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的景点甚多,不能一一瞻观,但这里的茶山,是无论如何要走那么一遭的!说走马的茶山恐怕是天下最美的!这话虽然不乏夸张,但假如你身临其境,真会叫你流连忘返!免不了还要以茶山为背景,留下终生难忘的倩影。登高一望,那绵延不断的小山包,怕有成千上万!如今,这些小山包多变成茶园,总面积近4万亩,一眼望去,似大海一片碧绿。每个山包就像一颗翡翠,共同编缀着一件硕大无朋的土家织锦西蓝卡普!走马茶园以“密植速成高产”而在全省独占鳌头。1990年,省农牧厅就在这里开现场会,大力推广之。上十年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少则也有4、5万人次!他们走进密匝匝的茶园,无不顿生“席梦”之想。如有兴在农家小坐,殷勤的主人会用土家礼俗——“四道茶”一表心意。第一道茶,为明、清时期献给朝廷的“茗贡”——容美茶(鹤峰旧称容美土司),以山泉开水冲泡,谦曰“清茶”;第二道茶,为油茶汤。将绿茶用香油焙炒,佐以花生、芝麻、板栗之类,用开水冲泡;第三道茶为泡儿(爆花儿)茶。乃糯米蒸熟阴干后用河沙爆炒成米花,以糖开水冲泡;第四道茶,便是鸡蛋茶。将鸡蛋用红茶汤煮熟,去壳,加红糖白糖与“中国一绝”——葛仙米拌之。四道茶在说说笑笑中一道一道上来,如伴以轻歌曼舞,那是神仙的享受!
同茶山媲美的,还有国有走马林场和走马乡办林场的五六万亩森林。大部分分布在四周的高山上,有缘到绿色迷宫里神游,也是一种难得的消受!
人们每到一处,都习惯欣赏当地的乡土文化。到走马,你可以品味独特的土家山民歌;可以当一回“南郭先生”,同山妹子一起跳摆手舞,同小伙子一起舞“板凳龙”;可以到田头听那一唱一击的薅草锣鼓,可以在各种喜庆活动中领略“围鼓”的雄浑激越;可以瞄一瞄柳子戏,这地方戏展示的魅力,包你陶然如醉……
走马是鄂西南的“窗口”,山里人可以在这里窥见外面的世界,感受改革开放的八面来风;山外人亦可透过“窗口”,窥见山里的灵光,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李白有诗:“千里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神奇的走马,不到此一游,那简直是一大缺憾!
1994年
啊,罗姆妮
和煦的阳光对大山格外钟情,早早地爬上山顶,把温暖洒向芸芸众生。听说,在海拔1700余米的鹤峰屋脊——高原乡大岭牧场,国务院开发办、农业部所实施的“北羊南移”扶贫开发战略已初见端倪,1989年初,从新西兰引进的200多只罗姆妮半细毛羊,远渡重洋投放到这高寒之地试养,如今,这批异国来客已安家落户,并兴起一个辉煌的家族!于是,我带着一个电视摄制组来这里一睹风采。
从有关资料获悉,我国南方具有丰富的牧草资源。然而,长期以来,这些草山只能看作是本地山羊和牛马的世袭领地,我国北方的绵羊却以“不适应”为由,不敢染指。从商品角度看,山羊只能提供裘皮及肉食,而绵羊除了裘皮肉食,还能提供不可或缺的工业原料——羊毛。于是,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北羊南移”的决策,并从同我国南方某些地区自然条件差不多的新西兰引进罗姆妮半细毛羊进行试养,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北羊南移”如果成功,无疑为南方拓展一条新的脱贫致富门路,同时,将大大缓解国毛供求矛盾。
“北羊南移”这一重大实验和科研课题,面临着成功与失败的考验。然而对于开拓者来说,是不愿把“失败”二字写进自己的履历表的,于是,鹤峰畜牧局领导挂帅,组成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青年突击队担当此任。他们辞别朝夕相处的家人,来到高原这荒凉苦寒之地安营扎寨。从中央到地方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也纷至沓来,若干探索者的足迹叠合在一起,通向一个理想的目标。
到达目的地后,我把那些理论、口号、概念之类全部抛在脑后,我要亲眼看一看有关罗姆妮的实实在在。
步入草场,果见大大小小形似绵羊的“新一族”在阳光下啃青、撒欢,见有客人来访,一个个抬起头来,“咩”“咩”地向我们亲热地打招呼,似乎告诉我们,她们生活得无忧无虑,已经乐不思蜀了!我一数,有240多只!我的“听说”变成了现实!这就不得不使我要问个究竟了。
向导把我们引到罗姆妮宿舍旁边的“耳房”,介绍说,这便是当初的“青年之家”。理想与追求,全部融会在这集办公室、科研室、资料室、保管室、寝室、厨房为一体的斗室之中。都市的热闹、电影、电视、舞厅、卡拉OK,全部与他们无缘。他们的幸福与欢乐,全都倾注于罗姆妮,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罗姆妮羊倌”。
10多名羊倌见我们敢于钻到这骚臭味十足的包围圈中探访,一下子围了拢来,我一看,尽是俊男靓女,个个喜笑颜开,于是上前一一握手,问好。一阵寒暄之后,便请他们摆起龙门阵来,我忙着将他们的话定格在笔记本上……
没有前人留下的足迹,没有系统的文献资料,摆在羊馆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使远离故土的罗姆妮在新的环境下流连忘返。他们说,为创造一个理想的伊甸园,羊倌们自己动手,在草场上开展了“圈地运动”,围成了长达8千米的铁网栏栅和生物围栏;他们说,当漫长的严冬尚未到来之时,羊馆们用“青贮”的办法,早已为她们备好丰盛的冬草;他们说,为使罗姆妮免遭病魔侵扰,羊倌们充当保护神,作好了一切防疫准备,再凶猛的病魔亦会甘拜下风!尤其春秋两季进行药浴和注射,实在使罗姆妮受宠若惊!
罗姆妮终于在优越的环境中闯过生存大关!它们再也不留恋新西兰故土了!
万木竞发的春天姗姗而来,大自然沉浸在鸟语花香之中。罗姆妮不觉春心荡漾,它们酝酿着如何传宗接代了。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对罗姆妮显得同样重要。对此,羊倌们煞费了苦心。龙生龙、凤生凤,遗传基因在动物生命世界中起着巨大作用。羊倌们经过严格的考察培养,为罗姆妮选育了门当户对的伉俪。桂花飘香的季节,优良的罗姆妮母系便通过人工配种,接受了优良的罗姆妮父系的情爱。来年,早春的高原仍是一片冰雪的世界。没有鲜花的装点,没有小溪的浅唱。然而,罗姆妮产房里却充满柔情蜜意。在羊倌们日夜守护下,伴着绞心的阵痛,一个个新的生命诞生了!这是地道的中国籍罗姆妮!羊倌们把珍贵的羊羔视若掌上明珠,一份份厚爱,全融合在一丝不苟的护理之中。为这些羔羊挂上耳环,也不失为一种装饰。其实,耳环上却记载着她们的生庚八字和若干科研符号。给羔羊们去掉尾巴,免不了有点痛苦,但为其排泄方便又保持清洁卫生,也只好委屈这些宠物了!当寒冻尚未退去的时候,新一代罗姆妮便追随它们的父母开始了慢悠的草原生活。
走过了春夏秋冬,踏碎了风霜雨露,罗姆妮一代一代地兴起,一代一代地发达。与此同时,羊倌们不知吞下多少酸甜苦辣,不知费耗多少心血汗水!一份恩泽一份报答;一份辛劳一分收获。罗姆妮终于开始了它们的奉献。我国南方终于有了国毛!
1991年,罗姆妮开始走入平常百姓家。到1994年繁殖总数达1216只!田园牧歌的陶醉,使它们在理想的天国扎下根来!
一个全新的群体在咩咩声中应运而生,殷勤的主人也因此少了若干贫困的叹息!高原乡,大兴牧业,1994年畜牧业产值达75.54万元,人平481.76元!
为使罗姆妮走向千家万户,县畜牧管理部门在省、州有关部门支持下建立了“三级跳”示范、推广系统,从高原种羊站到中营种羊技术指导站,到全县草地牧业开发中心,一条牧业致富之路展现在人们面前!
啊,我们的罗姆妮!我们的罗姆妮羊倌!
1995年
贺龙的石担
两个浑圆的石头,形如满月,合斤百余,正中双枘相对,楔一桑木串接,便成了石担——一种土制的扛铃。它虽无珠光宝气的外观,却世世代代熠熠生辉;虽无钢打铁铸的骨架,却年年岁岁不失金质的沉重;虽无艺术家的精雕细镂,却日日月月递增着独有的价值!它置于鹤峰博物馆,不需修饰,不需渲染,一张小方纸,昭示着历史的一页……
我久久地沉思于石担旁,仿佛,那石担变成两个炮轮,贺龙军长正立于战马之上叱叱风云,指挥着工农革命军、红四军、红二军团、红三军威武之师,不断向反动势力开炮,以横扫千军如卷席之势,将猎猎红旗插遍湘鄂西;仿佛,红军班师回鹤,贺军长开怀畅饮,兴之所至,面对万千军民,力拔山兮气盖世,“嗨哟!”一声,将石担高高举起,顿时,山呼海啸,喝声鼎沸……
石担,伴着时代的风云,滚过了七十多个春秋。留下许多弥足珍贵的故事……
那天,阳光和煦,百鸟和鸣,田老五与贺龙军长同耕一块田,歇稍时,军长给他讲共产党,讲工农武装割据,也讲家庭,讲婚姻,讲养生之道……军长见他瘦骨嶙峋,便笑他:“正值血性男儿,怎的像个阴死道”。午时,军长把他带到军部,指着院坝的石担问:“玩过这吗?”他笑笑:“这是当兵的人玩的,我们种田打土块的,弄这玩意儿干啥!”军长摸摸一字胡:身体是当兵的本钱,也是种田人的本钱啰!看你这把骨头,压犁的力也没有,常常摆弄摆弄这家伙,包你壮骨还阳!自此,田老五便与石担结下不解之缘,一日三举,每举数十,渐渐地,那扁平的胸肌变得厚实,那松弛的臂膀变得紧绷,那形如槁木的腿肚子变得“牛胯”……于是,他将贺龙军长所教养生之道传了出去,石担,很快成为颇具传奇色彩的“神仙担”,久而久之,类似贺军长的“神仙担”出现在土家的村村寨寨,出现在许许多多的吊脚楼……
红军扩大队伍时,若干青年踊跃报名,十五岁的王小三也来“凑热闹”。贺军长拍拍这土家小伙稚嫩的肩膀,笑而面试:“能举起这石担吗?”小伙搔头憨笑,只敢抓不敢举。军长说:“那还当什么红军!”小伙羞而回家,用个木棒两头各绑一石,天天练举,一年后他去找贺军长,要求举石担!当着众人面,小伙运足底气,拼却全力,一下子举过了头!军长哈哈大笑,“这还差不多,当红军的事,批了!”小伙不知有多高兴!
石担,一件既普通又珍贵的文物,春而冬,冬而春,参观者络绎不绝!在留言簿上,他们庄重地写道:先烈留下的重担,我们一定要把它挑下去!
是呵,我们可以告慰贺帅神灵:您留下的这副重担,永远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激励他们练就钢筋铁骨,把中国的工业现代化举起业!把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举起来!把中国的科学技术现代化举起来!把中国的现代文明举起来!举过世界的“头”!
2001年
箬叶情
当大自然展示她那雍容华美的身姿时,我们大山里有一种竹类的装饰格外撩人眼目。那婆婆婆娑的枝叶交织在一起,构成大片大片的浓绿,就像若干翡翠缀连,镶嵌在一脉脉山挂上。偶有风来,掀翻叶片,那翡翠刹那间变成一抹银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滚动的灵气。这山里特有的装饰,便是箬竹了。
箬叶乃箬竹之叶,山里人俗称寮叶,它宽如巨掌,长可盈尺,散发着独特的清香。如果说,荷花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赞喻,那箬叶亦可礼赞为“出岩罅而不弱,经风雨而不折”。它那可人的光洁和强盛的生命力,给人类以若干启迪!
我们山里人与箬叶有着不解之缘。路人喝饮山泉,随手摘来一片箬叶,前后交叉旋转,便成漏斗式舀具。此具作舀,那泉水格外香甜;农人制作篾帽,用箬叶编嵌其中,既芳香常溢,又滴水不漏,妙不可言。宋代词人张子和作《渔歌子》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一幅农人头顶箬笠,任凭风吹雨打而不辍劳作的勤耕图,油然在前;昔日,不乏其户的贫困者,尚用箬竹盖屋,因陋就简,倒也省了无瓦之苦。不过,今日的消除茅屋大举,已使那无瓦之苦成为历史的话题;用箬叶包制的粽粑,有其独特的芳香,且不易馊臭霉烂。原来箬叶富含独特的食品香精和防腐剂。当人们端阳食粽时,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据传,这位常思为国效力却“信则见疑,忠而被谤”的政治家和文学巨子,因壮志难酬而自投汨罗。人们感而有祭,曾抛粽于江,以怀其壮!今人食粽怀屈,只不过是一种饮食文化的传继罢了。国运顺昌,风虎云龙,有为之材,尽可大展才华!
人们常用“一枝一叶总关情”来理喻官恤民情,这生动的理喻,当今不是尤显贴切么?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会战中,我们这个山区小县的决策者,就把箬叶的开发利用当作一项举措,落实到千家万户。数以万计贫困者深受其益,使他们已体味到“小康”的温馨。到那些山旮旯里走一走,看一看,好多昔日的特困户,竟靠箬叶,垒起了现代“洋房”,添置了汽车、摩托、加工机械、彩电、冰箱之类,说起话来气昂昂的,走起路来“洋歪歪”的!
有一家叫湖北长友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开发出口箬叶,连日本也品味到来自中国大山里的清香。笔者感慨系之?,因为诗曰——
一片箬叶一片心,
漂洋过海寄深情。
曾经贫穷受欺侮,
再莫小看中国人!
2003年
美哉,鹤峰围鼓
提到锣鼓,人们会想到安塞腰鼓,想到洪桐威风锣鼓。殊不知,鄂西南土家族的“鹤峰围鼓”,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以灵动多变的鼓点、巧妙穿插的夹钹、抑扬顿挫的土锣、点缀呼应的勾锣,构成别具一格的交响。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威风锣鼓磅礴壮美,鹤峰围鼓既高亢激越,又婉转悠扬;即能表现热烈欢腾之喜庆,又能表现壮悲哀惋之忧伤。虽管簧之和鸣,亦不能夺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