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洹上村
1909年1月6日,前去北京火车站给袁世凯送行的,只有学部侍郎严修以 及杨度两个读书人。其他人,甚至包括曾经写诗“射虎斩蛟三害去,房谋杜 断两心同”赠与袁世凯的张之洞,也没有出现。
繁华过后是沧桑,这似乎是一切政治家必然会有的生命历程。往日的门 庭若市,今天的冷冷清清。当年翁同稣被罢免时,也只有袁世凯一个人敢于 手书一封信并附赠不薄的银票作为送行礼。而今天袁世凯的离开,却只有两 个受到袁世凯器重的读书人送行。人世的冷暖祸福,袁世凯此番算是看得更 为透彻了!
这次回老家,袁世凯实际上并没有回到河南项城,而是去了河南的卫辉 府,也就是今天的卫辉市,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在袁世凯看来,自己最好还是不要回老家,那里一是距离京城太 远,朝廷内的政敌会找各种理由说自己天高皇帝远地在地方上聚集势力,这 可不是小罪名;二是袁世凯此时也的确不能回项城,因为项城的亲戚几乎被 他得罪光了。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很好奇,袁家的亲戚啥时候被袁世凯得罪的呢?
这件事是这么回事:大家知道,袁世凯的亲生母亲刘氏只是一个庶母, 因此按照项城的风俗,她在去世时不准从正门出殡,也不能和父亲袁保中合 葬,只能附葬在坟地的偏角。
还在袁世凯任山东巡抚的时候,刘氏就病死在了济南。袁世凯原本打算 当时就请假回老家安葬母亲,但是义和团运动正在山东愈演愈烈。为了平息祸乱,慈禧让袁世凯移孝作忠,批准了他一百天的假期,并且只能在巡抚衙内守制,意思是说不能回老家安葬母亲。
就这样,刘氏实际上一直没有正式安葬,只是浅葬在了济南。
后来,都到了签订完《辛丑条约》,袁世凯也当上了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一时间天下太平,正在大兴新政的时候,袁世凯终于得到批准,可以回老家安葬母亲。
这个时候的袁世凯,可以说正处于政治上的高峰期。俗话说,母凭子贵。刘氏虽然是庶母,但是袁世凯可是当朝一品官员。因此,袁世凯坚持认为,应该破除旧规矩,让刘氏的棺材从袁家正门出殡。
这样一来,在袁家主持家务的二哥袁世敦不干了,他死活都不肯答应袁世凯的请求,甚至袁世凯都跪了下来,他依旧不同意。
见二哥没有“开恩”的意思,袁世凯身上那股痞子加官僚的霸道气焰来了:他干脆坐上棺头,以朝廷总督大人的身份给地方官下令,强行把母亲的灵柩从正门抬了出去。
很显然,可以从正门出殡,但是却不能把母亲安葬在父亲的坟墓里,因为迟早袁家的其他亲戚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来。无可奈何之下,袁世凯只好另外找了一块“福地”安葬了母亲。
就这样,袁世凯就把项城老家的亲戚们得罪光了,也使得他这次回老家只能落脚在卫辉府。没过多久,由于事先在这里购置的房屋面积太小,家人不够居住,因此袁世凯又迁到了自古就有“四省通衢,九州咽喉”美名的古都彰德府,也就是今天的安阳市。
袁世凯在彰德的住所位于洹上村,这是一个风景优美、交通便利的所在。他在这里购买了一个经过修整的别墅,从此过上了一段“悠闲”的“隐居”生活。
洹上村位于洹水边上,虽然是个小村庄,但却有着诗画般的美景。最有名的,便是一个十亩见方的荷花池塘。
袁世凯虽然不通诗文,但是好歹也接受过几年传统教育,古典的审美情怀还是具有的。因而,对于如此美景,他同样喜不自胜!搬到这里之后,袁世凯在荷花池塘边盖了一些楼台亭榭,加以点缀。不仅如此,他还种了许多名贵的花草树木,养了不少珍贵的宠物。
美景自然离不开一个优雅的名称。在一切布置停当之后,袁世凯把这座园子命名为“养寿园”,而园中主楼的名字,则使用了慈禧太后赐给袁世凯的字——“谦益”。
袁世凯在这个时候用这样两个字,不知究竟用意如何,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他依旧牢记着慈禧对他的知遇之恩。所谓的“谦益”,其实就是谦虚才能有好处的意思。处于政治低谷的袁世凯,恰恰需要的是谦虚谨慎!
袁世凯在洹上村的生活,在表面上看来十分符合道家修身养性之道,这一点,我们从他每天的作息安排便可以看出来。
每天早上的六点钟,袁世凯就起床了,在洗漱之后,他便开始吃早点,早点一般是一碗清淡的鸡汤面。
早饭之后,袁世凯就要出门了。他要么去河边钓鱼,要么散步。回来后,差不多上午九点钟左右,袁世凯就到书房看书、写字,偶尔见客。
到了中午十一点半,是袁世凯的午饭时间。午饭稍微复杂一些,但是袁世凯一般都爱吃用鸭子做的菜肴,比如清蒸麻鸭、炒鸭肝,他尤其爱吃的是鸭皮,其他的菜,袁世凯最爱吃的是韭黄炒肉丝和红烧肉。至于主食,袁世凯喜欢吃米饭和馒头,用三姨太做的高丽白菜和二姨太做的熏鱼就着吃。
午饭之后,袁世凯大概要休息一个小时,一直到下午两点多才起来。接着,便是到书房看书。除了看书,下午还是袁世凯的专门会客时间。
下午五点钟,袁世凯会准时带着所有家眷出门散步,他和家人们说说笑笑,享受着天伦之乐,显得十分逍遥自在!
散步归来,已经快到晚上七点了,这时是晚饭时间。晚餐更为丰盛,兴致高的话,袁世凯还会喝上一点点黄酒。到了晚上九点,他便要上床睡觉了。
这就是袁世凯在洹上村一天的生活,十分惬意和宁静。
不过,袁世凯骨子里并不是一个那么爱静的人。无疑,天性豪迈的他更喜欢的是热闹。于是,在洹上村,袁府经常会请来戏班子,大演梆子戏。每当看到高兴处,袁世凯就会大声叫好。或许,此时的他又回到了在京城如鱼得水的时候。
闲居乡野的袁世凯还办了几件私事。一件是请来法国的医学博士为兄长袁世廉治疗腿疾,另外一件是料理了自己“业师”申天骐的归葬之事。
还有~件事情,袁世凯也是在闲居洹上村的时候办的。说起来,这件事应该是袁世凯除了政治之外最关心的,这便是他的墓地选址。
大家都知道,袁世凯一家有一个奇怪的命运,男的都很难活过六十岁,因此袁世凯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家居和坟地的风水。
就在他闲居洹上村那段时间,袁世凯找来了远近闻名的一位风水先生,为自己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这里背靠太行山,面朝洹水,属于典型的“牛眠之地”。风水先生说,谁家的祖先埋葬于此,后代必定荣华富贵、多福多寿。对于这些东西,袁世凯可以说是深信不疑!
除此之外,袁世凯还和徐世昌一起为重修辉县的百泉募捐了不少善款。河南辉县的百泉是一个风景名胜之地,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名士在此隐居,最有名的便是北宋理学家邵雍。
然而,近代以来,尤其是晚清的战乱,已经使这处风景名胜因为失修而破烂不堪。袁世凯听闻此事之后,便和徐世昌各自认捐了两千三百两白银。后来,在他的号召下,北洋军的军官们也相继认捐,最终募集了一万五千两银子,足够修缮百泉了。
政治家的“诗情画意"
在规律作息、听戏和处理私事之余,袁世凯还常常写诗,以寄托自己的 情怀。透过这些诗作,我们可以了解袁世凯当时的所思所想。
才搬到洹上村不久,袁世凯就写了这样一首诗:
曾来此地作劳人,满目林泉气势新。
墙外太行横若障,门前洹水喜为邻。
风烟万里苍茫绕,波浪千层激荡频。
寄语长安诸旧侣,素衣蚤浣帝京尘。
在当时的袁世凯看来,自己可以说是来到了一个桃花源般的地方。这里 到处都是山林和清泉,洹河水绕着屏障般的太行山流淌,一片烟雾迷蒙的景 象。不过,陶醉其中的袁世凯,心中依旧没有忘记“帝京”,那份思念就如 同一石激起的千层浪,打破了宁静的思绪!
另外一首诗叫做《登楼》,十分短小,但却很好地体现了袁世凯似乎与 世无争的心情:
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
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
除了这些依旧沾染了一些政治味道的诗作之外,袁世凯还写了不少闲云野鹤般的诗。其中一首名为《次王介艇丈游养寿园韵》:
雕倦青云路,鱼浮绿水源。
漳洹犹觉浅,何处问江村。
而另外一首《春日饮养寿园》,很有些“诗中有画”的禅意:
背郭园成别有天,盘餐尊酒共群贤。
移山绕岸遮苔径,汲水盈池放钓船。
满院莳花媚风日,十年树林拂云烟。
劝君莫负春光好,带醉楼头抱月眠。
尤其是最后两句, “劝君莫负春光好,带醉楼头抱月眠”,袁世凯似乎从所有的凡俗世故里跳了出来,完全陶醉在了春光明媚、柳烟飞舞的美景之中了。
然而,袁世凯真能进入到这样的诗境吗?稍微了解袁世凯性格的人,都会对此抱怀疑态度。事实也的确如此,大家看,没过多久,他就开始《忆庚子旧事》了:
八方烽举古来无,稚子操刀建远谟。
惭对齐疆披枳棘,远临燕水补桑榆。
奔鲸风起惊魂梦,归马云屯感画图。
海不扬波天地隶,共瞻日月耀康衢。
在袁世凯心底还是想着自己高远的政治抱负的。他真正想做的事依旧是“共瞻日月耀康衢”,这样的事业又岂是整天躲在小小的洹上村能够实现的?
当然,在这段时间,袁世凯最为人熟知的一首诗,便是《自题渔舟写真二首》中的第二首了:
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
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读到这首诗,大家应该想起来那张照片了吧?袁世凯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执钓竿,一个人在烟雨中垂钓。
他的神情显得十分恰然自得,然而那只是“显得”而已。其实,拍摄这张照片,初衷就是为了让那些依旧对袁世凯不放心的人安心,让他们知道袁世凯真的已经下野了。
对于这张照片和这首诗,袁世凯十分喜欢。他让人把照片印制了上百张,分送给亲友。同时,为了达到最初的目的,他还派人将照片连同诗一起送到上海,在报纸上刊出。就这样,这张照片和这首诗才为我们所知,也因此,那些对袁世凯性格不了解的人才有了这样一个错误印象:袁世凯当隐士去了,他真的已经下野!
然而,这确实只是一个错误的印象!作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哪会那么容易放弃掉自己毕生追求的政治权力,从而甘愿去当闲云野鹤?只不过,当时的政局对袁世凯确实不利,他依旧没有等到最好的复出时机。
看到从上海寄回来的报纸上自己的照片,袁世凯无奈地苦笑了一声:“袁世凯啊袁世凯,你根本不是什么隐士,又何必如此打扮呢?”然而,这世上无奈之事太多太多,这一点袁世凯深有体会。此时的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依旧在等待属于自己的最佳时机!
在洹上村闲居期间,袁世凯又迎来了自己的生日。有了上次生日的教训,袁世凯还没到生日便提早通知自己的亲朋好友,不要前来祝寿。
可是,他哪里劝阻得了。尤其是北洋军里面自己的那些老部下们,像张勋、段祺瑞、王英楷和刘冠雄等人,还有直隶省属的官员们,像言敦源、齐耀琳和蔡绍基等人,全都赶来祝寿了。
实际上,对于这些老部下来说,这次袁世凯的生日是他们聚在一起大发牢骚的好机会。袁世凯无辜下野,他们本来就心怀不服,再加上来了新上司,平时难免受些气,更是~肚子怨气。因此,说是来祝寿,其实更多地也是找机会宣泄一番!
部下们的这些情绪,袁世凯又岂能不知。不过,上一次的教训犹在眼前,袁世凯不能不有所忌讳。于是,当部下们兴高采烈地前来祝寿时,袁世凯干脆关上门,一个都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