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幽默都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文字驾驭能力的高低,往往也体现着幽默能力的高下。这种幽默文字,当然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我们的汉字拥有很多的音近字、意近字、多音字,还有很多的语法技巧,我们需要运用智慧、头脑,与种种驾驭文字的技巧,对它们进行改造,就能在看似平淡的语言中产生幽默意味,使表达带有一种引人发笑的能力。
这种幽默的技巧并不难学,它就是一种语言方法,汉语的含蓄、启发式语言、隐喻等等,正符合了幽默的这一创造原则,这就使幽默的发生变得更加简单容易。掌握了文字幽默的基本技巧,可以使你对幽默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与人的交往也会如鱼得水,让你变得更加善解人意、灵活机智,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乐趣,也更容易获取成功。
1.发挥联想,玩转文字游戏
1924年5月,林语堂在《晨报》副刊发表《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文中他首次把英文中的“humor”译成“幽默”。幽默一词原出自《楚辞·九章·怀沙》,诗中有“煦兮杳杳,孔静幽默”的句子,但这时的幽默意为寂静无声,和笑没一点关系。不过,林语堂大胆使用“幽默”翻译“humor”,因为他认为“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内心静‘默’”。
对于林语堂的翻译,当时很多人持反对意见。翻译家李青崖认为应该译为“语妙”,语言学家陈望道认为该译成“油滑”,语言学家唐栩侯则认为应该译为“谐穆”。不过,林语堂最终成了这场文字游戏的赢家,汉语体系中的“幽默”一词,才真正拥有了幽默的含义。
从这个小故事看来,喜欢咬文嚼字又富于联想的中国人应该很擅长幽默,因为很多幽默都是从语言文字的巧妙置换中得来的。这种幽默不仅可以娱乐后人,更可以娱乐当下的自己及周遭的人们。
幽默说话智慧做人
张爱玲曾经说过,“西方人的幽默是小丑,中国人才是真正的幽默大师。”这句话当然有失偏颇,但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认可了汉语的幽默功用。
北宋石曼卿:亏得我是石学士,要是瓦学士,还不得摔得粉碎
北宋有一位名叫石曼卿的学士,一次出游时,由于马夫疏忽,马受惊跃起,把石学士生生地摔到了地上。随从慌忙将他扶起,马夫更是战战兢兢,以为免不了要挨顿臭骂,可谁知石曼卿只是大笑着说:“亏得我是石学士,要是瓦学士,还不得摔得粉碎?”
石曼卿摔倒后,不说“我摔得不疼”、“马夫没关系”等话,反而说了句石学士、瓦学士的话,看起来似乎和当下发生的事无关。可就是这一“石”一“瓦”的置换,让人们明白了他的真正意愿。这种语言文字的巧妙置换,出乎意料,听着也非常有趣,这显然就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语法,是创造性的语言。这种巧妙的艺术加工,就是一种独特的幽默。
这种幽默创造并不难,我们的汉语文字不是由字母或字符构成的,而是由许多的偏旁部首组成起来的,千变万化,纷繁复杂,我们只要稍微花些心思,就能在汉语文字的字里行间中创造出引人深思的幽默。
宋代员外郎石中立:
要知道那是“苑中狮”,而我们是“苑外狼”
石中立当员外郎时,正赶上西域给皇帝进贡了一头狮子。这头狮子被关在御苑中,每天大约要吃15斤羊肉。
一次,石中立与几个同僚到御苑参观狮子,有人发牢骚说:“不过是一头狮子,狮子伙食那么好,我们一天俸禄只有几斤肉,人反而不如野兽了!”石中立听了,立刻劝解道:“你还不知足?要知道那是‘苑中狮’,我们是‘苑外狼’(员外郎),怎么能相提并论呢?”
众人听了哈哈一笑,不满情绪一扫而光。
从读音上来看,“员外郎”与“苑外狼”十分相似,石中立便使它与“苑中狮”相比较,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在场人应该都能听明白,那“苑中狮”看似养尊处优、无所事事,可它不过是帝王的玩物,过着被囚禁的生活。相比之下,员外郎的俸禄虽少,可至少是囚笼外自由呼吸的“狼”,谁上谁下立即见分晓。石中立的话说得很巧,简洁而又诙谐,有效缓和了花园中的气氛。生活中,这种汉语置换式的幽默随处可见。譬如,男人怕老婆,我们便玩笑式地称其为“气管炎”,即“妻管严”。这种置换非常简单,易于操作,幽默效果却十分惊人,很值得大家尝试。
幽默训练大本营
通常来说,一个审时度势、知识广博的人,就更容易做到谈资丰富,妙言成趣。所以,要培养幽默感必须广泛涉猎,充实自我。当然,知识的充盈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情,如果你想寻找一条培养幽默感的捷径,那就不妨从语言文字上下点工夫。
譬如那个经典问题:人类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如果你一本正经地讲起进化论,恐怕谁都没有兴趣听,倒不如用文字开个玩笑,这样回答对方:当然是男人了,因为我们男人被称作先生啊!这个小幽默与石曼卿的“石、瓦学士”有异曲同工之妙,你只要把汉语稍稍加工,就能取得这种幽默效果,非常容易引得众人发笑。
再比如很多剩男剩女被人追问何时结婚,长辈啦,同事啦,朋友啦,整天在他们面前耳提面命:你都这岁数了,该找个老婆(老公)了。这种事被问多了,会给人造成很大的困扰,可你若是故作严肃地说自己不急,对方肯定会叨咕叨咕地劝起你来没完没了。如果你正遭遇这一问题,倒不如故作认真地戏谑道:“是呀,我也正想找呢,可茫茫人海,我到底该找谁的老婆(老公)呢?”
听了你这样的回答,对方一定会哈哈大笑,趁着他大笑的当儿,你就赶快开溜,免得又被强拉着上那没完没了的男婚女嫁的婚恋大课吧!而且,这种幽默简单易于创造,它就是一种语言创造法,汉语的含蓄、启发式语言、隐喻等等,正符合了幽默的这一创造原则,这就使幽默的发生变得更加简单容易。而且,我们中国人向来习惯于用含蓄、曲折的方式表达看法,我们只要避免直叙表达,就能取得这种出人意料的幽默效果,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字幽默。
2.打破语言逻辑,词汇“混搭”也幽默
说到词汇“混搭”,我们不妨说说方文山。
方文山是周杰伦的御用词人,他笔下“中国风”的词带有很强的混搭色彩,常常使用流行音乐中不常用的词汇,与流行音乐进行“混搭”。譬如他写的《青花瓷》中,就有大量诸如“芭蕉”、“骤雨”、“仕女图”等词汇,这种戏剧的冲突反而能创造出新颖而优美的东西,使流行音乐带有一丝古典美与历史美。
其实,这种混搭同样可以运用到幽默中来。任何一个字、词,都有其本身的含义,而要明确表达意愿,就要用心搭配。简单常见的词只要搭配合适,放置合适的语境,就可以锻造出完美的句子。这个道理和穿衣混搭是一样的,穿着漂亮不在于单品是如何大牌、如何昂贵,而在于款式质地的和谐,以及最后的上身效果。而当我们要创造幽默语言时,也可以尝试突破原有的搭配方法,这样就可以使平平常常的句子,瞬间产生令人捧腹的幽默效果。
幽默说话智慧做人
词汇混搭,是最常见的语言幽默法,只要你不拘泥于文字搭配的条条框框,就可以独具匠心地创造属于自己的幽默。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请把你的胸腔寄来吧!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特殊射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X”光线。这件事轰动了整个德国,有人给伦琴写信,说自己胸中残留着一颗子弹,要采用射线检查治疗,请伦琴寄一些射线去。伦琴射线怎么能邮寄呢?伦琴想了想,便幽默地回信道:“对不起,目前我手头没有X射线的存货,而且邮寄X射线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因此不能奉命。如果可以,还是请您把胸腔给我寄来吧!”
“X”射线是绝对无法邮寄的,如果直接指明当然可以解决问题,但这样多少有点居高临下、教训别人之嫌,而且显得对方愚笨不堪,未免使对方尴尬。于是,伦琴把词汇妙用,让对方把“胸腔”给自己“寄”来,委婉地拒绝了不合理要求。这种回答不仅给予对方一定的暗示,更制造出幽默轻松的效果,让对方在接受这个小幽默的同时领悟其中意味,从而不致使对方难堪。
民国军阀韩复榘:今天来这里讲话,真使我蓬荜生辉、感恩戴德
韩复榘在民国期间曾任山东省主席,在齐鲁大学曾做过如下一番演讲:
诸位、各位、在齐位,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就是演讲的天气。来宾十分茂盛,敝人也实在感冒。今天来的人不少咧,看样子大体有8/5啦,来到的不说,没来的把手举起来!很好,都来了!
今天兄弟召集大家来训一训,兄弟有说得不对的,大家应该相互原谅。你们是文化人,都是大学生、中学生、留洋生。你们这些乌合之众是科学科的,化学化的,都懂得七八国英文,兄弟我是大老粗,连中国的英文都不懂。你们大家都是笔杆子里爬出来的,我是炮筒子里钻出来的。今天来这里讲话,真使我蓬荜生辉、感恩戴德。其实,我没有资格给你们讲话,讲起来嘛,就像对牛弹琴,也可以说是鹤立鸡群了……
从现场的演讲效果看来,韩复榘的这段演讲是非常成功的,场下爆笑连连,观众互动非常活跃。什么来宾“茂盛”啦,敝人“感冒”啦,使我“蓬荜生辉、感恩戴德”啦,不该用的词他都给用上了,如此混搭出的演讲词反而产生出一种惊人的喜剧效果。不过,这是一出黑色喜剧。翻翻历史就知道,韩复榘这人口碑不佳,为人粗鲁、草菅人命且反复无常,最遭人诟病的是不学无术却不懂装懂,老爱在公开场合卖弄点文化。他并不认为自己的演讲有什么不妥,这种可笑的“学术”态度,反而增加了演讲的喜剧效果,使其“名垂青史”,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所以,尝试这种词汇混搭法,一定要注意分寸。可别像韩复榘这样不懂装懂,故意卖弄,这样听者虽然会发笑,但那笑中恐怕会多了几许嘲笑的意味。
幽默训练大本营
词汇混搭的幽默,看起来没有中心、没有章法、没有逻辑,把不该搭配的语言文字生硬地凑到一起。就好比伦琴的“邮寄胸腔”,韩复榘的“来宾茂盛”等等,这种语言的强行组合非常出人意料。而幽默,就是要出人意料,就是要突破正常思维、惯性思维,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比如幽默大师老舍在他的《赵子曰》中,就经常把不相干的两个词故意搭配在一起:“他后悔了,他那个‘孔教打底,西法恋爱镶边’的小心房一上一下地跳动起来。”很显然,这里的“孔教打底,西法恋爱镶边”就是一种插科打诨的混搭,这一不协调的搭配,反而形象鲜明地表现出主人公这种矛盾的心态,这比许多其他现有词汇都要好用、幽默得多。美国着名文学家特鲁·赫伯特也做过类似的混搭。譬如,当年轻人坐在高高的城墙上谈恋爱时,他便称之为“陡峭的爱情”。陡峭和爱情二者十分不搭,但这种创造性的混搭却于当时的情况十分贴合,把作者的想法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并赋予了一定幽默效果。
当然,我们已经习惯按照正确的语言逻辑说话,但偶尔也可尝试打破逻辑,进行词汇混搭。譬如,你是个笨手笨脚的老公,一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妻子气得对你张牙舞爪、怒目而视。这时,你不妨满脸堆笑地对妻子说:“老婆快别生气了,看我给你气得,真是心花怒放啊!”
生气和心花怒放是两个截然相反、甚至互相矛盾的词汇,被你这样强行扭到一起说出来,反倒产生了一种不伦不类、正反跌宕、滑稽可笑的幽默效果。妻子听了这话,一定笑逐颜开,不忍心对你发脾气。
当然,要制造这种幽默你还得练习词汇的运用,虽然他们是生硬搭配拼凑的,但仔细推敲应该有意义上的关联。此外,你还得注意两个词汇之间要有差异,差异越大,效果就会越明显,幽默意味也就越浓厚。
3.大词小用,幽默笑料层出不穷
汉语的词汇极为丰富。词义、感情有褒有贬,色彩有庄有谐,范围有大有小,语意有轻有重。这些,在运用时都应考虑周到,稍有疏忽就会出错。譬如,当你在形容一件小事时,偏偏选用了表示范围大、语意重的词,就会造成大词小用。不过,在一些语境当中,故意把大词小用也能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而且,这种幽默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即便你没有幽默细胞,也能运用这一方法轻松地幽上一默。
幽默说话智慧做人
在与人交谈时,适当使用大词小用幽默法,可以让笑料层出不穷,逗得大家捧腹不已。下面,列举几个示范故事,认真揣摩一下,你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当代作家冯骥才:请把孩子带到地球上来
一次,朋友带着妻子和儿子来冯骥才家拜访,双方相谈甚欢。
正谈话间,冯骥才突然发现,朋友的孩子穿着鞋子跳到了他雪白的床单上,可朋友和妻子并没有看见。冯骥才可不忍床单被蹂躏,连忙微笑着对朋友说:“请把孩子带到地球上来吧。”
经冯骥才提醒,朋友这才发现孩子闯了祸,连忙大笑着说:“好,我和他商量商量。”
孩子穿鞋跳到床单上,这是很让人抓狂的行为。不过,冯骥才没有表现出不满的言辞或情绪,因为这样可能导致双方的尴尬。所以,冯骥才玩了个大词小用的花招,把“地板”换成了“地球”,这样话语所表达的意味就大不相同,那淘气的孩子似乎成了一个宇宙战士一般,他的鞋子和床单之间的矛盾就被淡化了许多,孩子的“新身份”成功地掩盖了一切。这样双方会心一笑,问题迎刃而解,谁都不会觉得尴尬。
现代作家郁达夫:现在也该轮到我压迫它了
一次,郁达夫请朋友上饭馆吃饭。他害怕弄丢了钱,就把钱塞在了鞋垫底下。
饭毕,郁达夫大大方方地脱了鞋子,从鞋垫底下抽出几张钞票,准备去结账。朋友见到这一幕十分不解,疑惑地问:“你这是?”
“哎!”郁达夫风趣地说,“这个东西过去一直在压迫我,现在也该轮到我压迫它了!”
把钱塞到鞋垫底下,这看起来多多少少有点“失身份”,可郁达夫并不感觉尴尬,反而来了个大词小用,幽默地调侃了自己一番。在郁达夫的话语中,“压迫”二字是政治术语,本应用到庄重而严肃的场合,可郁达夫却拿来自嘲,用来解释自己把钞票藏在鞋垫底下这种无足轻重且滑稽可笑的小事,让人在轻松一笑中感受到了他的率真和可爱之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时不时地尝试一下大词小用幽默法,简单易创造,幽默效果却非同小可,常会逗得人捧腹大笑。
幽默训练大本营
大词小用的幽默方法比较易于掌握。首先,你可以尝试把一些意义重大,经常在大场合、大事件等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词语,用来描述一些细小的、次要的事情。这种错位使用,可以使所用词的本来意义与所述事物的内涵形成巨大差异,造成一种词不符实、对比失调的关系,从而破坏了平衡,产生了幽默效应。
比如,你和好友不再来往,你就可以说已经和他“断交”。而后来,你们又和好如初,你便可以说“我们又恢复了外交关系”。这样用用语分量重、语义范围大的词语来描述小事情,可以使你的话听起来非常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