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有些人常把单向的通知当成了沟通。你在与别人沟通的过程中是否是一方说而另一方听呢?这样的效果非常不好,换句话说,只有双向的才叫做沟通,任何单向的都不叫沟通。因此有效沟通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沟通一定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
荀正明是一个在广东惠州经营出口加工厂的老板,工厂加公司有五六百名员工的规模,由于自身积极的投入,不管是在业务上或是在管理上,均有相当的成效,在运筹帷幄间,指挥若定,威风八面,宛如领军千万的大将,好不神气。可是,他就是对他儿子没办法,那种代沟,对他们父子俩,就像是台湾海峡般,怎么样也无法跨越,每次一见面,没讲三句话,又是拍桌又是摔门,弄得家里鸡飞狗跳。
一天,又是因为儿子的晚归而再度上演铁公鸡,就在双方面红耳赤之际,儿子突然间就住了口,然后一字一字地说出:“爸,再这样吵下去也不是办法,我能不能请你把我刚刚说的那句话说一遍给我听?”“啊?!”荀正明真的吓了一跳,压根儿也没想到有这怪招。“你说……你说……做父亲的太能干,当然看不起儿子。”“不对!你再想想看,我是这么说的吗?”“浑小子!那你怎么说的?你自己说过的话,你自己为何不再说一次?”
儿子突然间笑出声,“你看!从头到尾,我说什么你都没有在听,那些话是你自己想的,我可没这么说。我们不是要沟通吗?那么,我说什么,你重复一次给我听,再轮到你说,我来重复。”“喂!哪有那么多美国时间在那边重复来重复去!你是真的想气死我啊!”“爸!我们就试试看吧!否则这种争吵会没完没了的,你再想一想我到底是怎么说的?”荀正明想一想,终于承认:“我真的想不起来,你再说一次好了。”“好吧!我说,父亲很能干,儿子一方面很佩服,一方面怕自己跟不上,心里多少有点压力。”
荀正明冷静一想,他说的合情合理,自己怎么会那么激动?结果,这天晚上,他们父子俩竟然可以谈上两个小时而不吵架,这个效果连荀正明也意想不到。一觉醒来,虽然睡眠不足,但荀正明可是神清气爽,一大早就到公司。
因为早上要开一个重要的采购会议,讨论的是未来所要采购价值一千万的机器,到底要用美国货好、还是日本货好。依采购部的报价,日本制的价格便宜,东西也不差,可是工程师却主张买美国货。会议场上,荀正明让总工程师发表意见,这是一种表面上的礼貌,总工程师也知道,老板做久的人,多少喜欢独断独行,什么事情早就心有定见,经验告诉他,老板问他只是个形式,谁不想省钱?老板要买那一种大家早就心知肚明,因此他无精打采,说不到五分钟就说没意见了。
若是往常,荀老板总是会在这个时候大唱独角戏,享受那种权威感,今天竟然是……“总工程师,我来重复你的要点,你看我说的跟你的意思是不是一样:日本制的机器,价格虽然便宜,东西也不错,可是将来如果出了毛病,要他们来做售后服务,问题就来了,他们的人因为语言问题无法跟我们直接沟通,找来的翻译对精密仪器又是外行,机器坏在哪里,我们无法充分了解,下次再发生一样的问题,还是要请他们的人来,说不定还会耽误生产时间,如此算下来,买美国货还比较便宜!”
随着荀老板的重复说明,总工程师眼睛渐渐亮了起来,他打起精神,再次补充,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的,大家滔滔不绝的讨论了起来……
如果是要吵架,彼此只顾着反击对方就好了,如果想要解决问题,就应该诚心去理解对方的想法。在你阐明自己的观点或是反击之前,要把对方的意思消化一下,通常,这时你会发觉,沟通会变得更加顺畅。
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律系教授艾德恩凯迪博士,教书已教了二十年,每学期在他上第一堂课的时候,他总是先在黑板上写下两个数字:四和二。
然后他问学生:“结果是多少?”许多学生都争相作答。有的说:“六。”他摇着头。有的说:“二。”他摇着头。最后有人得意地说:“我知道了,那是八。”他也没点头。
学生一阵纳闷,凯迪博士才说:“你们根本还没问这是个什么题目?是加法、减法、乘法或除法?你们不了解问题,又怎么能说出真正的答案呢?”
我们常常亦是如此。在还没弄清出问题之前,就急忙下定义,做出似是而非的决定,如此又怎能得到最正确无误的答案呢?在没有听清对方的话之前,就忙不迭地予以否定,这样的反驳怎么能够服人呢?
喋喋不休、自说自话并非老人的专利,有许多人都不懂得说话的艺术。切记,沟通应该是双向的沟通,而非一面倒的自言自语。千万不要嘴巴一打开就合不上,往往对方都已走神没在听了,自己还不自觉地滔滔不绝。
有则笑话是这样说的:一位老先生对儿子说:“我这五十年没有跟你妈讲过一句话。”儿子诧异地说:“怎么可能,昨天我还亲耳听到妈在数落您的不是。”老先生说:“没错,这五十年你妈每天唠唠叨叨地像个关不上的水龙头,她从来没发现我没对她说过一句话。”
如果你不想成为笑话中那个可怜的老妈,就记住两个词吧:双向、互动。
拨动听者的心弦
写作讲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话与写文章是同一个道理,只有自己看的东西多了,才能够妙语连珠,说出有水平、有见解的话。
谁见过一个没上过几天学的人能口吐莲花呢?能很快打动人心的话语是建立在深厚的学识基础之上的,如果脱离了这个根本,那么言谈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淡而无味,哪里还能说服别人呢?
伊力明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平时她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泡图书馆,各种类型的书都喜欢看一些,各个学科都喜欢研究一下。别看她是女孩子,连男孩爱看的政治、军事书籍她也不会放过。这些书籍极大地开阔了她的视野,也让她了解了各方面的知识,所以她一说话总是头头是道,让人信服。后来,她代表全校去参加了市里举行的辩论大赛,拿了一等奖。肚子里有“货”,说出来的话才有水平。
说话虽然需要一定的技巧,但也与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面不够宽广,就算口才学得再好,技巧掌握得再多,也是无法说出让别人感动的话。
小芳去海南一家电子公司应聘时,穿的是一袭雅致的连衣裙。老板问她,为什么愿意离开家,从遥远的齐齐哈尔来海南打工。小芳微笑着说:“在海南一年四季都可以穿裙子!”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令老板十分欢喜。他马上笑着站起来,走过去握着她的手说:“好,我们欢迎你,你有一颗纯真质朴的心。”
缜密的思维,幽默机智的应答,准确的表达,这一切无疑都来源于头脑中的广博知识,那种不着边际的,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夸夸其谈不是好口才。女人有内涵才能口吐莲花,妙语连珠,倾倒众人。
在社交场合中,如果一位先生拥有良好的举止仪态,说话的声音也很甜美,那就会更加增添他的气质,使他的语言充满感染力。你的声音也需要“包装”,使其变得优美动听。生活中,你的声音常常比思想更重要。一个音色柔美动听的人,很容易被周围的人接受,即使他思想幼稚,别人也会说那是纯洁。相反,如果声音难听,尽管很有头脑,也很难令人有好感。
张豪原是经济报专刊部记者,该报社不仅要求记者一个月完成多少字的文稿,还要负责拉广告。而学中文的他对家电、电脑市场行情一窍不通,要写好这方面的文章,使张豪感到力不从心,压力很大。于是他才来到日报社应聘新闻记者。当面试官问他:你是否觉得在经济报的工作压力太大?张豪说:“弹簧没有压力弹不起来,我想人也一样。越有压力,工作起来越有干劲。”结果,张豪如愿以偿地进了这家日报社。
我们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同样的话,从不同人的口中说出,效果可能大不一样。因为他们说话时的声音、语调等不同,所以说话时的感情自然不一样。有人气质优美,但一发声,人们就想跑。其实,声音也是可以训练的,就如同女人的形体可以塑造一样。
在一次大学生供需见面会上,公安局研究所的招聘桌前,围满了前来求职的男性公民。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硬是挤到招聘桌前,向招聘人员表明自己渴望从事刑事检验分析研究工作。
招聘人员面露难色,因为这个研究所从来没有女工作人员。可是,面对着姑娘恳求的目光,招聘人员决定破例给她一次机会。他说:“工作人员需要亲临案件现场,遇到的全是血淋淋的场面,姑娘家哪敢去呢?”“我就敢去,”姑娘毫不含糊地说,“让我抬死人,我也不怕。”“你可别说大话,干这行没黑夜,没白天,得随叫随到。”“嘿!我假期打工就是给人家开车,跑起路来没点儿胆量行吗?”说着,她掏出了驾驶证。
面试官一下被她说服了,这样泼辣能干的姑娘比有的小伙子还能干呢!这个研究所的人事干部当场拍板,与之签订了招聘合同。
失去声音的魅力,就如孔雀失去羽毛一样。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像训练形体一样去训练声音,这能增加你的自信,赢得更多人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