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033800000052

第52章 最灵敏的神经——感应(6)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行动是想法的流露。距离近了,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必然会暴露出心中最真实的想法。相对于别人而言,这些想法则是一种威胁,是不被人喜欢的东西,他们会因此只看到你的瑕疵、缺点、劣势。相反,距离远了,这些本能的自私便会隐藏于自身,相对于对方而言,呈现给他们的则是完美、高尚、美好的一面。

世界管理权威吉姆·柯林斯曾说:“无论狐狸想用什么样的办法来谋害刺猬,刺猬只需要缩起来,狐狸便无计可施。”这启示我们,一个人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工作、生活,与周遭的环境和人保持适当的距离,那么无论到什么时候,你都会掌握影响他人为自己做事情的主动权。

两个有矛盾的人,在路上看见对方时,为什么远远地便会绕道而行,避开对方?两个好朋友,在街上看见对方时,为什么相隔很远还会叫对方的名字,寒暄一会儿?

上述现象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发挥作用。因为两个人闹矛盾吵架或者成为敌人的时候,心理距离处于相对较远的状态;两人相知、相恋或者成为知己的时候,心理距离处于相对较近的状态。心理距离处于较远的状态时,便会不由自主地大喊或者不想见到对方;心理距离处于较近的状态时,便会自然而然地小声耳语或者想与对方进一步地接触。

某知名心理学家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理‘领地’,只有当你真正走近了,关系才会更好;离远了,关系便在无形中生疏了,也就不容易施加影响。”试想一下,一个和你矛盾重重且凡事都会提防你的人,会接受你的意见、观点、建议和为你做事情吗?显然不会。相反,一个和你亲密无间,甚至把你视为知己、死党、哥们儿的人,你向他提出什么请求或者拜托他办事情,他会拒绝吗?一定不会。

一个人对待事情的态度、解决方法,以及处世原则,往往是决定心理距离的关键。也就是说合理、得体、宽容、大度等积极的态度以及措施,能够拉近心与心的距离,而斤斤计较、小肚鸡肠、怀恨在心等消极态度以及措施,往往能够阻碍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人与人之间有身体、年龄、辈分的身份距离,也有职位高低、钱财多少、名利如何的社会距离,在这些之外,还有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而正是这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在影响人的过程中却能起到决定作用。因为心与心距离相近者,会让对方对你产生亲切感,进而喜欢与你交谈。没有一个人会拒绝一个真正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为自己着想的人的建议以及请求。

无论是时间上的距离还是空间上的距离,都有可能导致彼此间找不到共同的语言,也不会明白对方的心思、苦衷、意见、见解。当你对对方的近况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便不能更好地施加影响。

当员工有事情向老板请假的时候,如果他只是打个电话请假,老板在电话中通常会表示出不情愿,甚至不批假。但如果提前直接向老板请假,通常他会表现得无所谓。

在谈判时,谈判人员如果一直绕弯子不切入正题,对方则会认为他没有诚意,进而表现出不愿意与其进一步交谈的情绪。但如果直截了当地和对方交谈,那么对方则会表现得更加积极。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如此,距离太远便会失去该有的吸引力。如果一个人想影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意见,以及为自己做事情,那么就要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因为距离太远便无法实施影响了。

虽然社会上广泛流传着“距离产生美”之说,但在情感上,距离有时并不能产生美,在影响人的过程中更是如此,反而多数时候,会因为相对较远的距离,使美渐渐地消失。

美国心理学家博萨德曾对5000对已经订婚的情侣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其中两地分离的情侣最终结婚的比例很低。由此可见,恋爱程度和距离也是成正比的。所以,单身朋友在叹息“遇不到合适的”之前,何不先在公司同事、朋友中寻找一下呢?恋爱在自己身边发生的可能性极高。而且,在现代社会,“吃窝边草的兔子”并不丢人。

遥远的距离,容易让人与人之间感到陌生、孤独,而影响人是需要通过不断地交流和沟通才能发挥效力的。如同感情一样,有时就需要一个深情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分温情的关心,这不是用几句言语能代替的。无论是时间上的距离还是空间上的距离,都会让彼此间难以产生共同语言,也不会明白对方的心思、苦衷。当一个人对对方的近况一无所知的时候,又凭什么去影响对方呢?

为了有效地影响对方,人们会习惯性地对对方好,甚至会和对方走得很近。但无论对方是谁,也无论你们之间的交情多么深厚,都要保持在一个适当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要掌握一个“度”。心理学上将“度”这个衡量一件事情成功与失败的分界线归属为距离法则。古语有训:“君子之交淡如水。”在生活中,我们在与人相处时也应该秉承这样的原则。只要把握好距离法则的要领,并对他人报以尊重,新鲜感和美感自然会长久保持了。

同理心:感受着他人的感受

【如果具有了同理心,设身处地地体察对方的立场、观点、感受、难处,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照顾,多一份体贴。】

孔子有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句引申为“推己及人”,一方面,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或不愿意接受的待遇,千万不要施加给别人;另一方面,应根据自己的喜好推及他人喜欢的东西或愿意接受的待遇,并尽量与他人分享这些事物和待遇。这样的人,正是具备了一颗同理心。

人是复杂的动物,人的思维和情绪更是千丝万缕。由此就造成了人的沟通的复杂性。又因为每个人都是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出生后就有一个与他人“分别”的倾向,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性。也就是这种分别心,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沟通障碍。大家都要说出自己的道理站住脚跟,向别人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却忽略了别人的声音;大家都急于说出自己最迫切的心灵感受,却听不到别人的内心的声音。于是,在沟通中逐渐形成巨大的屏障,人们相互背离,并越走越远。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

同理心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它如同润滑剂,当一个人鼓励他人毫无顾忌地说出内在压抑的、困惑的、挣扎的及其他的想法、经验、感受及行为,那就是同理心在发挥作用。它会使和你交流的人感受到被提供支持,觉得有依靠,很安全,并产生力量来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同理心,容许积蓄积极的能量来承担起生活的责任以及勇往直前的勇气。使沟通双方积极地建立信任与被信任的关系。其实我们每个人本身,无论是获得他人信任,或者是信任别人,都是一种温暖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都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声音。

每个人都渴望被了解,被接纳。当一个人觉得被了解了,被接纳了,才有可能真正地了解与接纳他人。人们的问题根源,恰恰来自于“被误解”“不被接纳”,而非问题没有被解决。人们最大的痛苦源于不被人了解、以及那些没有人懂的孤独、害怕、焦虑、紧张、担心等情绪。这些糟糕的情绪会阻碍人们难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糟糕的情绪所带给人们的痛苦,要远远大于那些糟糕的事情本身。

缺乏同理心的人只会霸道、武断地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那些专制的独裁统治者向来都是唯我独尊的,而毫不顾忌他人感受。再看那些倾听大臣和百姓声音的统治者,往往会创造出一个繁荣盛世。

一个有同理心的人,会先把自己的意见或忠告放到一旁,并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当别人表达意见时,还会设法使对方明白自己已经完全了解他的想法,并在沟通过程中不断求证,自己是否理解正确。如此做法,即是一种对人最大的尊重,还容易获得对方的充分信任。“信任”是这世界上最温暖的房子,会汇聚更多的心在同一屋檐下,造就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此,同理心即成了人与人之间信任的依托,也成了人们心灵疗伤的良方。

追溯“同理心”这个概念与名词的起源,其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治疗师罗杰斯所创的。他这样定义“同理心”:同理心的状态,或是要成为有同理心的人,就是要在保持自己的立场的同时,能进入到他人的内在,就好像自己就是那个人一样,去精准地理解他的感受与所说的意思。也就是说,去体察到他人的快乐或受伤的感受,并且能理解到其所发生的原因,但是同时要能意识到这只是一种“好像是”发生在我身上,但却不是我真正的经验。如果这种“好像是”的品质失去了,那么这个状态是“认同”而不是同理心。

那种“好像是”的感受,也就是感同身受的意思。同理心涉及面之广泛,并能浅显地认为是理解他人。同理心是能够进到他人所觉知的世界中,而且觉得自在。既然要驻进他人的感知世界,就要求我们具有敏感而纤细的神经,去敏锐地察觉到他人在每一时刻的变化中所表述的知觉意义,以及他每一个当下所感受到的害怕或愤怒,温和或困惑;并且暂时放下个人的判断,去体验他人的生活,去意识他所没有觉察到的内在感受意义,而不立刻去挑破它,因为这会让他觉得有压力。

朋友之间,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一个内心痛苦的人,向你不断哭诉着他的心情,这时候,他极度渴望被理解。一番倾诉,无论朋友是否真的听进去,他只希望听到一句“我懂”,心情顿时会得到解脱,畅快许多。“我懂”,短短的两个字,却能够发挥出神奇的效用,这正是同理心放射的能量。

暂时将自己的观点与价值放下,用无偏见的态度进入到他的世界。也就是说,要将自己放下。只有那些对自己有足够安全感,对自己在那些奇怪而陌生的世界中不会迷失,且在自己的意愿下能随时回到自己世界的人才能做到。或许这个对同理心的解释,清楚地表达了它是复杂的、苛求的、强烈的——同时也是微妙的、温和的一种存在方式。

同理心让人们成为他人内在世界的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它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心理学概念,但解释起来非常简单,它是指人们常说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在发生冲突或误解的时候,当事人如果能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想一想,也许就可以更容易地了解对方的初衷,消除误解。

所谓“同理心”,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同理心即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一种方式,更通俗地说,同理心就是换位思考。生活中常听到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是这个道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要从关心别人、体谅别人的角度出发,做事时为他人留下空间和余地,发生误会时要替他人着想,主动反省自己的过失,勇于承担责任。只要有了同理心,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就能避免许多抱怨、责难、嘲笑和讥讽,大家就可以在一个充满鼓励、谅解、支持和尊重的环境中愉快地工作和生活。

在既已发生的事件上,把自己当成是别人,想象自己因为什么心理以致有这种行为,从而触发了这个事件。因为自己已经接纳了这种心理,所以也就接纳了别人这种心理,以致谅解这行为和事件的发生。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殊途同归。

就算是自己的看法与他人不同时,他人不予以认同,也不能判定对方的一定是错;尝试反复地思考,认真从其他角度去看,针对事而不是针对人,便会发现自己原本的定夺不一定完全正确。因为事情发生在“我”身上跟发生在“他”身上,会产生极大的差异和后果。别人的想法和行为总有他的缘由。

人有时候可能衡量过对人和事的影响,尽量谅解别人的处事方式、作风和行动之后,调节一下自我的反应,便是“同理”的表现。就算因此而改变原本的做法,或者打消初衷,并不代表被同化,而是体谅和尊重。

有这样一个寓意颇深的故事。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其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回答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任你再粗的铁杆也撬不开。唯有懂得同理心,才能把自己变成一把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了解别人。否则,即便你力大如牛,仍然打不开别人紧锁的心门。

这启示我们,无论在人际交往中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只要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尽量了解并重视他人的想法,就能更容易地找到解决方案。尤其是在发生冲突或误解时,当事人如果能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想一想,也许就可以了解到对方的立场和初衷,进而求同存异消除误解了。

再举个例子,上司与下属之间其实都渴望被理解,可是,现实的情况是,上司与下属之间的矛盾又有一大部分是由于互不理解造成的。上司认为应该这样做才对,而下属则不以为然。更糟的是,当上司与下属的意见发生冲突时,如果双方都只知道表述自己的想法,对方就多半会认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无法继续沟通下去。

长此以往,上司和下属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一有意见不合,双方都会“条件反射”似的立即否定对方的意见。反之,如果上司先从下属的出发点着想,或者下属先从上司的出发点着想,双方互相体谅、互相理解,矛盾和冲突发生的概率肯定会降低不少,工作效率也肯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同理心本身并不是什么新论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当自己生活贫苦的时候,多理解一些财富拥有者劳动艰辛,并为之不断努力;当自己拥有财富时,不忘体恤贫困者,珍惜此刻,并对之多加扶持。当自己是一名员工时,也应该多考虑一下老板或上司的难处,给他们多一些支持和理解;当自己成为一名老板或上司时,要多考虑一些下属和员工的利益,给员工多一些关怀和鼓励。当作为孩子的时候,多理解身为父母的艰辛;当成为父母的时候,多体会孩子的童心……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这也是对同理心的一种经典诠释。这条永恒的成功法则适用于每一个地方。

因此,凡事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果具有了同理心,设身处地地体察对方的立场、观点、感受、难处,那么,上司与下属之间、同事之间、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业务员与顾客之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照顾,多一份体贴,相互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和谐、更加融洽、更加温馨!

一颗同理心,将会让你赢得世上最美好温暖的感情。

同类推荐
  • 5分钟心理小实验

    5分钟心理小实验

    说起心理学,其实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很多人却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觉得它与自己是有一定距离的,因为他们觉得心理学只适合于那些专业的研究人士,只存在于实验室当中,而并没有真正贴近生活。
  • 哈佛大学第一堂心理课

    哈佛大学第一堂心理课

    本书献给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包括什么内容,自己以往对心理学的理解是否是正确的,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本书分为16章,从浅入深,由个人到社会,大略介绍了心理学最受关注领域的基础知识,并结合了一些案例,可以让读者朋友们拥有更快速的阅读体验。本书还结合生活,提出了一些立足于实际的建议,希望能为您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 心理哲学

    心理哲学

    心理哲学作为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在我国才初露端倪,而本书因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涉足广泛的知识容量,成为国内第一部专论心理哲学的著作。全书客观地评价了中外近现代活跃在心理哲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具有哲学意义的精神现象,诸如意识的层面与要素、智能的发生与发展、认识活动的微观机制、言语反映与表达等,作了系统的阐释;还就人类历史上争论数千年之久的所谓“神秘”的意识状态,如“做梦”、“催眠”、“灵感”、“意念”、“超感知觉”等,作了透彻的剖析。这对于现代人正确认识自身的精神现象,转变陈旧理念,将会有所助益。
  • 心理健康六年级(上)

    心理健康六年级(上)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是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 谁拨动了你的心弦:高中生心理困惑答疑

    谁拨动了你的心弦:高中生心理困惑答疑

    本书讲了:养花要养根,育人要育心,如果教师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好心理问题,那么学校就不可能办成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心理问题是德育教育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只有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才可能把学生培养成有善德的人,才可能使学校真正落实德育为先的办学目标。我们若能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谁拨动了你的心弦》这本书,能明显感觉到银川市实验中学针对高中生心理困惑所做的答疑非常有价值,值得中小学生阅读参考,值得中小学教师和家长研读借鉴。
热门推荐
  • 我们都是平凡少年

    我们都是平凡少年

    讲述了五个女孩儿大学毕业之后,来到北京的故事,有喜悦,有悲情。有爱情,也有背叛。
  • 我的少年我也不甘心

    我的少年我也不甘心

    (冷艳腹黑医生女主VS暴躁奶狗男主)一场甜甜的爱情,从这开始。
  • 柯南之虚拟替身

    柯南之虚拟替身

    无尽黑暗中跳跃,穿梭,直至那星系坐标,柒,来到了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废弃的基地成了柒在这里的第一个落脚点,残破的机体被他在这里找到的电脑重造,本想了解这个世界,却因意外越陷越深!“我是个侦探,叫江户川柯南!”“……呵呵”十七年,看着由小不点到高中再到小学生,柒第一次想要放弃治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嚣张败家子

    嚣张败家子

    华夏江州,一青年无意间获得一神级纨绔败家系统,从此一飞冲天。他娘的,跟我比钱,来啊,让你知道被钱砸到底是什么滋味,哥可以毫不吹牛的说,哥的钱可以把你给砸死。当然,有钱了,生活自然要绚烂一点,于是系统给了一个任务:主人,长线任务,建立一个日本女子天团,要日本的,钱随便你花。我去,日本女子天团?那意思就是要招一些日本妹子,然后训练她们?而且钱随便花?这日子爽了?当然,系统除了能让齐飞享受,也有最终任务,就是打败当初毁灭它的外太空系统人!“主人,帮我消灭我的那些敌人。”“好,加能炮,给我打,激光伽马枪,给我射。”全宇宙都是我的,我要试一试外星球妹子!!
  • 守护甜心之孤独!绝命女孩的逆袭

    守护甜心之孤独!绝命女孩的逆袭

    局面呈现混乱,如果内心承受能力强的话,可以看看。
  • 砂糖柑橘气泡水

    砂糖柑橘气泡水

    〔一只甜饼〕“陷落美好,满溢温柔。”“他逆光而来,带着这世间最温柔的缱绻。”双C/甜宠/恋爱日常慵懒大少爷&娇俏小甜妹
  • 小瘸子软糖的异世生活

    小瘸子软糖的异世生活

    阮唐作为穿越到异世的小少女,没有惊天伟业的宏伟目标,只愿平凡的过着自己的小生活,可出众的相貌和背部的红莲胎记,让她在红莲大陆上注定不平凡,她似乎与四国争抢的“红莲圣物”息息相关……。
  • 人间百味杂货铺

    人间百味杂货铺

    这本书没有男女主,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到几个主角。这本书里面有各种故事。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活成自己。你再温柔些,月亮会融化,我也会。
  • 异世界殖民时代

    异世界殖民时代

    2333年,地球意志消失后的300多年里,人类从被入侵到反攻异世界,殖民了9大异世界,开启了异世界殖民时代,故事从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