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全局观,全盘规划高中
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兵法中的至理名言,在学习中也同样重要。要想在高考中金榜题名,就必须规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走好每一步。
渴望成功,向往辉煌,是每个学生共同的梦想。但是,能否有一个清晰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有了计划,是不是经常虎头蛇尾,坚持不下去?如何正确合理地规划高中生活,对学生的一生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高中起,我们就要有一个可实施的远景规划。
为高中三年学习制订的总目标,长期远景式目标的制订要胸怀大志,统筹安排,目标要合理——也就是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量力而为。
目标过高,经过努力仍难以达到,就会挫伤积极性;
目标过低,极易达到,就起不到促进学习的作用。高中三年学习应达到的目的,是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技能,重点抓住考纲,基础要扎实;同时扣住大纲,向课本外、课堂外延展,拓宽知识面,加深知识深度。
高一、高二应把重点放在课本上、课堂内。因为高考虽强调淡化课本的考查,其实处处有课本的影子。以语文卷为例,有字、词、拼音等直接用课本语言材料命题的,还有那些名为课外试题,实为课本上的知识点的,譬如文言文试题所选的文言文,虽然都是我们没有学过的,但考查的知识点是我们在课内学过多次的。
“课内知识课外考”的测试方式,就要求我们把课内知识学扎实,否则无法完满地解答课外考题。当然,重点放在课本上,并不是将视野局限在课本里,而是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在课外阅读中巩固,贯通课本知识、培养能力。
再细分下去,高一主要在于锻炼自己。
高中的三年,如同一场长跑,需要毅力,更需要策略,虽然高一的课程很多,但是难度不大,只要安排好你的时间,完全有精力做一些别的课外活动,扩大视野。因为只有高一是最有新鲜感的,也只有高一才会有这个热情,高二分科后往往压力增大,时间减少,也没有机会锻炼自己了。
高二主要是夯实地基。
高二在整个高中三年中至关重要,需要踏踏实实地去垒自己的地基,绝对不允许有任何的松懈。这一时期我们会学到很多新知识,并为高三复习做准备。
高三,既是中学时代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复习迎考的关键一年。高三的计划是完善知识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做到由一个知识点可以拎起一串、提起一面。系统地掌握知识后,技巧也就“水到渠成”了。
高三时期也是我们挑战意志的时候。
面对强大的高考压力,我们必须调整好心态,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考场发挥好我们所学的知识。
同时,我们还要知道计划不是定死的,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补充和更正。每天对当天所要做的事制订一个计划,这是最短期的计划。稍长一点,如一周或一月,也应有个计划。这样的计划实施的时间不是很长,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积累性,尤其应重视。半个学期、一个学期的计划可作为长期计划,其中目标的成分多一些。譬如,在这个学期里,随着数学的学习要自己完成一本同步的参考书,从而使自己的成绩提高10分等。
我们规划高中3年,可以参考以下原则:
(1)规划要有个性,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习惯来制订。
(2)规划要有可执行性,不要好大喜功,贪多图快,要使学习计划可以切实、具体地贯彻下来。
(3)规划要宏观、微观俱到,长短结合。
执行规划有“三忌”:
一忌拖,因此不要把计划排满,留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可避免拖延引起的恶性连锁反应。二忌僵,规划细节可以随时调整。三忌荒,规划必须坚持。
在知识上,我们也应有所规划:
学习中,不但要掌握各科的基础知识,而且要与学习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培养有效地从事学习、工作和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有了这些能力,就可以学得快而好,长大后就有更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
在高中阶段,要培养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所以不仅要把学习学好,还要不断地实践。
我们要敏于观察,对一些现象还要反复观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考,在实践中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过程。应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等培养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学到知识,还要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学习需要一张计划蓝图
人们做任何事情,首先都应该有个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我们的学习当然也不例外。恩格斯曾说:“没有计划的学习简直是荒唐。”教育学家们一致认为先进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差异,重要的一点是先进学生都有比较明确而具体的学习计划,而后进学生大多是学到哪里就算哪里,教师指向哪里自己就到哪里,毫无计划性。
一项好的学习计划,不仅可以促使我们按照既定目标去奋斗,不荒废时间,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每一个想把学习搞上去的同学,应该要拿出的第一个实际行动,就是为自己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很多同学在制订计划时都容易陷入以下几个误区:
(1)计划任务过多,超出了自己的完成能力。这样如果完不成任务会产生挫败感,影响学习的心情与自信。
(2)计划不分主次。制订计划一定要主次分明。因为每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所以用心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的计划一定要能够反映出自己的薄弱环节。
同学们往往有这样的心理:越是自己的优势科目学起来越有兴趣,越是学得不好的科目越有抵触心理,这样很容易形成弱愈弱的局面,导致偏科,从而制约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其实,我们只要告诉自己,不管什么困难,逃避总不是办法,最佳的办法是直面它、正视它、解决它。基于此,高三对人的品格是一种锤炼,它让你学会迎难而上。
(3)三分钟热度。一定要坚持执行你的计划,也许开始会很难,一定要坚持,久而久之,你会觉得执行计划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4)我行我素。高三的学习中自主很重要,但它是老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所以要强调根据老师的教学制订和调整计划,切莫关起门来自己干自己的事!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老师毕竟带过多年的毕业生,他们的经验可以让你少走许多弯路。
学习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一套完整科学的学习计划。这套计划因人而异,但都应该很详细,包括每天、每周、每月的目标和任务。制订计划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计划要全面
同学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时期,而只有在思想、学习和身心几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才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才符合教育方针的要求,因此在制订学习计划时,要全面考虑。比如,除了学习以外,还要安排好锻炼身体的时间、睡眠的时间、文化娱乐的时间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全面发展,才能使自己保持旺盛的精力,才能劳逸结合,使学习生活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2. 计划要切合实际
不少同学在制订计划时劲头很足,但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实际情况,结果实行起来感到困难重重,十分紧张,甚至于因要求过高而无法实施,使计划成为一纸空文。
计划的出发点应当是自己的学习实际。制订计划就是要解决当前的实际与未来理想之间的矛盾,将可能转化为现实。因此,目标要高于现实,但不能高不可攀。
怎样才能切合实际呢?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明确自己的学习水平实际,确定计划学习的起点。
明确可支配的时间实际,确定各个阶段的学习内容。
明确学习任务实际,确定每天具体的学习安排。
另外,还应考虑到学科教学的实际,使自己的学习计划能与教学进度相配合,这样才不会使个人的计划与学校的安排发生冲突,从而促进在校的新课学习。
3. 计划要做到长短结合
同学们应该对自己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究竟学些什么内容做个大致的计划。但是,由于实际的学习生活千变万化,往往无法预测,所以长远的计划不要制订得太具体,因为我们很难在这个月就知道下个月每天该干什么。但是,我们对下个月在学习上要解决哪些问题,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本月的第一个星期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一个星期每天该干什么,这样的近期计划就应当制订得具体些、详细些。
这样,就把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分到每周、每天去了。我们在每天学习时,心中就会明白当天的学习任务在学习全局中的地位。
有了具体的短期学习计划,长远计划中的任务就可以逐步得到实现,有了长远计划,又可以在完成具体学习任务时,心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4. 计划要讲究科学性
计划内容在安排上的一个基本准则是脑体集合、文理交替。“心之官则思”,思维要靠大脑,学习是个艰苦劳动的过程。要使大脑神经细胞正常工作,必须保证脑细胞的新陈代谢。
在做计划安排时,不要长时间地从事单一的活动。应该像学校的课时安排一样,学习一段时间后应安排一点休息间隙;比较长时间的学习以后,应当去锻炼或娱乐一会儿,然后再回来学习。计划中对学习科目的安排,要注意文理科交替,相近的学习内容不要集中在一起学习。同时,要掌握自己的生物节律,计划学习和娱乐活动时间,应根据自己一天的智力活动节律合理地设计与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提高计划学习的效率。
5. 合理安排,分清主次
学习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内容,比例位置是不一样的,是有主次之分的。那些常规的学习内容,如各门功课的学习和其他课外活动,学习中的主科和副科,所占用的时间比例是不一样的,应充分看到这些差异,才能科学合理地计划。
6. 计划要有灵活性
计划安排一般要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和量化指标,以便于执行和检查;另一方面也不能过于呆板,没有任何灵活变通。一方面要紧凑,不浪费时间;另一方面也不能好高骛远,排得过满、过紧。要留有余地,排出机动时间,保持一定的弹性和保险系数,以便于应付偶然情况。
7. 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早晨或晚上,或者说一天学习的开头和结尾时间,可以安排侧重记忆的科目,如:外语。心情比较愉快、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间,可以安排比较枯燥或自己不太喜欢的科目。零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时间,可以安排做习题或学习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相近的学习内容不要集中安排在一起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科学地制订学习计划,可以使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使学习有条不紊,变被动为主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可以使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勤奋精神落到实处。只要我们能按照学习计划坚持不懈地执行下去,一定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做好学习笔记,笔墨浓处见精神
每到考试,我们就会看到许多同学忙于抄写一些优秀学生的笔记,以便于考前突击。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笔记,为什么还要抄别人的呢?原来他们平常疏于记笔记。缺了很多知识点,课后又不懂得及时整理复习,结果让笔记本成了一个摆设。
古人有一条著名的治学经验,即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其中的“手到”就是做笔记。善读书者,总是手不离笔。
法国杰出的科幻小说家萧伯纳一生做笔记25000多本。列夫·托尔斯泰身边常带着笔记本,他自称“遇到读书和谈话时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东汉哲学家王充酷爱读书,但那时还没有便于随身携带的钢笔或铅笔,他为了做笔记,便在房屋的窗台上、书架上、壁洞里,到处都安放了笔砚简牍,遇到有价值的东西或自己有一些体会就随时随地写下来。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他借助笔记整理了大量资料——写成了一部85篇约20万言的《论衡》。
教育家徐特立读书生活长达8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经验。其中一条经验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他是“每读必记”,把书本的重点、难点、疑点、新鲜之点,都用笔写下来。他还常常告诫青年人,读书宁慢勿快。动笔做笔记,作眉批,比只读不记,当然慢了些,但因其慢,才吃透了书中精神,触到了真谛。徐老说:“我读书的方法总是以‘定量’‘有恒’为主。不切实际的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记忆。要理解必须记忆基本的东西,必须‘经常’‘量力’才行。”慢读,深钻,做笔记,这是徐老的妙诀。
但是,现在我们却发现很多同学不做笔记,上课只是拿耳朵去听。
只是专心听讲,不做课堂笔记,这样他们自己虽然觉得课堂上老师讲的都听懂了,可是复习时却找不到线索,结果也影响了学习效率。
还有些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一味地只顾埋头记笔记,大脑和手始终处于机械而紧张地“录制”语音符号中,可是合上笔记本想想老师究竟讲了些什么,脑子里又是空空的,只好再花大量时间去看笔记,其结果是“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如果你翻开他们的笔记,你会发现本子里密密麻麻,全是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东西,但内容混杂,没头没尾,显然没有听懂老师的讲课。
在课堂上,恰当而合理地做好笔记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学习成绩优秀者一定是做笔记的高手,他们能够体会到记笔记的重要性,而且知道如何去记好笔记。总的来讲,笔记应该发挥这样几个作用:
——帮助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整理自己的思路,加深思考;
——从众多资料中有目的地整理出有用的东西,从而培养处理资料的能力;
——通过学习过程的记录,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
——使模糊的认识和疑点变得明确。
笔记对于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仅要记笔记,还要学会怎么记。
1. 课堂上笔记该怎么记
首先在笔记的内容方面,应注意记录以下东西:
(1)要简明扼要地概括记录老师的讲解,特别是例证分析——可谓课堂讲授的精华,一定要尽量记录。
(2)记下自己在听讲过程中突然产生的对解决某个问题有启发意义的灵感或殊途同归的解题思路,尤其是最佳方案。
(3)记老师的板书。这些是老师讲课的思路,也是重点内容。如:基本的大小标题,基本定义、原理等,力求准确。还有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在黑板上画的图形、表格、文字说明、关键词语、有说服力的数据、典型事例等。
其次,在笔记的版面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笔记要力求做到简明扼要、形象生动、一目了然。重点、难点、疑点要记全,但不必照抄老师的原话,否则会因忙于记笔记而顾不上听下面的内容。
(2)笔记不要写得太密,最好在一页纸的左边、右边或下边留有空白,以便以后做补充。
2. 课后如何整理笔记
对于课堂上做的笔记,课后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整理方法:
(1)圈点法。运用自己熟知的符号,如“圈”“点”“线”“框”等,画出老师讲解的知识重点,锁定目标,便于今后复习时掌握重点。注意标示位置要恰当,目标要明确,切不可“鬼画符”,似是而非,结果整理时自己也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