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月7日开始,美国政府接连数日开会研究对策。在会议中,门罗总统和陆军部长约翰·卡尔霍恩极力赞同接受坎宁建议,只有时任国务卿的约翰·昆西·亚当斯坚决反对。约翰·昆西·亚当斯是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的儿子,年轻时就开始参加外交活动,具有极其敏锐的政治嗅觉。
亚当斯凭借其丰富的外交经验在内阁会议上提出了自己对坎宁建议的看法。他认为,神圣同盟是不会轻易对拉丁美洲的革命横加干涉,因为这些国家的行动都是受利益驱使,不会为恢复毫无利益可图的西班牙殖民体系而战。不仅如此,神圣同盟自身在拉美地区的瓜分上本就存在分歧,其与英国在古巴的分配上也存在争议,所以英国也不会同意神圣同盟向拉美出兵。因此亚当斯指出,坎宁所说的神圣同盟将出兵拉美一事并不可信。亚当斯在内阁会议上据理力争,最终使内阁采纳了他的意见,回绝了坎宁建议。
就美国对欧洲和美洲的外交政策问题,亚当斯认为应该把美洲问题同欧洲事务区分开来,采用完全为美洲自身事业发展而奋斗的一种立场,美国应该以一种更为独立与灵活的方式宣布美国政府的原则。11月17日,俄国使节图耶尔递交给亚当斯的沙皇供驻外使节传阅的信函摘要得到了恢复,这也成为美国政府就拉美问题向英国表明态度的一个契机。俄国大使的这封信主要阐释了君主制的原则,并对共和主义进行了批评。于是亚当斯便借题发挥,趁机阐明了美国的主张和立场。
门罗总统也接受了亚当斯的建议,促使美国单方发布了对坎宁建议的态度。在11月29日和30日两天时间里,亚当斯代表美国政府给拉什连续发送了两封公函,命令他拒绝坎宁建议。
门罗发表宣言
在门罗总统的任期内,民主共和党几乎毫无阻力地执掌着美国政府的大权,美国经济发展也逐渐步入正轨。但门罗知道自己在政绩上还没有突出的成就,因此,当1823年坎宁提出英美两国在拉美进行合作的建议时,他意识到这是一个能够使自己青史留名的机会,于是便极力支持坎宁的建议。但在内阁会议的激烈讨论中,门罗总统最终还是接受了国务卿亚当斯的观点,对坎宁建议持否定态度,同时也抛出了自己的主张。
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在向国会提交国情咨文时,宣读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门罗咨文”,其思想内容和政策主张大多源自亚当斯。虽然亚当斯是“门罗咨文”的主要炮制者,但咨文中的对外政策部分还是以总统门罗命名,被称为“门罗主义”。“门罗宣言”的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即“美洲体系原则”、“互不干涉原则”和“不许殖民原则”,这三条原则也成为此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指导思想。
早在美国开国之初,那些开国元老们就设定了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方针。到19世纪20年代,随着美国的逐步强大,在拉美问题上也对欧洲提出了带有“孤立主义”性质的“美洲体系原则”,“门罗宣言”就是向欧洲发表美洲各国集体孤立于欧洲的标志。美国此举的目的显然是要为日后独霸拉丁美洲创造条件,而并不是与这些美洲国家有什么共同的利益。以此为借口,美国将拉丁美洲逐渐纳入自己的权益范围之内,不准欧洲势力插足,并在“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这一旗号下,堂而皇之地将美洲变成了“美国人的美洲”。
“门罗宣言”的发布虽然拓宽了美国向外扩张的道路,但并没有在欧洲引起巨大震动。这一时期内,神圣同盟中的俄国、法国相继放弃了争夺拉美利益的企图。门罗之所敢于向世界发布政策宣言,主要是基于欧洲大陆上英国与神圣同盟的矛盾。在英国的实力掩护下,美国将其政策主张宣扬了出来。“门罗宣言”抛出之后,除了英国之外,欧洲其他各国的政治家们对其表现出一种轻蔑的态度,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英国关注此事则是因为美国这一举动使英国的外交策略陷入了被动的局面。坎宁严厉批评了门罗的咨文。随后,为了抵消“门罗宣言”带来的不利局面,英国开始转变对拉美独立国家的态度。1824年,英国先后承认了阿根廷、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的独立地位。
事实上,不仅是在欧洲大陆,在美国国内,门罗咨文的发布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对美国政府来说,“门罗主义”充其量只是一种对外的应急策略,并不能单独作为外交的基本战略来执行,因此政府也没有立即将其付诸实践。这说明美国当时与欧洲强国依旧存在实力上的差距,不仅在对拉美的贸易份额上远不如英国,海军力量也只是法国的1/4,俄国的1/8。正因为这种实力上的差距,美国在外交政策上仍处于一种被动退让的局面,在向拉美地区扩张时也不敢过于张扬。
但对拉美方面来说,“门罗宣言”涉及了整个美洲的利益,因此当其传到拉美独立诸国时,不出意外地引起了大范围的轰动。但其后拉美各国对“门罗宣言”的看法却经历了一个由欢呼到失望,由失望再到冷淡的过程。这种态度的转变中包含着诸多复杂的因素。
1824年初,门罗咨文传到了哥伦比亚,当地的《委内瑞拉人报》于1月10日刊登了西班牙译文版的咨文,并在17日发表社论,对其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哥伦比亚代总统桑坦德甚至在报刊上发文称赞“门罗咨文”是维护国家独立的武器;巴西外长梅洛也认为门罗咨文的发表意味着美国将与美洲各国一同扞卫自己领土与权利。但是美国之后的表现却让拉美各国看出了美国发表该咨文的真实目的和意图,因此各国逐渐心灰意冷,最后转投英国。
当时,法国被造谣要对哥伦比亚采取手段,对其政治进行干预。同年7月2日,哥伦比亚根据“门罗宣言”的原则向美国求助,希望能与美国结成联盟。但8月6日亚当斯却拒绝了哥伦比亚的请求。对此,亚当斯做出了一系列的辩护和解释,大意就是说如果“危机”到来,美国也得事先征求英国的合作才能采取行动。
美国拒绝了哥伦比亚代总统桑坦德的结盟请求后,哥伦比亚也一改亲美态度,声称英国才是真正能够阻止外国干涉美洲事务的国家。不仅是哥伦比亚,巴西、阿根廷、秘鲁等国的类似请求也都遭到了美国的拒绝。这充分说明“门罗咨文”只会倾向有利于维护美国自身利益的解释,而从未发挥其所述原则的作用。1826年5月23日,美国对墨西哥结盟请求的拒绝引起了墨西哥总统的强烈不满。此后,英美两国的地位在拉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许多拉美国家都由“亲美”转向“亲英”,坎宁甚至被提升到了“拯救者”的地位。
在拉美诸国对“门罗咨文”和与英美关系的问题上,有一个人的态度十分值得注意,那就是拉丁美洲独立解放运动的着名领导者玻利瓦尔。“门罗咨文”传到拉美时,玻利瓦尔虽然对其表示赞赏,但在他心目中英国的支持才是最重要的——拉美国家只要与英国保持友好关系,获得英国的支持,就能够抵御欧洲强权国家的侵略。在玻璃瓦尔的影响下,拉丁美洲国家上空弥漫着亲英的空气,各国对“门罗咨文”的态度也变得十分冷淡。
就实际效益来看,“门罗咨文”仅仅是一个宣言,并没有产生过实际效力。19世纪40年代后,“门罗主义”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开始发挥作用,对美国排斥欧洲势力、独霸拉美有着不可抹灭的指导意义。
向中美洲挺进
除了觊觎拉丁美洲外,美国还企图占领中美洲。这一想法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已经显露出来。但当时英国的实力强于美国,在国际上也更具有地位和影响力,美国鞭长莫及。
1826年6月,在玻利瓦尔的倡导下,一场旨在促进拉美各国内部团结的会议在巴拿马召开。英美两国都接到了邀请,但态度却截然不同。英国方面,坎宁迅速、坦然地接受了邀请。而在美国,这封邀请函甚至被提到国会上进行讨论,很多议员恐惧与英国交锋,反对出席这次会议。最后,在亚当斯的坚持下,美国政府才派出代表前往巴拿马参加会议。但国会做出这个决定的前提是亚当斯表示“美国不会与任何国家结盟,而且保证不会让欧洲国家在美国国内建立殖民地”。
会议中,实力强大的英国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坎宁的示意下,英国代表强烈抨击了美国的“海上自由原则”,以此说服拉美国家改变原有的航海体系。美国倍感压力,最终向英国的实力屈服,表现得十分软弱。
可以说巴拿马会议是美国外交史上的一次败笔。在英国这样一个强大对手的压力下,美国向中美洲扩张的实力尚显不足。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彻底控制了中美洲地区,完全阻挡了美国向中美洲的进军。美国的软弱态度让英国在中美问题上更加有恃无恐。1833年,英国扩大了其在中美洲的属地,不断侵犯中美联邦的权利,破坏中美洲国家的主权完整。对此,美国依旧置若罔闻。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急剧发展,实力大为增强。到十九世纪中期,美国工业总产值已经高达十个亿。与此同时,英国已经将侵略目标转移到了东方地区,对中美洲的控制逐渐减弱,美国便借此机会逐步争夺对中美的控制权。
在此之前,美国已经完全掌控了北美地区,更加急切地盼望打开一条中美洲海道。中美地峡的贯通不但可以加强美国东西海岸的联系,还可以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开拓一条新道路。美国利用自己强大的实力优势迫使哥伦比亚政府签订了条约,独霸河运权和地峡修坝权等一系列权利,开始向中美洲地区挺进。
美国的一系列举动使英国感到了威胁。除了对美国表示强烈的不满和反对之外,英国还利用海上优势,不断地派出军舰在中美海岸游弋,以此来向美国示威,且不断地向美国政府施加压力。由于两国的实力平分秋色,最后双方在此问题上终于做出了妥协和退让,并于1850年4月签订了《克莱顿-布尔沃条约》。客观来说,英国此次在中美地峡问题上确实作出了适当的让步,而美国也借该条约的签订取得了在中美地区和英国同等的地位。
随着实力的逐渐增长,美国开始不断地要求英国放弃其在中美地区的权利。但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实力也不容小觑,所以直到内战结束之后,美国才跨越了中美地区,开始向南美入侵。
在美国的扩张进程中,古巴受到的威胁首当其冲。但事实是美国虽有心彻底地吞并这个国家,却忌于英法两国的强大实力迟迟未敢采取行动。在古巴问题上美国所采取的外交政策一直是让西班牙维持对古巴的控制权,防止古巴被英国或法国强占。
古巴当然不满一直受欧洲大国的统治,于是强烈要求解放。与此同时,哥伦比亚和墨西哥也有解放古巴的意图。古巴一旦独立,美国强占古巴的企图就会被破坏,于是美国对此表示强烈的反对。美国国务卿克莱认为古巴解放后,英国必然会插手该地区的事务,美国会因此受到严重的威胁,因而积极主张维持古巴的现状。
英国此时也闻声而动。由于英国之前与西班牙在葡萄牙问题发生了争执,于是想借古巴问题对西班牙政府施加压力。这样一来美国更加恐慌,甚至改变了一直以来的外交策略,希望将古巴至于英美两国的共同控制之下。
到了50年代,美国南方的奴隶主们不断对外扩张,希望以此来扩张自己的实力。这样一来古巴问题便重新列入了美国政府的扩张日程,之前的妥协态度也变得越来越强硬。在这个背景之下,美国在1854年10月召开的奥斯坦德(比利时首都)会议上就古巴问题发表了一篇宣言,即《奥斯坦德宣言》。美国对古巴的野心在该宣言中昭然若揭。该宣言称古巴一直就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美国应该主动收购古巴。更为荒谬的是,美国以古巴属于整个美洲大家庭为借口,想要将其完全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如若备案,古巴问题将会对整个美洲大家庭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和危害。
虽然美国政府以条件尚未成熟为由拒绝了该项宣言,但炮制这份宣言的詹姆斯·布坎南却因此于1857年登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布坎南之所以能谋求到这一职位是因为他在《奥斯坦德宣言》中对古巴问题的态度和解决办法完全符合南方奴隶主对外扩张的利益要求,因此得到了他们的青睐和支持,而奴隶主的切身利益也一直是美国政府制定内外政策的指路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