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97900000024

第24章 鬼子的“鬼”(1)

——评“瓦城悲悯三部曲”的叙事

程文超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鬼子有些“鬼”。这有点像废话。鬼子不“鬼”,他就不是现在的鬼子了。在我的方言区域,说什么人“鬼”,没有丝毫的贬意,而是表达他有本事、有才华、有智慧等等诸如此类的意思。在这些字眼前面加上一个“鬼”字,说这个人有点儿鬼本事、鬼才华、鬼智慧,这些字眼的份量就被加强了,而且还显得亲切。

鬼子的才华和智慧表现在多方面。这里想说的,是他的“瓦城悲悯三部曲”在叙事里所表现出来的“鬼”劲儿,以及这种“鬼劲儿”与我们时代的深刻关联。

一、叙事动力与悲悯情怀

作家的出道,与潮流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你的创作与当时的文学潮流吻合了,你就可能受到关注,就可能成名。如果你在潮流之外,想要受到关注,就难了。于是,新时期的作家往往成“捆儿”的出现。用某个名目,把一批作家捆成一堆。这一堆作家可能就同时出名了。当然,成名之后,你还认不认那个“捆”、那个“堆”,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当然,也有例外。鬼子就是其中之一。鬼子的真正出道,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正不断吸引文坛眼球的时候。如果说鬼子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一语境,那不太可能,因为鬼子在决心重新写作前,把近年来在中国有影响的作品全部找来看了一篇。他不可能不注意到正在影响中国文坛的新走势。但鬼子的“鬼”就在这里,他看所有人的作品,是为了不跟所有的人走,他对创作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追求。再说,鬼子不是七十年代人,他犯不着混在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堆里充时尚。于是,在七十年代出生作家的创作似乎要在文坛形成一个大漩涡的时候,在大江的回旋处,冒出了一处水花,这水花越冒越大,竟变成了一个大水柱,直向天上冲去,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发现,出现了一个独特的作家,他的名字叫鬼子!

这个叫“鬼子”的人有点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爱、性、欲,已经成为文学写作的最大亮点。而鬼子不靠爱情、不靠性,却能把故事写得十分有吸引力,写得精彩得让人放不下。这在五六十年代容易做到,在今天,却太难了。因为今天的读者不好侍候。人们都忙,你不能一下子抓住他,他早就把你的作品丢到一边去了。但鬼子却做到了。这是我对鬼子产生兴趣的原因之一。

鬼子的故事,都有一个强大的叙事推动力。它推动着故事不断地走向高潮,也吸引着读者不由自主地攒紧着杂志或书本。

大凡好作品,都会有较好的叙事动力。鬼子作品并不因为它有叙事动力就成了值得一说的佳作。重要的在于,他的叙事动力有其极具个人色彩的特色:它往往由一个小事件演变而成,或一小块脏肉,或一个未过成的生日。开始,你对这小事件也许不太在意,或者,你并不知道这个小事件,将来在故事中会发生那么大的作用,你会把它当作一般的事件去读。但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就是这个小事件,不断地推动着故事发展,滚雪球一般把故事扩大,最后竟把故事推到你完全意想不到的、惊心动魄的程度!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就因为一小块脏肉,最后竟至于闹到家破人亡。《瓦城上空的麦田》就因为一个未过成的生日,最后让两家三口人撒手西去。《被雨淋湿的河》的主人公就因为想挣一点钱,钱没挣着却丢掉了性命。

把这些由小事件演变成的叙事动力稍作抽象,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是些小欲望,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的小欲望,或物质的,或精神的。《上午打瞌睡的女孩》里的母亲为了找到父亲,以解决生计问题,是物质欲望。《瓦城上空的麦田》里的乡村老汉李四为了让生活在城里的儿女记住自己的生日,是精神欲望。而《被雨淋湿的河》晓雷的言行里,既是有物质欲望,也有精神欲望。

我需要在这里插一句话。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把欲望仅仅当成了物质欲望、肉体欲望。其实,人的欲望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肉体的,也有心灵的。欲望与需要相关,或者说,需要就是欲望。美国着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多种层次,它们是:1、生理需要,也是生存需要,这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但它并不是需要的全部。在它之上或之外还有,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这一点,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几乎成了人们的常识,但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却将这一常识忘记了。我现在想提醒人们回忆这一常识。当然,我还想说,人们的物质欲望与精神欲望并不是一个层次满足了,才走向下一个层次的。处于生活底层的人们并不是没有精神欲望。

让我们回到鬼子,回到鬼子的叙事动力:挣扎在生活底层人们的小欲望。这些欲望都很小,但在这些人们那儿却无法得到满足。于是,鬼子的叙事动力便产生于这样一个机制:寻找破灭。寻找欲望的满足--希望破灭;再寻找--再破灭,直至生命的消亡。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里“我”母亲因为失业、贫穷,偷了卖肉者的一小块脏肉,被人发现。这事儿一般来说,母亲当时受点辱骂也就过去了。没想到却导致了父亲的离家出走。家里出现了生计问题。当母亲听说父亲已经回来,并和一个妓女住在瓦城饭店的老楼里后,叙事就把母亲推向了一个更大的苦难之中:寻找父亲。终于,母亲的希望破灭。第一次的希望破灭导致母亲的第一次自杀。母亲被救活后,生计出现更大的问题,逼着“我”天天去饭店守候父亲。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我”进入饭店的美容屋打工,这样既能守候父亲,又能有点收入。不想,“我”又被假意关心我的邻居马达诱奸怀孕。这件事导致母亲的第二次自杀。这次她成功了。第二次自杀是因为母亲的希望完全破灭。如果说,找不到父亲,女儿还能成为她将来的希望的话。那现在,连将来的希望也无望了。希望--破灭,再希望--再破灭,使母亲走完了她悲惨的一生。

《瓦城上空的麦田》里的李四,因为几个在城里工作的儿女忘记了他的生日,一怒之下进了城里,要让儿女们记住他的生日。他的要求并不高,只不过要求一点被儿女们尊重的权利。没想到,让儿女们记住他生日的目的没有达到,却让关心他、与他喝酒的胡来老汉丢了一条性命。而胡来的死却被李四弄成了李四自己的死。骨灰送回乡里,吓死了老伴。当孩子们回家奔丧后返回城里,李四作再次努力,希望回到孩子们的身边,儿女们竟把他当成捡垃圾的老头子胡来,认都不认他。李四连告状都告不进,只好当街撞车自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希望的反复破灭,终于让李四失去了生的意愿。

《被雨淋湿的河》里的晓雷,只希望到出门打工挣点钱。没想到却碰到了不给钱的不义老板。晓雷失手打死了他。转到一个服装厂,又碰到老板为一件衣服要全体工人下跪。晓雷反抗了。回到家里,他又为当地教师的工资被扣问题组织教师集体示威。事件之后,他进了一家煤厂。但煤厂老板与教育局长是亲戚。晓雷被人不动声色地害死了。

三个作品中,没有一个小人物的小欲望得到过满足,也没有一个小人物为寻找小欲望的满足而不丢掉性命。

这样一个叙事动力、叙事机制不仅给鬼子的小说带来一个奇佳的艺术效果:故事线条清晰、简明,但吸引力特强。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叙事动力、叙事机制,是从社会底层人生里挖掘出来的。它是叙事手段,更是人生思考。它的叙事机制本身就揭示了底层人们苦难的生存方式。于是,鬼子就用一个个小的人物故事,写出了底层人物的大的人生境况。他在不断地追问:小人物的生存怎么就这么难?鬼子的此前的人生,有过诸多吃苦的经历。在创作的时候,他没有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纱的东西,他没有背叛自己的人生经历、没有背叛自己的人生感受和思考,更没有背叛一直在底层生活的小人物。鬼子的叙事动力里,有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大的悲天悯人的叙事情怀。

二、双重叙述者与思想空间

让我们先看《上午打瞌睡的女孩》里的一个细节。为了寻找父亲,母亲半夜把我拉到饭店。饭店竟没有父亲的住宿登记。于是母亲拉着我一个一个房间听父亲的呼噜声,没听出来。母亲又要以人梯的方式从天窗上审视房间。可怜母亲瘦小的身躯能经得起女儿的身体吗?但她硬是从地上挣扎了起来,把女儿送到了天窗。检查了几个房间之后,母亲还是不行了。但谁也没有想到,她会对女儿提出这样的要求:“你蹲在下边可以吗?”一个还没有发育成熟的女儿呀!看到这里,我们对母亲的歇斯底里、对母女俩的悲苦,产生了深深的同情。我们体验到了一种无奈。在这样的无奈之中,除了同情,我们还能干什么?

现在要思考的问题是,我们的“同情”是从叙述的什么地方传给我们的?这里的叙述者是女儿寒露--“我”。“同情”,不可能从她的叙述中传给我们。因为她是事件中人,此时她正在痛苦之中,正泪流满面。她没有可能跳出来,站在一个高处去同情自己和母亲。或者说,此时的叙述者“我”只在讲着一个正在进行着的故事。

但是“同情”这种情感确实是从叙述中传给我们的。于是,我们发现,在显在的叙述者“我”的背后,还有一个隐藏的叙述者。是他,在真正左右着故事的发展,是他在将各种情感与情绪传达给我们。这样,我们在这样一段故事里,就看到了两个空间:一个故事的空间,一个情感与思想的空间。显在叙述人给了我们故事的空间,而隐藏叙述人却一直在给着我们情感与思想的空间。

同类推荐
  • 城下(中国现代军事文学丛书)

    城下(中国现代军事文学丛书)

    《城下》是深受读者欢迎的长篇《前躯》的续集,反映一九二六年北伐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同北洋军阀吴佩孚所进行的三次惊心动魄的大战役,最终实现了“直捣武昌,饮马长江”的战略目标。小说歌颂了叶挺为首的独立团官兵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蒋介石、吴佩孚、唐生智、刘玉春等历史人物在这场大搏斗中的角逐;揭示了社会上各种政治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同时还描写了青年人美好动人的爱情生活。作者勾画出风起云涌的时代风貌,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全书气势磅礴,情节跌宕起伏,既有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又有缱绻柔情。
  • 半天云

    半天云

    一群打工在外的父母;一群坚守乡村的老人;一伙爸爸妈妈不在家的孩子。当这些人出现在这本书里时,会有怎样纠结感人的故事、怎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半天云彩,能否承载起留守儿童对远方父母的满心思念?
  • 微信时代的文艺爱情

    微信时代的文艺爱情

    顾长卫导演《微爱》电影原著小说。爱她,你就让她来文艺圈,因为这里有梦,恨她,你也让她来文艺圈,因为这里有噩梦。
  •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4卷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4卷

    以微型小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过去混杂在短篇小说中的微型作品,精心筛选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微型小说经典佳作。较之近来出版的一些标榜微型小说经典选集,更具有综合性、经典性和权威性。
  • 初刻拍案惊奇·壹

    初刻拍案惊奇·壹

    《初刻拍案惊奇》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奇书,共有短篇小说40篇,它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拟话本”形式,描写了众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其一是商人由厄运而致富,读书人由贫寒而成名;清官们断案如神,贪吏们枉法如虎;恶棍们奸淫揽讼,骗子们尔虞我诈;如《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等。其二是描写婚恋的作品,写青年们怎样追求忠贞不贰的爱情,而封建礼教又如何制造婚姻悲剧,如《张溜儿巧布迷魂阵,陆蕙娘立决到头缘》、《酒下酒赵尼媪迷花,机中机贾秀才报怨》、《通闺闼坚心灯火,闹囹圄捷报旗铃》等。语言通俗简练;情节曲折起伏,扑朔迷离,然又合乎情理;人物内心刻划细致入微,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历来评价甚高。
热门推荐
  • 仙途寻妻

    仙途寻妻

    天降仙女一次救她,一次爱她,一次寻她。龙凤起舞奶爸,杀手,寻真。世界再难,我都要站在巅峰。为你喝彩!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 豪门世婚:前妻“对不起”

    豪门世婚:前妻“对不起”

    她是政要千金,他是将门后代。他们的结合本是众望所归,门当户对。三年前,她相恋七年的男友和她同父异母的妹妹狼狈为奸,私奔苟合。转瞬,她嫁给了他。顾弈阳是谁?顾老将军的独孙,陆军上将的独子,跺跺脚都能让整个皇城打个颤儿的狠角。结婚三年,明星、模特、秘书,他的绯闻从未间断。而她,始终扮演着贤良淑德的好妻子。直到有一天她打算结束这一切
  • 千金影后要翻盘

    千金影后要翻盘

    苏沫那是谁?骚年一看你就是新来的!前世遭到闺蜜陈蜜儿的陷害入狱,重生后打绿茶虐白莲。顺便当个影后赚点钱!(亲闺女好好宠!)苏沫~影后大大(PS:绝对惹不起的人!)虽然苏沫你惹不起。但是她男人你更惹不起!苏沫面前温柔瘸腿少爷,实际是D城星辰娱乐公司的老总,欧阳家族继承人候选人,K组的帝(儿子马甲太多之后一一介绍啊!)~欧阳辰苏哲~苏家现任家主,苏氏集团董事长(PS:苏沫哥哥,妹控,霸总,下一个作品男主!)作者的话:甜文哦,而且都是大佬。你看看我儿子闺女多出息!再看看我……评论区报上自己的虚名可能客串⊙?⊙!
  • 大象马戏团(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优秀作品)

    大象马戏团(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优秀作品)

    没有被选进学校舞蹈队的星朵很悲伤,但一只会写字的猫出现在她房间里,给她留下了一张乘坐梦幻巴士的手写车票。半信半疑之间,星朵开始了一次奇妙之旅。《大象马戏团》的故事由此展开,这个“马戏团”到底会有什么奇妙之处呢?星朵能否找到自己的快乐呢?
  • 悟真篇

    悟真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在柯南讨生活

    我在柯南讨生活

    “柯南,放下妹子,让我来!”这是一个逗比主角在柯南世界的搞笑求生路
  • 北宋求死郎

    北宋求死郎

    来错地方了,谁来杀了本郎君记住,一定给个痛快的……什么?事情都办成了,仁至义尽啦,你怎么能不杀我?真心求死有这么难?发财不是我故意的,封王不是我本心。言情?言情是绝不可能滴,我家后台有雷,不想被劈,
  • 鱼饵与渔人

    鱼饵与渔人

    出生在冷宫的顾闲安,随着一道突然降临的圣旨,摇身一变成为当今五殿下。一个十五岁的少年面对突然的身份转变和随之而来的漩涡,将作出什么样的决定。怪异的冷宫,神秘的阴阳家,在这个阴谋迭出的皇宫中,会有一段怎样的演绎;无情的背叛,刻骨的仇恨,不期而遇的爱情,交织着怎样的人生轨迹。且看《鱼饵与渔人》
  • 我有座影视城

    我有座影视城

    便宜爹分财产我得到了一个影视城,然后我就火了,我的歌火了,我的电影火了,我的电视剧火了,从而华夏的歌火了,华夏的电影火了,华夏的电视剧火了。诶?我干了什么?我只是想经营好我的影视城呀!
  • 凡人叩剑录

    凡人叩剑录

    误打误撞入局的凡人,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来到了修真界,他该如何立足宗门,又该如何逆天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