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老先生治学达半个多世纪,是一位学贯中西、闻名世界的学界泰斗。他在古印度学、数学、中印文化交流研究领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许多独到的见解几乎无可匹敌。在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理论、语言学、历史学、中国翻译史、比较文学等多个领域,都卓有见树。但他却从不以名家学者自居,而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认为自己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也只是刚刚深入到皮毛。他多次请求人们摘掉其“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项桂冠。他在书中昭告天下:“三项桂冠一摘,还我轻松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他始终认为,真情待人,才能坦诚相待;真实为事,才能有为当世;真切处世,才能心阔坦荡。“三真”延伸出来的是季老那博大的胸怀和深厚的做人情怀。做人“真情、真实、真切”最为难得,这种平实低调的作风,更使他成为仰之弥高的做人榜样。
越是少有本事的人,才越是会到处炫耀自己的本事,因为他们心里空虚,惟恐别人小看了他,只好到处炫耀和显摆自己,以抬高身份,获得别的尊重。而事实却往往事与愿违,越是夸耀自己本事的人,总是无时不想出风头、抢先机。人生失败的人几乎都有这种好高不好低的习性,也许他们的吹嘘会给自己带来一时的荣耀与光环,但殊不知越是这样做也越早暴露了他们的无知和浅薄,而反而总是最先遭到无情的淘汰。而那些深藏不露的人虽然不声不响,不言不语,却是胸有百万兵的奇才,他们的低姿态不足以引人注目,也很少受到干扰,才能使自己充分发挥所有的特长,最终取得成功。
许多成功者在功成名就之前大都保持低姿态做人做事的作风。在成功之后也能保持冷静,用冷静而不忘乎所以的姿势,不应对热闹的世界,很少把宝贵的时间耗费于无谓的吹吹捧捧的活动中,这种做人做事的作风使他们能够很快从成功的喜悦中沉下心来,投入到新一轮的奋斗中。成功并不永恒,低调却可以永恒,这就是北大学者们教给学生的人生哲学之一。
刘书于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现任微软MSN中文网执行出版人兼总编辑。她是一个很低调的人,先后任职报业的首席记者、曾获得“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之后转任新浪网的财经中心总监。她认为北大的学生刚刚走上社会的时候,与其他院校的学生一样,都要经历茫然而后才逐渐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过程。走出北大,自己觉得应该干一番事业,而后又会不知怎样起步,这时如果还是意气风发地指点江山,一定会被人拒之千里之外。低姿态才是唯一可取的正确的选择。于是,她从求职投放简历到面试,再到上岗,以至于得到重用,一路秉承着低调务实的北大作风,才使自己越走越远。她说:“工作时一定要低姿态,特别是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你的工作经验、人生阅历决定你没有高姿态的理由”。她对自己曾经获得的各种荣誉看得非常之淡,她觉得它们仅仅是人生经历中留下的雪泥鸿爪。
刘书的经历是低姿态的经历,她从低姿态中学到了走向社会获取成功的资本。可想而知,如果她抱着好为人师的姿态走进社会,放不下北大罩在身上的光环,即使她有惊世之伟才,恐怕也难以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放低身份做人,是许多成功者的自觉行为。放低姿态做人,可以使他们的本领通过不说的方式用超人的业绩展现出来,获得社会的认可。
曲高必和寡,心高必气傲。气傲的人只能当个孤家寡人,因为谁都不会亲近高傲的人。只有放低姿态,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才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做人的快乐。诗人鲁藜说得好:“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成于谦虚,败于骄狂
谦虚不是意味着自己的无知,而是让自己的知识更加丰富,谦虚不仅是尊重别人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道德,也是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一条捷径。如果一个人缺少了谦虚的做人态度,就会排斥一切有益的知识,一切有助于自己提高的师长,就会陷入自以为是、老大自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唯有谦虚的人,才不会招致这种后患。因为谦虚就意味着承认自己不如别人,就需要拜他人为师,向他人学习。北大学者们教导学生说,每个能够考进北大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都值得每个人甚至包括我们授课老师的学习和思考。正是这种谦虚的育人的风尚,使北大始终是推崇互相学习,取别人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获得普遍提高的治学之所。
鲁迅先生曾讲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他是不写自传也不主张别人为他作传的。因为自己的一生太过平凡。如果像他这样平凡的人都可以写自传,那么,四亿人(当时中国的人口总数)的传记,“直将塞破图书馆矣”。鲁迅先生的这番表述很令人感动。这样谦虚做人的态度,不仅没有降低和矮化自己,反而更加使人感觉他人格的高尚和超拔。
赵鹏在198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法律专业。进入北大后,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跳进了书的海洋,这里有他读不完的书,越读他就越感觉自己知识的贫乏,越读也越感到自己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太多了。在这样的读书中,他深刻理解了谦虚这个词的意义,如果不是读到这么多的书,他还觉得自己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了。而读到这么多的书,他才感到,自己所读的那些书仅仅连大海里的一滴水都不如。在谦虚的求学中,1993年他毕业了,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开始到团中央工作,他如鱼得水,工作得心应手。1994年任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2005年进入智联招聘,任副总裁,主管市场公关。智联里的智慧及谋略让赵鹏颇为感叹,赵鹏开始了新的学习实践征程。他又一次感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个人不论毕业于哪里,永远也没有学尽的时候,谦虚地学习,永远不会有止境。
当今社会,错综复杂,变幻莫测。因此,在人生的漫长跋涉中,我们必须学会谦虚。但学会谦虚并非自贬自卑。学会谦虚则意味着进步和成功。
当有人提出为北大的著名教授汪曾祺先生立传的时候,汪老立即明确表态拒绝。他说:“我没写过几篇好文章,不配也不值得立传,这样就立传会让人笑掉大牙的。”有不少评论文章盛赞他的作品,他读到这些评论时,就总是坐卧不安,甚至为此失眠。后来他就自己撰文评价自己,说自己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深刻和有思想,也只是一个写字匠而已。他说:“我从小就生长在水边,过惯了平常随和的生活。我已是一把年纪了,对于高山,只好仰止,更安于竹篱茅舍、柳絮飘散的日子了。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甚至对自己的书画,他也谦虚地说:“我所作字画与画家相比,是不足观的。”但有意思的是,汪老虽然把自己的文章和书画作品说得一无是处,人们喜欢他的作品的程度却有增无减。对于有求于他字画的人,汪老不管怎样劳累,轻易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
做人做事的智慧之一就是能不能始终保持谦虚的做人态度,而不是骄狂地自以为很了不起,在自己划定的小圈子里打转转。著作等身的鲁迅先生尚且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写传,何况我们一介平民布衣了。只有那些骄狂之人,总认为自己技艺高超,反而常常成为受攻击的对象,不仅不受人尊敬,反而因其骄狂傲慢,而沦落为失败者。
北大学者们的修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管有多么丰富的知识,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或者有了何等显赫的地位,都不能抛弃了谦虚谨慎的做人原则,不能自视过高,更不能把自己看作一朵美丽的花,而把别人看作一堆“豆腐渣”,必须保持谦虚的做人品格,博采众长,不断提高和丰富自己。谦虚使人敦实,骄狂致人遭殃。
■强争不如善让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强手与强手相争,最终的结果大都是两败俱伤。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竞争伴随着人的存在而存在,伴随着人的消亡而消亡。北大不是世外桃园,北大的竞争比别处的竞争一点儿也不逊色,甚至更加激烈几分,因为北大的学生都是强者,强者与强者的竞争更加惨烈,虽然在学业的竞争不是惊心动魄的你死我活的争斗,但其中的气氛却足以令人窒息。
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这是老子的一贯理念。效法道、效法天道,也就是效法自然规律的法则,从而“不争而善胜”。保卫者教人像水一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它让人用“以退为进、以曲对直、以不争对竞争、以静止对运动、以柔软对刚强”等智慧与方法来处置竞争,让竞争而胜变为不争而胜。
根据老子的不争思想,北大学者向学生们讲述了清朝钱泳在其《履园丛话》中写到的一个故事。
当年北京城里有一个特别出名的裁缝,别人的裁缝店冷冷清清,而他的裁缝店却总是红红火火。原来他替人家做衣服总是问东问西的,几乎所有的细节都要了解得一清二楚。
他先要仔仔细细地看清做衣服人的相貌,再丈量尺寸。当然其他裁缝也都做这样的事情。
但是接下来还要问年龄。现在有句话,千问万问,不能问女人的年龄!他那时也许还没有这个概念。
但这还不够,裁缝还要追问做衣人有什么性情。这是很令人奇怪的,为什么要问人的性情、性格?这个裁缝太啰嗦了,刚去做衣服的人总是难解其意的。
可是,这也还不够。如果他在询问中得知你是举人,那他就又要缠住不放了,甚至于连什么时候中的举都要询问得清楚。
人们都特别奇怪,而且厌烦这样的询问。因为想不通,就问他:为什么要问那么多与做衣服无关的问题?
裁缝回答说:“胖的人,腰要宽;瘦的人,腰要窄。”
这样的回答跟没说一样,纯粹是所问非所答。这个道理人人明白。
而后裁缝又慢条斯理地说:“性格急的或年龄小的人,衣服要短一点;性子慢的或年龄长的人,衣服就要长一点。”
真是一个厉害的裁缝!性子急的人做事风风火火的,还有那天真活泼的孩子、青少年,喜欢蹦蹦跳跳,他们的衣服做窄了行动不方便,而且还可能会摔跤。至于不好动、年龄大些的人,衣服就可以加长一些,很得体。这样做出来的衣服穿起来才会舒服!
裁缝又接着说:“如果是举人,年轻时中举人的,一般都性情骄傲,走起路来就会挺胸凸肚,所以衣服就要做得前面长、后面短。如果是年老时中举人的,一般都意气消沉,走起路来就会弯腰弓背,所以衣服就要做得前面短,后面长。”
这个裁缝真是太高明了,太有道道了!他不仅是量体裁衣,而且是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综合考虑了各种要素来裁衣,这样的裁缝还用得着去竞争找饭吃吗?
其实,这位裁缝是在竞争中应用了不争的哲理,以不争而取胜于他人。他没有靠耍手腕,拉客户,压低价钱,偷工减料等等。他是“竞争”中“不争”,他是和自己“争”。他练内功,提高服务质量。这样,自然会有好口碑为他做广告,生意也就源源不断地来了!
这个精彩的故事启发和指导了许许多多的北大学生,他们在北大课堂上学会了以不争之道对待竞争的形势,因而在学业上各学各的,各显神通;在工作中,更是表现得非常谦和低调,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北大毕业生,就觉得高人一筹,反倒像个小学生一样,在工作中总是从零开始,从头起步,直到一点一滴地做出出色的业绩,用业绩说话,而不是用北大的牌子压人。
林立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00级本科生,2004年进入宝洁公司消费者与市场研究部工作,2006年起开始担任上海罗兰贝格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北大毕业的他刚开始时对于接电话必须记得微笑这样的小事不屑一顾,可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他感受到,电话那端传过来的快乐情绪,确实给人一种美好的意象。于是他在工作中充分吮吸难得的处世营养,用自己的低调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很快他就褪去了“象牙塔”中的书斋气,收获了更多的成熟与自信。在宝洁他得到最多的评价是“北大出来的学生就是素质高”。然而林立的心中更向往咨询工作,他果断地辞去宝洁公司的职位,集工作经验和基础理论于一身的林立顺利进入了上海罗兰贝格咨询公司,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岗位。
富兰克林说:“如果你辩论、争强、反对,你或许有时获得胜利,但这胜利是空洞的,因为你永不能得到对方的好感。”林立的经历再次证明了富兰克林的伟大。强争不如善让。明朝思想家陆绍珩说:“人心都是好胜的,我也以好胜之心应对对方,事情非失败不可。人都是喜欢对方的谦和,我以谦和的态度对待别人,就能把事情处理好。”强争就会激发对手求胜的欲望,从而阻碍你继续顺利前行,使你的前进道路布满坎坷,以至于无功而返。
越是优秀的越容易受到阻碍。北大学生们深知这一道理,深知北大的招牌更易招致嫉妒,招致反感。这使他们主动谦和起来,甘愿让知识浅薄的人当老师,满足浅薄之人好为人师的欲望,使他们忘记自己的北大招牌,从而成为受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