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次,日本假意邀请袁世凯去东京访问,说是商谈朝鲜事宜。可是,当袁世凯到了东京,并且和伊藤博文见面之后,狡猾的日本人却十分凶狠地向他提出了所谓的十二条忠告,主要意思就是让袁世凯别插手朝鲜的内政外交。
面对日本人的威胁,生性刚烈的袁世凯一点也不买账。他只是随便敷衍了几句,还没等到行程结束,便离开了日本。
就这样,袁世凯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尽心尽力地维护着清政府在朝鲜的地位和利益。
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会以为,袁世凯在朝鲜的主要成绩是在外交领域。其实,他在朝鲜的经济和交通事业,尤其在对华贸易上,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在袁世凯出任驻朝全权大臣之前,朝鲜的主要对外贸易对象是日本。而到了袁世凯任职的后期,在朝华商的实力已经超过了日本。据统计,当时在汉城的华商一共有八十家之多。那么,袁世凯是怎么取得这一骄人成绩的呢?实际上,他在背后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袁世凯刚来朝鲜的时候,华商没有专门的利益保护机构。为此,袁世凯设置了巡警,专门保护华商利益。同时,他还按照地域,将各地的华商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个的商帮会馆,其中设有董事,专门协调华商之间的利益冲突。
大家都知道,海外贸易中很重要的一个硬件就是海洋运输。但是,在袁世凯担任全权大臣之前,华商的海洋运输都被日本商船垄断,这样自然不利于华商。有鉴于此,袁世凯从总税务司搞来上万元的款项,购置了一艘远洋货轮,专门来往于仁川、上海之间,从此打破了日本人的垄断。
除此之外,袁世凯还在龙山、仁川、釜山和元山四处设立中国在朝的商务理事,负责管理在朝华商的各项商务,增加了华商的商业效率。
袁世凯的努力赢得了朝鲜政府的尊重,就连亲日的闵氏家族也最终转向了亲清政府。
1890年,袁世凯担任驻朝全权大臣已经整整三年了。在写给朝廷的政绩考核报告中,李鸿章用了这样十六个字来褒奖袁世凯在朝的劳苦功高:“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尤其是最后一句“独为其难”,说明李鸿章深知袁世凯在朝鲜一人苦撑危局的难处。
不仅如此,李鸿章还在评语的最后提出,应该继续让袁世凯留任朝鲜,并加升二品官衔。最终,清政府采纳了李鸿章的意见,并在1893年袁世凯又一次三年任职期满时,让他继续留任。
可以相信,袁世凯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和褒奖,应该是十分满意的吧!
甲午惊雷震醒了他
清政府虽然有了袁世凯在朝鲜的勉力支撑,然而,仅仅靠他一个人,是难以阻止日本人预谋已久的侵朝计划的。实际上,不仅仅是朝鲜,而且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东亚,当时已经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对象。
这一点,仅仅从日本为侵略中国而制定的详细《征讨清国策》就可见一斑。在这个侵略计划里,写明了要将清政府势力赶出朝鲜,并向中国本土进攻,占领中国“盖平以南的旅顺半岛、山东登州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台湾及长江两岸十里左右的地方”。
这是一个充满狼子野心的野蛮计划!基本上,为了实现这个计划,日本人大约进行了十年的扩军备战。因而,就算没有袁世凯在朝鲜与日本人的摩擦,日本人迟早也要打过来。
事实上,到了甲午中日战争快要爆发的时候,日本已经拥有了一支六万人的新式陆军和五万吨的海军吨位,这样的军备数量在当时的东亚是首屈一指的。其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要称霸东亚。
也就在日本积极扩军备战的时候,俄国人同样加紧了在远东的扩张计划。他们正花巨资修建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铁路一旦建成,朝鲜必然是第一个被其征服的国家。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再加上袁世凯在朝鲜不断地与日本人产生各种摩擦,因此日本决定,要在西伯利亚铁路建成之前,征服朝鲜,进而侵略中国。
就这样,中日之间的战争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而最终触发甲午中日战争的,就是1894年朝鲜的“东学党”人起义。
这次起义,对于日本人来说,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立即作出反应,打着平定朝鲜内乱的旗帜出兵了。
一直以来,袁世凯都关注着日本人的一举一动。日本一出兵,他就立刻向李鸿章报告,并建议李鸿章赶紧派遣清军入朝。
李鸿章虽然采纳了袁世凯的建议,但是他却严格履行了《中日天津条约》的约定,在1894年6月4日出兵前,通过驻日公使汪凤藻向日本人进行了通告。然而,日本七千人的先遣部队早在两天前就出发了。看来,老谋深算的李鸿章在这一点上,还是没算赢后起之秀伊藤博文。
这次清军入朝,李鸿章选派的将领是直隶提督叶志超及太原镇总兵聂士成,他们总共带领了一千五百人的淮军入朝。同时,他还命令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调派济远和扬威两舰到仁川进行掩护作战。而日本方面,在派出了先遣部队之后,紧接着在8日、9日和10日,日本大军陆续开进了仁川。
此时,朝鲜半岛的局势已经十分紧张了,战争即将爆发。
袁世凯面对强敌的来临,沉着冷静地应对。他首先通过朝鲜政府向日本提出要求,请他们立即撤军。同时,他还紧急召见各国公使,示以利弊,让各国敦促日本撤军。可是,到了这个时候,袁世凯的外交手腕已经起不了什么作用了,因为日本人就是铁了心要打。
袁世凯认识到这一局面,只好向李鸿章建议,必须增派更多的清军来朝。不然,之前派来的军队,根本不具备震住日军的威慑力!然而,这一次,李鸿章却没有采纳袁世凯的建议。作为军队的统帅,他明白自己的家底有多大。当时的清朝军队,又哪里是日军的对手呢?
因此,李鸿章采取的办法依旧是他所谓的“以夷制夷”,也就是通过西方列强,尤其是英国和俄国来向日本施压。
在他看来,英国和俄国在朝鲜也有自己的利益,一旦日本独占了朝鲜,那么必然对英国和俄国造成损害。所以,李鸿章认为,通过英国和俄国向日 本施压,是行得通的。然而,英国和俄国却不这么想。在这两个列强看来, 与其插上一脚,还不如坐山观虎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因此,对于势必 爆发的战争,他们都采取了观望态度。
如此一来,李鸿章的如意算盘落了空。也就在他空想“以夷制夷”而不 增兵朝鲜的时候,日本军队已经大批开到了朝鲜。
可以想象,眼看着日本军队源源不断地开来,袁世凯在朝鲜有多着急1 6 月24日,心急火燎的他连发四封电报给李鸿章,强烈建议增兵。然而,都火 烧眉毛了,李鸿章依旧指望着外交能救他一命。
清政府的消极退让,让日本人更加嚣张。7月5日,日本驻朝公使大乌向 朝鲜政府提出了照会,实际是在逼迫朝鲜对其政治、财政、法律、兵务和学 政进行改革。很显然,这时的日本已经把朝鲜当成自己的附属国了。
在这样的局势下,袁世凯意识到,清政府保不住朝鲜了。不仅如此,他 也明白,自己与日本人结怨太深,假如此时不赶紧离开日本,肯定会死无葬 身之地。
于是,袁世凯给李鸿章打了报告,说自己生了重病,高烧、浑身疼痛, 必须回国治疗。为了让报告尽快得到批准,他又致电好友盛宣怀,让其劝说 李鸿章,把自己调回国。可是,这时的李鸿章正忙着与英国人和俄国人沟通 呢!因此,直到7月中旬,当沟通完全失败之后,李鸿章才无奈地决定,迎战 日本。
这时,急得上火的袁世凯终于盼来了朝廷的回国调令。至于他在朝鲜的 各项事务,则交由唐绍仪接管。接到朝廷调令,袁世凯稍微松了口气。不 过,他依旧十分警惕,因为毕竟他还身处朝鲜,眼前最紧要的就是怎样离开 已经战云密布的汉城。
就在这个时候,袁世凯接到一个消息,说日本人正在密谋刺杀他。袁世 凯知道,一刻也不能耽搁了,必须马上走。于是,在英国驻朝领事朱尔典的帮助下,袁世凯先逃到了英国的驻朝领事馆,乔装打扮一番后,才从后门溜走了。
离开英国领事馆之后,袁世凯直奔海边。在那里,唐绍仪带着全副武装的卫队,护送着他登上了回天津的英国军舰。
就这样,袁世凯保住了性命。不过,朝鲜就惨了。很快,由于朝鲜政府不愿意改革内政,而在外交领域不想切断与清政府的藩属关系,因此日本军队攻入王宫,抓获韩王李熙,并烧死王妃闵氏。接着,日本人把大院君李罡应扶为监国。实际上,他只是一个傀儡,真正控制朝鲜政府的是日本。
在掌握了朝鲜的一切军政大权之后,日本人开始着手对付在朝清政府势力了。
他们通过大院君下令,废除所有中朝条约,并驱逐清朝军队。然后,日军对清政府驻朝总理公署进行了围攻。这里,就是袁世凯经常办公的地方。可以想象,要是袁世凯此时还没离开,他的下场会有多惨!
在朝鲜屡屡得手的日本,按照早已制定的计划,开始把侵略枪口对准了中国。为了挑起战争,日本海军进攻并击沉了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的中国运兵商船“高升”号。在这次灾难中,两千中国官兵遇难。随后,日本陆军又向牙山的中国驻军发动了进攻。
在日军的节节进逼之下,清政府被迫于1894年8月1日对日宣战。这就是近代历史上著名的甲午中日战争。帮助下,袁世凯先逃到了英国的驻朝领事馆,乔装打扮一番后,才从后门溜走了。
离开英国领事馆之后,袁世凯直奔海边。在那里,唐绍仪带着全副武装的卫队,护送着他登上了回天津的英国军舰。
就这样,袁世凯保住了性命。不过,朝鲜就惨了。很快,由于朝鲜政府不愿意改革内政,而在外交领域不想切断与清政府的藩属关系,因此日本军队攻入王宫,抓获韩王李熙,并烧死王妃闵氏。接着,日本人把大院君李罡应扶为监国。实际上,他只是一个傀儡,真正控制朝鲜政府的是日本。
在掌握了朝鲜的一切军政大权之后,日本人开始着手对付在朝清政府势力了。
他们通过大院君下令,废除所有中朝条约,并驱逐清朝军队。然后,日军对清政府驻朝总理公署进行了围攻。这里,就是袁世凯经常办公的地方。可以想象,要是袁世凯此时还没离开,他的下场会有多惨!
在朝鲜屡屡得手的日本,按照早已制定的计划,开始把侵略枪口对准了中国。为了挑起战争,日本海军进攻并击沉了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的中国运兵商船“高升”号。在这次灾难中,两千中国官兵遇难。随后,日本陆军又向牙山的中国驻军发动了进攻。
在日军的节节进逼之下,清政府被迫于1894年8月1日对日宣战。这就是近代历史上著名的甲午中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