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养河马的人和养猴子的人,从日常生活中都发现了一个真理:不能“好好”喂养他们的动物或说不管怎样,得让他们有点费劲。学会去够,只有努力去够的东西,才是好东西。
据说,慈禧太后每餐有两百道菜供她。上一道菜她顶多尝一口,或者看一眼,大约不尝不看的居多。这叫“无出下箸”。不是菜不好,不敢不好!厨师长了几颗脑袋!是老佛爷没胃口,想想看,每顿都一模一样,大脑里主消化的神经全部麻木,还有什么饥饿可言!
关中天热,慈禧要吃冰镇酸梅汤,若是无冰,便派人到百里之外的太白山去寻冰,太白山六月积雪,有千年不化之冰洞,地方官员每日派人到太白凿冰运往西安供御膳房用,与当年“一骑红尘妃子笑,吾人知是荔枝来”的杨贵妃实在无异,从而导致国家的衰弱。
还有一个皇上,这是传说,不知哪朝哪代,说皇上问大臣:总听老百姓喊饥饿。朕怎么就不知道饥饿是什么滋味?大臣不敢回答,也不好回答。这一日群臣与皇上出外狩猎,却不带干粮,打了半天猎,皇上突然感到不适,肚子疼痛,头上冒汗,两腿发软,急忙告诉大臣说:朕病了!大臣忙说:此病好医。便到一户农家讨了半块饼,一钵水。皇上吃了喝了,立即全身舒坦,疼痛尽除,问大臣:朕得的什么病?大臣说:饥饿!
看了以上两个例子,我们不由哀叹:哎,有权势,富裕的人啊!你们怎知愁滋味!
生活中有许多我们并不需要的东西,但就是因为我们够着困难,又十分费劲,还不一定能够得着,我们才去珍惜,才觉得贵重。天下有许多事,一旦容易了,就等于过剩,人们就会抛弃它。不管它是多,还是少,它的原有价值都会被降低。
人世间,什么是最好、最宝贵的?解释多种多样。但有一条是准确的,就是那些往往离我们最远、又最难够到的东西最为宝贵。当然,这些东西有时并非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因此,珍惜,在生活中永远潜藏着不可预知的变数。比如,我们学会付出极大的代价,把我们十分珍惜的东西想方设法弄到手,但在过后的日子,我们却发现,这种千方百计弄来的东西并没有那么高的价值。我们最终常常是把这些东西放烂或是遗弃,但它却使我们懂得了珍惜,有了追求。
生活中,我们正是因为懂得了珍惜,才使我们无处不获益。总之,把一切“稀少”、“难得”当成宝贝,对一切够不着的东西努力去够,是人类的本性。这种伟大的本性,也是生命不断延缓下去的深奥秘密。
“够不着”与“珍惜”是永远分不开的两样东西。它们相辅相成,作用于我们的生活,努力去珍惜,努力去够,才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美妙更多彩。人生中的许多发现、许多创造也都尽在其中。
想送给大人的心里话。
让孩子懂得珍惜。
现实生活中,往往可以看到许多父母视他们的子女如掌上明珠,为他们安排好一切,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总会对孩子说:“你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好好读书。”父母在不知不觉中使他们的孩子养成了“王子与公主”的习惯,从此,他们便养尊处优。
当孩子不懂得珍惜,走向歧途时,家长应先检讨一下自身有无以下行为:
从不让你的孩子做家务;
他们要什么就有什么;
只要成绩好,一切皆可;
从不给孩子灌输“来之不易”的思想。
孩子是要爱的,可也不能溺爱啊,因此家长们因先自己检讨,让孩子们懂得饥饿,从而他们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精彩。
送给那些埋怨学习条件差的孩子。
阻碍成功的心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对学习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孩子们在“学习”这个大保护伞下,对父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孩子往往也与其他的孩子攀比,当孩子们考试考得不好时,便会说你们没有为我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久而久之,出现了“恶性循环”。
心灵破解密码。
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也许有一天会变成奢望。
题记。
珍惜你的学习条件。
安徽省临泉县城关镇刘老村家的刘小幻为了能上学,每天去给一家窑厂背砖坯,她每次背16块重量达40公斤的砖坯走140米,只得三分三厘工钱,想想城里的孩子,吃一顿麦当劳如果花去33元,刘小幻要赚这些钱,就要背着80斤重的砖坯走上1000趟,负重走140公里。
作为80年代后出生于东部沿海的孩子显然是无法体会到刘小幻的辛苦的,他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电脑、Mp3、Mp4、CD机等奢侈品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学生朋友们买Mp3时会冠以“提高英语听力”的名义,当要求买电脑的时候则会美其名曰“学习的需要”。除此之外,青少年们还不断要求他们的父母为自己创造他们所谓的优越的学习条件,似乎认为唯有优越的学习条件才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和保障,然而事实并非这样的:
法国的维克多·格林尼亚出生于一个名门贵族之中,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可是,优越的学习环境并没有给他带来学习的动力,相反的,他娇生惯养,养尊处优,这使他厌恶学习,为了玩他甚至旷课、逃学。不久,他便堕落成了当地有名的花花公子。
一次舞会的惊遇,改变了他的一生,一向盛气凌人的他邀请一位贵族小姐跳舞。美丽的贵族小姐不但拒绝了他,而且给予他轻蔑的眼色。维克多·格林尼亚深深感觉到他昔日那种花天酒地的生活是被人鄙视的,他决定改变过去的自己,洗心革面。为了彻底摆脱沉湎的环境,他决定离开家去找寻自己的梦。由于往日荒废的学业过多,他没有被任何一所大学录取。后来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终于赶上了落后的学业并被法国里昂大学录取。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在毕业后选择了留校任教授,在今后的这几年中,他在化学领域方面作出卓越的贡献,并于191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优异学习成绩源于优越学习条件”这一“理论”在此时我想该是不攻自破了吧!毋庸置疑,学习是有条件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自己想不想学,愿不愿意学,要不要学。对于无志于学的人,学习条件再好,也不能创造出什么成绩来的;而对于有志向于学的人,环境再差,学习条件再困难,也无法阻挡对知识的追求,更不能动摇对学习的强烈意念。
现如今,不少家长认为自己小的时候没有机会好好读书,接受好的教育,体验理想的生活,所以拼命想让孩子得到补偿,让孩子替自己“出人头地”。正出于这些原因,家长们对于孩子们提出的要求往往是有求必应。事实上,让新生代吃点苦,我想这是很必要的。
据有关报道,新加坡教育部曾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劫后余生”为题组织了中学生学习营,让中学生在模拟新加坡1942年陷落后的环境中体验“亡国奴”的生活。中学生可以看到日本军人殴打、屠杀过人,他们要到指定地点领取自来水,天天唱日文歌,向日本天皇行礼……这些学生对“亡国奴”的生活有了体验,进一步增强对自由、独立、富强祖国的热爱,毫无疑问,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在2005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评选中,洪战辉这个名字从此让全中国人知晓。
面对母亲不堪重负的离家出走,面对父亲精神错乱的病情,面对捡来妹妹的嗷嗷待哺,12岁的小战辉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支撑这个破碎的家继续走下去的坚定信念。家里没钱给妹妹“小不点”买奶粉,他就上树掏鸟蛋给妹妹熬鸟蛋汤。上学交不起学费,他就从小学做小生意挣钱……就这样,洪战辉在常人所无法想象的苦难中走过了风风雨雨的12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这样艰难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下,洪战辉毅然考取了湖南怀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