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草除根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很早就有了这种理解和认识。《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伩矣。”(芟夷,除草。蕴崇,积聚,堆积)也作“斩草除根”。北齐魏收《为侯景判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不论什么性质的社会,凡是属于上层统治者之间的政治斗争,例如,争夺帝位,夺权与反夺权,可以说自古以来,基本上就是实施武力镇压,并且是镇压得越彻底就越好,防止后患。明成祖朱棣皇帝也不例外,他深受儒家经典《左传》“斩草除根”的影响。
最突出典型的例子,就是朱棣取得了天下,当上了皇帝,定都北平(北京),为大明朝长治久安考虑,不仅很快就着手处理了此类问题,而且处理得相当彻底,不留后患。正像《中国历代丑闻录》里所作的描述“成祖朱棣进京后,把那些亲近建文帝的臣下共50多人,张榜于朝堂,指为奸臣,分别等级,悬赏捉拿(今日称通缉令)。即皇位后,就对这些人大加诛杀。首先提出削藩的齐泰、黄子澄都被整族地杀掉了。”方孝儒亦被朱棣杀掉了。方孝儒为何许人?他为什么会被朱棣杀掉呢?
方孝儒(1357—1402年)明浙江宁海人,字希直,又字希古,人称正字先生。宋濂弟子(宋濂,明初文学家)。惠帝时任侍讲学士。燕王(成祖)兵入京师(今江苏南京)后,他不肯为成祖起草登基诏书,被杀,凡灭十族(九族及方的学生)死者达八百七十余人。著有《逊志斋集》。
方孝儒之死,可作出这样合情合理的解释也就是说,方孝儒如果会保护自己的话,完全是可以避免这场灾难的发生的。因为在关键的时候,方孝儒是极端同执的目中无人,“老子天下第一”,把谁都不放在他的眼里。所以,方孝儒必然是会遭受到一场灭顶之灾;敬酒不吃吃罚酒,方孝儒就是属于“吃罚酒”这种类型的人。而这种类型的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是在非常关键的时候“敬酒不吃吃罚酒”,而酿成大祸。方孝儒亦不例外。据《中国历代丑闻录》载:
方孝儒是建文帝的文学博士。朱棣进京后,把他逮捕入狱。后来,朱棣准备登基,需要人起草即位诏书,众朝臣都推举方孝儒,孝儒才被释放出狱,且受命草诏。他穿着孝服,来到殿廷上,悲痛大哭。朱棣对他说:“我是学习周公辅助成王的。”
方孝儒问:“为什么不立成王之子?”
“国家需要年长君主。”
“为什么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见他管得这么多,就从宝座上站起来,走下丹陛,耐心地对他说“这是朕之家事,先生别过问得太多。”叫左右拿礼札给他,又说:“诏天下,非先生不可。”(这说明朱棣皇帝非常尊敬方孝儒先生;然而,方孝儒却怎么样呢?——笔者注)
方孝儒掷笔于地,且哭且骂道(像泼妇似的——笔者注):“死就死吧,诏书绝不可草。”
朱棣大怒(朱棣毕竟是人,不是神,人,都会有喜怒哀乐——笔者注),厉声骂道:“偏不让你马上就死。就是你自身不怕死,也不怕诛九族吗?”方孝儒答:“即使诛十族,你也对我无可奈何。”(简直是火上浇油——笔者注,不可取,结果怎样呢?)朱棣命令把他关进狱中,并大抓其亲族朋友门生,每抓一人,都带来让方孝儒看一看。但是,方孝儒始终不为所动(实际上,表现出方孝儒对别人一点都不负责——笔者注),于是,九族全诛,然后才把方孝儒处以万剐刑。此后,朱棣还是不肯罢休,又把他的朋友门生作为一族,也全杀掉,真的诛了十族,共杀873人,而发配荒郊充军被折磨死的就无从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