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后一二十年内,除了有重点地适度发展为数不多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外,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目标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中国传统的农业和工业产业,使其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改造既可以采取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协作方式,也可采取在传统产业内先建立起高新技术增长点,然后逐步渗透的办法。当然,在很多情况下,还有其他多种多样的组合。可以预计,随着中国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侵入”,传统产业在不远的将来将会发生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变化,如电子技术推广促进机械—电子产品一体化;高效合金材料,稀土化合物、复合材料等新型材料将获得广泛应用;通信卫星、光纤通信技术等使电信行业效率显著提高;生物技术在医药、食品等工业中的运用推动产品更新等。中国传统产业的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将由此大大缩小。当中国传统工业的改造任务完成后,也就是21世纪头一二十年后,高新技术产业将全面稳步地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地位。
下一个世界经济巨人:对21世纪中国经济的猜想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21世纪中国经济走向的预测也不绝如缕: 摩根士丹利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将是21世纪最为成功的经典。同时,摩根士丹利还预测:如果中国的经济继续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在未来的两年时间里,将超过英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经济强国。
欧洲最大的金融集团——德国安联保险公司于2005年1月23日在法兰克福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称,8~10年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德国,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安联保险在报告中认为,中国的国民经济今后10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前,尽管中国经济仍面临许多风险,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增幅将保持在7%~8%。报告称,这一高速增幅将使中国经济10年后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此外,10年后不仅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世界第三,而且中国对外贸易也将大幅度增长,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
德意志银行研究所于2004年6月1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的经济将继续蓬勃发展。从最近阶段显示的各种信息看,20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表的《200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预测,根据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它将在202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005年9月24日,瑞士信贷集团首席执行官郭儒博在上海表示,中国有潜力在今后十年内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郭儒博是在上海出席瑞士信贷集团执行董事会会议时作上述表示的。据悉,这是该集团的领导层会议首次在中国举行,郭儒博称,执行董事会会议之所以选在中国举行,就是为了让全体执行董事亲身感受令人称奇的中国经济增长,这对本集团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国际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2005年10月28日在北京发表了一份名为《中国:洞悉经济市况,掌握无限商机》的调研报告。雷曼兄弟公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莱夫利恩宣称,根据该调研报告的预测,中国经济规模在2030年会从现在的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报告指出,如果进行深入的经济结构改革,中国在未来20年可以达到每年6%的平均经济增长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思·罗戈夫说,中国可能在今后几十年里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与美国媲美。从长远看,中国维持高增长率意味着这个国家或许只需几十年时间就能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经济超级大国。尽管他没有作出具体预测,但他说,如果中国经济每年增长7%,就意味着每20年翻两番,接近美国极有可能,如果美国仍然以每20年增长50%的话。
人们更对中国何时能够赶上和超过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的问题抱有兴趣。
西方学者麦迪逊指出,按购买力评价(PPP)计算,1987年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23%,到1995年上升为52%,2000年为60.6%,进而在2015年左右超过美国。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2005年新版长达400页的研究报告指出,到2050年,中国将跃居世界经济强国之旨;名列第二位的将是北美地区各国(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欧洲将在世界经济中退居二流地位。这份题为《21世纪世界贸易》的报告指出,到2050年,亚太地区将成为世界经济中的“重量级运动员”,中国将是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最大赢家,其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将由目前的18%上升到24%,跃居世界第一位。北美地区将成功保持几乎与现在相同的地位,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将由时下的25%降至23%。欧洲各国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则将由目前的22%跌至12%,其地位将退居二流,同伊朗、伊拉克、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等12个石油生产国相伴为伍。
美国经济学家和专栏作家保罗·欧德曼在其“全球化与亚洲的崛起”系列文章中指出,在全球大背景下,中国利用外来投资和对外出口等诸多良机获得快速发展,它的发展像是刚启动的火车。欧德曼引自美国国家情报部门的一项研究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全球性经济大国,到2042年,中国的GDP总额将超过美国。
到目前为止,国内也有许多经济学家和研究团体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在国际经济的地位问题进行研究。
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从综合经济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等10个方面对未来25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进行了预测,得出的结论是:1996年~2000年(九五期间),全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9%,2000年~2010年是7%~8%,2010年~2020年是6%~7%,25年平均增速为7%~8%。
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认为,美国经济能长期维持3%的增长速度已经是相当不错,而中国经济则可以再维持30年左右的8%~10%的速度增长。因此,21世纪中叶前,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最有实力的经济体。林毅夫的这一观点是建立在他对“技术进步”及“东亚发展经验”的研究之上。在决定经济增长的诸要素(生产要素的增加、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中,林毅夫认为“技术进步”对于2002年后的中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由于发达国家总体上处于技术前沿,必须靠自行投资开发新的技术,因而具有投资大、成功率低、商业利用率更低的特点,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因为事实上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差距,所以可以通过摹仿、购买等方式迅速实现技术进步,并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经济增长。利用这一拿来主义模式,日本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保持了将近40年的增长,亚洲四小龙从20世纪60年代起也快速增长了近40年。中国从1978年底开始走上快速增长之路,那时中国的技术水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所以,林毅夫认为,单单利用这一差距,中国经济就能保持近50年的快速增长。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认为,尽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呈递减态势,但它还是处于世界经济增长的高位上,从而保证中国经济总量进入世界前列。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预测指出,2002年之后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至少不会低于7.5%,到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整体规模将位居世界第三位,并将迈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的王小鲁博士通过对过去47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和制度贡献分析,对2001年~2020年的中国经济增长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基本结果是:未来20年中国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6.4%,其中,2001年~2010年为658%,2011年~2020年为6.2%。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解三明博士等人利用生产函数和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十五”时期及2006年~2015年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实际经济增长率进行了预测,得出以下基本结果:“十五”期间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在7.5%左右,2006年~2015年间,可实现7%或略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国际大循环”理论的作者、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建认为,按照目前改革进程,再经过几个五年计划时期的补充和完善,中国会有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经济体制的雏形出现。到那时,国际资本会由于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处于饱和状态转而投向经济呈高速扩张的中国。因此,若结合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的经验,可看到21世纪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前景模式:中国经济发展将再次进入重工业化阶段,大约会给中国带来20年左右的高速增长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将长期保持在10%上下。以此推算,到2010年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将达到38350亿美元,届时中同14亿人口,人均产值为2740美元,达到中等发展中同家水平。而人均产值达到2500美元,是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的重要标志。此时,居民的物质消费可基本满足,需求转向服务业,由此推动服务产业的发展,即进入所谓“后工业化社会”。而农村人口工业化进程更将持续到2020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发的动态递推中国CGE模型DRCCGE(2004版)通过求解一系列静态均衡来模拟经济发展的动态特性,以采用“情景分析法”对“十一五”及今后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进行模拟分析。“情景分析法”主要是通过考虑未来各种不同的影响因子,根据不同的假设推断出不同的结果,给人们展示未来可能的发展状况。基准情景的计算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GDP的增长速度为8.1%,略低于“十五期间的8.7%”;2010年~2015年和2015年~20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7.5%和6.8%。整体来看,21世纪前20年的中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较快的速度,年均达到7.8%。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京文教授等人利用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经济计量三者结合模型对中国2000年~2050年50年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预测,得出以下基本结论:中国50年的经济增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年~2010年,经济增长保持每年平均8%的高速度;第二阶段是2010年~2030年,经济增长保持在年平均6%的水平;第三阶段是2030年~2050年,经济增长保持在年平均4%~5%的水平上,从而使中国经济总规模和实力迈入世界前列。
同样是中国的著名学者郭道丽在假定美国经济年增长率为3%,中国经济年增长率为8%的条件下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在47年后赶上并超过美国。
清华大学从事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的朱恒源认为,在21世纪中叶,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技术方面仍存在梯次结构,中国更主要的是作为一个市场与生产基地而参与世界经济,技术产品将在中国企业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但核心技术可能仍来自发达国家,不会完全外溢到中国。同时,朱先生也认为,在一定的技术门槛之上,对于经济发展成败更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以计算机操作系统为例,Windows系统在技术上并不比苹果操作系统更具有明显优势,其在全世界取得成功,更主要地取决于其庞大的市场占有率。鉴于此,由于中国在市场方面具有别国难以比拟的优势,所以中国仍有可能占据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极。前提是必须在保持国内大局稳定的前提下,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在尽快完成资本及劳动力市场化的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现前场化原则的法律制度,同时通过改革消除目前阻碍市场化进程的一些重要因素。果能如此,朱恒源认为经过30年,中国大体上可以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市场化体系,并在20个世纪中叶,成为与美国、欧盟、日本并驾齐驱的世界经济一极。
我们也采用基准增长情景模型,模拟预测了中国2000年~2050年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的各种情景,结论是:
1.“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以及2010年~2020年经济快速增长最主要的动力仍然是资本的快速积累,其贡献率分别达到了63.5%(协调发展情景)、67.4%(基准情景)和72.1%(风险情景)。同时,模型模拟的结果也说明,由于城市化加快、人力资本投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到2015年~2020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将比“十五”期间提高10到15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实现未来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关键。
2.“十一五”期间和2010年~2020年间,产业结构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化继续词整并趋于优化。“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十一五”期末,三次产业的比重可能为10.8:54.2:35.1。2010年~2020年,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特征是服务业所占比重增加,效率提高,到2020年三次产业的比重将为7.3:52.5:40.2。
3.模拟结果显示,如果能够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要小得多。以2020年为例,协调发展情景下的四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置比基准情形要低7%~13%。
4.中国在未来的10~15年间仍然存在经济增长放埋的可能性。例如,贸易摩擦对进出口的负面作用、储蓄率的下降和资本积累速度的放慢、体制矛盾造成的制度成本上升等,有可能使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下降到6%左右。
5.高经济增长情景突出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假定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每年增长3%左右,利用经济发展预测模型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8.5%左右,“十二五”期间为7.9%左右,“十三五”期间为7.2%左右。总体的增速比基准方案高0.5个百分点,到201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提前三年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50.6%,2020年达到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