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有学会了宽恕,才能够成功地生活
1.宽恕是超凡的行为
如果你每天都以失败感来折磨自己,你就是自己的大敌;如果你每天都充满着信心,就可以尽量发挥你的长处。在这两种选择之间,你应该做明智的决定。记住,你必须忘掉昨天;只要你能朝着当前的目标奋力不懈,就可以做到。你对当前的目标下的功夫愈多,就愈没有时间回忆昨天的忧愁与痛楚了。
古时候人们想杀一头熊,会在一碗蜂蜜的上方吊一根沉重的木头。熊想吃蜂蜜时,必须先推开木头,而木头会荡回来撞熊。熊生气地更用力推开木头,而木头也更猛烈地撞击它。就这样不断重复,直到木头撞死熊为止。当人们以怨报怨时,便是在做同样的事。人难道不能比熊聪明些?
要仁慈对待别人的恶毒相向,这样就能破坏恶人做坏事获得的乐趣。
爱得真切而且强烈,就可以在邪恶滋长壮大之前加以扑灭。
对于世上一些不明事理,甚至是非不辨的人,我们只能替他们感到惋惜,不应该去取笑他们,或者责备他们。如果你真的有心想去帮助他们的话,你应该多去关怀他们,当然,如果可能的话,你可以通过与他们面对面的交谈,为他们引出一个正确的思考方法来。这样才是正确的做法,绝对不可以故意去取笑或责备对方。
人都是按照各自的想法去行动的,而且每个人也希望每一件事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实施。但是,如果认为每一件事都非得照着自己的想法去进行不可的话,这样的人就不仅是一个性情固执的人,而且也可以称之为傲慢的人了。
查斯特·菲尔德爵士指出:“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最正确的,但是,到底谁才是最正确的,这个问题不能单由一己之观点来评判。所以,如果因为和自己想法不同,就认为对方是傻瓜;因为和自己的追求不同,就认为对方是一个不可救药之人,甚至加以迫害,这样的做法实在教人难以苟同。
“每一个人都有权按照自己的思考去行动,每个人都应该怀着自己的追求,这是无可指责的,这也是一个正常社会的标准。”
宗教家康庇斯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很少人会以衡量自己的天平,来衡量别人。”我们自己的过失和别人的过失相比,似乎算不了什么。当我们做了一件令自己觉得羞愧的事,使自我形象缩小到一文不值时,我们总会找到一个代罪羔羊——我们责备自己的良心。我们会说:“我的良心在折磨我。”然后我们很快就宽恕了自己。
但是当别人犯了错误或表示愤恨时,我们是多么快地把他贬得一文不值。更可笑的是,我们抓住了别人的一次谎言,而忘了自己曾经说过无数次的谎。要想具备做人的资格,必须记住每一个人都会犯错,我们是善良与邪恶、成功与失败、信心与失望、友情与孤独、勇气与恐惧的混合体。人之所以相同,在于他们一生中有伟大的时候,也有渺小的时候,因时而异,惟有经由宽恕,我们才能发现,在我们一生当中,伟大的一面占了绝大部分的时光。
英国小说家理德有本书,名为《设身处地》。
如果你能使这四个字成为你的生活习惯,进而成为你的第二天性,你一定会是快乐的人。光说无益,而要实际去做到这四个字,使你更臻于成熟并寻到自我。因为当你批评与你意见相左的人时,他也会像你支持自己一样,尽量维护他本身的权益,因此你必须三思而后行。
当你被疑虑与缺乏自信所征服,被侵略与恐惧所征服,你就受到了压力。你要抨击他人时,不妨先自问:“要是我在他的处境之下,我会怎么做?”如果必要的话,为你自己的权益而战,但是不要为仇恨、报复而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迫切地需要友情,而友情发射的第一道光和热,是在你失去理性时,犹能自问:“要是我在他的处境,我会怎么做?”
最重要的是,你对自己也一定要退一步设身处地的想,不要因为一个错误而苛责自己,不要因此而成为一个流离失所者。在这种时刻,对着镜子扪心自问:“我会对自己最好的朋友这样做吗?”
我们只有学会了宽恕,才能够成功地生活。下面四个要点,对你会有所帮助。
(1)原谅别人,去除怨天尤人的观念。
要以赤子之心待人——宽恕是不能分期付款的:“我今天喜欢你,但是明天就难说了。”——这种态度不是宽恕之道;这是一种不易养成的习惯,却值得你去奋斗。
(2)原谅自己的错误。
这又是一项困难的工作,但是你能做到。原谅昨天的错误,养成充实今天生活的习惯。犯错可能是人类的失败,但宽恕却是人类的成就。莎士比亚说:“宽恕是超凡的行为。”事实上,谁又要求你做一个超人呢?让你自己做一个充实的凡人就够了。
(3)策励自己,而非驱策别人。
想要模仿别人,只能使自己居于次席。记住,不经压力,你无法成为伟人。你每天的自我形象,都应该有所进步;这一点你倒可以做到。
(4)发掘自己的长处,不要老是把自己的短处深记于心。
2.要宽容和谅解别人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人脾气粗野狂暴,能把不管什么事都搞得像滔天大罪那样不可饶恕。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出于一时的狂怒,而是源于他们自己的禀性。他们谴责每一个人,要么为这个人做过的某件事,要么为他将做的某件事。这暴露出一种比残忍还要可恶的性情,这种性情才真是糟糕透顶。他们是如此夸张地非难别人,以至于他们能把别人原本是芝麻大小的一个问题渲染得像西瓜那样大,并藉此将其全盘否定。他们是不通人情的工头,能把天堂糟践成牢房。盛怒之下,他们把一切都推到极端。性情好的人能够原谅一切过失。他们会坚持说别人的本意是好的或者只是一时不小心才犯下错误。
“一个伟大的人,”卡莱尔说,“以他待小人物的方式,来表达他的伟大。”
包布·胡佛是一位著名的试飞员,并且常常在航空展览中表演飞行。一天,他在圣地亚哥航空展览中表演完毕后飞回洛杉矶。正如《飞行》杂志所描写的,在空中:300英尺的高度,两具引擎突然熄火。由于他熟练的技术,他操纵飞机着陆,但是飞机严重损坏,所幸的是没有人受伤。
在迫降之后,胡佛的第一个行动是检查飞机的燃料。正如他所预料的,他所驾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螺旋桨飞机,居然装的是喷气机燃料而不是汽油。
回到机场以后,他要求见见为他保养飞机的机械师,那位年轻的机械师为所犯的错误极为难过。当胡佛走向他的时候,他正泪流满面。他造成了一架非常昂贵的飞机的损坏,差一点还使得3个人失去了生命。
你可以想象胡佛必然大为震怒,并且预料这位极有荣誉心、事事要求精确的飞行员必然会痛责机械师的疏忽。但是,胡佛并没有责骂那位机械师,甚至于没有批评他。相反的,他用手臂抱住那个机械师的肩膀,对他说:“为了显示我相信你不会再犯错误,我要你明天再为我保养飞机。”
3.即使对方让你忍无可忍,也不该表露出轻蔑的态度
不管任何人,只要有一点点受侮辱的感觉,都会感到非常愤怒。所以,除非你想一辈子与对方为敌,否则即使是对方的行为举止让你忍无可忍,你也不应该对对方表露出轻蔑的态度。
这个社会上确实有许多愚笨,甚至一无是处的人,我并没有叫你对这些人也必须心怀敬意,因为如果你好坏不分,这也从另一方面暴露了你自己的缺点,表明你的知识和修养也和他们差不多。但是,即使是对这样的人,你也没有必要表露出你对他们的轻蔑。
在这个世上,凡事还是有些原则的,比如如果你仅仅是无意间对人做错了事,还是可以被原谅和允许的,但是,如果你是侮辱别人,则是一件绝对不被允许的事情。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所以不管你多久以前曾经侮辱过他,对方都会牢记在心。
有时候,我们只是想要尽力掩藏自己所犯的过错,或者掩饰自己的弱点或缺点,但如果对方毫不顾及这些,将之和盘托出,这对你来讲,一定是一件难以忍受的事。虽然我们知道背后肯定有人经常在说我们在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不是,我们尽管心中不悦,但只要这种抱怨不被摆到桌面上来,我们还是能够忍受的。但是,如果有人当面毫不留情地斥责我们,即使是至亲好友,我们也仍然很难接受对方这种正面的指责,这一方面是因为,如果有朋友当面指责你的过失,你一定会认为是不是对方发现了你的弱点,另一方面,不管是你说别人,或者是被别人说,都会使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
4.宽容地对待每个人,避免偏见
要想消除偏见,我们就得设法改变自己的一些思维定势。首先要使自己坚信每个人都是有优点和缺点的,我们和人交往要尽可能地多看优点,少看缺点,能以这样一种态度去交际,我们就会感到这世界很美好,肯定能宽容地对待每个人。
每个人都可能患上偏见的“疾病”,只不过程度轻重不一。偏见是根据自己所得到的一点点信息,凭主观的想象,甚至已有的经验和逻辑,编故事似的给对方编制了一个形象,甚至由此去推知他的过去和将来。
和一个人初次见面,对方穿着随便,谈吐粗俗,你很可能会认为对方是一个没文化、缺教养的人,当然你可以这么认为,但如果你进而认为他办事肯定不认真,而且自私,甚至可能有点邪恶,以至于以后不愿和他进行任何合作,那么就过分了,就变成了一种偏见。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很容易失去很多机会,因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和人交往、合作,关键要充分利用别人的优势,充分发挥对方的优势,从而给自己提供方便。
很多人会以第一印象轻易地判断一个人,通过第一印象中的一些信息来判断他的一切,这显然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错误。见到部下上班迟到一次就认为他工作偷懒,也不问迟到的原因;见到一个小青年嘴里叼着烟,摇头晃脑,就认为作风肯定不正;见到一个人点头哈腰地给领导打开车门,就认为此人肯定只会拍马屁,没什么本事。似乎在他眼里,每个人都能被简单而且迅速地进行分类,有什么样的言行就肯定是什么样的人。
对人产生偏见,结果往往是对自己不利。因为对人有偏见,很容易被对方察觉,一旦别人感觉到你对他有偏见,很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如果你们是同事,那么麻烦就来了,合作是肯定不可能的了。所以一次偏见就等于少了一个合作伙伴,甚至少了一个可能的朋友。
5.善于检讨自己,而不能告诉别人他们错了
“我一开始采用这套方法时,确实觉得和我的本性相冲突,但久而久之就愈变愈容易,成为我的习惯了。也许50年以来,没有人听我讲过些什么太武断的话。我在正直品性支持下的这个习惯,是我在提出新法案或修改旧条文时,能得到同胞重视,并且在成为民众协会的一员后,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重要原因。因为我并不善于辞令,更谈不上雄辩,遣词用字也很迟疑,还会说错话,但一般说来,我的意见还是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卡耐基认为,不论你用什么方式指责别人,如用一个眼神,一种说话的声调,一个手势等等,或者你告诉他错了,你以为他会同意你吗?绝不会!因为你直接打击了他的智慧、判断力、荣耀和自尊心,这反而会使他想着反击你,决不会使他改变主意。即使你搬出所有柏拉图或康德的逻辑,也改变不了他的己见,因为你伤了他的感情。
因此,永远不要这样开场:“好,我证明给你看。”这句话大错特错,这等于是说:“我比你更聪明。我要告诉你一些事,使你改变看法。”
那是一种挑战。那样会挑起战端,在你尚未开始之前,对方已经准备迎战了。
即使在最温和的情况下,要改变别人的主意都不容易。为什么要采取更激烈的方式使它更不容易呢?为什么要使你自己的困难更加增多呢?如果你要证明什么,不要让任何人看出来。这就需要运用技巧,使对方察觉不出来。“必须用若无实有的方式教导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事情好像是他忘记的。”
300多年以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说:“你不可能教会一个人任何事情,你只能帮助他自己学会这件事情。”
正如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裴尔爵士对他的儿子所说的:“如果可能的话,要比别人聪明,却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
苏格拉底在雅典一再地告诫门徒:“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我们不能奢望比苏格拉底更高明,因此我们不能告诉别人他们错了。应该慎重地看待别人的错误,这么做会大有收获。
如果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错误的话,你如果这么说不是更好吗:“是这样的!我倒另有一种想法,但也许不对,我常常会弄错,如果我弄错了,我很愿意被纠正过来。我们来看看问题的所在吧。”
用这种句子:“我也许不对,我常常会弄错,我们来看看问题的所在”,确实会得到神奇的效果。
无论什么场合,没有人会反对你说“我也许不对。我们来看看问题的所在”。
哈尔德·伦克是道奇汽车在蒙大拿州比林斯的代理商,他就运用了这个办法。销售汽车这个行业压力很大,因此他在处理顾客的抱怨时,常常冷酷无情,于是造成了冲突,使生意减少,还产生了种种不愉快。
当了解这种情形并没有好处后,他就尝试另一种方法。他会这样说:“我们确实犯了不少错误,真是不好意思。关于你的车子,我们可能也有错,请你告诉我。”这个办法很能够使顾客解除武装,而等到他气消了之后,他通常就会更讲道理,事情就容易解决了。很多顾客还因为伦克这种谅解的态度而向他致谢,其中两位还介绍他们的朋友来买新车子。在这种竞争剧烈的商场上,你承认自己也许会弄错,就绝不会惹上麻烦。这样做,不但会避免所有的争执,而且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的宽宏大度,承认他也可能弄错。
如果你想知道一些有关做人处世、控制自己、增进品格的理想建议,不妨看看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最引人入胜的传记之一,也是美国的一本古典名著。
在这本自传中,富兰克林叙述他如何克服好辩的坏习惯,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能干、最和善、最圆滑的外交家。
有一天,当富兰克林还是个毛躁的年轻人时,一位教友会的老朋友把他叫到一旁,尖刻地训斥了他一顿,情形大致如下:
“你真是无可救药。你已经打击了每一位和你意见不同的人。你的意见变得太珍贵了,使得没有人承受得起。你的朋友发觉,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自在得多。你知道的太多了,没有人能再教你什么,没有人打算告诉你些什么,因为那样会吃力不讨好,又弄得不愉快。因此你不可能再吸收新知识了,但你的旧知识又很有限。”
富兰克林接受了那次惨痛的教训。当时,他已经够成熟、够明智,以致能领悟,也能发觉他正面临社交失败的命运,他立即改掉傲慢、粗野的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