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哲人说过:一分钟可以认识一个人,一小时可以喜欢一个人,一天可以爱上一个人,但一辈子也忘不掉一个人。当你看到这里,你感受到什么?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想找一个知音是多么不容易啊!而在日常生活中,就算最要好的朋友也会产生摩擦,就算最亲近的故人也会有误解,我们也许会因为这些摩擦、误解而分开,但每当夜深人静时,我们总会想起过去美好的回忆,才会觉得只有他最了解你的心,而此时已是我在天涯,他也在海角了……
因此,请珍惜你身边的朋友,告诉他们,在你心中他们有多重要,你有多在乎他们!如此我们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
■朋友不是我们的人生拐杖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朋友,当自己一个不小心跌倒了,自然会有人来扶起我们,那个人就是朋友。朋友一句关心的话语可以温暖我们的心,朋友一个关爱的眼神可以给我们无限的力量,朋友一个细微的表情就可以让我们扭转局面。
有朋友固然很好,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能力来照顾自己,对朋友可以信任,但请不要用来依赖,对朋友依赖久了,我们就会变得很差劲,一旦我们的生活中少了他,我们的世界就会坍塌。更重要的是,一有事情就去折腾朋友,不仅我们会感觉很累,我们的朋友也会很烦,因为此时我们已成为他的负担。
“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是朋友的真心,在与朋友相处中,友谊是纯洁的,可切勿滥用凡事“靠”朋友这招来逼迫朋友为我们办事。
张超是个很讲义气的小伙子,大学毕业后分在省级机关工作。自打成家有子之后,他越来越有一种负疚感:自己到底是不是那种薄情寡义之人?
他越来越怕接到朋友或家乡故人的电话或信,内容无非是说“我几时几时要到你那儿,请你帮忙买张卧铺票”、“联系个著名的医生”、“陪我逛逛百货大楼”、“托你带件什么东西”、“帮我……”诸如此类的事。
要说这些事有多难吧,也确实没多难,要说没多大事吧,可每次总把人折腾得筋疲力尽。更可怕的是朋友到家里来住,地方小倒腾不开,再加上还要吃喝用拿。自打朋友走后的那几天,妻子的脸色总是怪怪的,阴晴不定,时不时嘴里冒出一句:“狐朋狗友!”弄得张超左右为难、尴尬万分。
张超的感觉其实没有任何错,错出在他的朋友身上。他们过度地依赖张超,不光张超自己感觉很累,而且连带家人都跟着受罪。
友情确实可以成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动力机器,但它毕竟马力有限,需要不时加油。为了让它发挥正常的功效,正常运转,请注意别让友情超载。
首先,传统的友情总是抱着一种不讲道理的假设:“是朋友就该如何如何”。事实上,任何人都没有这种必须帮助我们的义务,假若我们真心当他是朋友,就不该要求别人如何如何。在友情的逻辑中,上述假定应更改为“只有如何如何,才能够朋友。”
其次,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下,一个健康的个体必然充分注重保护自己各方面的权利,他总是希望得到有价值的东西,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交往。许多人常常为功利与情义而纠缠不清,总想把自己真实的动机掩盖起来,其结果反而是两败俱伤、一无所获。要记住,积极健康的个体并非无私无欲,但能取之有道。
最后要注意,别以为我们交代朋友的都是小事,这里面还牵涉着很多问题。现代人的生活就像军营一样,上班、下班、吃饭、熄灯都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是,这种秩序不是靠纪律而是靠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的。如果我们找朋友帮忙时,或许没耗费他们的金钱与精力,但却可能打乱了他正常的生活秩序。为了搞车票,要耽误工作而且欠人情;为了陪我们吃饭,没能接孩子,妻子不高兴……朋友也许不好意思说他的付出与牺牲,但我们若将这一切视为当然或应该,时间久了,就不会再有朋友了。
要想友谊天长地久,就要相互理解体谅。无论在哪里,都不能一味地“靠”朋友。拿朋友当拐杖则是贬低朋友,滥用朋友的情义。
就算是再好的朋友,如果越接近,相处之道也越难以拿捏。脱离上班族的生活,和朋友合资经营生意,过程是相当坎珂的。因为这其中牵扯到利害关系,朋友间的交往也不可能将因素拿掉,只做单纯的交往。
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有些误区犹如“地雷”,没有碰到它当然平安无事,一旦碰到它,炸响了就会使双方都受伤。这样的结果是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说,要想把朋友交好就千万注意不要去碰这些“地雷”。
(1)出门靠朋友。人作为主体与周围客体发生联系的时候,总会发现有的客体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有的则满足不了,多数人总是会选择与前者进行交往。
(2)没有真正为朋友着想。真正的友谊不在于共享欢乐或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而在于危机时的关心、指点、理解与支持。
(3)滥用他人的友情。关键的朋友要留在关键的时候再用,不要把他们的善意滥用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就像遇到危险之前要保持火药干燥一样。倘若我们迫不及待地让朋友为我们办事,日后还有什么能让他为我们做呢?能够帮我们的朋友比一切都珍贵,珍贵之物决不应滥用。
朋友间的交往方式, 没有固定的公式或是正确答案。但我们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细水长流,应该以这个原则为基础。不能因为两个人非常合得来,就过分接近,这样反而会产生破绽。和朋友、知己间的距离没有一定的标准。虽然我们无法目测,但是我们可以抓住感觉,了解“和这个人要保持多少距离,和那个人要保持多少距离”以便和不同的人交往。
原则就是不要把朋友的助力当成目标,而是互相维持各自独立的关系。能够帮助人格提升、视野扩大的这种交往关系,应该是最好的交往方式了。
■对朋友不要太计较
朋友或是我们期望的样式这样出现:肝胆相照、两肋插刀、彼此信任、有所担当。如果碰到这样的朋友,那算是自己千年修来的缘分,高山流水遇知音,此生一人足矣。
但我们的大多数朋友却是这样的:关系比较密切,肝胆相照但不一定会两肋插刀,彼此信任但不完全信任,有所担当但得付出相当。这样的朋友也算难得,会说真话,也做真事。
更有一些朋友是为了彼此需要,互相捧映,出于利益的来往,与感情无关,与道德无缘,唯有利益和需要决定彼此来往的密切程度。
所以对朋友不要过于苛求,倘若是第二类朋友,能说真话做真事在如此世间也是很少,这已经值得重视和珍惜。只在平时少些计量,多些宽容,少些提防,多些真诚。如此则好。
歌德与席勒的友谊为世人所称颂。
两位德国最伟大的、至今仍然备受推崇的诗人不仅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且生活在同一个小城中,相距不过几百米远。
即使死亡也无法把他们分开:他们的棺材并排躺在同一个墓穴中,在城市的纪念碑上他们像双胞胎一样肩并肩得站在底座之上。人们经常能在书中读到关于他们“真挚的友谊”的描述。两个人都是那么著名、那么受人尊敬、那么富有才华。
但他们又有着巨大的差异,歌德于1749年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有的城市贵族之家,随心所欲地在不同的城市学习法律,早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著名的诗人,并供职于魏玛的宫廷。他是上天的宠儿,一个不必为金钱发愁的人。而席勒只是一个军医的儿子,出一生于拮据的市民家庭,13岁的时候被公爵强制塞进了斯图加特的军事学校,不情愿地学起了如何当医生。他是一个病恹恹的、永远要为生计奔波的人,一个上天的弃儿,一个带着债务来带着债务走的人。
他们在相识之初根本不喜欢对方。席勒评价歌德说:“即使对他最亲近的朋友,他也从不吐露心曲。在任何事情上都抓不住他。我的确认为,他是一个极不寻常的利己主义者。”而歌德当时对席勒也并无好感,只不过这位年长的诗人比较收敛含蓄,谈起席勒时不是那么冲动,感情色彩不是那么强烈。
直到很多年后,他们才坐下来讨论这个问题。其中一个这样写道:我怀疑,我们是否真的走得很近……他的世界不是我的,我们的思考方式看起来是那么不一样。总是围着他转让我感到很颓丧。另外一个人则觉得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根本就是分别在“地球的两个半球上”。
但是,这些并不影响两人成为朋友。1794年7月20日,歌德和席勒参加了在耶拿召开的自然研究协会的一次会议。散会后,两人同路,边走边谈,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谈话。交谈中歌德生动地描绘植物的生长变化。席勒听后说道:“这并非经验,而是一种观念。”这次谈话与其说使两人观点更接近,毋宁说使差异更明显。但席勒认为这并非坏事,他深信歌德对此也有同感。因此他在8月23日真诚地给歌德写了一封信,对歌德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评价。
席勒在信里谈到:歌德是个天才。天才的本质特点乃是自己的行动,自己并无意识。因此席勒大胆地说道,歌德对他自己并不了解,也无法正确分析,“天才对自己总是个谜。”他对歌德的深刻分析,表明他对歌德的了解的确胜于歌德自己。
席勒正直诚恳的性格和深邃精湛的思想,给歌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歌德捐弃对席勒的成见和隔阂,把他视为知己引为挚友。就这样两位诗人肩并肩、手携手地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启发,酝酿和创作了一系列辉煌巨著。
正是不计较对方的缺点才让两人结下了伟大的友谊,也让我们再次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求同存异”所蕴含的道理。
朋友之间怎样相处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的人甚至用毕生的精力也没能研究透彻。多少不甘寂寞的人穷究原委,试图领悟到友谊真谛,希望能拥有一段轰轰烈烈的友谊。然而友谊哲理的复杂性,使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洞悉其全部的内容。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朋友不要太计较。太计较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朋友的毛病,恐怕许多人都会被看成罪不可恕、无可救药的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朋友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胆量,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过分挑剔,“明察秋毫”,眼里不揉半粒沙子,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等等,这样一折腾,朋友也会远远地躲着我们,最后,我们只能关起门来当“孤家寡人”,成为使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异己之徒。
有时朋友冒犯我们,其中肯定是另有原因,不知哪些烦心事使他此时情绪恶劣,行为失控,正巧让我们赶上了,只要不是恶语伤人、侮辱人格,我们就应宽大为怀,不以为然,或以柔克刚,晓之以理。总之,没有必要与朋友瞪着眼睛折腾。假如折腾过了,大动肝火,枪对枪、刀对刀地干起来,再酿出个什么严重后果,那就太划不来了。与朋友如此,实在不是聪明人做的事。
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具有宽阔的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鼠目寸光;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人。
但是,如果要求一个人真正做到不计较、能容人,也不是简单的事。我们需要有良好的修养、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并且需要经常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的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
■照顾朋友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