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没有完成某一特定的目标或取得某种程度的成功的时候,很多人便以“三个没有”作为抱怨的借口。抱持“没有条件”的人总是抱怨自己缺乏成功所需要的条件,比如金钱、学历、人际关系等等。抱持“没有希望”的人会消极地看待万事万物,比如,“近期办公室的网速慢得跟蜗牛一样,我这个月不能按期完成任务啦。”而抱持“没有先例”的人思想也是不可取的。他们会说:“我非常想竞争新岗位,但我的经验和学历都不够,很可能失败。”
世人都会有一种或多种“三个没有”的想法,但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在于,成功者往往不把它们视为借口,而是当作动力,积极地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知道真正的阻力来自他们对困难所得出的“不可战胜”的结论,所以从不过于注意这些负面的事物。
态度,按照定义,是“人们内心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情感”。如果人的态度积极,可以使我们克服人生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如果态度消极,那些障碍的负面影响就会与日俱增,最终导致失败。一言以蔽之,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自己内心的看法(思想)和情感,我们就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轨迹。
自我设限:杀死自己潜能的刽子手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一测试,原来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的400倍左右。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是立即同时在杯上加一个玻璃盖,“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跳的高度。再一阵子以后,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
一天后,实验者开始把这个盖子轻轻拿掉了,它还是在原来的这个高度继续地跳。三天以后,他发现这只跳蚤还在那里跳。一周以后发现,这只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其实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
跳蚤之所以会落到这种下场,是因为它在遭受挫折以后,玻璃罩的限制已深深地刻在它那有限的意识里,反映在它的心灵上,使它失去了向着更高尺度跳跃的勇气。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这种自我设限就是在自己的潜意识中注入消极的思想,让自己失去了超越自我的勇气,从而阻碍了潜能的正常发挥。
也就是说,自我设限,是杀死你潜能力的刽子手。然而,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我设限的时候,自己不愿做或者不想做的事情,心理上就有了界定:这件事我做不成!其实说不愿做或者不想做,说到底大多数还是不敢做,基于某种原因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障碍,对这些事情望而却步,结果自然是做不成。
詹姆斯·巴里说:“在这个世界上最让人欣慰的是,几乎没有人会真的跌到谷底。最可悲的是,明明有能力飞,但很少有人飞到高处。”一个人要想成就辉煌,就不能在心里为自己能够到达的高度设限。因为自我设限不仅阻碍工作的正常开展,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前途危害无穷。
很多年以前,在美国的纽约街头,有一位卖气球的小贩。每当他生意不好的时候,总要向天空中放飞几只气球。这样,就会引来很多玩耍的小朋友的围观,他的生意就会好起来,有的还兴高采烈地买他的那色彩艳丽的氢气球。
一天,当他在纽约街头重复这个动作时,他发现,在一大群围观的白人小孩子中间,有一位黑人小孩,用疑惑的眼光望着天空。他在望什么呢?小贩顺着黑人小孩的目光望去,他发现,天空中一只黑色的气球也在。黑色,在黑人小孩的心中,代表着肮脏、怯弱、卑劣和下贱。
精明的小贩很快就看出了这个黑小孩心思,他走前去,用手轻轻地触摸着黑人小孩的头,微笑着说:“小伙子,黑色气球能不能飞上天,在于它心中有没有想飞的那一口气,如果这口气够足,那它一定能飞上天空!”
确实,能不能飞上天,关键在于气球里边有没有那口气,而不是在于气球的颜色。如果你认为你飞不起来,那你肯定就飞不起来。别人都在拼命地想飞起来,谁又有时间跟你说:“嘿,你怎么不试试呢?”
你是不是总是在想:“不可能的,我都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能跑那么快?”“我学历不如他们,怎么会竞争得胜?”“我长得不够漂亮,他怎么会喜欢我?”……
如果你这么糟践自己,跟懦夫有什么两样?由于你的自我设限,导致身体内无穷的潜能力和欲望没有发挥出来。自我设限和其他人性的弱点一样,将让你流入平庸之辈。很多人难以成功,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而是因为自我设限。在自我设限的时候,人往往就在潜意识里给自己下了一个消极的论断:“这件事我做不了”。由此形成了一种消极的心态,对这些事情望而却步,结果自然是做不成。
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也在过着“跳蚤人生”?曾几何时,你意气风发,屡屡去尝试成功,但是经历过几次事与愿违的失败后,便开始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或者开始怀疑起自己的能力来。不是千方百计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标准,即使原有的一切限制已取消,就像刚才的“玻璃盖”虽然被取掉,但早已经被撞怕了,或者心里面已经默认了“玻璃盖”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已习惯了不再跳上新的高度了。
要不要跳?能不能跳过这个高度?能有多大的成功?这一切问题的答案,并不需要等到事实结果的出现,而只要看看一开始每个人对这些问题是如何思考的,就已经知道答案了。当你自我设限,收藏起触角的同时,等于切断了前进的路程。误会与障碍由此产生,成功也会渐渐远离。所以,赶紧克服盘踞心头的万千困难,跨出自设的界限吧!不拉开窗帘,怎知外面是阳光还是暗夜?与其自断生机,不如勇往直前,积极刷新跳跃高度,每天都大声地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我一定会成功!”唯有如此,才能向宇宙发出积极的振动,进而宇宙才能够回应给你所想要的一切。
与压力共存,并利用压力激发潜能
一般来说,人在承受意料之外的重压时,都会产生极度紧张的情绪,心理学上把这叫做应激。当情绪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时,人的激活水平快速发生变化,表现为心率、血压、肌肉紧张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高度兴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急中生智,表现出平时没有的智力或能力,做出平时不能做出的勇敢行为,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促使事情发生意想不到的转变。
只是人们往往习惯于表现自己所熟悉、所擅长的领域。但如果我们愿意回首,细细检视,将会恍然大悟:看似紧锣密鼓的工作挑战,永无遏止难度渐升的环境压力,会在不知不觉间养成今日的诸般能力。因为,人,确实有无限的潜能!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你必须养成给自己施加压力的习惯,用压力来激发自己的潜能。
压力是与成功过程相伴的一个伴随因素。有无能力抵抗来自环境、他人及自己内在的心理、生理压力,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位音乐系的学生走进练习室。在钢琴上,摆着一份全新的乐谱。
“超高难度……”他翻着乐谱,喃喃自语,感觉自己对弹奏钢琴的信心似乎跌到谷底,消靡殆尽。已经三个月了!自从跟了这位新的教导教授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教授要以这种方式整人。勉强打起精神。他开始用自己的十指奋战、奋战、奋战……琴音盖住了教室外面教授走来的脚步声。
指导教授是个极其有名的音乐大师。授课的第一天,他给自己的新学生一份乐谱。“试试看吧!”他说。乐谱的难度颇高,学生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还不成熟,回去好好练习!”教授在下课时,如此叮嘱学生。
学生练习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让教授验收,没想到教授又给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试试看吧!”上星期的课教授也没提。学生再次挣扎于更高难度的技巧挑战。
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两样的情形持续着,学生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所困扰,然后把它带回去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临两倍难度的乐谱,却怎么样都追不上进度,一点也没有因为上周练习而有驾轻就熟的感觉,学生感到越来越不安、沮丧和气馁。教授走进练习室。学生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须向钢琴大师提出这三个月来何以不断折磨自己的质疑。
教授没开口,他抽出最早的那份乐谱,交给了学生。“弹奏吧!”他以坚定的目光望着学生。
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连学生自己都惊讶万分,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让学生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学生依然呈现出超高水准的表现……演奏结束后,学生怔怔地望着老师,说不出话来。
“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分乐谱,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程度……”钢琴大师缓缓地说。
英美科研人员曾做过两个关于生命力的实验。实验结果说明,只要是在生命极限的范围内,只要生命积极勇敢地面对压力,就能用压力激发潜能,就能将压力变成动力,就能创造出令人震惊的奇迹。
我们先来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用一个南瓜做的实验:实验人员用很多铁圈将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以观察当南瓜逐渐长大时,对这个铁箍产生的压力有多大。起初他们估计,南瓜最大能够承受大约500磅的压力。在实验的第一个月,这个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压力;实验到第二个月时,南瓜承受了1500磅的压力;当南瓜承受到2000磅的压力时,研究人员为了防止南瓜将铁圈撑开,不得不对铁圈进行了加固;当南瓜承受到了5000磅的压力时,瓜皮出现破裂,实验到此结束。实验人员打开了南瓜,发现它已经无法再食用,因为它的中间长满了坚韧的层层纤维,试图突破包围它的铁圈。为了吸收充分的养分,以达到突破铁圈的目的,它的根部竟然延展了几万英寸。
后来,英国科学家又用多个南瓜做了实验:实验人员在很多同时生长的小南瓜上面加了不同的重量。其中对一个南瓜加的重量循序渐进不断变化,从几克到几十克、几百克、几千克,直到压上了几百斤的重量,达到了它所能承受的极限。当南瓜成熟的时候,实验人员决定把所有的南瓜都切开,看看它们究竟有什么不同。随着手起刀落,一个个南瓜都被轻而易举地打开了。只有承受重量最大的南瓜,不仅把刀弹开了,而且把斧子也弹开了。最后,这个南瓜是用电锯吱吱嘎嘎锯开的。实验人员研究认为,这个南瓜的果肉强度已经相当于一株成年的树干!
既然南瓜能创造出令人震惊的奇迹,那么人也一定能创造出更加令人震惊的奇迹。我们应该感谢压力,因为有许多生命的奇迹都是压力创造的。我们要学会与压力共存,并养成利用压力激发潜能的良好习惯。
通过内心演练法改进你的实际表现
吸引力法则认为,我们可以利用潜意识这个屏幕来投射我们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我们的生活是幸福成功的还是悲伤失败的,完全取决于我们选择投射什么样的事物。内心演练与某项任务在你的想象之中的表现情况密切相关。
所谓“内心演练”,指的是你在头脑中想象自己执行某项任务时的具体步骤。吸引力法则认为,我们储存在大脑中的思想和图像总是试图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露脸”。
奥运教练、性能研究专家,以及芝加哥大学的布拉斯洛托等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内心演练这个极为强大的工具进行测试。测试的前提是,被测试运动员的技能、健康状况以及表现的潜能在同一水平上。
其中,有这样一个有名的研究。一批篮球运动员被分为三组。研究人员让这批测试者站在罚球线的位置上进行投篮。目的是测试他们投篮命中率。
测验结果显示,三组运动员的平均投篮命中率不相上下,大概在22%。也就是说,他们每投10球,只进2球。
接下来,第一组运动员坚持在20天内每天练习投篮,并把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投篮成绩记录下来。中间练习时,不提出任何要求,顺其自然。
对第二组运动员也记录下第一天和第20天练习投篮的成绩,但在此期间,不再让他们碰篮球,也不许他们做任何投篮的练习活动,只准他们在内心演练自由投篮,并想象自己的投篮命中率达100%。如果投篮不中时,他们便在想象中对此做相应的纠正。
对第三组运动员作为对照组,什么也不做。
测试结果令人吃惊:第一组每天练习投篮1小时,他们的投篮命中率从原来的22%提高到46%。
第二组没有进行任何实际训练,只是每天想象自己投篮命中,他们的投篮命中率最终提高到45%。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并未进行任何身体锻炼,但却能够将其命中率提高整整1倍!这简直是太神奇了!尤其是考虑到他们仅仅改变了自己的心理活动而已。他们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从失败的图像转换为成功的图像,仅仅这种改变就让他们的成功率提高1倍。
第三组的表现符合预期,投篮命中率没有任何提高。
测验结果表明:思想和表现之间存在着不容置疑的密切联系。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态度;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应该为此欢呼雀跃。因为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思想上的力量发展自己。想象一下,你从现在开始使用内心演练,直到进行下次演讲比赛或约见客户,或参加下一场篮球赛。
如果你从此刻开始演练你的成功,而不是那些阻碍成功的潜在问题,也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弱点和劣势方面,那么,你将向大脑输入成功的图景,坚持下去,成功在不久的将来必会翩翩而至。
为了能够发挥内心演练法的作用,我们必须内化这些成为成功者的思想、信念以及行为习惯。我们的目标是确保常被我们忽视的成功原则可以内化为我们潜意识的一部分。这种情形就好比是自动驾驶仪一般对我们的行动进行着指导。记住,与支配物质世界的法则一样,支配成功的法则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对这些法则是熟记于心,还是忽视或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