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两岸的是桥梁,连接前方的是道路,连接心灵的是沟通。人在社会中不可能孤立存在,因此相互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沟通能让你真正走近别人,打破心灵的壁垒,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大家享受彼此的愉悦,享受心灵互通的美好。
少一点误解,多一点快乐
误会是融洽人际关系的绊脚石,但却是人际交往中时刻出现的重要问题。它常常是人们在不了解、无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体谅对方、反省自己、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下发生的。人与人交往免不了带着个别的经验与期望,假如了解不够,就很容易会推测错误而做出错误的判断,结果就会产生误会。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有时会为一些误会造成的后果感到吃惊。有些误会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然而还有很多误会是在我们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伴随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给我们造成很多麻烦、痛苦、烦恼、难堪,甚至会产生预料不及的悲剧。
某影星叫了无线电计程车回家,下车时计费表上显示的是180元,她拿出200元给司机,司机默默地收了。以台北市的计费标准,再上加15元等车费,费用一共是195元,她稍微等了一下,以为司机会找5元给她,但司机一点动静也没有。她想,算了,才5元嘛,就拉开车门下车了。关上车门的那一刹那,她才恍然想起自己叫的是无线电车,按规矩需再加叫车费10元,是她还欠司机5元才对,于是她又敲敲前车窗,赶紧又递给司机5元钱。司机冷冷地摇下前车窗,说:“哼,亏你想到了,不然我还以为,连你这样一个名人也想贪我5块钱的小便宜!”
虽然误会是化解了,但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误会背后更深层的东西,那就是缺乏沟通。对于内向的人来说,对误会的态度大多是沉默。另外,对事情的曲解也会导致误会的产生,我们总是希望别人能主动化解我们心中的不快,可是很多时候对方根本一无所知,于是失望就成了误会产生的温室,误会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然而,人们又倾向于把情绪贯注于事物以外,常常联想从前发生的类似不愉快的事件,把叠加的不愉快情绪释放于此处。在沟通过程中出现“夸大讲述、跨越联想”等现象,把陈年旧事列在一块“兜售”,使误会变得更深了。生活中常见这种现象:
多年好友,结果友谊毁于一旦,悲剧发生正是因为某个没有解开的误会;恋人之间因为有些事情没有说清楚,结果赌气分手;公司里同事间、上下级之间,有了误会谁也不开口,日久天长任误会蔓延而置之不理,结果公司出现了危机……
所以,面对误会正确的做法是:换位思考,就事论事,处在他人的立场、以他人的角度反思自己,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排除,使自己与他人都尽快地轻松、舒畅起来。这就免不了要对他人做出各种解释。普通人不可能去请一位专门的发言人,如何把解释做得圆满,要靠平时的积累,只要你语言得体,运用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就一定会有一个圆满的解释。
总之,在误会发生前我们要学会多做沟通,尽力避免误会的发生,一旦发生误会,我们应主动解决,用自己宽广的胸襟给对方一个解释、澄清、扭转看法的机会。千万别让误会搅得我们焦头烂额,又碍于情面羞于启齿,时间越拖越长,误会越陷越深,到最后无限制地蔓延,造成了令人极为苦恼的后果,反倒更加痛苦。所以,有了误会,要迅速解释清楚,拖得时间越长,就越被动。一定要记住:多一点儿沟通就会少一点儿误会,多一点儿理解,就会多一点儿快乐!
常把“谢谢”挂在嘴边
经常把“谢谢”挂在嘴边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并得到人们真诚的帮助。当然,“谢谢”的前提是真心实意,是真诚的感恩。否则,虚假的“谢谢”说得再多,也不会有人帮助你、理睬你。
一只蚂蚁准备到河对岸去建立自己新的家庭,但是河上没有桥。正在蚂蚁危难之际,河边的柳树上轻轻地飘下一片枯叶,刚好落在河水边,蚂蚁急忙爬了上去,随着柳叶漂到了河对岸。“谢谢你!”蚂蚁满怀感激地对柳叶说。
由于一时没能找到理想的栖身之所,夜晚来临时,这只蚂蚁被冻得瑟瑟发抖。一条蚯蚓看见了,便热情地邀请蚂蚁到它的洞里过夜,蚂蚁欣然同意了,并真诚地向蚯蚓表达了谢意。
第二天,蚂蚁只顾着寻找新家,一整天都没有进食,在它感到又渴又饿时,一只乌鸦送给了它一粒豌豆,蚂蚁接过豌豆后,又真诚地对乌鸦说了声谢谢。
两个过路的人见后,一个人说:“蚂蚁的运气真好,处处都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不是蚂蚁运气好,它之所以能处处得到帮助,是因为它常把‘谢谢’挂在嘴边。”另一个人说。
第二个人的话一语道破了蚂蚁获得好运气的“天机”。的确,经常把“谢谢”挂在嘴边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并得到人们真诚的帮助。当然,“谢谢”的前提是真心实意,是真诚的感恩。否则,虚假的“谢谢”说得再多,也不会有人帮助你、理睬你。
向他人表达感激之心的言辞并不止“谢谢”两个字,但如果你连这两个最简单的字都不愿说出口的话,别人怎么会知道你的感激之情呢?虽然每个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的人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得到这两个字,但如果这两个字是你真心诚意说的,那么对方会认为你是个真诚的人,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们乐意和你交往,愿意和你成为朋友。
班尼迪克特说:“受人恩惠,不是美德,报恩才是。当他积极投入感恩的工作时,美德就产生了。”感恩不是炫耀,而是把自己所拥有的看做是一种荣幸、一种鼓励,在深深的感激中产生积极的回报行动,去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拥有。
我们每天在睡觉前多花一点时间去想想,今天有什么让自己感激的事,例如父亲的一句叮咛、母亲的一顿早餐、爱人的一个拥抱、同事间的一个微笑,这些都是生命中爱的体现,都是值得我们感激的。如果我们能感受到其中的快乐,便会充满感恩的心,我们的生活也就变得美好、充实而有意义。
对父母表示真心的感谢,父母回报你的是悉心的照顾和呵护;对同学表示真心的感谢,同学回报你的是更多的合作与帮助;对朋友表示真心的感谢,朋友回报你的是珍贵的友情和信任;对偶尔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的陌生人表示真心的感谢,你的人生旅程将会更加顺利。记住:一个经常把“谢谢”挂在嘴边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好人缘的人。
改变不合群的性格
合群就是与别人合得来。合群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具有既能够接受别人,同时也能被别人接受的社会适应性特点。合群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他们不封闭自己,愿意向别人敞开心扉;同时,合群的人往往是善解人意、热情友好的,他们在与人相处时,正面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多于反面的态度(如仇恨、嫉妒、怀疑等)。因此,他们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较多的知心朋友。
但是,生活中也确实常有些人过于自我封闭,或自命清高,不善于交际;或过于自卑,缺乏积极从事交往的勇气,总以为别人瞧不起自己,因而孤僻内向,离群索居。
心理学家指出,这种自我封闭的性格有碍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而不适宜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同时还会使人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形成退缩感和孤独感,从而也有碍于人的身心健康。不合群的症结是自己与群体不适应,所以,适应群体,就必须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就应先了解自己不合群的症结,弄清楚不合群的原因:是自卑害羞而作茧自缚,还是自大高傲而目中无人;是孤僻恐惧而钻入套中,还是固执多疑而拒人千里……挖出病根,认识危害,对症下药。孤僻就要知道:“人间朋友远非无,世上自有真情在”;羞怯应该明白愈是注意就愈无法改善,千万不必太在意自己;自卑要懂得“天地本宽,卑者自隘”,自信是成功的秘诀;自大要清楚“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自大足可戒,谦恭诚可学;多疑须知“信己不信人,此取败之由也”,应力求实事求是,严于责己,宽于待人,学会冷处理,避免以怀疑为基础的“合理推论”……不合群的人,大多是因为他们交际时该开放的时间和地方不开放,如不参与、不介入、不表达等,使人难于接近;该闭合的时间和地方不闭合,如不看对象、场合而言行随意、放肆,令人感到不近人情;或开放、闭合过度等所致。
究竟怎样才能改变不合群的性格呢?
鬼谷子说:“欲合者用内。”即要想合群,首要的是自己去努力争取。
爱默生说:“找到朋友的唯一办法是使自己成为别人的朋友。”被人相容的人,首先是肯于相容。“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心理上不再执着滞碍,拆除阻隔合群的篱笆,就容易通达事理,与人和顺了。
如果你期望被人关心和喜爱,你首先得关心别人和喜爱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克服了困难,不仅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喜爱,而且,由于你的关心引起了别人的积极反应,也会给你带来满足感,并增强了你与人交往的自信心。
除了关心别人以外,有了困难还要学会向别人求助,因为别人帮助你克服了困难,你的心理当然就会从紧张转为轻松,不仅使你懂得了与人交往的重要性,而且由于你的诚挚的致谢,别人也会感到愉快,这就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古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在人际交往中,你对自己的认识越正确,你的行为就越自然,表现也就越得体,结果也就越能获得别人肯定的评价,这种评价对帮助你克服自卑和自傲两种不利于合群的心理障碍是十分有利的。
此外,“知人之明”对于合群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人在评价别人时难免带有主观印象,结果常常因此而“失真”。比如,人们常常根据对方的一些个人资料(如籍贯、职业等)来推断此人的性格,如认为会计总是斤斤计较、小气万分的。这种错误的人际知觉,当然使你难于与人和睦相处。因此,只要你能认识到这些人际知觉中的偏见并不为之所左右,你就能合群了。
如果你在与人交往时总是失败,则由此而引起消极的情绪当然会影响你的合群性格。如果你能多学习一点交往的艺术,自然有助于交往的成功。例如,多掌握各种文体活动技能,如跳舞、打球之类,你会发现自己在许多场合都会成为受欢迎的人。
庄子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与人相处时,当然不应苛求别人,而应当采取随和的态度,但那是有限度的。因为随和不是放弃原则,如果那样,根本就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敬,自然也就无从使自己合群了。
保持人格完整的最好办法,是在平常的接人待物中,把自己的处世原则和态度明白地表现出来,让别人知道你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别人就会知道你的作风,而不会勉为其难地要你做你不愿做的事,而你也不会因经常需要拒绝别人的要求而影响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了。
合群性格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起始于相互间的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又要靠彼此在思想上和态度上的沟通。因此,经常找机会与别人谈谈话、聊聊天,讨论某些问题,交换一些意见是十分必要的。
友情是在相互的施予爱之中生长的。孟子说得好:“爱人者恒爱之。”你如果能主动伸出善意的手,它马上就会被无数友情的手握住的。
主动热情,化“冷”为“热”
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对自己热情、周到、彬彬有礼;当工作、生活在一个集体中时,同样希望这个集体对自己热情、友爱、充满温暖。一个丰富多彩的人际关系世界是每一个人正常生活、成就事业的需要,可是,很多人的这个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他们总是感叹世界上缺少真情、缺少帮助、缺少爱,因为在他们身上被冷落的情况时有发生,他们于是愈加抱怨别人对自己冷淡。
其实,很多人之所以缺少朋友,仅仅是因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总是采取消极的、被动的退缩方式,只做交往的响应者,不做交往的主动者,总是期待别人主动热情,期望友谊和爱情从天而降。这种做法对人际交往危害巨大,很可能会让我们越来越孤单。因为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对我们感兴趣的。
面对被人冷落的局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会拂袖而去;有的人会给予回击;有的人因此而灰心丧气,失去了前进的信心。这些消极的做法往往会因小失大,影响交际效果。由此可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被冷落的现象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简言之,如果想赢得别人,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摆脱孤独的折磨,就必须主动交往。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有两点原因影响人们不能主动交往而采取被动退缩的交往方式:
第一,生怕自己的主动交往不能引起别人的响应,从而使自己陷入窘迫、尴尬的境地,进而伤及自己脆弱的自尊心。而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交往的需要,因此,我们主动而别人不采取响应的情况是极其少见的,换个角度想,如果别人主动对你打招呼,你会采取拒绝的态度吗?
人际关系学家做过这一个实验:在火车上,坐在一个隔间里面有六个人,如果这六个人里面至少有一个是主动交往的人,那么他们总是谈得热火朝天,一路上充满欢声笑语;如果这六个人没有一个人主动和别人交往,那么,他们就会始终处在无聊的气氛中,看书也没劲,对视又很尴尬,所以干脆闭上眼睛养神。这个实验的结果提示我们,当你尝试着主动和别人打招呼、攀谈时,你会发现人际交往是如此容易。
第二,人们心里对主动交往有很多误解。比如,有的人会认为“先同别人打招呼,显得自己低贱”,“我这样麻烦别人,人家肯定会烦的”,“他又不认识我,怎么会帮我的忙呢”等。其实,这些想法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能证明其正确性,却又实实在在地阻碍着人们的主动交往,从而失去了很多结交别人、发展友谊的机会。也许,你仍然信服曾经那些不去主动交往的理由,那么,你总该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去尝试,永远不会真正有心得。实践一下,你就会发现你的担心是多余的。
当你能克服上述两种消极的心态,并积极主动去与人沟通时,你的受欢迎程度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总之,当你被人冷落的时候,一定要主动热情地表现自己。无论是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你都会从中感到过剩能量得到释放的一种轻松和欢愉。通过自我表现,你不仅可以更多地去发现生活中的欢声笑语,而且完全可以主动地排“冷”取“热”,甚至化“冷”为“热”。
沟通从“心”开始
积极主动地付出友善真诚仅仅是讲如何对待别人,其实准确地说,友善真诚地待人更重要的是指如何善待自己。你待人以善意,别人以善意相报,你待人以真诚,别人以真情回馈。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将心比心”,“以心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