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众怒的官制改革
就在袁世凯和众多改革派大臣紧锣密鼓地商议改革方案时,那些明知道自己的利益即将受损的皇亲国戚们,像一些王公、贝勒和将军,就集合起来密谋对付袁世凯,他们甚至还一度想要暗杀袁世凯。
不仅如此,就连太监们也对袁世凯恨之入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太监们不知从哪里得知的消息,说是袁世凯准备裁掉所有的太监。这要是真的,岂不是让太监们无家可归、下岗失业?这自然引起了太监们的不满!
于是,有一天,袁世凯就碰到了麻烦。刚刚下朝的他被好几名太监前追后堵,最终包围了起来,而且包围他的太监越来越多,竟然有上百人。这些太监有的对他破口大骂,有的则时不时偷袭几拳,发泄心中的怨恨。
袁世凯虽然勇猛异常,可是双拳难敌百手,况且还不能轻易向太监动手,只能急得大呼救命。幸好,当时奕匡从旁经过,才解了他的危急!
实际上,自从慈禧下令“预备立宪”以来,袁世凯就不断地遭到攻击。在这些攻击里面,太监们的谩骂、殴打还算是轻的,最严重的还是在朝廷颁布筹备改革官制的上谕之后发生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就在慈禧下令“预备立宪”的第二天,朝廷就发布了改革官制的命令,载泽、世续、那桐、荣庆、载振、奎俊、铁良、张百熙、戴鸿慈、葛宝华、徐世昌、陆润庠和寿耆大臣在袁世凯的领导下,专门负责此事。很明显,这可是一项大举动,有太多人的利益被牵扯其中了。这一点仅仅从袁世凯提出的改革方案上,便可以看出来。
袁世凯接到朝廷命令后,毫不犹豫地决定借鉴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建立责任内阁制,其中设立总理,内阁中的官员则实行选举任免。同时,建立上、下两个议院,议员也由选举产生。至于皇帝,则变成了虚位君主,没有实权。
这一方案一经提出,舆论哗然,朝野震荡!原因也很简单:中国可是实行了数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现在突然来一个什么虚位君主制,官员还不是由皇帝任免,竟要付诸选举产生,这自然引起了众多老派重臣的强烈不满!其中,意见最大的就是醇亲王载沣。
果然,没过多久,袁世凯就与醇亲王载沣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冲突。那天,新成立的政务处召开会议,专门讨论设立内阁总理、协理和废除军机处等问题。会没开多久,袁世凯就与醇亲王载沣吵了起来。
大家知道,醇亲王载沣是光绪的亲弟弟,年轻气盛而且十分莽撞。他见袁世凯居然敢与自己争辩,便破口大骂。最后,他掏出了手枪,想要击毙袁世凯。众大臣见状,连忙一边护住袁世凯,一边夺下醇亲王的手枪,这才避免了一场祸事!
可以说,在整个官制改革的过程之中,争吵、谩骂甚至殴斗,几乎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最终,到1906年11月,历时将近一个半月的官制改革,才得以结束。那么,袁世凯等人推动的官制改革,最后形成了怎样一个方案呢?
在上报给朝廷的改革草案中,包含了如下一些重要内容:实行内阁官制;改革各部官制,颁布各部官制通则;改革各院官制;改革军谘府官制以及颁布阁部院官制节略等。
看到这里,有人会问,这些改革之后的官制,同以前的官制比起来,究竟有什么改进之处?实际上,改革之后的官制有着最重要的三点特色。
第一,自然是实行了西方国家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模式,在沿用各部之外,单独设立了大理院(负责审判)、审计院(负责审理各部账目)和资政院(实际是成立国会之前的暂时性立法机关)。此外,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司法行政机构法部。至于检察权,则依然由都察院行使。
第二,就是前面讲到的建立责任内阁制。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是内阁,由一位总理领导,设置两个协理大臣。至于以前各部的尚书,则通过选举成为内阁的政务大臣。
第三,在原来的各部里,设立一个尚书、两个侍郎的职位,实行首长责任制。
很显然,这个方案的最大特色就是用责任内阁制取代了以前的军机处,成为了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机构。这样一来,皇权便无法再控制责任内阁了,这明显是西方近现代民主政治的体现!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老谋深算的慈禧最终没有批准这个方案。若是建立了责任内阁制,那岂不是要夺老佛爷的权,那还得了?
于是,方案在经过慈禧的裁定后正式发布了,内容自然大大出乎袁世凯等人预料:责任内阁制遭到否决,军机处依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至于十一部、四院、一府的设置,则同意了袁世凯等人的意见。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看得出来慈禧的政治智慧。这是一个久经政治考验的老人,她心里十分明白,政治上最重要的是制衡。既要改革,但也不能触碰到根本利益格局。于是,在慈禧的干涉之下,这次的官制改革以“雷声大、雨点小”的方式结束了。
对于这个结果,袁世凯等改革派官员心中有些失落。慈禧自然看出了这点,作为安慰,袁世凯、张之洞都升任了军机大臣。同时,慈禧依旧记得袁世凯的外交才能,让他兼任了外交部的尚书。
在保守派这边,慈禧让载沣的铁哥们铁良担任了陆军部尚书,手握中央军权。见到这个局面,聪明的袁世凯干脆交出了北洋六镇的军权,免得受到直接的掣肘。不过,临走前,他依然留了一手,那就是安排自己一手提拔的杨士骧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这就是政治上的权衡之术!无论哪方都没有全赢,也没有全输,双方打了个平手。就这样,在亡国灭种的危机局面下,晚清的政局依旧没有取得真正的改善!
对于这个局面,袁世凯是心知肚明的!他知道,不尽快真正推行宪法改革,晚清的统治会越来越危险。就在他上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的第二天,在面见慈禧时,他的心情十分凝重。
其实,这种心情,慈禧又何尝不明白。这个女政治家发愁地对袁世凯说:“内乱外患,日急一日,究竟如何是好呢?有云立宪即可安靖者,有云立宪必有大乱者,真无法可施。”
袁世凯深知慈禧不会真正实行宪政,她之所以这样问,更多的是一种危机感之下的彷徨与无助!很显然,这个时候是不宜进言继续推进立宪改革的,袁世凯只是不那么认真地答道:“与其与以待亡,不如立宪,即使无益,也可避免后悔。”
这是一句不痛不痒的回答。因为袁世凯知道慈禧的底限,自己已经尽力,不能再往前走一步了。
尽管如此,袁世凯依旧在当上军机大臣和外交部尚书后,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这就是促成了美国人退还中国的庚子赔款。
大家知道,在签订《辛丑条约》时,美国人向清政府索要了巨额赔款。但是,事后有人发现,这笔赔款实际上超过了清政府应该赔偿的数额。于是,经过与美国政府协商,1907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宣布退还多余的赔款,并建议将这些钱用在培养中国留美学生的教育上,这就是所谓的退还庚子赔款。
实际上,促成这件事情的就是袁世凯。在此事之后,袁世凯趁热打铁, 准备把清政府与美国的外交关系提升到大使级。在袁世凯看来,一旦这件事 成功了,将会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然而,清政府与美国人的“亲密”接触,让日本人开始起了疑心。日本 人生怕美国人借机扩大在华利益,于是便出手干预此事。就在袁世凯派唐绍 仪赴美商洽借款一事的途中,日本人把唐绍仪扣留在了东京。无奈之下,中 美两国外交升级的事情便只好暂时搁置。
对于如此的局面,坐镇外交部的袁世凯是了如指掌的。最难得的是他依 旧在坚持,期望最大可能地赢得甚至包括敌人在内的所有人支持。因为他明 白,此时大清帝国的政局可以说是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离开了支持是难以 摆脱困境的。
然而,清末的中国危机实在太大、太多了。仅靠袁世凯等旧官僚改革派 的努力是难以取得成功的,甚至就在旧官僚内部,此时也为了维护既得利益 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毫无疑问,袁世凯也深深地陷入了这些斗争之中, 乃至无法自拔。最终,一场大祸降临在他头上,老谋深算的袁世凯也经历了 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政治低谷。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袁世凯的五十大寿说起。
祸起五十大寿
也就在袁世凯就任军机大臣没几天,他的五十岁生日到了。在这个年龄 就能成为军机大臣,可以说是当朝一品官员,自然有很多人借着祝寿之名前 来恭贺。
袁世凯虽然过生日,但是他那几天并不怎么高兴。原因也很简单,自己一心推行的立宪改革“雷声大、雨点小”地结束了,迫于形势自己还交出了部分兵权,这正是他心情不太好的时候。然而,既然有人来道贺,他也不好推辞。于是,到了袁世凯生日那一天,位于北京锡拉胡同的袁府简直是门庭若市、高朋满座!
既然是祝寿,那自然就得送礼。因此,在那段时间,袁世凯收到了各式各样的礼品和礼金。据说,为了给袁世凯送礼,北京、天津和保定等地的寿屏都销售一空了!
就这样,袁世凯收到了五百多副寿联、一百二十多堂寿屏。这些寿联和.寿屏全都是用上好的泥金笺制作的,显得十分喜庆和富贵。在这些礼物之中,最有意思也最能看出官员们对袁世凯态度的,便是各种寿联了。在这里,我们不妨挑选几副来一起品味一下。
作为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匡肯定要来道贺。他和他的儿子载振送来了两副寿联,分别写道:
有猷有为有守,
多福多寿多男。
相我国家尚书北斗,
锡公纯嘏天保南山。
前面一副是奕匡送的,后面一副是奕匡的儿子送的。在这两副寿联里,庆亲王府可以说是给足了袁世凯面子,把他直接夸赞为《诗经》中所说的“南山贤人”,享有着无上光荣和富贵!
作为袁世凯的同僚,其实也是知交,张之洞送来了这样一副寿联:
朝有王章威九译,
寿如旦召佐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