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文学社开始发行社刊了。社刊是一个月发行一期,印刷量是一期1000本。刊物是免费的,一开始需要徐正一个班一个班地派发,很快学生们就开始了踊跃地来找社长徐正索取。
“黄河源精品文学月刊”面向西北交大的全体学生征稿,但限于经费原因暂无稿费。徐正还特意在二教的门口装了一个征稿箱,以便方便同学们投稿。在所有投来的稿件中徐正亲自筛选,在质量上严格把关。特别是对于诗歌,没有韵律的新诗一概不用,写得晦涩不清、无病呻吟的也不用;相反,有韵律、有内容、有思想的,即使笔法上有些稚嫩也尽量修改后采用。对于投稿来的旧诗,则要求合格律,最起码要合中华新韵。对于散文和小说也是这样,坚决不要旁门左道、哗众取宠的稿件;而对于评论呢,则尽量百家争鸣,只要言之有理的都尽量采用。
徐正对当今文学界的种种旁门左道、“先锋前卫”的作品和风气很是反感,特别是新诗界。徐正觉得简直是现在的很多新诗完全抛弃了历史和国学,非牛非马,不中不西,标新立异,实则糟糠。由于来稿中有一部分是旧诗,徐正为了公平地对待每一篇来稿,他特意去校行政大楼(旧图书馆已被拆掉了,新图书馆还在建设中)借了《精选唐诗三百首》、《宋词名篇赏析》、《平水韵浅析》、《词林正韵正解》等书来学习、研读。
一开始向“黄河源精品文学月刊”投来的稿件并不多,有时候稿件量不够,徐正和戴芳还必须得自己写些稿子才能弥补稿件的不足。但由于第一期的月刊发行出去后在西北交大的学生中引起了轰动,大家都觉得这本刊物很不错、很有水平,因此很快就稿件大增。徐正和戴芳有时候审稿都要到很晚,这和一个月前的情景真是完全颠倒过来了。
徐正现在愈来愈自信了,他开始不满足于在校报上发表作品(虽然西北交通大学报是一家地市级刊物,拥有正式刊号),很想自己的作品能在更大的平台上崭露头角。徐正很想向《读者》投稿(《读者》的总部就在兰州市区),但转念一想《读者》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向《读者》投稿风险太大;考虑再三,徐正还是最终选择了《兰州晨刊》。
《兰州晨刊》是一家影响力较小的地方刊物,而且是每日发行,徐正觉得向这种刊物投稿中稿率还是比较大的。谁知连投了几篇稿件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也不见退稿。最后没有办法,徐正只好去送稿,谁知戴着厚厚眼镜的编辑只是迅速地扫了一眼徐正递过来的稿件,漫不经心地说一声“我们会好好看的”,然后就随便地甩到一旁厚厚的稿件堆里去了。
很快,“十一”国庆节到了。“十一”的前一天下午放学后,戴芳神秘地对徐正笑道:
徐正,等会我们一起去我家好不好?我们俩认识了这么久,你还没有见过我的父母呢!
徐正自然是点头答应了。他问道:
“我们是坐几路公交车去?”
“呵呵,不用坐公交的,我们这次坐四个轮子的。”戴芳调皮地吐了吐舌头,随后又道:
“对了,你最好带上几首你最拿手的诗作,我爸是很喜欢诗歌的。”
徐正心中很是疑惑,但也不好多问。
徐正和戴芳在桃源公寓楼下的北京华联连锁超市买了一盒“脑白金”、一盒“太太静心口服液”。这毕竟是徐正第一次见未来的岳父、岳母,徐正不想太失礼。本来徐正还准备再买点的,但是戴芳说不需要买太多东西的,自己的父母都不看重这些东西
一边说着闲话儿,徐正一边和戴芳走出了北京华联连锁超市的大门,只见一辆漆黑锃亮的奥迪A4已经停在超市大门口了。戴芳熟练地拉开奥迪A4的后排车门,招呼惊呆了的徐正快点坐上去。
奥迪A4启动了。司机开得十分平稳,但一言不发。徐正悄悄地问这车是怎么回事?戴芳笑道: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奥迪A4熟练地在兰州的市区穿梭,很快就来到了最繁华的市中心——城关区。车子驶入了一个非常高档的住宅小区,小区里全是一排排的别墅楼。徐正注意到,刚才小区的大门处站岗执勤的不是保安,分明是荷枪实弹威武雄壮的武警。
这下徐正心中更没底了,他感到这未来的岳父和岳母都肯定不是一般人,心中不免惴惴不安。
在一栋三层小楼前,奥迪A4停下了。司机快速走下了车,拉开后排的车门,毕恭毕敬地向戴芳和徐正做了个“请下车”的手势。
徐正和戴芳走了进去。戴芳在徐正耳边悄悄道:
“刚才的那位是我爸的小车司机。”
这是一座装修豪华、布置考究的三层小别墅。别墅外有一个至少一百平米的大院子,院子里有修葺整齐的草坪和花圃。别墅里有四个阳台,三楼顶还有天台,别墅还配备了宽敞的地下车库。
地下车库也足有100平米,停着两辆奥迪A4。这一下子让徐正吃惊不小。
徐正的父亲早已在别墅门口迎接他们了。他是一位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身材魁梧不胖不瘦,梳着油光锃亮的中分头,带着金丝眼镜,深邃的目光里透露出浓浓的学者气质。
“你就是徐正吧?早就听芳芳说起你了,你很优秀!欢迎,欢迎!”
很洪亮的的声音,而且是标准的普通话。徐正的父亲热情地向徐正伸出了右手,徐正如陷五里雾中,他机械地与徐正的父亲握了握手。
屋里灯火通明,装饰大气而豪华。地上铺着名牌的瓷砖,瓷砖上覆盖着大幅的红色地毯。头顶上是硕大的五瓣七彩水晶大吊灯。堂屋的正墙上挂着大幅国画锦绣山河图,周围也悬挂了一些名家的书法作品,笔法遒劲有力。整间堂屋透露出浓浓的书卷气息。
堂屋的正中心是一架豪华三角“星海”钢琴,显示出不同凡响的雍容华贵;钢琴旁边却架着一把精美的汉剑。汉剑红柄,剑鞘是乌黑的鸡翅木,发出幽幽的寒光。不知怎地,徐正突然想起了一句成语:剑胆琴心。
但是徐正也颇为意外地看到堂屋的一角摆放着一尊高约一米的耶稣基督受难十字像,而且通体是用上好的白玉做的,雕工极为精美。
戴芳的母亲也迎出来了。她虽已过不惑之年,但保养得很好,皮肤细嫩白皙,而且衣着很是讲究。徐正甚至怀疑戴芳的皮肤特质就是从她那里遗传来的。
戴芳的母亲也热情地和徐正握了握手。徐正从戴芳母亲的眼神里看到一种威严之气,一种公务员特有的大气和威严。
戴芳的母亲解释说自己必须得失陪了,今天她要亲自下厨为徐正他俩烧顿好吃的,厨师今天只能给她打下手。说完她又急匆匆地回到厨房里了。
徐正一行三人坐在柔软宽大的名牌真皮沙发上,徐正坐在戴芳父亲的对面,而戴芳呢,则调皮地坐在了自己父亲的旁边,偎依在父亲的肩头。为了打破尴尬,徐正和戴芳的父亲闲聊起来。
戴芳的父亲随手从怀里掏出一包“软中华”,问徐正可会抽烟。徐正忙摇头说自己不会。戴芳的父亲也没有勉强,只是笑笑说:
“不会抽烟也好。我现在想戒烟,可是戒了几次都戒不掉!”
“爸爸最没有恒心了,还一天到晚给自己编造借口!”戴芳扳着父亲的肩膀撒娇。
徐正有些拗口地称戴芳的父亲为“叔叔”(实际上戴芳的父亲的确比徐正的父亲年轻),称徐正的母亲为“阿姨”。戴芳的父亲问了问徐正的一些基本情况例如是哪里人、父母是做什么的、有没有兄弟姐妹之类后,话锋一转,问道:
“小徐,你在兰州还呆得习惯吧?”
“还好呀,蛮习惯的。”
“你们江南是以米食为主,在兰州面食吃得习惯不?”
“我在家里也经常吃面食呢,我的母亲是河南人,所以家里经常做面食。而且兰州是个大都会、省城,在这里米食、面食都能很方便地吃到,呵呵。对了,我很喜欢吃兰州拉面,可以说是百吃不厌!”
“哦,呵呵!现在经济发展了,在北方也能很轻松地吃到米食了。”
说到这里,徐正点着了一根“软中华”,连吸了两口后突然问道:
“小徐啊,你能不能说说自己对兰州的印象?”
这个问题还真是出乎徐正的意料之外。徐正想了想,道:
“我觉得兰州这座城市很不错的。虽然位于大西北,但是有三百多万人口,重工业也很发达。但是我觉得,兰州位于黄河的上游,而且还有些缺水,因此并不太适合发展高污染、高耗水的重工业。我举得兰州应该着重发展轻工业和低污染、低耗水产业,尤其是发挥兰州大学城的优势,重点发展高科技、绿色环保的产业。”
戴芳的父亲显得很是兴奋,他的眼睛闪着光:
“好,好,小徐,你说下去。”
可谓是无知者无畏,徐正也管不了这么多了,既然打开了话匣子徐正就开始滔滔不绝了:
“就拿兰炼和兰化来说吧,这是兰州市的两大支柱企业,都是高污染、高耗水企业。而且,这两个企业建在了兰州的红古区,那里可是兰州的西北,黄河在那里是上游,而且是上风口。这样的话整个流经兰州的黄河水段都会受到污染,而且兰州市区的空气质量也会深受影响。因此我觉得应该把兰炼和兰化迁出兰州市,最起码要迁到到兰州市的下风处。而且兰州应该大力发展轻工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这样不仅能优化兰州的产业结构,而且能吸引女性就业,解决兰州的女性就业难的问题。”
“而且兰州很干燥,植被少,这对招商引资、吸引人局都很不利。兰州应该大力地植树造林,增加降水量,改善环境……”
“小徐,你分析得太好了,很是精辟!看来我女儿果然没看错人,你果然是个人才啊!”戴芳的父亲忍不住猛地拍了一下茶几,把依偎在父亲肩头的戴芳吓了一大跳。
“哪里哪里,叔叔过奖了,我只是胡乱说说,还请叔叔莫怪!”徐正被戴芳父亲的一番夸奖弄得不好意思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