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和休闲的关系可通过劳动理论解释:每个人每天的时间都是有限的24小时。时间资源配置主要有两种用途:工作和休闲。工作是指有报酬的活动,如上班或从事商业活动。休闲是指没有报酬甚至需要支出的活动,如睡觉、读书、旅游等。
世界上不工作的人很少,但不懂得工作的人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具有“三高”(高学位、高职位、高收入)的精英阶层,工作时间不但没有缩短,反而有加长的趋势。这些精英阶层的竞争力一方面来自信息资本、知识资本。而信息资本、知识资本消耗快、储备慢,他们不但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一边工作一边补充,另一方面还要应对群体的内部竞争。这样,工作时间自然会延长。为此,工作必须要注重休闲。
休闲可以看成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标志,休闲质量的高低就反映了国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高低。闲暇时间是个人用来享受、娱乐、发展个性的时间,由此闲暇消费就具备了与其他消费不同的特殊性。
合理的闲暇使劳动者的体力、智力得到恢复和发展,大大有利于劳动者质量的提高。这是因为增加闲暇时间,能使劳动者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就能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技能的提高能够有效地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增加休闲时间是一个全球运动,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加班加点在有些地方具有“普遍性”。长期超时工作,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人们在关注关注收入提高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工作与休闲时间的平衡。
【知识链接】
文化消费
是人们用于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等相关方面的支出和消费活动,是促进社会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居民文化消费比重上升,是恩格尔系数下降的重要原因。
经济增长与失业有什么关系——奥肯定律
美国著名的凯恩斯派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1%。若当年实际上的GDP增长率超过潜在GDP增长率的2个百分点,则可以使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即失业率与实际GDP增长率缺口之间的比例为1∶2。这条经验法则以其发现者为名,称之为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为防止失业率上升,实际GDP增长必须与潜在GDP增长同样快。如果想要使失业率下降,实际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增长。因此,摆在政府面前的选择是,即一定要保持GDP的高速增长,这样一方面能迅速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能较好的解决未来的就业压力。
不过,奥肯所提出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的具体数量关系只是对美国经济所做的描述,而且是特定一段历史时期的描述,不仅其他国家未必与之相同。当中国正在为经济增长欢呼时,却发现失业率也在增长。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985~1990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89%,同期就业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61%;1991~1995年,全国GDP平均增长率为11.56%,同期就业人口年增长率为1.23%;1996~1999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30%,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96%。今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与此同时,登记失业率亦然居高不下。可见,我国就业增长率并没有随GDP增长率同步增长,反而出现较大幅度降低现象。被国内外实践普遍证明的“奥肯定律”,为何在中国“失灵”?
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合理的解释:一是虽然经济增长了,但老百姓的收入并没有随之水涨船高,于是内需无法启动,第三产业发展不起来;二是第三产业虽有发展,但是第三产业的劳动条件和劳工权益太差,劳动者的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变成了“工时超长型产业”,自然吸纳不了太多的员工。
很多人往往有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经济增长可以一俊遮百丑,只要经济增长了,社会上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于是不惜一切代价招商引资,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资本利益。
现在,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经济增长的目的:经济增长是为了增进民众福利,还是GDP和税收的数字攀升?经济增长使人与自然、人与人更和谐,还是有意无意地加剧了贫富差距以及人与资源、环境、人与社会的紧张对立?如果是前者,经济增长的正当性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如果是后者,那样的经济增长就是非正义的,不仅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反而会制造出更多的环境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
【知识链接】
阿瑟·奥肯生平
阿瑟·奥肯(Arthur M. Okun,1928—1980)美国经济学家。他倾向于凯恩斯主义派,长期以来致力于宏观经济理论及经济预测的研究,并且从事于政策的制订及分析。奥肯的著作甚多,但大多是研究报告,在美国经济学界有相当的影响。他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分析了平等与效率的替换关系,提出了估算 “可能产出额”的“奥肯定理”。
物价上涨pk失业——菲利普斯曲线
1914年,威廉·菲利普斯出生在新西兰的一个农民家庭。15岁那年,他在澳大利亚的一个金矿做工,晚上收工后,还在昏暗的灯光下自学电机工程。1937年他到了英国,在伦敦电力局找了一份工作,还参加了英国电机工程师协会。二战爆发后他投笔从戎,在太平洋战场上作战,还在日本兵的战俘营里待过一段艰难岁月。
战争结束后,32岁的菲利普斯脱下军装,到伦敦经济学院学习社会学,这时他才在课堂上接触到经济学,并深深为之吸引。其实,真正触发菲利普斯灵感的,不如说是经济学里把国民收入视为循环流量和把经济系统视为水压机的想法。
菲利普斯据此设计了一种解释凯恩斯经济学的教学模型,他在有机玻璃的管子里装进彩色的水流,运用动力学的原理,使这些彩色的水流来流去,模拟国民收入流程。他自产自销,造了许多这样的模型卖给研究机构和大学。这个精巧的设计还帮助他谋到了一个在伦敦经济学院教书的职务。
后来,菲利普斯对稳定政策和经济动态系统的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4年他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封闭经济中的稳定政策》,其中讨论的就是反应滞后对宏观稳定政策的影响。
在1958年,菲利普斯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1861~1957年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后来所说的菲利普斯曲线就是在这篇文章中首先提出来的。
菲利普斯曲线,就是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发现:名义工资的变动率是失业率的递减函数;即使当名义工资的增长率处在最低的正常水平,失业率仍然为正(菲利普斯的统计大约为2%~3%)。由此他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PSC2.EPS;%80%80,BP〗
图中,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因此,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知识链接】
原始菲利普斯曲线
原始菲利普斯曲线关注名义工资,没有考虑通货膨胀预期。首先,工资变化率决定实际失业率,失业对工资增长具负面影响;其次,通货膨胀率等于工资变化率。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呈替代关系。二战前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关系在一些国家中相当稳定,并与经验观察高度吻合。
职场中的“金饭碗”——不可替代性
弥子瑕是卫国的美男子,他很讨卫灵公的喜欢。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生了重病,可是京城离家甚远,为了尽快赶回家去替母亲求医治病,弥子瑕假传君令让车夫驾着卫灵公的座车送他回家。卫国的法令规定,私驾君王马车的人要受断足之刑。卫灵公知道了这件事,反而称赞道:“真是一个孝子!为了替母亲求医治病,竟然连断足之刑也无所畏惧了。”
又有一次,弥子瑕陪卫灵公到果园散步。弥子瑕伸手摘了一个又大又熟的蜜桃,当他吃到一半的时候,想起了身边的卫灵公。弥子瑕把吃剩的一半递给卫灵公,让他同享。卫灵公毫不在意这是弥子瑕吃剩的桃子,说:“你忍着馋劲把可口的蜜桃让给我吃,真是对我好啊!”
弥子瑕年纪大了以后,容颜逐渐衰老,卫灵公就不那么喜爱他了。弥子瑕有得罪卫王的地方,卫灵公不仅不再像过去那样迁就他,而且还要历数弥子瑕的不是:“这家伙过去曾假传君令,擅自动用我的车子;目无君威地把没吃完的桃子给我吃。至今他仍不改旧习,还在做冒犯我的事!”
后来卫灵公终于找了一个借口,把弥子瑕治了罪。
弥子瑕前后遭遇截然不同的待遇,是因为以前他的美貌获得卫灵公的喜欢,后来容颜衰老就不再获得卫灵公的喜欢。换句话说,以前他是不可替代的,后来已经成为可替代的人了。这其实涉及经济学上的替代效应。
替代性不仅仅存在于物品与物品之间,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我们知道,无论是一个社会,还是一个企业,其本身的资源都是稀缺的,一个成员在组织中能占多大份额,取决于他在这个组织里的重要性,即其替代性的大小。
在组织中,如果一个人很容易被替代,那么他本身的价值是不高的,如果一个人想要得到比别人更多的资源,他就必须比别人更具有不可替代性。
比如很多企业都非常努力企业研发人员的待遇,因为这些人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一旦被其他企业重金挖走,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将是巨大的,这些人对企业来说是不可替代的人。不像普通员工,你不愿意干,想干的人多的是,企业很容易从劳务市场上找到替代品,正是由于普通员工的替代品多,因而普通员工的工资与技术层、管理层差距很大。所以,那些著名企业CEO的年薪动辄几百万,而普通员工的年薪可能还不及他们的一个零头。
不要觉得不公平,如果你想让自己获得与他们同样的待遇,你就要先让自己也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当今竞争激烈职场中,众多大、中、小型企业出现危机,裁员成了压缩成本抵御寒冬的最后武器,另一方面,随着大学扩招后患的漫延,就业市场出现“人才”严重过剩的现象。这两方面的残酷现实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找工作的人四处碰壁,有工作的人危机四伏。就业危机已经来临,只有那些可能成为不可替代的员工的人,才可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企业裁员正在进行,只有那些不可替代的员工才不会被裁掉,才能升职加薪与公司一起成长。
【知识链接】
替代性市场法
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只是部分地、间接地反映了人们对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的评价,用这类商品与劳务的价格来衡量环境价值的方法。
工作之前先算一笔账——择业与跳槽
临近年终,视跳槽为家常便饭的许娜又开始考虑跳槽的事了。说起来,许娜的个人资本也算不错:名牌大学财经系毕业,英语六级,口语不错,靓丽的外表。但她的资本使得她总不满足于现状。于是她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研究人才网的招聘信息,如果哪家公司开出的待遇比现在的公司高,那她一定毫不犹豫地奔向那家公司。许娜对那些好几年都待在一个单位,没有跳槽打算的人总是嗤之以鼻:“每个月拿这么一点工资,不跳槽,这辈子能混出什么来!”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其实这句话意在告诫人们在人生的关键点选择要慎之又慎,避免作出错误的决策。一旦发现当初择业出现失误时,人们往往便会转而“跳槽”。
跳槽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我们也会发现身边总有一些频繁跳槽的人,他们总是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跳来跳去成“跳蚤”,在跳槽之前,自己有没有算过一笔账呢?
现在,我们帮上述故事中的许娜算一笔经济账,没准她就会重新考虑跳槽的问题了。对于一般人来讲,跳槽的成本与收益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是时间的机会成本。如果想跳槽成功,就要花费时间搜集并分析招聘信息,对市场上的招聘企业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个过程中,跳槽者要付出时间、精力等成本,还要承担等待、焦虑、忧虑等心理压力。当信息不明朗时,还会为如何抉择而感到痛苦。
第二是薪资的机会成本。跳槽意味着你放弃本有的薪资,以及因此而可能获得的潜在薪资、福利等待遇。假如你本有的月薪是5000元,加上奖金、补贴和保险等,可能近8000元。如果你不能在辞职的当月找到工作,那么这8000元即是你跳槽所付出的机会成本。
第三是人际关系的机会成本。当你在一个环境里工作,获得的报酬不仅是货币工资,还包括学习锻炼的机会和人脉关系。人脉就是你的资源,和钱脉,它同时也是你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的活期存折。
第四是升迁的机会成本。当你在一个新的环境里,往往很难一下子得到真正重用,尽管在职务或薪资上可能比原来高,但新的单位需要重新对你的人品和工作能力有一段时间的考验。
现实生活中,一些年轻的朋友没有想到企业为培养自己所付出的代价,自己的离职将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他们更没有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事业发展做出铺垫。放弃一次事业机会,或许觉得自己还年轻,或许会认为还能有更好的机会。实际上,随意跳槽,不仅对企业是损失,对个人同样是很大的损失。
虽然跳槽有机会成本,但并不是反对跳槽。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一下跳槽可能会产生的机会成本,只是提醒职场人士在跳槽之前要通盘考虑和分析,让自己的职业变动决策更加理性、科学和正确,把成本搞清楚了再作决策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