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时代,学习才是我们的最大责任。然而,感情却是需要时间去培养、经营的,所以不要急于在此时做任何决定。面对朦胧的感情,我们不妨先从做朋友开始,让大家都专注于学习,不至于因感情的变化分心,又有可以相互理解的异性朋友,生活、学习将因你的理智而变得更顺利。
让老师满意不是我们的学习目的
在老师的心目中,学生可以分为好学生、差学生、听话的学生和难管教的学生……
同样,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也有个按等级排列的顺序:有最喜欢的老师、比较喜欢的老师、没有什么感觉的老师等。
对老师的不喜欢绝不是对老师的冒犯,因为人是感情动物,只要一接触,就会自然产生好恶的情感。
常发生的情况是,你不喜欢这位老师,连带着也会不喜欢他讲的课。你在课堂上会不由自主地产生逆反心理,讨厌他的声音,讨厌他的教学,讨厌他对你所表达的关心。如果这样的情况继续发展,逆反的情绪愈演愈烈,最终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困扰,老师很平常的言论和举动,你会认为是老师故意与自己作对,师生关系急剧恶化,厌学情绪空前高涨。
但是,有些同学的情绪太偏激。如果不喜欢某个老师,出于对这个老师的反感或恐惧,一上这个老师的课就开小差,因为他不愿意看到这个老师,不愿意听他的声音。
程程今年高一,他的数学、英语成绩都不错,只是语文成绩不稳定。他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急性子的女老师,身为语文组长,她特别想让所教的学生都学好语文。
有一次,在课堂上,老师连着两次提问,程程都不会,老师一下子急了,把程程过去的“罪过”加上现在的,全都数落一通,整整批了他半堂课,当然语言也有过头的地方。
从此以后,程程一见到语文老师就又讨厌又憎恶,无论语文老师大声呵斥谁,程程都觉得受不了,都觉得是在指向自己。终于,在期末考试前一个星期,他逃学了,在街上逛,满脑子想的都是这个老师“狰狞”的面目。后来程程不仅不上语文课,索性连其他课也不上了。
像程程这样产生过激反应、拒绝上学的学生一定是个别现象,但如果你遇到这样的老师,是不是有意无意地不好好学这门课了呢?你对这门课的兴趣是不是受到妨碍了呢?相反,如果你喜欢这个老师,你是不是上课就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呢?实际上,学生学习不可能不受老师的感染,老师对你的态度会影响你对某门课的学习也是正常的。
然而,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应该明确,我们是为了谁学习。
同学们心里一定要清楚自己是为了谁而学,不要以为不学这门课就是对老师的报复。有这种想法的同学大多数都认为自己学习是为老师而学。如果老师对他好,就信心百倍地学,学习热情也倍增。他们非常崇拜老师,因而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
可是,同学们还小,难免会犯错误,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要求严格的老师就会批评他。这时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为老师而学习,就会产生对老师的偏见,以为老师对你不好,因而就不愿意学习这位老师所教的课。
一般情况下,同学们不会无缘无故就不喜欢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当有的同学说“我不喜欢英语”“我不喜欢物理”等,其实那只是学习兴趣问题,因为没有一个人天生就厌烦知识。
所以,同学们要把老师和学科分开,要认清一点:你是来学习知识的,对老师的印象可以有好坏之分,但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没有好坏之分;你可以离开老师,但不可以离开知识;你可以拒绝老师,但不可以拒绝知识。
只要想清了这一方面,就可以更好地学习,进而把“不喜欢”变为“喜欢”。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找老师好好谈谈,或以书信的方式与老师交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让老师有机会了解你,并把他的想法告诉你。
这样就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师生沟通,进一步消除学生对老师的偏见。
学生还应当清楚老师不会因为被某个学生排斥,就失去教书的资格,你可以提意见,但却无法改变你们的师生关系,他还是教他的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果你是一个聪明的学生,要做的不是去改变老师,而是去改变自己,使自己尽快适应老师的教学。如果一味排斥老师,整天牢骚满腹,损失最多的还是学生自己。
其实,这是一种学习心理的调节过程,只要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态度,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就一定会有所收益。
面对你并不喜欢的老师,要设法去想象他的优点,他的长处,做善意的理解,你会逐步接纳并喜欢上你的老师。老师很凶,说明他认真,难道你喜欢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吗?他讲课不清楚,可能你还不适应他的语言,其实老师讲的内容还是很有价值的;他长得很难看,说明很有个性,很多有个性的人都相貌不佳;老师责怪你,批评你,说明他重视你,对你特别关注……
作弊,一失足成高考恨
考试作弊的现象在学生中相当普遍。在学生中甚至有这样一句话:“考试不作弊,来年当学弟。宁愿没人格,不要不及格。”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比考试更重要的是做人,比分数更重要的是人品。”考试作弊,可能会得到高分,但一定会失去尊严。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应凭“本事”,而不能靠作弊。诚实做人体现在各个方面,同样体现在考试上。如果考试不及格,可以补考,但做人如果不诚实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
高考如黑云压城般来到我们头顶,这种压力是人生中难得一遇的。当这种压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个别考生的“动作”就“变形”了。
他们在成绩面前贪图虚荣,为了取得高分不择手段抄袭作弊,他们企图以作弊这种非正常的方式挤过高考这座“独木桥”。虽然可能会取得高分,但失去了最为宝贵的东西——“真”。
作弊真的那么有效吗?事实并非如此。作弊如同偷盗,抄袭会使你心跳加剧、神经紧张,时时有一种负罪感;因为紧张,又常常使你抄错地方,这时往往又后悔不迭。
试想,在这种心态下,能取得好成绩吗?与其考前贼头贼脑地“拷贝”、心存侥幸地幻想、忧心忡忡地等待、慌慌张张地偷看,做这种“大海捞针”式的准备工作,还不如考前周密制订复习计划,并严格执行这一计划,满怀信心地走向考场。
把精力放在作弊的准备上,结果多少宝贵的复习时间就这样浪费了,到头来是“扁担没扎,两头打滑”,“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考试作弊有很多原因,我们主要就其主观上的错误认识进行一下分析。
1. 对一些作弊行为存在模糊认识
有同学认为高考不考的科目是可以作弊的;帮助同学作弊不能算是作弊;作弊行为可以谅解(尤其是差生);甚至有同学认为作弊是“英雄行为”,表明自己敢于向权威(考试制度)挑战……可见,让同学们明确何为作弊是很有必要的。凡是考试中不真实地表现自己或使他人不真实地得以表现的行为都是作弊行为。
2. 强烈的虚荣心所导致
学生具有强烈的成人感和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伙伴和成人中获得一定的地位。与此同时,他们的价值观念尚未成形,价值取向不够准确,往往以得到同学们的羡慕和尊重、老师的表扬为最大光荣,由此产生虚荣心。
面对考试成绩,优等生希望锦上添花,中等生希望一展拳脚,差生不贪图虚荣,却希望摆脱同学、师长的冷遇。于是,必要时刻,只要有机会作弊,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达到目的的“捷径”。
3. 存在侥幸心理
学生作弊难道不怕被当场抓住吗?怕,可他们有时会毫无道理地认定某些事情,正如买彩票的人总觉得大奖是自己的,乘飞机的人总认为飞机失事与自己“无缘”一样,作弊的同学总认为自己能逃过监考老师的法眼。
4. 被环境所污染的跟风行为
很多学生的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还明显不够,在活动中表现为感情用事、易受暗示、轻易改变决定的特点。许多同学开始考试时,并未想过要作弊。然而一旦考试中发现有同学作弊,而监考又不够严时,就会一改初衷,加入作弊者的行列。
这些都需要学生自身加强自我管理,从意识上认识到作弊的危害,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考试。
高考是一次特殊的成人仪式,它不仅要测试以上内容,更要测试你的综合素质,测试你近20年的整个人生状态。假如你作弊了,你就失去了一次检验自己的最好机会,你就看不清自己,你的前20年的“人生检验报告”就存在着种种虚假的信息,当你凭借这些虚假的信息去建设自己的未来时,毫无疑问会出现很多问题。生活本身的惩罚比卷面上的惩罚要严厉得多!
一个人从上学起直到走上社会,一生要经历无数场考试。在学校里,有各种测验、期中期末考试和升学考试。走上社会,考试也不轻松。既有自学考试、研究生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学历水平考试,也有司法考试、会计师、经济师考试、职称外语考试等职业资格考试,考试仍然是竞争和淘汰的主要手段。所以,“考试人生”的说法也许并不过分。既然要经历如此多的考试,可能一次作弊成功,但却不可能次次都有“好运气”。
考试作弊,是学生学习的大敌,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若不提高认识,加以改正,还会影响自己的一生。我们知道,真与假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假易造,真难求,假可以乱真,假可以丧志,意志稍微薄弱的人,就会被假所诱惑,会因一时造假的得逞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就会丧失进步的机会,最终又会被假所抛弃,成为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假”人。
考试作弊是一种不诚实、不道德的行为,它的危害不仅在于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