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九一一”事件,还有很多疑点没有解开。许多人认为,当时并没有飞机撞击五角大楼,“九一一”事件是美国政府一手制造的,目的是给入侵阿富汗和后来入侵伊拉克制造借口。
疑点一:从最早播出的袭击画面上看不到任何残骸。五角大楼外的草坪上干干净净,没有飞机的残骸。官方的解释是飞机已完全冲入大楼并在高温中烧毁,因此没有在外部留下残骸。后来有媒体刊登了一幅飞机机身残片的照片,它被广泛用于证明确曾有过飞机撞击,但在政府公布的残骸回收清单上并没有这块残片。
疑点二:恐怖分子的驾驶技术。劫机的恐怖分子名叫哈尼·汉茹尔,但他是否有能力驾驶飞机如此精确地撞进五角大楼?官方称飞机撞楼时飞行高度很低,但时速高达850千米,汉茹尔能有这么好的驾驶技术吗?这起过于干净、未在草坪上留下一点痕迹的飞机撞楼事件,不太可能由这名非职业飞行员在如此低空以如此完美的飞行来完成。
疑点三:撞击留下的洞太小。飞机撞上了五角大楼的外墙,并在墙上留下了一个洞。有人认为这个洞太小,不可能是波音757所为。此外飞机的两翼没有在墙上留下任何痕迹,外部也没有任何机翼或尾翼残片。据目击者称,他们看见一个好像20架小飞机的物体撞上了外墙,并发出了导弹似的声音。因此,有人估计真正袭击五角大楼的是导弹。
疑点四:被藏起来的监控录像。在袭击当天,可能记录下撞击过程和撞击前飞机数千米飞行轨迹的所有监控录像全被联邦调查局拿走。后来在审讯恐怖嫌犯穆萨维的过程中,一些录像才公之于众。画面粗糙,并不能明显证明有飞机撞上了五角大楼。
疑点五:9月11日当天崩塌的有三座楼,世贸双塔,再就是世贸7号楼。世贸7号楼就在世贸双塔的一边,十几层高,没有遭到飞机撞击,但是个别楼层有轻微失火。这座楼在9月11日下午3时左右,也以和世贸双塔类似的方式崩塌。“九一一”事件调查委员会说,是因为双塔的火蔓延到它的楼层导致崩塌。而事实是,世贸双塔周围有很多类似的建筑,而且有的失火比它还严重,但都没有崩塌,为什么只有它崩塌了?它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三座因为大火而崩塌的现代建筑,而前两个就是世贸双塔。
疑点六:世贸双塔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三个礼拜,被纽约一个大富豪买下,并投了30亿美元的保险,其中就包括遭受恐怖袭击之后的赔偿。
世贸双塔的幸存者回忆,在“九一一”事件之前半年,有一支不明身份的建筑检查队对世贸双塔进行过检查。在世贸双塔的地下室,以及第六层、第九层等处人们发现了一些溶化物;世贸地下室曾经遭遇恐怖袭击,之后它的入口均配备有防爆犬,但是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不久,所有的防爆犬被撤走一个小时,而下达这项命令的是布什的弟弟;世贸全部工作人员曾经被全部撤离过,原因是安全演习;北美防空司令部的最高指挥权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两个月,被美国副总统切尼从国防部长那里收回,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而北美防空司令部负责北美防空,也包括下令击落有威胁的飞行器。
“九一一”事件的这些疑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最终被解开。
欧元的诞生
从2002年1月1日(欧洲人称作“E-day”,即欧元日)起,三亿多欧洲人开始使用同一种货币——欧元(英文是EURO,货币符号是“”)。现在欧元纸币和硬币已经成为欧盟15个成员国中12国的法定货币,这12个国家是比利时、德国、希腊、西班牙、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奥地利、葡萄牙、芬兰,即欧元区国家;另外三个欧盟成员国(丹麦、英国、瑞典)出于本国各自不同的国情而暂不采用欧元。欧元作为欧洲统一的货币,从最初设想提出到最终成为现实经过了几十年的漫长历程。
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欧共体统一市场建设的顺利发展,建立经济货币联盟终于成为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下一个重大目标。1989年4月,欧共体执委会提交了“德洛尔报告”,制订了建立经济货币联盟的详细计划。6月,在欧共体理事会马德里会议上,各国首脑决定于1990年7月1日开始实施经济货币联盟的第一阶段。1991年12月10日,欧共体各成员国政府首脑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市召开会议,就欧洲联盟条约达成协议,该条约被称作《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2年2月7日,各国外交部长和财政部长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条约确定了经济货币联盟的结构和时间表,最终目标是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和用欧洲货币埃居代替各国货币。《马约》规定经济货币联盟的建设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实际上在《马约》签署之前的1990年7月1日就已经开始,主要内容是与统一市场建设工作保持一致,加强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合作,取消外汇管制,允许资本自由流动,所有成员国都纳入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并采取相同的波动幅度。《欧洲联盟条约》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洲联盟。1994年1月1日,欧盟开始经济货币联盟建设的第二阶段:建立欧洲货币局,为向欧洲中央银行过渡和实现统一货币准备条件,并制定所需的规章和程序;逐步缩小汇率波动幅度,促进埃居的使用并扩大其功能;建立经济政策的协调和监督机制,敦促成员国实现经济趋同。
1999年1月1日,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按期进入第三阶段,参加国货币之间的汇率被锁定,统一的货币欧元以与埃居同等的价值正式启动,设在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作为整个欧元区的中央银行开始运作,负责欧元运营的监管和统一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但在2001年12月31日以前的过渡期内,欧元只是账面货币,暂不发行纸币和硬币,私人和企业可以自由选择使用欧元或者各国货币的账户,而政府发行的新公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必须使用欧元。2002年1月1日,欧元纸币和硬币开始流通,同时各国货币仍然可以使用;3月1日,各国纸币和硬币停止流通,欧元成为唯一的法定货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元向现金的转换进展迅速、良好,没有出现任何大的问题,这是因为欧元成功问世几年来欧元区金融市场已经为欧元的正式流通创造了基本条件。
欧元诞生几年来的顺利运营使得欧元区国家受益匪浅。在欧元区内部,随着欧元问世带来的货币政策的统一和财政政策的协调,以及汇率风险消失、交易成本降低、价格差异减小和市场更为透明,欧洲统一市场中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更为便捷,使得企业达到了更高的效率和竞争力,这对于成员国经济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实体,从而达到长期共同繁荣发展和抵御外部经济冲击,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杜伊森贝赫在纪念《马约》实施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欧元的流通是给统一市场戴上一顶“王冠”,欧元已经成为欧洲一体化在其他政策领域发展的催化剂。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而言,货币一直是国家主权的重要象征,伴随着欧洲公众对使用统一货币所获利益的感知,必然会产生消除欧元区内部其他经济乃至政治障碍的要求,从而推动民族国家向统一欧洲的目标迈进。因此,欧元的流通将使得欧洲一体化进程变成一种由欧洲公众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进程,欧洲的历史发展将由此呈现出更为精彩的篇章。
美国逼迫萨达姆下台
在2002年10月19日,美国总统布什再次重申,美国一定要推翻萨达姆政权。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同月26日发表讲话时说,美国在“倒萨”计划上耽误不起,应当“尽早”去实施这一计划。同时,五角大楼也在秘密调兵遣将,“倒萨”计划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之中。尽管“倒萨”计划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但是美国依然一意孤行,准备先发制人攻打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
布什政府坚决“倒萨”是有其历史原因的。11年(即1991年)之前,小布什之父老布什总统发动了“沙漠风暴”行动,大胜伊拉克军队,解救了科威特,但萨达姆政权依然存在。美国鹰派一直对老布什当年在海湾战争中没有一鼓作气拿下巴格达而耿耿于怀。他们感到美国没有在海湾这个重要的地缘战略要地拥有控制权,却让一个敌对政权长期存在,这是对美国利益极大的威胁。小布什如果能在任内完成“倒萨”大举,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布什入主白宫以来,一直为“倒萨”造势。所以,美国想利用反恐战争这个天赐良机,一举端掉萨达姆政权。
布什政府“倒萨”还有其现实原因。有分析者认为,美国政府有意渲染“倒萨”,是为了转移美国公众对布什政府信任危机的注意力。一段时间以来,包括布什在内的美国政府高官的经济丑闻让美国白宫焦头烂额,这不但严重削弱了美国公众对布什政府及其共和党经济治理能力的信任,而且还引发了人们对布什本人诚信的怀疑。在国内问题堆积如山之时,把民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对外战争上是政客们惯用的招数。
当然,布什“倒萨”也意在石油。在美国人的如意算盘中,石油可能比民众和人权更为重要。伊拉克是全球第二大产油国。美国一旦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就可以获得石油,从而摆脱对沙特的依赖。美国总统布什和副总统切尼都是石油商人,他们当然意识到了这些问题。
美伊战争经历的五次战役
2003年3月20日上午10时36分,从美国军舰上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飞向伊拉克。美军对伊拉克的战争正式打响,北京时间3月20日上午11时15分,美国总统布什发表讲话,宣布了对伊拉克战争的开始。这场战争共经历以下几大战役。
乌姆盖斯尔之役
3月20日,美英地面部队首次行动,攻陷伊南部乌姆盖斯尔市。英军在乌姆盖斯尔遭到顽强抵抗,美军遭顽强抵抗后联合星条旗升起又撤下,五名记者在乌姆盖斯尔受伤,三人失踪。
纳西里耶之役
3月23日,美军在纳西里耶遭遇顽强抵抗。24日,美伊在纳西里耶战况惨烈,每座桥梁都要反复争夺。美军宣称已攻占纳西里耶,但是联军在纳西里耶仍然遭遇顽强抵抗。103名美军士兵阵亡。
纳杰夫之役
3月23日凌晨,美英地面部队以极快的速度推进,在巴格达以南160千米处的纳杰夫与伊拉克军队发生激烈战斗。3月26日,美伊双方血战纳杰夫,伊军在纳杰夫战役中共损失约650人。3月27日,伊共和国卫队分兵南下直指纳杰夫美军营地,美第三步兵师激战伊军,伊军死亡1 000人,“巴格达门神”死守跨河大桥。伊军在纳杰夫附近摧毁美军数辆坦克及战车。美军72小时内在纳杰夫共打死1 000名伊拉克人。3月31日,美军包围纳杰夫,打死100名伊准军事组织成员,封锁了所有进城道路。4月1日,美伊在纳杰夫城激烈交火。4月2日,伊军受到重创。
巴士拉之役
美军挺进巴士拉,伊第51师8 000人全部被俘,巴士拉防御被严重削弱。美国空袭巴士拉,造成了77人丧生,366人受伤。英军攻占巴士拉南部重要据点,俘获200名伊军士兵。
巴格达之役
4月3日,美军开始“最后一击”,随即占领底格里斯河重要桥梁,渡过幼发拉底河,推进到距巴格达仅10千米的机场附近。4月4日,美伊军队在巴格达萨达姆国际机场发生交火,美军占领机场,同时,美军特种部队进入巴格达城内关键位置。之后,美军兵临巴格达城下,伊军仍奋力抵抗。不久,美军101空降师加入守卫萨达姆国际机场,美军坦克进入巴格达市区。美陆战队同伊共和国卫队在巴格达东南激战。萨达姆敢死队首次在巴格达露面,萨达姆号召全国参战。美军装甲部队开始进攻巴格达萨达姆总统府。
4月6日,美军步兵主力向巴格达推进,不久巴格达被全部包围。4月7日,伊军士兵在巴格达机场与美军激战,美军第一架运输机降落巴格达机场,美军形成西北包围之势,美军两辆坦克开进巴格达萨达姆一官邸,随后,美军占领巴格达市中心重要阵地。不久,巴格达市中心的拉希德饭店被美军攻占,美军在巴格达萨达姆官邸内升起美国国旗。美军坦克向巴格达中心推进,直指伊政府心脏,随即占领巴格达南部的拉希德机场。
2003年5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联军在伊拉克的主要战斗行动已经结束。
美国发动这场战争主要目的是为适应能源战略调整的需要,控制伊拉克的石油,为其实施全球战略目标服务,是一次侵略性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