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及敦煌藏经洞的封闭年代
公维章
一 (泰山学院)
斯坦因所获敦煌藏经洞藏品中,有一件绢画,编号为S.P.32(Chxxxvii004),现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此画为绢本着色,纵152.3cm,横177.8cm。全图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正中药师佛结跏趺坐于莲座上,一手托钵,一手作说法印,药师佛左右有众弟子、菩萨围绕。中部左为骑象之普贤菩萨及其侍从,右为骑狮之文殊菩萨及其侍从。下部左为如意轮观音菩萨一身,中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一身,右为不空羂索观音菩萨一身。上部药师佛的前方有一香案,香案之前有一大块长方形墨书发愿文汉文题记,为从左向右竖书。此题记的笔迹墨色已经淡褪,后来经人以红外线照相拍摄,绝大多数字迹才约略可识。对此汉文题记的辨识,1978年,日本学者藤枝晃的辨识如下:
1.敬画药师如来法席
2.一铺,文殊、普贤会一铺,
3.千眼一躯,如意轮一躯。不
4.空羂索一躯。
5.以此功德奉愿先亡□□
6.妣□姪□法界苍生,同沾慧
7.□共登觉路。
8.丙辰岁九月辛卯朔十五日乙巳
9.弥……离达悉□笔
1982年,英国学者韦陀(Roderick whitefield)的辨识如下:
1.敬画药师如来法席
2.一铺,文殊、普贤会一铺,千手
3.千眼一躯,如意轮一躯,不
4.空羂索一躯。
5.以此功德奉为先亡□
6.□□□法界苍生,同
7.□共登觉路。
8.丙辰岁九月癸卯朔十五日丁巳
9.建造毕。
1992年,台湾学者金荣华对此题记的第8行进行了重新推断,并以藤枝晃、韦陀的录文互校,并参酌题记照片,重录其文为:
1.敬画药师如来法席
2.一铺,文殊、普贤会一铺,千手
3.千眼一躯,如意轮一躯,不
4.空羂索一躯。
5.以此功德奉为先亡□
6.妣□□法界苍生,同沾慧
7.□共登觉路。
8.丙辰岁九月乙卯朔十五日己巳
9.弥……离这悉□笔
在此汉文题记的下方有两行横写的藏文,依据卡玫女士(Heather Karmay)的译述,文义如下:
辰年,比丘荜央(dpal—dbyemgs)敬画药师如来、普贤、文殊、千手千眼观音、如意轮观音、不空羂索观音诸像,以此功德,祈愿己身康健,众生普济。
关于此画年代的判定,关键是此画汉文题记的第8行,而第8行诸家录文又各不相同,但据金荣华称:
兹以放大镜细辨这张以红外线拍摄的题记照片,记年月日的这一行,“丙”字清晰可见,“辰”字则模糊难辨,但依藏文题记的“辰年”,“丙辰岁”三字可以断定无误。其次,“九月”二字也明白可识,而其下的干支则无法看出,“朔”字也难辨明。然而往年记时,先记月初干支为“某某朔”是固定形式,所以“朔”字也可以确定。再下面的“十五日”三字可辨,接着的干支,也就是这一行的最后两字,地支“巳”字很清楚,“巳”字上面的天干则笔迹几乎已都褪失,只能看出是一在顶端以一横起笔的字。所以,就初步的辨识而言,这一行的实录是:丙辰岁九月(?)(?)朔十五日(?)巳。
从此可以看出,藤枝晃、韦陀对此行的录文也是符合以上“实录”的。而金荣华却否定藤枝晃、韦陀的此行录文:
就藤枝晃的记载看(丙辰岁九月辛卯朔十五日乙巳),“九月辛卯朔”就是九月初一的干支为辛卯,今检《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自东汉迄宋,所有丙辰年九月初一的干支都不是辛卯。现依此画风格,将这“丙辰岁”置于隋唐两朝再检索。则隋唐两朝共有六个“丙辰岁”,而在这六个丙辰岁的七十二个月里,初一的干支是“辛卯”的,只有唐显庆元年(六五六)的十二月初一。可是在用红外线拍摄的题记照片中,“九月”两字是很清楚的,所以月份不会有误。如果“九月”不误。那么“辛卯”两字就必然有误。“辛卯”两字若有误,则十五日的干支也必然不是“乙巳”了。就韦陀的记载看(丙辰岁九月癸卯朔十五日丁巳),《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自东汉迄宋,所有丙辰年九月初一的干支也都不是癸卯。此外,倘使这“丙辰岁”果如韦陀言是唐开成元年(八三六),那么那一年的阴历九月初一是“丁卯”,不是“癸卯”;十五日是“辛巳”,不是“丁巳”。
金荣华否定藤枝晃、韦陀录文的理由是“自东汉迄宋,所有丙辰年九月初一的干支都不是辛卯,……也都不是癸卯”,这种理由是不充分的,因为在唐宋时期,敦煌地区使用的是敦煌当地历法——敦煌历。此种历法与中原历法略为不同的是,非闰年时,每月的朔日干支,两者相较,有时相同,有时相差一、二日(据敦煌现存的30余件敦煌具注历,未见有相差三日及以上的)。闰年时,敦煌历与中原历的闰月有时并不相同,如敦煌遗书北图位079《唐贞观八年五月十日高士廉等条举氏族奏抄》文末题记为“大蕃岁次丙辰(836)后三月庚午朔十六日乙酉鲁国唐氏菇茗悟真记”。查陈垣《二十史朔闰表》,此年中原历闰五月。以此为例,我们比较一下二历朔日干支的区别。此年敦煌历闰三月,正好是中原历的四月,查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中原历四月为庚午朔,三月为大月,即30天。而据此敦煌历“后三月庚午朔”推算,若此月为小月,即29天,则敦煌历四月为己亥朔;若此月为大月,即30天,则敦煌历四月为庚子朔。则此公元836年的四月,若敦煌历闰三月为大月,则二历四月朔日干支,敦煌历比中原历晚30天;若敦煌历闰三月为小月,则二历四月朔日干支,敦煌历比中原历晚29天。以此推断,若为闰年,再考虑大小月因素,有时敦煌历比中原历某月的朔日干支相差为29至31天。金荣华根据中原历法去比对敦煌所出土的敦煌文献,而忽略了敦煌历的存在,其所得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关于此画的绘制年代,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唐开成元年(836)”,一种是“唐大历十一年(776)”。首倡“唐开成元年”说的是韦陀,其在《西域美术》中首倡此说,其理由是根据其录文“丙辰岁九月癸卯朔十五日丁巳”及此汉文题记下的两行藏文题记,而判定这“丙辰岁”就是公元836年,即唐开成元年,因为那时候的敦煌正是吐蕃统治时期。韦陀的这一判定,其理由也是不充分的,因为此藏、汉并用的题记文字,只是显示了这幅佛画的供养僧人荜央是藏族,不一定是吐蕃统治敦煌期间才有的现象。另从此藏、汉题记来看,此画为荜央与另一位汉族供养人共同出资绘制的。从敦煌的历史来看,此种情况只能出现于吐蕃统治敦煌及以后的时期。另外,若据藏文题记中的“辰年”而判定此画是吐蕃统治敦煌期间所画,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敦煌文献中有时干支纪年下并用地支纪年。如S.1947va《咸通四年(863)敦煌管内寺窟算会》载“大唐咸通四年岁次癸未河西释门都僧统,缘敦煌管内一十六所寺及三所禅窟,自司空吴僧统酉年算会后,至丑年分都司以来,从酉至未一十一年。”。很明显,此文献中“从酉至未”的“未”为“癸未”。又,S.6781b《丁丑年正月算会帐》载“丁丑年正月十一日,就库算会,北梁户张贤君乙亥年丙子贰年课应见纳及沿梁破余,谨具抄录如后:准契见纳油数。先乙亥年八月与后于都师文进手内纳油壹斗肆胜,都师原惠于贤君手下领亥年秋季油五斗”。此文献中的“梁户”为归义军时期敦煌寺院中的常住百姓中的一种,则此文献为归义军时期的作品。此文献中的“亥年”为乙亥年。正如金荣华以上所言“倘使这‘丙辰岁’果如韦陀言是唐开成元年(八三六),那么那一年的阴历九月初一是‘丁卯’,不是‘癸卯’;十五日是‘辛巳’,不是‘丁巳’。”学术界多追随韦陀的“唐开成元年”说。另一种说法是此画绘制于“唐大历十一年”,主张此说的是金荣华,其根据是依据其录文“丙辰岁九月乙卯朔十五日己巳”而得出的。笔者不同意此说。若为“唐大历十一年”,题记就不会称“丙辰岁”,而称“景辰岁”,因为在吐蕃于唐贞元二年(786)占领敦煌前,唐代的避讳制度在敦煌是严格执行的,凡“丙辰”皆作“景辰”,此为避唐高祖李渊之父李晒讳而致。据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70“旧唐书避唐讳”条载“旧书避唐讳,凡丙皆作景。”唐前期,这种避讳制度在敦煌乃至吐鲁番是严格执行的。如现存于敦煌莫高窟第148窟前室南厢的《大历碑》及此碑文抄件敦煌遗书P.3608文末皆称“时大历十一年龙集景辰八月旬有十五日辛未建”。“大历十一年”为丙辰年,则此“景辰”实为丙辰。吐鲁番阿斯塔那第210号墓出土的《唐显庆三年(658)具注历》第7行有“□日景戌土成”、第24行有“七日景戌土建”。此二处“景戌”实为丙戌。而敦煌现存的30余件中唐及以后的敦煌具注历中,只有后唐时期的一件称“景辰”外,其余的皆称“丙辰”,不避唐讳。所以,从“丙辰”来看,此画应绘制于中唐及其以后。
对此画年代的考定,首先要确定此画绘制年代的上、下限,然后再对汉文发愿文题记中的“丙辰岁九月(?)(?)朔十五日(?)巳”进行考证。据唐智升《开元释教录》,不空绢索类佛典的初译为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于开皇七年(587)译《不空羂索咒经一卷》,千手千眼观音类佛典的初译是在初唐贞观年间,如意轮观音类佛典的初译是在初唐武则天时期。但莫高窟如意轮观音变、不空弱索观音变首次出现于大历十一年的第148窟。又据前所述,至迟在“大历十一年”时,在敦煌地区还严格执行唐代的避讳制度,故此画上限不会早于“大历十一年(776)”。另外,从敦煌文献中有纪年的文献来看,吐蕃占领敦煌前,多用中原年号纪年;吐蕃占领敦煌及归义军时期,时用干支纪年。另据前所述,有汉、藏僧俗共同出资绘制供养佛画,从敦煌的历史来看,只能出现于吐蕃占领敦煌及归义军时期。再从此画的风格及用色来看,此画绘制于中唐以后。从以上因素综合考察,此画绘制年代的上限不会早于吐蕃占领敦煌的“贞元二年(786)”。其下限不会晚于敦煌藏经洞的封闭。而对敦煌藏经洞封闭的时间,学者们有不同意见,但大都认为莫高窟第16窟甬道表层壁画大致属于曹氏归义军晚期或西夏早期重绘的,而西夏统治敦煌的时间为1036~1227年。西夏早期则为11世纪末12世纪初,故此画年代下限不会晚于12世纪初叶。8世纪末至12世纪初期间的“丙辰”年有唐“开成元年(836)”、“乾宁三年(896)”、后周“显德三年(956)”、“大中祥符九年(1016)”、“熙宁九年(1076)”、“绍兴六年(1136)”。而据前金荣华所称“这一行的最后两字,地支‘巳’字很清楚,‘巳’字上面的天干则笔迹几乎已都褪失,只能看出是一在顶端以一横起笔的字。”在六子甲子中,地支为“巳”的组合有“己巳”、“辛巳”、“癸巳”、“乙巳”、“丁巳”五个.而以“‘巳’字上面的天干……只能看出是一在顶端以一横起笔的字”来看,所以这“丙辰岁九月十五日”的干支必然是“己巳”、“乙巳”、“丁巳”三者之一,即为“丙辰岁九月乙卯朔十五日己巳”、“丙辰岁九月辛卯朔十五日乙巳”、“丙辰岁九月癸卯朔十五日丁巳”三者之一。