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里逃生的袁世凯觉得这是一个最佳时机,于是便密奏隆裕太后,说假如再不主动退位,支持共和,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第二天,朝廷召开了御前会议。隆裕太后几乎是一路哭着开完会的,她抱着溥仪哭道: “我何尝要共和?都是奕匡同袁世凯说:革命党太厉害,我们没有枪炮,没有军饷,万不能打仗……胜了固然好,要是打败了,连优待条件都没有,岂不是要亡国么?”
真是可怜的母子俩!可是,事已至此,清王室已经无力回天了。
不过,一些尽忠于清朝的官员依旧准备最后一搏。1月18日,良弼等人成立了以保卫清室、反对议和为宗旨的“宗社党”。然而,所谓的“宗社党”同样是一个空壳子。在那样的乱世,手中没有军权,再大的政治激情最终都将被磨灭掉。
果然,八天之后,良弼就被革命党人彭家珍设计炸死了。这样一来,隆裕太后万念俱灰。她意识到,清朝真的气数已尽了。眼前最要紧的,便是请求袁世凯保住自己和儿子的性命。
事到如今,清帝的退位已经不再是一个悬念。或者说,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了。袁世凯也做好了准备,等着南京的孙中山等人履行当初的承诺,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交给自己。
南方的革命党人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不过他们可不想把政权就这样白白送给袁世凯。就在清帝即将退位这段时间,他们想出了一个绝佳的主意,那就是把中华民国的政体通过法律形式,从美国式的总统共和制转变为法国式的议会共和制,从而实现对总统权力的限制和约束。
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会问,什么是美国式的总统共和制?什么又是法国式的议会共和制呢?
实际上,所谓的美国式的总统共和制和法国式的议会共和制都是西方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形式,只不过法国式的共和体制是一种内阁制,国家虽然有总统,但是国家权力的核心却依旧是内阁的总理。换句话说,法国式的共和体制之中,总统并不拥有实权,真正的权力实际上掌握在通过议会选举的总理手中。
按照这个设想,革命党人在1912年1月28日成立了一个参议院,选举福建议员林森为议长,它就是中华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
接下来,参议院几乎可以说是快马加鞭地制定了数十种法律。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取代《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简称《临时约法》。
如果仅仅从内容上看,这个《临时约法》可以说是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民主政治意义的宪法。其中,规定了一系列公民的权利,比如“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等。但是,在当时革命党人制定这样一部法律,其实有着更为隐秘的政治目的,那就是通过这部宪法,暗中将中华民国的政治形式从最初的美国式总统制转变为法国式内阁制。怎么看得出来这一点呢?
其实,在《临时约法》总共七章五十六条的条文里面,虽然规定了许多公民权利,但是大多数都是对总统权力进行限制的规定。比如,总统虽然可以公布法律、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但是总统却不能独立行使职权,必须由总理和各部总长副署,而且还要送参议院审议批复才行。这样的话,中华民国的总统就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虚位元首!
如此一来,革命党人也基本上做好了准备。一旦清帝退位,就等着袁世凯前来就任正式大总统了。
1912年2月12日,一个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下诏退位。坐拥中国268年的大清朝,寿终正寝了。
溥仪宣布的那份诏书,是直隶候补道员洪述祖按照袁世凯的意思写作的。对于这份诏书,隆裕太后的意见是,应该加上“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这句话。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隆裕太后对于南方的革命党人最终是信不过,甚至深恶痛绝的。她真正信赖的,也只能信赖的,便是袁世凯。不过,从这句话之中也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此时的袁世凯似乎也有些接受共和制了。
就这样,中国走出了漫长、专制的中世纪,迎来了共和的新天。可是,这又将会是怎样的一片新天呢?
对于当时的很多中国人来说,共和其实是一个相当陌生的概念。他们真正熟悉的还是“皇上”、“督抚”之类的。虽然听说这个共和很好,很民主,但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怎么个好法,又该如何去具体落实,当时的很多中国人,甚至包括一些社会精英们,都可以说并不怎么清楚。这一切,都注定了近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之路,将会走得十分曲折和艰难!
临时总统,我也当 正如前文所说,西方列强包括日本在内,都不看好南方的中华民国政府,认为它的领导者缺乏对中国国情的了解。美国公使甚至公开表示,孙中山“能否控制局势是大可怀疑的”。在他看来,袁世凯才是“当今中国最强有力的人”。
其实,孙中山也曾经想通过私人关系跟美国政府接触,希望获得他们的承认与支持。不过,他得到的答复却是: “赶紧同意你对手的意见吧!”“我对你实话实说,即使你竭尽努力,你也是没有出路的。”
美国人所谓的“赶紧同意你对手的意见”,实际上指的就是孙中山应该早点把权力交给袁世凯。不仅美国如此,其他列强也在一如既往地支持袁世凯。
在这样的局面下,孙中山选择履行自己的承诺,让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看来就是当时的大势所趋!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了书面辞职,同时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不过,孙中山依旧附带了三个条件:
其一,中华民国必须定都南京,不得更改;
其二,只有在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后,他和各部总长、次长才正式解职;
其三,新总统必须遵守临时约法。
孙中山的三个附加条件,可以说是用心颇深,之所以让袁世凯来南京就职,很显然是因为南京属于革命党人的地盘,便于控制袁世凯。一旦袁世凯不来南京,那么孙中山和他选出来的部长、次长就不会辞职,实际上等于没有交出权力。最后,袁世凯必须遵循专门为限制他的总统权力而制定的《临时约法》,这等于是挖好了坑等袁世凯跳,如果不跳,那就对不住了,袁世凯就别想当大总统。
除此之外,请大家注意,即便是袁世凯接受了这三个条件,他也只能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而不是正式的。袁世凯想要成为正式大总统,还得经过议会的选举。
因此,可以说,就算到了这个时候,以孙中山为领导的革命党人依旧没有放弃继续掌控政权。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革命党人的预料之外。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问题首先就出在了定都哪里这件事情上。
1912年2月14日,参议院举行会议,表决首都议案。孙中山原本以为,自己定下来的定都南京方案会得到支持,可是与会的大多数议员却主张定都北京。
在这些人之中,以章太炎和宋教仁的反对意见最为强烈也最有道理。在 他们两人看来,定都南京等同于偏安江南,祖国的整个东三省包括内外蒙古 就会被列强趁机瓜分。客观地说,章太炎和宋教仁的顾虑是不无道理的,而 且切合时势,但是,孙中山却一意孤行,认为参议院必须重新进行讨论。
于是,在他的干涉下,第二天召开的会议上,经过激烈辩论,最终以 十九票对七票通过了定都南京的议案。
就在同一天,参议院还表决通过了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提案。参议院 在给袁世凯的电文中称:
“本日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满场一致,选定先生为临时大总统。
查世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华盛顿一人,公为再见,同人 深幸公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我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统一之伟业,共和 之幸福,实基此日。
务请得电后,即日驾莅南京参议院受职。”
这个结果是没有什么悬念的,但是袁世凯从电文中看出了革命党人的意 图:让他去南京就职,摆明了是要辖制于他嘛!自己的大本营明明就在北 方,具体来说就在京津一带,怎么可能去南方呢?
因此,收到电文之后,袁世凯可以说是既高兴又担忧。本来,他的计划 是,一旦清帝退位,自己就在北京召集组成国会,开会决定国体,然后再由 国会选举他做正式的大总统。现在可好,不仅不能在北京召开国会,而且还 要去南京就任一个四处受限制的临时大总统,这怎能不让袁世凯担忧!实际 上,当时的袁世凯虽然表面上赞成共和,但是他的真实想法却是抛开南京那 帮革命党人,自己做老大。
或许正是由于洞悉了袁世凯的如此用心,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才挖 空了心思,让袁世凯去南京就任一个虚位总统。他们的目的就是阻止袁世凯 在北京召开国会,组成新政府,当上专制的大总统。于是,革命党人一不做 二不休,干脆直接致电袁世凯,表示坚决反对他在北京召开国会、另组政府的想法。
在舆论的巨大压力之下,袁世凯无奈地最终让步,选择了南下。他甚至在报纸上表态说,自己同意南京革命政府的意见,认为由一个推翻了的政权授意成立的国会是不合法的。
随后,袁世凯还回电孙中山、黎元洪以及各部总长、参议院、各省都督、各军队长,表明白己决不会因为大总统问题,造成中国出现南北分裂的局面。
在电文的最后,袁世凯还流露出了“归隐”的意思,表示等到局势稳定了,自己便可以退隐田园,为共和之国民。不过,只要国家秩序一天不安定,自己就会竭智尽愚,全力维护。
很明显,袁世凯的这些话更多地是说给舆论界听的。由于发表了这些讲话,袁世凯很快就赢得了舆论的一致好评。
到了这个时候,一切似乎都十分有利于南方的革命党人。然而,形势很快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从南京政府派专使赴京邀请袁世凯南下就任说起。
1912年2月22日,以教育总长蔡元培为首,包括宋教仁、汪精卫、钮永建、王正廷、刘冠雄、魏宸组、曾昭文、黄恺元和唐绍仪等人在内的专使团,从上海出发赶往北京,准备迎接袁世凯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2月27日,专使团到达北京,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
袁世凯在官邸接见了专使团一行,一切都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着。当着专使团的面,袁世凯表示,自己同意去南京上任。可是,就在专使团即将和袁世凯一起离开北京的前几天,北京城内却突然发生了士兵哗变。东安门、前门,甚至在专使团住地附近,凡是热闹的地方,到处都是一片枪林弹雨。很多社会痞子也趁机作乱,在大街上打砸抢。
没过多久,北京的骚乱波及到了天津、保定。而日本的关东军也趁机从 山海关和东北南部抽调了1500人赶到北京,说是维持治安。
一时之间,似乎整个北方都乱了。于是,袁世凯着急地向专使团表示, 现在自己根本走不开,必须先稳住北方的形势再说。
看到这里,大家都会觉得,这次北方的混乱局势肯定与袁世凯有关。然 而,就现有的史料看来,却很难说一定就是袁世凯所为。后来经过调查表 明,那些士兵之所以哗变,是由于曹锟的军队长期拖欠士兵的军饷。
无论如何,袁世凯因此有了一个不去南京就任的绝佳理由。看袁世凯不 愿意南下,那些原本就不同意定都南京的议员们,像章太炎、宋教仁等人, 也找到了一个最好的依据。至于一直以来都希望继续定都北京的黎元洪等军 事将领,更不用说北洋军将领们,此时也坚定地拥护定都北京。
这样的局势让身处北京的专使团十分尴尬。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请 袁世凯南下就任,可是自己现在身处乱哄哄的北京,就连安全都需要袁世 凯的保护。
无可奈何之下,专使团只好向孙中山和参议院发电报,告知北方的情 况。由于对北京及其周边的混乱局势感受极深,他们甚至直接建议将都城定 在北京。
实际上,专使团做出这个建议也是十分为难的。按理说,他们之中的大 多数人原本都坚决反对定都北京,主张袁世凯必须南下就任,可是北方局势 的动荡,却让他们不得不做出权宜之计。
经过苦苦的思索之后,专使团想出了一个似乎两全的办法,那就是可以 让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但是新政府却要在南京组建,然后与参议院一起 搬到北京去。
收到专使团的电报和建议后,1912年3月6日,南京参议院举行会议,通过了六项决议:
其一,由参议院电告袁世凯,准许他在北京就职;
其二,袁世凯在接到通知后,应通过电报向参议院宣誓;
其三,对于袁世凯的宣誓,参议院一接到便立即复电予以认可,并通告全国:
其四,袁世凯就任后,应该将他拟派的国务总理和国务员电告参议院,并征求参议院的同意;
其五,国务总理和国务员人员确定后,这些人就在南京领受各项政府职务;
其六,在上述人员接受职务的那天,孙中山正式解职。
对于这些决议,袁世凯很快就复电表示赞同。3月8日,他按照第二条决议的要求,向参议院发表了宣誓。
在誓词中,袁世凯表示,自己愿意“遵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蕲达国家于安全强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他还说,这些都是出于自己的“志愿,率履勿渝”。一旦召开了国会,选出了第一任的正式大总统,他就会立即解职。
对于如此诚恳、如此配合的一个誓词,南京方面自然十分高兴。于是,3月9日参议院就予以了认可,并向全国通电进行发布。
紧接着,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举行了一次正式的宣誓仪式,成为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其二,袁世凯在接到通知后,应通过电报向参议院宣誓;
其三,对于袁世凯的宣誓,参议院一接到便立即复电予以认可,并通告全国:
其四,袁世凯就任后,应该将他拟派的国务总理和国务员电告参议院,并征求参议院的同意;
其五,国务总理和国务员人员确定后,这些人就在南京领受各项政府职务;
其六,在上述人员接受职务的那天,孙中山正式解职。
对于这些决议,袁世凯很快就复电表示赞同。3月8日,他按照第二条决议的要求,向参议院发表了宣誓。
在誓词中,袁世凯表示,自己愿意“遵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蕲达国家于安全强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他还说,这些都是出于自己的“志愿,率履勿渝”。一旦召开了国会,选出了第一任的正式大总统,他就会立即解职。
对于如此诚恳、如此配合的一个誓词,南京方面自然十分高兴。于是,3月9日参议院就予以了认可,并向全国通电进行发布。
紧接着,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举行了一次正式的宣誓仪式,成为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