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孩子吸烟的一些原因后,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的戒烟方法,帮助孩子彻底地断绝“烟瘾”,并让孩子懂得吸烟并不是走向成熟的标志,真正的成熟体现在心智的健全和人格的完美上。这样才能让孩子从心底里产生强烈的戒烟欲望,从而充分调动起孩子戒烟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性。父母可以带孩子看一些有关吸烟危害健康的科教片,使孩子认识到香烟中含有尼古丁等多种有害物质。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吸烟的危害尤其严重,吸烟会影响孩子智力的开发,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另外,吸烟还会使孩子的品质变坏,很多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就是从吸烟开始走上歧途的。以身立教。父母和家里的长辈尽量不要吸烟,这样对孩子更具说服力。教育孩子要讲方法。发现孩子吸烟时,要尽量以说服教育为主,切忌用打骂的方式去逼孩子戒烟,否则,会物极必反。
告别“偷窃”行为
镜头一
“说!你书包里的玩具汽车是从哪里来的?”一位父亲挥着手里的皮带,愤怒地问儿子。
“是我自己买的。”儿子战战兢兢地看着父亲手中的皮带,低声说。
“你买的?你哪来的钱?”
“我把妈妈平时给我的早点钱攒了下来。”
“胡说八道!这种遥控的玩具汽车要一百多元钱,你哪来的那么多钱?”
“我……我……上次小姨夫来家里玩时,他把外衣挂在衣架上,我趁他上卫生间时,从他口袋里拿了一百元钱。”
“拿了一百元钱,你说得这么轻松,你这是偷!你这小子竟然学会了偷东西,真是丢尽了我的脸,看我怎么收拾你。”说完,这位被儿子有偷窃行为而气得发疯的父亲,抡起皮带朝儿子狠狠地抽去。
——后来的事实是:这位父亲的皮鞭并没有起到太多的作用,儿子身上的伤疤还未好,他又去偷一家小商店店主的钱,结果被店主扭送到派出所。
镜头二
“妈妈,你看这是什么?”女儿和妈妈一起逛商场出来后,走在大街上时,女儿突然神秘地对妈妈说。
“天啊!‘鳄鱼牌’钱包!这可是妈妈盼了好久又舍不得买的东西呀!”妈妈看着女儿从口袋里掏出的“东西”,惊喜地说完后,又警惕地看了看四周,然后嘴角朝商场一歪,用眼神示意女儿:“是从那里拿的吗?”
“妈妈,您大惊小怪的,这商场刚开业,肯定没装监视器,所以我就顺手拿了一个。”女儿说。听那口气,像从自己家箱子里拿东西一般轻松自然。
“嗯,做得好。不过下次可得小心点,千万不要被人发觉,也不要拿太贵重的东西。听人说,如果是未成年人拿东西且价格不高,就不会犯法的。即使被抓住,最多是教育而已。”这位母亲见女儿偷窃东西不但不严厉制止,反而还教她“经验”。可是后来她得到的是什么呢?
——后来的事实是:这个女孩自从偷窃行为得到母亲的支持后,便“偷兴大发”,双休日放假,她专门穿梭于各大商场,选择有促销活动人多的时候下手。半年时间竟偷了价值高达7万余元的物品。但是,就在她又一次伸出“黑手”时,被商场保安当场抓获,并送到了派出所。
毫无疑问,两组镜头中父母对待孩子偷窃行为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特别是那位母亲,面对女儿的偷窃行为,她不但不制止,反而放任和怂恿,因此她的女儿最终走向犯罪道路,就成为必然的事情了。
偷窃,作为一种恶习,是一种备受社会谴责的行为。因此,当父母发现孩子有偷窃的毛病时,既不能采取过激的行为,也不能采取姑息怂恿的态度,而应该先了解情况,找到孩子偷窃的具体原因,谨慎处理,才能帮助孩子彻底根除这种极其有害的坏习惯。
不过,偷窃的恶习不是天生的,它的萌芽主要出现在儿童时期,这是因为3岁以前的儿童还不清楚归属权的概念,分不清“我的”与“不是我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经常出现把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带回家的情况。当然,这种情况不能看作是偷窃,而是儿童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正常的反应。但在这个阶段,父母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否则,儿童就会养成爱拿别人东西的习惯,这种坏习惯一旦养成,就成为偷窃了。父母要学会自我反省。孩子之所以出现偷窃行为,与儿童时期缺乏父母的爱有关。因此,孩子只能靠偷东西来弥补自身的空虚与不安全感。当发现孩子有偷窃行为时,父母应检查一下自己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健康的爱。检查孩子是不是真的缺乏物质上的东西,如果是,要提供给孩子。净化孩子的成长环境。孩子偷窃习惯的养成与环境有重要的关系。因此,父母应注意以身立教,尽量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纠正认知偏差。当孩子出现偷窃行为时,可给予适当的惩罚,但惩罚必须与说理相结合。在孩子下决心改掉恶习时,父母应及时给予鼓励与监督。以说服为主,切忌体罚。粗暴的体罚只会加重孩子的逆反的心理,而和风细雨式的说服教育,孩子才易于接受,不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不盲目作“追星族”
据南方一家报纸报道:广州一中学生是某歌星的崇拜者,他穿衣服模仿歌星,与歌星留一样的发型,书包上、卧室里到处贴满歌星的照片,甚至为了得到一张该歌星的签名照片,他不惜在广州某宾馆门口排了一晚上的队。第二天早晨,听说该歌星已从广州去了深圳时,他立刻准备从广州打车去深圳,由于口袋里钱不多,回家向父母要钱未果,便拿起水果刀威胁父母,不给钱就自裁。无奈之下,其父母只好满足了他的要求。该学生到了深圳后,又随着其他歌迷一起排队等候签名,但该歌星再一次未在深圳露面,而是上了北京,在工体准备个人演唱会。于是,该学生再一次向父母伸手要钱,准备北上“追星”。由于害怕不给他钱,唯一的儿子想不开,于是其父母再一次满足了儿子的要求,为儿子北上追星提供物质帮助……
这样的例子虽然较极端,但是在青少年中,盲目追星的现象却比比皆是。为了追星很多孩子荒废了学业,浪费了父母的血汗钱,甚至扭曲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他们眼里, “星”是光芒万丈的,是万人景仰的。
“追”星,模仿“星”成了这些孩子生活的全部。父母稍加管束,便认为他们思想老土、保守,跟不上时代潮流,并为自己的行为百般辩护。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意,却一直找不到理想的方法帮助孩子戒掉“星瘾”。
事实上,追星族作为一种文化特有的产物,是不可避免的,但孩子如果一味盲目地追星,把“星”作为自己人生的航向标,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这种现象确实应该引起父母的警觉。那么如何帮助孩子纠正盲目追星的不良习惯呢?
首先,父母应认真分析孩子追星的原因,是因为学习压力还是虚荣心作祟,还是随大流?还是为了理想中的自我?或是精神空虚?只有了解了孩子追星的深层原因,父母才可能理解并帮助孩子。
另外,父母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告诉孩子那些“星”成功的背后,都付出了比常人多出成千上万倍的努力,他们虽然表面风光,但同时也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正因为他们是“星”,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和阻力并不比平常人少。与其盲目崇拜他们,不如现在努力学习,为自己将来走上“星光大道”打下基础。总之,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孩子摆正理想与偶像的关系,这样孩子才不会陷入盲目追星的潮流中。帮助孩子选择优秀的榜样人物,父母可以给孩子较大的选择范围,让孩子懂得值得自己学习、崇拜的人物各行各业都有,让孩子理性的选择。帮助孩子培养一些业余爱好。比如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去练习书画、学习音乐、舞蹈等。当孩子的课余生活丰富且充满乐趣时,他们就不会把精力、心思放在“星”身上了。尽量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父母花一定时间陪孩子做游戏,去图书馆或郊游,或放风筝等,这样也能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其心理自然而然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其以往对明星的盲目崇拜。
克服丢三落四的毛病
一位教育学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孩子之所以丢三落四,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与孩子的年龄特征有关。孩子与成年人的差别之一是他们的神经系统的整体统合能力还未发展完善,缺乏对事情的统筹安排,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行为大多缺乏计划性、目的性和条理性,因此会经常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
其二,父母教育的方法不正确,助长了孩子的这种坏习惯。如一些父母自身丢三落四,或对孩子缺少训练,忽视日常的教育,使孩子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得习惯成自然,形成个性中的缺陷。
其三,丢三落四还与孩子乱放东西有关系。很多孩子喜欢将用过的东西随手一扬,等到下次再用时,便又开始翻箱倒柜地乱找一气。因此,父母非常有必要教育孩子有序摆放物品,东西用过后要放回原处,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克服丢三落四的毛病。
冬晨做事总是丢三落四,上学时不是忘了带作业本,就是忘了带饭卡,他的钢笔总是找不到,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放哪去了;三角板、橡皮是随买随丢。为此,冬晨的父母没少苛责过他,甚至威胁他,如果再丢三落四,就“棍棒侍候”,但冬晨的“老毛病”还是一犯再犯。
在这里,冬晨的父母虽然意识到了他丢三落四的习惯不好,但是,他们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得当,因为一味苛责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对帮助孩子克服坏习惯没有任何益处。假如他们换一种方法,肯定会收到好的效果。比如在发现冬晨总是忘了在上学时带齐学习用品后,他们可以在前一天晚上督促他整理好自己的书包,并对第二天应该带到学校去的东西仔细检查一番,看看是否有什么遗漏了,或者让他把需要用的学习用具一一写在一张纸上,并进行核对。这样,即使有什么遗漏的,也能及时补上,以免到学校后发现要用的东西没带,又是一阵手忙脚乱。
另外,在丢失了学习用品时,如果不是紧急要用的,就不要立即给他买,不然,不仅不能帮助他改掉坏习惯,还会使他误认为丢了什么东西都不要紧。只有当他感到东西丢失后很不方便,才会在今后注意小心保管,尽量不丢东西或少丢东西。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当父母发现孩子总是丢三落四时,切忌对孩子又打又骂,而是应该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对其进行教育和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态度要温和、亲切,允许反复,但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要因工作忙或觉得麻烦而放弃对孩子的要求。相信通过适当的训练,孩子丢三落四的坏习惯是可以矫正的。给孩子准备一个属于他的贮存学习用品的器具,如木箱或纸盒。作示范。如果孩子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父母可以具体地就这一个问题亲自示范,指导孩子应该怎么做才能找到。督促孩子每天临睡前检查自己的学习用品。要肯定孩子的表现,孩子有进步时,要及时表扬。
去掉攀比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来愈注重生活质量,吃的讲究要有营养,穿的是名牌,出人以车代步,在成人的世界里,这些都无可厚非,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它表明了人们的观念在更新,思想在进步。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在生活中也讲究穿名牌,爱攀比,认为别人有的他就应该有,而且要比别人更好,处处都比别人强,否则,就会闹情绪,甚至对父母不依不饶,这就不是一个好习惯了。因为攀比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这既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还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容易养成错误的消费观念,发展下去将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
某市曾发生过一起重大盗窃案,作案者是两名中学生,他们因为喜欢事事与同学攀比,追求物质享受,在家庭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后,便盗窃了一居民家中的5万元钱。然后乘火车到北京,在短短的6天内,便挥霍掉了所有的钱。这个案件中的于某生活在农村,自幼丧父,靠母亲一个人种田养家。虽然家境不好,但于某在同学中穿戴、吃的、用的是最气派的一个。这一方面是于某不甘落后于人的缘故,另一方面是他的母亲觉得孩子已少了父爱,如果在物质上再比别人差,那就太可怜了。因此,母亲平日里尽量满足于某的要求,对此于某也感到很满足。
但是,自从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的同学绝大部分来自于市里,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他们穿的是名牌,用的是精品,花钱如流水。相比之下,于某显得十分寒碜,以前的优越感荡然无存了。于某的心理有了不平衡感,他不甘心落后于人,见有同学穿了一双“耐克”鞋,便回家向母亲要钱也买一双;有的同学生日在市里有名的饭店请客,他生日的前几天,便也回家向母亲要钱,准备在另一家规格更高的饭店宴请同学……要钱的次数多了,数目也越来越大,母亲实在承受不了,便拒绝了他。于某见家里实在“榨不出油水”,便决定自己想办法解决“囊中羞涩”的问题。几经考虑后,他认为“偷”是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这种邪念的支配下,他开始偷同学的钱,得手之后没被发现,这更增加了他的侥幸心理。在金钱的诱惑之下,他越陷越深,最后他伙同另一少年作案时,被公安机关抓获,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于某事件发人深省。他为什么会从一个在校生变成了一名罪犯呢?其主要原因是攀比心在作祟。攀比是一种不顾实际情况而一味追求虚荣的自我意识。喜欢攀比的人,用扭曲的方式表现自尊心和荣誉感,追求表面上的光彩,这种人的精神是空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