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情绪上不能很好地加以控制,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较强,对生活充满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外界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人们只有拓展了自己的健康思维,在现实中愉快地生活,才能使自己的一生活得有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 珍惜生命不可轻生
轻生,也就是自杀,是指当个人的烦恼和苦闷发展到极点,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现实感到绝望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的自我毁灭性的行为。有关数据表明,青少年的自杀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呈现增长趋势。这引起社会和家庭的极大关注。如美国青少年自杀死亡已成为同年龄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交通事故等意外死亡。香港10~19岁年龄组的自杀率1995年已达到3.4人/10万人。在我国大陆,青少年自杀现象也较为严重,据统计表明,我国自杀率最高的年龄在16~30岁之间。
人们常常抱怨客观环境令人生厌。例如:“这个人在会上的讲话太空洞乏味了,我一听就感到恶心想吐。”其实,不管他处于什么职位,一个人的发言并不存在有意思,还是无聊,那是工作的需要,而无聊厌倦仅是你感觉到的一种情绪,只要积极利用自己的大脑,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和能力,你就可以摆脱这种情绪。愿使自己感到厌倦的人比令人厌倦的人更为令人厌倦。如果利用现实做些自己能做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充分发挥自己大脑的思维能力,你就永远不会厌倦生活了。这一切,都是由你自己来选择的,摒弃惰性,热爱生活吧。生活并不只是对你一个人不公平,人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矛盾,只是对待和处理它们的态度、方法不同罢了。其实,生活是很美好的,只是你愿不愿意选择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去珍惜和热爱生活。
生活永远不会是无聊的,不过有的人总感到是无聊和厌倦的。因为,没有他们所期望的刺激和丰厚的物质回报,于是,便产生了这种惰性的消极情绪。如果你厌倦生活,生活必然要报复你,使你的人生刻板索然,流于机械般的震荡。这正说明了你未能积极有效地利用自己的现实美好时光。厌倦,其实是你自己选择的一种恶性情绪,你应从现实生活中清除这一恶性的情绪。拖延时间就意味着虚度光阴,无所事事。而无所事事就会使人感到厌倦和无聊。实际上你完全可以摆脱这种恶性无益的情绪,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迫自己去接受客观存在的现实,选择更为积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法,摆脱自己对社会的偏见,强求公正。观察一下你自己以及身边的人,你会注意到他们为什么会对生活充满热情,珍惜现实的每一分秒,充分享受生活,审视一下那些取得最佳成绩的强者,当他们的事业、生活处于低谷时,仍然能够安之若素,热爱生活,以等待下一个峰值的到来。他们都是实干家,从不抱怨什么,既不是评论家、批评家,夸夸其谈;也不是混世魔王。只要遇到不满意,在自己的能力能够达到时,就行动起来,去改变它,为自己创造一个崭新的天地,而不是怨天尤人,停留在无所事事,拖延时间上。厌倦其实就是你自己选择的一种不健康的情感,没人强迫你容留它,你选择健康的唯一途径是放弃它。热爱生活吧,摆脱苦恼和厌烦,不要总抱怨生活对你不公这种偏见。其实,社会对人人都有机会,只是大小,多少不等而已。
对于所谓的不公,智者会巧妙地利用其去对付困难。热爱生活吧,生命对于现实的人们只有一次。让我们摒弃偏见,不要强求所谓的公正,只要把握好公正的度,采取更为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去重新塑造一个相对完美的自我形象,为美好的生活干杯吧。
人最基本的存在是二重性的生与死。人必然会一代代的死亡,但人必然又会繁衍下去。当人类意识到生与死这一本能、永恒的主题后,于是,这种意识就极为深刻地影响到了人的生存。生命是如此惊人的短暂和宝贵,我们应当拒绝去做想做,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吗?而死亡毕竟是人类生存的终极对立面,是与生的概念格格不入,水火不相溶的。
对于死亡的种种认识,仍然不能改变这种残酷的事实,我们必将一代代的死亡,按照物质不灭的定律,死亡绝不是生存有意义的那一部分,但对于人来说,却不得不接受这一客观规律。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和考验,每个人都在思索回味,我这一辈子都做了什么?值吗?与别人相比,我还缺了什么?有些人一想到死,便把凡是与生活有关的东西,都看得索然无味,毫无意义了。但即使你得了癌症,到死亡也还有一个过程。生与死是对立统一的复合载体,生必然面临死亡,缺一不可。人们把自己的一辈子的劳动所得奉献给了自己的生存的社会。而智者只考虑愉快的生存,不去探索死亡,他们用这种意识形态里的东西来摒弃生与死的两重性。比如,基督教里的灵魂不死学说,就鲜明地提出灵魂的永恒性,并以此来否定人的生存将以死亡来告终这一铁的事实。灵魂是什么?只有鬼才知道,但人的思维、思想、意识若在其他人的脑海中产生了共鸣,那么,他就算是在一段时间内,一段历史中永存了。
人类无法逃避的死亡还导致了另外一种两重性,即物质与欲望的两重性。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人类的种种潜能的承受者,但人生存的短促历程不允许人将其所有欲望都充分实现,而是生活在种种条条框框和压抑中,现实不允许你随心所欲。若你想你的思维能驰骋,要么你是一个思想家,要么你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即使在极其顺利的环境中也是如此。只有当个体的生存历程与人类共同的生存历程融二为一时,个体才能参与历史进程中的种种人类的发展。因此,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思维上不能走极端,由从极端自私的自恋型人格障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突然变为公而忘私的超现实主义者。有一个主题,从左至右,从右至左的摇摆,再到复合,再到立体化的发展,人的思维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全方位的进化,而有些过程会在某一必然阶段中诞生,发展,直至消亡,再向新的领域螺旋式的上升进化和发展。人这一个体能够实现的潜在能力与个体实际实现的某一目标的程度之间,除了主观意识之外,还受客观环境条件的影响制约。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只能当一个思想家,超前思想家,或滞后者。现实是理论与实际的差异。由于某些人实现不了自己的目标,或期望值过高,因此,心理上的压力就会加大,认为自己是一块行尸走肉,生不如死。因此,在思维上形成了虚设的假死,或等到来世,再去实现自己的梦境,所谓的心想事成。
而来世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是个什么东西呢?人们时常在小说、诗歌、戏剧、电影中可以看到,可它是人类主观臆想虚构的。当你需要时可以主观臆造,或花钱去享受,它是生活中的乐趣或渲泄对象,但不是主题。来世,除了等待,又有谁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体验过呢?它只能使人行为萎缩,与世无争,像一块行尸走肉。如果是科学幻想未来,还可以为人们所接受。有的人认为,生存的意义并不在于将人的能力充分展现,而只是盲目地履行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像一个自甘情愿的奴隶,逆来顺受,自己折磨自己,或自己安慰自己——这是应该的。认为自己个体的发展,自由和价值都是次要的,与他人的命运和利益相比,不值一提。甚至不惜臆想一种永恒的力量,人人为他人,凌驾于个体——自己之上。但现实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意识水平,还没有达到那个境界。如果这个社会人人的思维,参差不齐,并不千篇一律,多种多样,在不触犯法律和他人的利益的前提条件下,是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但对人人都强求一致,像一个模具里刻出来的一样,那这个社会就有点奇怪了,使人联想起准军事化的军营。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同一法律准绳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生存空间,为什么要强求别人与你的生活方式一致呢?连社会都允许在法律、道德和行为准则下的小自由,更何况你了?
人既然存在生与死的问题,且人又是一种难以琢磨的高等级的动物,求生的欲望,使大多数的人都不愿意去死。于是,科学的文明,将人类的死亡推远,不断地延缓死期。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以实践和客观事实证明了人类的文明,使人类拓展了生命周期,开始远离死亡,以寻求延年益寿,长生缓老,并使人类将生与死的周期改为——快点生,慢慢长,慢点死,晚点死。但无论如何,谁也逃脱不了死亡。上帝是什么?现实中,我们谁也没见过,只有他才是偶象式的十全十美,他的思想是信徒顶礼膜拜的神灵和信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存在于人们的大脑中,他的思想能引起信仰者的憧憬,共鸣和心理安慰,只要人类的意识信仰存在,做为灵魂的宗教信仰就不会死亡。我们是凡人,即使存在转世,做为我们的载体——肉体,这种物质是永远会消失的。虽然人人都逃脱不了死亡,但智者却不去,或很少想它,会解脱,以避免死亡的阴影干扰折磨自己的心灵,他们会转移视线,多干点事,将大多数时间和精力作用于现实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以现实为生活的主题,以对物质的追求为生活的目标,在宝贵短暂的现实生活中,充分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各种情趣,保持一种欢愉的生活格调,为自己赢创一种温馨良好的生存环境,热爱自己的家园、工作、爱人、朋友、子女,保持身心愉快,寻求健康的刺激,活得潇洒欢愉,使人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岁月成磋砣。”这种将现实生活寄托于未来的惰性思维方式,早已被智者所摒弃了。他们将现实的美好时光尽可能地展宽,去充分享受它。过去是消失的一切,将来是未知数,只有把握好现在,在现实中愉快地生活,随遇而安,只要不是妄想,这也是智者认为最主要的生活因素——愉快的精神氛围。
人活着首先要保持精神愉快,因为它涉及到心理、生理、内分泌、体能、行为等诸因素,其次,才是追求物质享受,而不管他是乐观主义,精神鸦片也好。只要不是思想上的巨人,精神上的贵族,行动上的矮人,就可以。那你将是一个聪明透顶的智者。如果死亡的那一天终于降临,当你躺在病床上时,回味自己的一生,你会今生无悔,哪怕你只是一个欢愉而碌碌无为的庸人。那时,人们也许会说,他是一个智者。只有拓展了自己的健康思维,在现实中愉快地生活,人才能使自己的一生活得有价值和意义,生命的时间才相对延长,这也是智者的生死观。
一、产生轻生的原因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花季,正是身体强健、求学就业的好时机。为什么要产生自杀轻生的念头呢?主要原因有:
1.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如考试失败、失恋等,而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又过低,选择轻生之路的中学生往往自尊心很强,对自己要求过高,父母期望也很高,而一旦受到挫折,便承受不了,感到失去了生存的意义。或者受到挫折后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也往往走上绝路。
2.家庭危险因素。有些父母管教过严,家庭中缺乏交流,孩子时常处于不被人理解、看重的地位,不能完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有可能以自杀方式唤起父母的关注;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常感到自己是一个包袱,再活在世上实在没有什么意思;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娇惯,使孩子任性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很低,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师批评,就可能自杀。另外有些父母自身关系不好,对孩子感情上的关注很少,孩子从小感到“世态炎凉”,可能变得自卑、抑郁,在遇到挫折时,可能采取轻生方式。
3.社会媒介的影响。青少年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情绪上不能很好地加以控制,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较强,对生活充满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外界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如研究发现,美国纽约电视播放有关自杀节目7~10天后,少年自杀人数上升6.9%,而同期成人自杀仅上升0.5%,具有显著差异。
4.精神障碍。据有关资料统计,因精神障碍而自杀的青少年占13.2%,因此也不容忽视,其中抑郁症是导致青少年自杀最重要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工作学习效率低,认为自己无能,毫无价值,时常流露出轻生念头等。
二、如何防止轻生心理
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自杀是一种“卑贱的勇敢”。试想想,当你以自杀方式自以为得到解脱时,你的家人、朋友该有多难过,尤其是家人,会带给他们一生的痛苦。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学会这样做:
1.自我安慰。我们应该相信自己是很不错的,应该欣赏自己。当事情没有如你所希望的那样发展时,也要试着去接受它,要善于满足现状,要很高兴地感到:事情原本还更糟呢。
2.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有多方面的兴趣,如打球、绘画、听音乐、下棋等等,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是很重要的。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我们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兴趣中去,从中体验到快乐,忘却烦恼。
3.结交知心朋友。当我们烦恼、迷悯、焦虑、不满时,如果有知心朋友陪伴左右,听你倾诉心里话,宣泄你的情感,并对你表示理解时,可能忧郁会减少一半。
4.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你可以到专门的心理门诊寻求心理工作者的帮助,也可以打热线电话宣泄烦恼,可能在与他们的交谈中,他们对你的情绪疏导,会使你放弃自杀这一很不明智的想法。
总之,人生旅途中不知要经历多少磨难与挫折,只有经历过波澜险阻,才能更加体会生活的美丽。
§§§第二节 远离毒品
现实中,青少年吸毒已成为一个触目惊心的严重问题。来自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的数字表明,我国最近几年青少年吸毒的比例始终在吸毒人口中占8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16岁以下的少年吸毒人数有所增加,青少年已成为最易受到毒品侵害的“高危人群”。
目前,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怕学生知道毒品。认为禁毒教育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冒险尝试;二是认为禁毒教育是公安部门的事,与学校无关。这些认识误区的一个前提,就是目前在校学生吸毒者罕见。事实上,毒品蔓延的速度相当快,若等到毒品在校园时再来教育,则为时已晚。由此可见加强禁毒教育,做好超前预防工作,是解决青少年吸毒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