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到处都有龙的形象,或是石雕,或是彩绘,或是刺绣等。
自古传说龙有九子,它们的形象、性格和爱好各异。古时人们紧密结合各种装饰的需要,将每一龙子都做了非常巧妙,而又恰到好处的安置,使它们成了中国一套比较完整的点缀性装饰物。
龙袍 为了显示帝王其至高无上的尊严与权威,皇帝穿的衣着被名曰为“龙袍”,并特别讲究要取其阳数之极“九”的天数,即龙袍上要绣九条金龙。如《大清会典·舆服》中载:“皇帝龙袍,用明黄、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纹),金龙九。”尤其是皇帝即位登极、发诏书以及元旦、冬至和皇上生日等,都要在金銮殿举行庆典活动,皇帝特别要穿上龙袍升座。殿前,其“露台”上,陈列的鹤炉等,都升起袅袅香烟。金銮殿廊下的金钟、玉磬和笙、笛、箫、琴等齐鸣,跪在丹墀和广场的文武百官三呼万岁,充满了肃穆的气氛。
明代皇帝穿的龙袍,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作过这样的记载:“凡上供龙袍,我朝局在苏杭。”就是说,明朝供皇帝穿用的龙袍,其织染局设在苏杭二州。那么“龙袍”是怎样造出来的呢?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说“……其花楼高一丈五尺,能手两人,手提花本,织过数寸,即换龙形。”所谓“花楼”,就是指明代时的织布机。织造龙袍,一般由两个技术熟练的人掌握“花楼”,手里拿着花样提花,每织过数寸后,就换另一段龙形图案。织绣龙袍,与一般织品不同,其人工的繁重和成本,都要增加十几倍之多。
云龙阶石 保和殿后面的御路“云龙阶石”不仅是紫禁城内最大的一块精美的石雕,而且也是我国石雕艺术中著名的国宝。保和殿的“云龙阶石”,可以说是属于我国各地保存下来的许许多多石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块,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如今已为故宫一大景观。它对周围环境有极重要的点缀作用。
“云龙阶石”表现了雕石艺术大师们的非凡技艺。他们根据宣扬帝王权力至高无上的需要,在保和殿后面的“御路”上,在一块又大又厚的巨石上,精雕细琢九条腾飞的巨龙,出没于流云之间,下面为海水江崖,不仅如此,其石雕的四周,还刻有卷草纹图案。整块石雕构图,极严谨壮观,形象生动,雕饰精美,成为我国古建石雕艺术之著名的国宝。
今日人们能够看到的云龙阶石,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据说最初为明代的遗物,到了清乾隆年间,朝廷下令让雕石艺人将巨石上的原雕纹去掉,重新雕刻云龙纹图样或曰图案,即成为“云龙阶石”了,并且被保留至今。据《北京文物报》载:“重新雕刻此石,清内务府的档案中有详细记载。大石雕的尺寸和重量,清档案中也有记载。按清时计量推算,石雕长16.75米,宽3.07米,厚1.7米,这是重雕的尺寸。”据说,云龙阶石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大的一块石雕,其重约200吨,而“重雕前重量为239吨,但在开采这块石料的毛坯时应约为300吨。”
据行家所言,这块300吨重的石料,为艾青石,它出自北京郊区的房山区大石窝村。这巨大的石料,究竟是怎样从百里之远的大石窝村运进京城皇宫的呢?那时,当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运输工具,完全是靠人力和采取一种土办法。就是在运石的路上,每隔一里之远的地方挖上一口井,待冬天严寒结冰季节,取井水泼成冰道。再调集千余骡马换着拉动巨石,不断移动滑行,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地搬运到北京皇宫内。
老北京时,人们相传说:巨大石雕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同时于永乐十八年落成,至今已有580余年的历史了。
鸱吻 有多种传说。一说,由于它喜眺望,所以,人们将它装饰在屋檐上。一说,由于它能喷浪成雨,故将它装饰在屋顶的正脊两端,取喷水镇火之意。
蒲牢 其形象,似龙非龙,似鱼非鱼。传说它不仅是一个多舌者,而且又喜爱音乐,因此,与钟的关系极为密切。“钟”,在我国古代属于一种乐器,常见的有圆钟和扁钟。扁钟音短,容易听出节奏来,所以古时就将扁钟组合在一起,成为古乐器——编钟。圆钟的特点是大而单一,声长,古时称它为特钟,有钮可供悬挂。人们根据蒲牢喜音乐的特性,便将它铸于钟首为钮,让它在许多地方长鸣。
屃赑 亦作赑屃。《本草纲目·介部》里记载:“蠵龟就是屃赑。”它的形象非龙似龟。传说蠵龟喜文字,善负重,又特别喜欢扬名,因此与“碑”的关系很密切。
碑 秦以前是宫、庙门前用以识日影和拴牲口的竖石,属于生活用品。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天下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遂自封为“皇帝”。李斯等人为秦始皇刻石记功,树立碑碣之风自此而始。
传说夏代以前,蠵龟常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兴风作浪。大禹治水时将它收服。因其推山、挖洞、筑坝,协助大禹治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治水毕,大禹担心它旧习复发,便下令搬一块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螨龟治水的功业,让它驮着。这样,正好符合龟喜文字、善负重、爱扬名的性格。因此,自秦代开始,刻石艺术大师们为了装饰碑座的需要,便据此传说塑造了驮碑的形象。
狻猊其形象,非龙似狮又似马,《穆天子传》里记载:“狻猊野马(一天)走五百里。”传说它好烟火,因此人们将它装饰在香炉盖上。又因它似雄狮,所以也常装饰在佛座下,或者作镇兽,以示压邪。此外,还传说狻猊象征吉祥和威严,所以人们也有时把它装饰在宫殿的岔脊上。紫禁城太和殿的岔脊上就排列着一队小兽,领头的是“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
狴犴 传说它好诉讼,十分凶悍。《升庵全集》81卷里记载:“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狱门。”由此可见,从古时候起就将它装饰在监狱门上,作为监狱的一种标志。
趴□ 其形象,非龙非虾。传说它喜与水为伴,建桥艺术大师们,就把它装饰在桥栏顶端,或桥上有关部位。
饕餮 相传它是一种贪食的恶兽。因此,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饕餮头部作装饰。《吕氏春秋·先识》里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
睚訾 传说它残忍好斗,目光凶狠。因此,古人就非常巧妙地把它装饰在兵器上。《辞海》“睚眦”条目载:亦作睚□。瞪眼睛,怒目而视。
椒图 传说它性格特点是厌烦生人。因此,人们常常把它装饰在大门口。
保和殿的基本的情形,《今日北京》一书里作了详细的描述:
明初名谨身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更今名。在紫禁城前朝,中和殿北,为三大殿之后殿,居全城中轴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今殿为清乾隆年间重修。与太和殿、中和殿共三层台基。殿南向,宽九间(49.68米),进深五间(24.97米),重檐歇山顶。前后各有石阶三出,中间为浮雕御路,其中,殿后云台下层御路石长16.45米,宽3.06米,浮雕九龙云水纹,材巨质佳,雕凿精细,为古建石雕艺术之著名国宝。殿内陈设偏重丹红色。明代大典前,皇帝在此穿衣服,戴冕。清代皇帝每年除夕在此筵宴外藩。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科举殿试在此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