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呵,生活中原本充满真诚的美,淳朴的美,我们为什么要无视这种自然的美呢?世界本来就充满矛盾,当今的改革也的确存在种种困难,人们需要的是对矛盾对困难的全方位认识,需要的是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我们为什么要造一个虚假的光环而去懈怠人们的意志呢?
也许,这个片子会造成某种美学构想的失败。也许,我会因此遭到非议甚至失去很多很多。但片子终究没有成为“骗子”,我的心理于是得以平衡。
感谢刘工给我启开了一页心灵之窗。窗外是一片没有粉饰、没有幻影的世界!
1989年
绿色的名字
当爱情的结晶还躁动于母腹时,他便在为未来的宝贝设计着一个光辉闪亮的名字。
他叫丁周福,新中国诞生不久的1951年,他把湖北农学院颁发的文凭捆在简单的行囊中,一路风雨,一路跋涉,来到这鄂西山中。他正在清数脚下的燎泡,也正在试着吞咽鹤峰的包谷饭,领导要他领个头,去开办国营走马林场。于是他又背着背包,穿着水草鞋,翻越了100余里的大山……
这是贺龙元师的“第二故乡”。土家人给他讲述红四军在这里诞生的经过,讲述著名的“走马坪收编”,讲述红二军团、红三军的威武雄壮,也讲述着那火的燃烧血的横流……
他觉得他的脚变得厚实了,粗糙的包谷饭也变得又香又甜。
多少个风霜雨雪,他披荆斩棘,闯虎狼出没的豺狗溪,闯毒蛇窝出的骡子界,闯“妖雾”氤氲的黄连坪……当海拔1千多米的山巅还披着银装沉睡的时候,他和工人们已在自搭的“狗爪棚”中点燃了充满生机的炊烟,描绘了一幅幅装点荒山的蓝图。渐渐地,豺狗溪有了新绿,骡子界有了新绿,黄连坪也有了新绿……
当了场长的丁周福,迎着晨曦,极目东方,内心无限感慨!他自信他的事业正像早上八九钟的太阳……第一个宝贝呱呱坠地了,他欣然命名为曦林。没有鞭炮。没有酒筵。小小的生命在神圣的祝福声中接受阳光的抚爱,接受大自然的熏陶,也接受着父亲的温暖。
树木与树人不舍昼夜……
何曾想到,那场“史无前例”的“革命”,把丁周福从绿色的梦中震醒,一块“反动学术权威”的木牌重重地吊在他那不可扭曲的脖子上,飞扬的拳脚在他刚烈的身躯上留下许多紫色的印记!科研室被两张铰接的鬼符构成一个大错而特错的封闭。书架上的心血和智慧在一片狂呼乱舞中化为熊熊烈火……
他不甘心!他跑到林队进行“脱胎换骨”的自我改造。在骡子界,在豺狗溪,在黄连坪,他用汗水洗刷内心的伤痕,用绿色染就灵魂深处刚刚萌生的灰白。在同工人耳鬓厮磨的日日夜夜,他又一次感受到了一种崇高,一种伟大,一种真真切切的爱。更看到了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他的第二个宝贝降生了。他欣喜,欣喜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他呼唤着一个充满希望的名字:继林!
婴儿还在襁褓中,相濡以沫的妻,被按上“阶级异己分子”的帽子,遣送千里之外的老家。又当爸又当妈的丁周福,在楼道的尽头搭起了科研棚,无限的悲苦,全在荒山野岭和这斗室之中慢慢地化解……
日历,艰难地翻到80年代。走马林场已人工造林6万余亩,活立木畜量达14万立方米!丁周福的女儿来到人间的时候,他寄情山水,取名苑林。如今,这花香鸟语的莽莽苍山、浩浩林海,不正是祖国百花园中,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森林公园吗?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具有30余年场长经历的丁周福,常常登上“一览众山小”的顶峰,尽情地品味脚下的壮观和奇妙。此时,他觉得自己的名字也增加了无限诗意。是呀,自己“周”围都是“福”:林场正在立体开发,除了林还有茶,还有药。“绿色银行”正在为“四化”作厚实地铺垫!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林学会授予自己的荣誉证书,一份接份地“飘”来。更为欣慰的是,以“林”为名的后代,都已成为“绿色支柱”,他们,没有辜负前辈的一片苦心……
夜深了,大自然万籁俱寂,似乎在进行历史的回顾。丁周福正在编写《鹤峰林业志》,编写绿色的史诗,他要记下一个个饱经沧桑的名字,一个个流血流汗的开拓者。然而,他却不让自己和子女的名字留下一横一竖!
我从一个苦斗者那里,读懂了许多许多……
1990年
打杵(外二首)
一横一竖,构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形象。
祖祖辈辈,一代传一代,把灾难与痛苦、希望与追求,全压在你不可扭曲的身架上。
山里,总震荡着你敲击大地那单调而又复杂的回声。
橐!橐!橐!山石,被你钻成浮雕的图案;蛮荒,被你点上拓荒者的音符。
橐!橐!橐!风雨,被你敲散了。幻梦,被你敲碎了。山道上,留下一串串血与泪的凝固,一串串生与死的标记,一串串爱与恨的思索……
于是,原野的高压线杆和横担,吊脚楼顶的竹篙和天线,全是你神奇的化身。
瀑布
从峭壁上跌落下来,转眼就要“身败名裂”。然而,仍显出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显出一往无前的力量,显出对卑贱者的不屑一顾!没有时间伤感跌落的痛苦,马上从深渊底部抬起头来,平静地默默无闻地向着既定目标奋进。尽管,途中还可能跌落,也不回头!或许,有人最欣赏的是你的跌落,因为在你跌落时,他们可以坐观一出悲喜剧,并以你为背景,把自己的形象留在一张贴银的纸上。然而,更多人欣赏你的,却是不屈不挠的奋进诗章!
山泉
严冬,人们从你那里享受到温热,得一身惬意;酷暑,人们从你那里享受到冰凉,得一身清爽。虽然,有人讥笑你的能量比不上江河。然而,你仍日夜奉献你那不尽的清澈,并力图去改变江河的浑浊!
1992年
打杵声声
橐!橐!……
声音好脆,好重,好撩拨人!
我猜,这准是农叔那打杵掇击石板的音韵。
他从对面那条弯弯曲曲的山道上来了。一定又背得很重很重。去时,他用弯架子背了山大一袋香茗。他说他要从镇上换来若干新奇。也许,那清脆悦耳的“橐!橐!”急切地传达着一种信息。
突然,那声音戛然而止。随之而起的,是美美地甜甜地一声长吐“嘿——唷!”
果然是农叔。他打歇了。
我太谙悉农叔那打杵橐橐之声和那重重的长吐了。
那“T”形杉木打杵是老辈子传给他的。农叔说,这打杵不知载过多少苦难、多少辛酸。他接过传物时,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打”出一条路来。然而,打杵的钻头换了一个又一个,离温饱线还是那么遥远!
世事沧桑,斗转星移。农叔老了。那打杵,却还伴着他送冬迎春。我曾笑他,这家什也该进博物馆了!而农叔却说;世道变了,我要用它背金山银山呢!
他的茶,他的烟,他的棕,他的药材,总是背了又背,背不完;他背进家里的时新,总是背了又背,背不够……
他诙谐地告诉我,山里的电线杆融进了他打杵的形象;连镇里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也融进了他打杵的形象……
橐!橐!……
农叔从弯弯曲曲的山道下来了,满面春风,满面容光。
弯弯曲曲的山道,弯弯曲曲的人生。山道是农叔的线谱,农叔是山道的音符。那橐橐之声,曾是悲歌,曾是挽歌,曾是壮歌!如今,正奏着一支让人回味的欢歌,一支追求更新更美旋律的畅想曲!
1992年
种菜小记
小时候,就喜欢跟母亲学种菜,一双小手,学会了使薅锄、挖锄、镰刀。学会了背、挑。待到收获时,便到园子里钻来钻去,来个满载而归,为父母献上一份殷勤与喜悦。自然,也时常带几个伙伴去摸黄瓜、萝卜,嘎嘣嘎嘣地饱口福。走出大学校门后,又在农村滚了四五年“学大寨”的泥巴,一个“农”字,在我心里深深扎根。
如今,没有我等老朽叱咤风云的份儿,干惯了农活的手却常常觉得不自在。便勾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欲望。恰巧,邻近“半边户”林老师给我一角沃土,要我半辈子辛劳后击土为娱,心身得一轻松。这正中我的下怀!于是,茶余饭后,或扛锄头或提桶,顾不得“知识分子”的体面与斯文,头一埋,径直去那园子。
种地如行政,千万马虎不得。地只巴掌大,铲草、烧火土、挖地、播种、淋粪、薅草、插栈、搭架等各个环节都是少不得的,决不能藐视某一环节。比如铲草,得完全彻底,硬要狠命地将根刨出,让太阳晒得它不是死就是半死。否则,留下隐患,它夺起菜苗的肥气来,不异“挖社会主义墙脚”。有些杂草的花儿极好看,常常摇头晃脑显得比菜苗还风雅。对这样善于装扮自己的危险分子,得特别留意,千万别让它的媚态色相所迷惑。再华美的草毕竟是草,必须毫不手软地来个根朝天;比如烧火土,你万不可听什么“不科学”之谈而丢失火气。且不说那火土里含有促根促茎的钾元素,仅那消除害虫的一狠招,就胜过若干化学药品。不信你仔细观察,许多害虫就藏身于草丛中,尤其是三九严寒,它们可以在根部安全越冬。一旦环境对它们有利,便纷纷飞出来、爬出来把菜苗啃它个稀巴烂。有些还善于变色,不亚于变色龙。它们红面前显红,绿面前显绿,红道黑道都适应,很能蒙骗人。倘若把草皮连根铲起来,晒干后再压土焖烧,那些为非作歹的家伙便一股脑儿地化为灰烬,这叫除恶务尽;比如播种,首先得选用良种。好种才有好苗,好苗才有好果,这是最起码的常识。不过选种较难,难在真伪难辨。如今市场活跃,诳骗之徒混迹江湖,假种越来越多,而且大多贴有冠冕堂皇的标签。不会选种者往往上当。有的人把油菜籽和白菜籽放在一处都当良种白菜叫卖,你若认定大而圆滑的为上乘,那就完了!恰恰白菜籽不如油菜籽那么大而圆滑。农民们体会最深,种子选得不好,往往会丢掉一年的阳春。其实,选种并不难,一是要“躬耕垅亩”,多与各类种子打交道。二是少与“王婆”费口舌,请些会种菜的“伯乐”,自会分出真伪。三是少端推销商的饭碗,免得“吃人家的口软”。再比如插栈,黄瓜苦瓜以竹梢为宜,四季豆、娥眉豆以光滑树干为宜,什么品种选什么栈,你得有点“真才实学”,懂得如何为作物茁壮成长创造必要条件,倘若只要是栈尽管插,那黄瓜苦瓜若插上光杆木栈,细丝失却小枝的牵挂,整个植株就会瘫倒在地,永远站不起来。以上诸条若漫不经心,结果,全园子的整体效益会让你大失所望!
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吾躬耕菜园细品个中三昧,竟悟得如下结论:有所种未必有所得!关键看你怎么种。不会种没关系,可以学,若是一门心思去搞其他什么见不得阳光的交易,而耕种只是走过场,种瓜种豆可能颗粒无收!
1996年
风雨桥上的名字
我的家乡溪河多多,那是造山运动留下的曲美。溪水从山上抖下来,九曲回肠,一路欢歌一路笑,带着大山的灵气,洋洋洒洒奔向江海。年长日久的消磨,那溪河已露出若干高深莫测。人们路遇壑地,难免有进退维谷之苦,于是便有了各式各样、各尽其美、各尽其便的石桥、木桥。其中,风雨桥以其独特的造型为溪河增添了久长的靓丽。
从我们那个小村上集镇,必经一座风雨桥,乡人叫它屋桥,是旧社会修造的。那桥长约4丈,宽约2丈,高约丈8,上盖布瓦,下嵌木板,旁立亮栅,左右分列条凳。桥垛顽石砌就,罅中苔蕨横生,且有红白野花洒脱放笑。桥下激流奔喧,银花飞溅。上下河岸古杨低垂,飞鸟嬉戏。路人不仅过河方便,就此打歇,观景听流,自是心旷神怡。倘若酷暑晴日,躺于条凳闭目养神,一任习习河风吹拂,得一身凉爽,那是神仙的享受。若遇风雨,急奔这“避风港”,任它暴雨如注,我自泰然处之,好不安闲。三朋四友在此邂逅,侃个天南地北,必陶陶然乐而忘返!
上小学时,我和同伴们常经路过这远看像屋、近看是桥的所在,去时匆匆,不敢怠慢,放学回家,这里便成了我们玩耍的天地。尤其是夏日,我们把书包往桥凳一掷,跑到桥下不远处的“绿阴潭”里玩狗扒水、打水仗,再是到浅水处翻石头,捉螃蟹。困了,便抱着衣物,一窝蜂跑到桥上下“裤裆棋”、“打三棋”,看娃娃书,或讲“谜子猜,谜子猜,两手扒不开,扒开又拢来”之类的谜语,各显各的聪明……玩的好开心哟!
忽一日,我仰天一望,发现那屋桥的中梁上,写着若干人的名字。其中有几个,使我大为震惊!那不是些地主豪绅吗?土改斗争他们时,我还跟着呼过“打倒”之类的口号呢!蒙童时代,就听说这些人是大坏蛋,怎么把他们的名字写在这路人敬仰的地方呢?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带着满腹的疑虑探问外祖父。因为,外祖父的名字也在其中,不过列后罢了。听说修桥时,他不仅出力,还勒紧裤带,捐了些钱粮。他想必知道个中究竟。外祖父沉吟片刻,坦然叹曰:“这些人在修桥时,都是捐了钱的,一个人做了坏事,人们不会忘记,做了好事,哪怕一丁点,人们也是不会忘记的!”原来如此,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也许,一个深刻的道理,人们不易接受,而一个简单的道理,人们可以记入脏腑。难怪,即使“文革”横扫一切,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那风雨桥上的名字,依然带着他微薄的红色,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无论何时,人们看到这些名字,自会两面想去……
1998年
远去的冬天
想到往日的冬天,我心里便顿生冰凉,甚至刀割般的疼痛!
山里的冬天,在大雁还未往南飞尽的时候,便“飘”然而至。本是“小阳春”的和煦,老天突然板脸,那从北呼啸而来的风,把满山黄叶从树上撕掉,然后狰狞着在空中抛舞,接着,大砣大砣的雪团横冲直撞地扑向大地!随着日子的闷沉,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凌冻便毫不客气地争占上风。到了数九寒天,冰冻便向所有生灵进行死亡的威逼!于是,山村茅舍的檐口上便挂满长长的凝固的眼泪;风度翩翩的大树小树,被那透亮的凌“壳”压得低下头颅;本就崎岖的山道,被嵌上光滑的魔镜,让行人难得迈不出步履;茫茫大地像是铁板一块,锄头落地冰花四溅……
那是大闹天灾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因为自家揭不开锅,我便支撑着弱小的身躯跟着外祖父母糊口。外祖父已是花甲开外,因为红“十”字未普及乡里,加上穷饿潦倒,一场眼疾夺去了他明明白白看世界的生理。可他仍全身心地支撑着添人进口的生活。
那时,我们生产队由集体管发的口粮,人月平只有十来斤,为了填饱不断翻滚着的肚肠,各家各户都得向荒野进军,凡是能充饥的,就是掘地三尺,也要拼命索取。那挖蕨取粉,便是旧社会百姓求生的娴熟手段之一,眼下又派上用场。只有冬天,蕨才会成熟,农人也才能忙里偷闲去实践比开发北大荒还艰难得多的壮举。外祖父带着我加入了这支求生大军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