手。在孟达响应诸葛亮北伐时,身为荆州都督的司马懿终于有了第一次带兵作战的机会。这一仗打得十分干脆,让司马懿在魏明帝曹睿心中的地位大大提升。魏都督曹真病逝后,司马懿继任为魏都督,终于有了和诸葛亮交锋的机会。司马懿采取的战术是坚守不战,为此受到了诸葛亮的种种羞辱,但司马懿此时很好地发挥了他能“屈”的长处,最终拖死了诸葛亮。随后他又开始“伸”,带兵平定了公孙渊的反叛,使得在魏明帝心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到了极点。魏明帝死后,执政的曹爽根本不给司马懿机会,面对变化了的政治局势,司马懿采取了“屈”的策略,蛰伏朝廷之中。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从魏明帝病逝到着名的“高平陵事件”,正好是十年,司马懿果断消灭了曹爽的势力,为后来的晋取代魏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